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市,没有花瓣只有残砖断瓦的凋零
2003年12月11日,我远赴华东华南等地区采访两个月,匆匆返京后,就
忐忑不安地奔到花市。花市已经完全让我不敢相认。曾经熙熙攘攘的胡同,
到处残垣断壁。除了拾荒人的走动显示胡同还有些许的生气之外,就是一片
沉寂。许多曾经熟悉的老人、胡同以及四合院,踪迹全无。丁家祥老人说,
开始于2003年3月的东花市三期改造进行到目前,80%以上的房屋已经被拆
,原有的4’700户居民,已经迁走4000余户,花市就要完啦。黯然神伤的我
,伫立寒风中,慢l曼地回忆着记忆中花市那*初的样子。
2001年5月的一天,初来北京的我,骑着自行车毫无目的地乱撞。我来
到花市上四条21号的一座古老的二层楼前。只见一位中年妇女在织毛衣,一
位老者在做木匠活,一位中年男人蹲在地上,端着饭碗当街吃饭,老宅的花
丛中,还有几只麻雀呜叫着跳上跳下。这画面,让我不敢相信这是北京,我
立即举起了相机。后来我才知道,这老宅子就是当年久负盛名的“青山居”
玉器市场。至今许多老北京人对它还记忆犹新。
自从那一天起,我深深地迷恋上了胡同。我数十次深入花市地区,采访
拍摄,记录那里的胡同、四合院,追寻“大烟袋锅”、“内明远”等老店铺
,探访崇文门课税司、文秀的故居等历史遗迹。花市那较为完整的胡同、门
墩、门联、四合院;热情、慈祥、诚挚、大方的老人;还有房檐的乳燕,门
楼上的小猫,枝头的鸽子等等,无不让我魂牵梦绕。
2003年3月的一天,我拍摄中三条。来到53号时,眼睛一亮。只见古老
的松木大门上镌刻着一副京城少见的对联:“芝兰君子性;松柏古人心”。
在斑驳树影的映衬下,生出了摄人心魄的美。正惊叹中,大门咯吱咯吱地打
开了,走出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聊天中,知道她叫刘秀英,时年68岁,租
住此院近40年。我想她与古老的门、高雅的对联组合在一起,该别有一番韵
致。我请她坐到门旁,拍摄了几张,但总觉得意犹未尽,琢磨半天,又请她
坐到门中间,我连拍了多张。
2003年3月25日,我在中三条30号前看到—位老奶奶正安详地晒太阳。
她的影子与树影叠在一起,那种沧桑的美让我的心一动。我立即拍摄。老奶
奶并没在意。后来,采访中我才知道老奶奶叫谢凤清,已经91岁。
2003年7月的一天,我在上三条采访。那天天气令人窒息地奇热,胡同
中热浪翻滚。我喝光了随身携带的两大瓶子水,嗓子还在冒烟。我知道附近
没有小卖店。我咬牙背扛着几十斤重的照相机以及三脚架,继续前行搜寻目
标。忽然,门道里的一位素昧平生的老大爷对我说,喝口水吧。他正在纳凉
。以往,我是绝对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但我接过了老人家的水,而且
一饮而尽后还索要了一大瓶子。不是因为渴,而是在于胡同老人的真诚值得
信赖,那也是我对胡同老人整体的信赖。那是来北京以后,**次喝别人送
的水。另外的一件事,也让我难以忘记。同年9月的一天,我急着寻找文秀
住过的地方(据说,当年文秀是从上头条辗转它处进宫的),连问了几人,均
无结果。这时,一位女士平静地告诉记者,到邪条胡同多少号门牌去找谁打
问。身边的一位老大爷说“这就是胡同!”P50-51
北京的变化确实超乎人们的想象,短短几个月甚至几天时间,地图上的坐标就可能消失了踪影,变成工地上的尘埃。这座古城里新鲜的东西越来越多,以至掩住了本来的面貌。胡同四合院、巷陌人家的感觉似乎就是在昨天,然而很多个怀念却没有了实地温故的可能。
距离《流年》主题丛刊**辑《古城,不能忘却的纪念》出版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我们的编辑主旨得到了很多热爱北京的读者的认同,但由于对这样的选题也是初次尝试,自然也会有疏漏和遗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流年》第二辑《帝都,行将消失的古韵》就是对**辑的补充和完善,我们力求用更鲜活的话题来讲述和纪念这座千年都市的片羽点滴。面对着城市的大拆大建,总希望把一份份今天的视野所及记录下来,哪怕是已经成了残片的物态种种,哪怕是消失了环境承载的市井民风。
在**辑中,我们有一篇文章,照片配的是一年多前的砖塔胡同。那个时候砖塔胡同西口刚刚开始拆迁,到处是残垣断瓦。前些天,重访砖塔,却发现胡同的西半段已经完全消失了,从胡同西口、能仁胡同一直拆到了鲁迅故居。还好鲁迅故居暂且没有被拆掉,而西边的张恨水故居却永远消失了。砖塔胡同以及周边的丰盛胡同、武定胡同等等都是北京历史*为悠久的胡同,砖塔胡同更是形成于元代,可谓伴随了北京的都市历程。然而,这片地区现在多已支离破碎,很多精美的大宅院被拆掉了,保留下来的也只是钢筋水泥中的孤岛,失去了往事的依靠,历史毕竟不可重来。
如今的北京,原汁原味的东西越来越少,走在街上,无论是高大的建筑还是宽阔的街道,都仿佛似曾相识。千篇一律成为了城市的主流,粗糙的造型取代了文化的承续,温馨的素美只能去老旧的图片中找寻。这些年,北京失去了太多的传统,胡同拆了一条又一条,假古董也是盖了一处又一处。遂安伯没有了,花市没有了,南小街没有了,煤市街没有了;粗糙的永定门被盖了起来,不伦不类的正阳桥牌坊被立了起来;前不久,有报道说头几年修两广大街被拆掉的曹雪芹故居要复建,当年多方呼吁没有留下个真文物,如今却要劳民伤财建个假古董,孰是孰非自是一目了然。在这二拆一建中,北京的文化在慢慢变得模糊,以至有时侯走在宽阔的大街上突然会问自己,这是北京吗?北京不该只是皇家气,北京更多的应该是百姓气,应该是一段段平民的往事与传说。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流年》正是将历史尽可能还原到民间,通过若干篇有滋有味的文章,来纪念北京和抚摸北京。
有关古城北京的只言片语到本辑就暂时告一段落了,从下辑开始就要进入新的话题,但愿我们的文字能够给这座城市留下点实在的记录以及值得回忆的念想。
《流年》心中永远会有一种责任,那就是带给老百姓*大限度的真实。
