花市,没有花瓣只有残砖断瓦的凋零
2003年12月11日,我远赴华东华南等地区采访两个月,匆匆返京后,就
忐忑不安地奔到花市。花市已经完全让我不敢相认。曾经熙熙攘攘的胡同,
到处残垣断壁。除了拾荒人的走动显示胡同还有些许的生气之外,就是一片
沉寂。许多曾经熟悉的老人、胡同以及四合院,踪迹全无。丁家祥老人说,
开始于2003年3月的东花市三期改造进行到目前,80%以上的房屋已经被拆
,原有的4’700户居民,已经迁走4000余户,花市就要完啦。黯然神伤的我
,伫立寒风中,慢l曼地回忆着记忆中花市那*初的样子。
2001年5月的一天,初来北京的我,骑着自行车毫无目的地乱撞。我来
到花市上四条21号的一座古老的二层楼前。只见一位中年妇女在织毛衣,一
位老者在做木匠活,一位中年男人蹲在地上,端着饭碗当街吃饭,老宅的花
丛中,还有几只麻雀呜叫着跳上跳下。这画面,让我不敢相信这是北京,我
立即举起了相机。后来我才知道,这老宅子就是当年久负盛名的“青山居”
玉器市场。至今许多老北京人对它还记忆犹新。
自从那一天起,我深深地迷恋上了胡同。我数十次深入花市地区,采访
拍摄,记录那里的胡同、四合院,追寻“大烟袋锅”、“内明远”等老店铺
,探访崇文门课税司、文秀的故居等历史遗迹。花市那较为完整的胡同、门
墩、门联、四合院;热情、慈祥、诚挚、大方的老人;还有房檐的乳燕,门
楼上的小猫,枝头的鸽子等等,无不让我魂牵梦绕。
2003年3月的一天,我拍摄中三条。来到53号时,眼睛一亮。只见古老
的松木大门上镌刻着一副京城少见的对联:“芝兰君子性;松柏古人心”。
在斑驳树影的映衬下,生出了摄人心魄的美。正惊叹中,大门咯吱咯吱地打
开了,走出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聊天中,知道她叫刘秀英,时年68岁,租
住此院近40年。我想她与古老的门、高雅的对联组合在一起,该别有一番韵
致。我请她坐到门旁,拍摄了几张,但总觉得意犹未尽,琢磨半天,又请她
坐到门中间,我连拍了多张。
2003年3月25日,我在中三条30号前看到—位老奶奶正安详地晒太阳。
她的影子与树影叠在一起,那种沧桑的美让我的心一动。我立即拍摄。老奶
奶并没在意。后来,采访中我才知道老奶奶叫谢凤清,已经91岁。
2003年7月的一天,我在上三条采访。那天天气令人窒息地奇热,胡同
中热浪翻滚。我喝光了随身携带的两大瓶子水,嗓子还在冒烟。我知道附近
没有小卖店。我咬牙背扛着几十斤重的照相机以及三脚架,继续前行搜寻目
标。忽然,门道里的一位素昧平生的老大爷对我说,喝口水吧。他正在纳凉
。以往,我是绝对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但我接过了老人家的水,而且
一饮而尽后还索要了一大瓶子。不是因为渴,而是在于胡同老人的真诚值得
信赖,那也是我对胡同老人整体的信赖。那是来北京以后,**次喝别人送
的水。另外的一件事,也让我难以忘记。同年9月的一天,我急着寻找文秀
住过的地方(据说,当年文秀是从上头条辗转它处进宫的),连问了几人,均
无结果。这时,一位女士平静地告诉记者,到邪条胡同多少号门牌去找谁打
问。身边的一位老大爷说“这就是胡同!”P50-51
北京的变化确实超乎人们的想象,短短几个月甚至几天时间,地图上的坐标就可能消失了踪影,变成工地上的尘埃。这座古城里新鲜的东西越来越多,以至掩住了本来的面貌。胡同四合院、巷陌人家的感觉似乎就是在昨天,然而很多个怀念却没有了实地温故的可能。
距离《流年》主题丛刊**辑《古城,不能忘却的纪念》出版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我们的编辑主旨得到了很多热爱北京的读者的认同,但由于对这样的选题也是初次尝试,自然也会有疏漏和遗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流年》第二辑《帝都,行将消失的古韵》就是对**辑的补充和完善,我们力求用更鲜活的话题来讲述和纪念这座千年都市的片羽点滴。面对着城市的大拆大建,总希望把一份份今天的视野所及记录下来,哪怕是已经成了残片的物态种种,哪怕是消失了环境承载的市井民风。
在**辑中,我们有一篇文章,照片配的是一年多前的砖塔胡同。那个时候砖塔胡同西口刚刚开始拆迁,到处是残垣断瓦。前些天,重访砖塔,却发现胡同的西半段已经完全消失了,从胡同西口、能仁胡同一直拆到了鲁迅故居。还好鲁迅故居暂且没有被拆掉,而西边的张恨水故居却永远消失了。砖塔胡同以及周边的丰盛胡同、武定胡同等等都是北京历史*为悠久的胡同,砖塔胡同更是形成于元代,可谓伴随了北京的都市历程。然而,这片地区现在多已支离破碎,很多精美的大宅院被拆掉了,保留下来的也只是钢筋水泥中的孤岛,失去了往事的依靠,历史毕竟不可重来。
如今的北京,原汁原味的东西越来越少,走在街上,无论是高大的建筑还是宽阔的街道,都仿佛似曾相识。千篇一律成为了城市的主流,粗糙的造型取代了文化的承续,温馨的素美只能去老旧的图片中找寻。这些年,北京失去了太多的传统,胡同拆了一条又一条,假古董也是盖了一处又一处。遂安伯没有了,花市没有了,南小街没有了,煤市街没有了;粗糙的永定门被盖了起来,不伦不类的正阳桥牌坊被立了起来;前不久,有报道说头几年修两广大街被拆掉的曹雪芹故居要复建,当年多方呼吁没有留下个真文物,如今却要劳民伤财建个假古董,孰是孰非自是一目了然。在这二拆一建中,北京的文化在慢慢变得模糊,以至有时侯走在宽阔的大街上突然会问自己,这是北京吗?北京不该只是皇家气,北京更多的应该是百姓气,应该是一段段平民的往事与传说。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流年》正是将历史尽可能还原到民间,通过若干篇有滋有味的文章,来纪念北京和抚摸北京。