邱阳,人文图书策划出版人。策划出版有《流年》丛刊,《流年影像》,《品城》书系,《手艺北京》,《最后的故事》等,其中,《流年》第一辑:《古城,不能忘却的纪念》一书曾连续三周名列滔奋三联图书中心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
丘吉尔论民主国家:发现美洲新大陆:the new world 本书特色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两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全景式史学巨著在2002年BBC举办的名为“伟大的1...
追寻富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1850—1949 本书特色 16世纪后,欧洲列强倚仗航海大发现,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科技,在世界各地扩张。20世纪初,欧洲殖民的...
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 本书特色 对日本人而言,直到1952年美国占领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真正结束,而战争年代、战败以及被占领时期,给亲历者留下了...
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 内容简介 本书从题名的姓氏、官爵、里居和亲属关系,阐明了关中古部族的名类渊源、地域分布、姓氏变迁、婚姻关系、阶级分化、部族融合以及...
夕阳红:百位三国人物勾勒成败兴衰 本书特色 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时期,是层出不穷的能臣干将撑起了整片历史的天空。“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
历史不忍细说:李国文讲最后的王朝 本书特色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 国 文在文化中追问历史,于文学间透视人生闲话国民命运,智解帝王群臣由风流才子到股肱之...
1949-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典 本书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典(1949-2009)》是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1949-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典...
《真秦始皇·智取六国》不是一本把《史记》翻成白话,再加点想象铺陈,加点个人感想的书。《真秦始皇·智取六国》是以秦始皇一生
《13+1体系》内容简介:本书为企业核心管理层提供最基础的企业管理知识,讲述构建健康组织的13+1个关键模块,这些模块分精神、商业
发现特洛伊(寻金者谢里曼的故事)(特惠品)内容简介 《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部序幕中写道:历史变成了传奇,传奇变成了神话。 意...
中国海关通志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附电子版光盘1张,方志出版社出版★ 李岚清、田纪云、吴仪题词★ 全志六百余万字,分为六册,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涵盖了海关建...
《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内容简介:“二战史诗三部曲”包括《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
洛阳伽蓝记:白话彩图珍藏本 本书特色 文学版之《清明上河图》佛教文化传世名著之一。以现代游记笔法讲述洛阳城里的佛事及皇宫秘闻逸事。洛阳伽蓝记:白话彩图珍藏本 内...
本部《上下五千年》的编写,不同与传统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而是选取了几百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故事,既包含精彩的人
《文治帝国》内容简介:《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作者重磅新书!全网超500万粉丝翘首以待!宋朝,思想文化上登峰造极,军事外交上
漫画中国历史 第八卷 战国(一) 本书特色 纪连海作序,方成、金波、纪连海跨界推荐你*该读的一套好书。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点扶持项目《漫画中国...
地图的见证:中国疆域变迁与地图发展 本书特色 《地图的见证:中国疆域变迁与地图发展》叙述了“中国”现身于三千余年前的青铜器上;汉朝、汉族得名于两千多年前刘邦所封...
布鲁斯·阿克曼所著的《我们人民--奠基(阿克曼文集)》克服了把对‘建国者的原意’的无望和荒唐的追求看作发现人民意志之方法这一
比较文明史-新石器时代至公元5世纪 本书特色 《比较文明史:新石器时代至公元5世纪》即研究世界文明体系形成历史和主要特点,以及它们之间互相关系,通过比较的视域和...
秦隋论-中国最短命的王朝 内容简介 秦、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个短命王朝,它们各自结束一段长期的纷乱局面,统一中国,并开启了继之而起的汉、唐盛世,但是它们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