有关古城北京的只言片语到本辑就暂时告一段落了,从下辑开始就要进入新的话题,但愿我们的文字能够给这座城市留下点实在的记录以及值得回忆的念想。
《流年》心中永远会有一种责任,那就是带给老百姓*大限度的真实。
邱阳,人文图书策划出版人。策划出版有《流年》丛刊,《流年影像》,《品城》书系,《手艺北京》,《最后的故事》等,其中,《流年》第一辑:《古城,不能忘却的纪念》一书曾连续三周名列滔奋三联图书中心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
德国史-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这本《德国史》由卢文迪著,本书上溯德意志民族的形成,下迄希特拉之执政,叙述德国一贯发展的历史过程,故名日《德国史》。政治事象...
《尼雅遗址与安迪尔遗址》内容简介: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英籍匈牙利人奥雷尔·斯坦因先后到我国新疆及河西
《O2O落地:触点场景派的27堂必修课》内容简介:在法的层面,从虚实互动、实战践行、商业颠覆、模式重构、标准定义5个维度系统、深度
最风流:生活在魏晋南北朝 本书特色 本书从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娱乐游艺、婚丧嫁娶、医药教育、市井人情等方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风时俗,进行考据严谨而不失轻松风趣...
中华地名史话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之一中华地名史话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地名的科普读物...
(精)中国风景40年(1978-2018)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本书为第五届中国长安摄影周的图文集,长安摄影周以中国风景40年为主线,有...
万历十五年:增补本 本书特色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这本书以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前后的史事和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全书...
《从理学到朴学》内容简介:《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
30年前,一場持續十年,近百萬軍人參與的中越戰爭,給中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等來重大的影響,也由此揭開了中國改革
中国经世史 本书特色 集二十五史、“十通”及历代有关经世论著精华。采用近百年来学者经世致用之精义,自成体系。中国经世史 内容简介 经世致用,是中国知识分子为学的...
《超级大脑在想啥?》内容简介:本书运用了混知团队独特的视觉化、脉络化的漫画科普方式,结合张文宏教授的专业知识,用全新的角度
《钱学森研究(第3辑)》内容简介:《钱学森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主办,是钱学森研究专业
先秦篇-女人的私房历史书-1 本书特色 先秦是我们五千年文明的发源时期,这个时代的女性都有一种伟大的母性意味,正是由于她们,我们的文明才会变得如此绚烂多...
中古时代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内容简介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是“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之一。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
不该存在的文物 本书特色 在我们貌似运转正常的世界上,到处都暗藏着数不清的异乎寻常的事物。它们“不该存在”,却又再真切不过地四处涌现。 本丛书作者──德国著...
《PHP 7从零基础到项目实战》内容简介:本书根据编者多年PHP开发经验精心编写。全书从基础到实践,循序渐进地介绍了PHP 7编程的核心
清史论丛-(2008年号) 本书特色 《清史论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它是一本面向海内外的清史研究学术论文集刊,同时也是国内清史学科研究的...
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 本书特色 有资于治道中国改革百年回望改革*大障碍在内耗 金銮殿内外的众生写相历史照进现实 风景旧曾谙如何才能不折腾大国博弈 时不...
《提篮桥——犹太人的诺亚方舟》这样的书名,只有在熟知上海的人心中才会引起强烈的反差,“提篮桥”在相当长的年代里是上海监狱
《5G革命》内容简介:读懂5G,赢得未来!新基建浪潮下的“5G+”百业指南!深度解读国家未来战略与“工业4.0”时代各行业融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