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一个还没有长大,就要怀旧的时代;没有长大,是因为中国
还没有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之所以怀旧,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正在经历社
会变迁的痛苦时,看到了前景,而又无法指望那个前景的同时,人们不
得不怀念孩提时的纯真年代。这似乎是一种尴尬的社会心理,这个社会
心理与这个时代的无奈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这便是被主流话语所控
制的大众舆论和各种娱乐节目不再奢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了,也
少有触及残酷的社会现实,而是拼命地怀旧,北京的大小荧屏热衷肉麻
的各类清宫戏,上海舆论迷恋“东方巴黎的种种破碎的梦境”,在这个
背景下,“50年代的人”、“60年代气质”和“生于70年代”的主题不断
出现在大众话语中,这从总体上都是无可奈何的“怀旧心态”的体现,
因为面对未来,大家都很茫然,面对现实,又觉得很累,一切无从说起。
只剩下回忆过去时所能得到的一点自慰。
当崔健变胖发福,没有力气再唱《一无所有》而是与洋歌星有板有
眼地唱双簧的时候,我们知道,他所代表的一个60年代的某个气质已经
结束了,并隐约开始了一些人的怀旧历程。艺术是一个时代的镜子,一
个时代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的人对自己所经历的时代的看法和认识。当
50年代的人出国的出国,下岗的下岗,退休的退体的时候,60年代的人
还有时间和精力来眷顾过去和思考现实。但60年代又是一个很大的话
题,涉及广泛的领域。我将焦点集中在60年代出生于北京,并在这个城
市长大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实践打上了鲜明的北京城市文化特色的烙,
印,或者说北京在60年代以来的各种变迁和古老城市文化氛围造就了他
们艺术的特质。这几位艺术家是60年代初出生的展望,60年代中期出
生的王玉平和喻红,以及晚期出生的章剑。这几个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
在80年代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有人说:“‘60年代气质’,这却好像是一种倒错的说法。因为人们
往常提到三四十年代的人时,一般的意义是指‘生存’在那个时代的人,
而并非‘出生’在那个时代的人。二十多年前,作曲家谷建芬有首著名
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其中唱道:‘光荣属于80年代的新一辈’,
那么这个‘80年代新一辈’也绝非指出生在80年代的人,而是指生活
在当时那个时代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这样的说法是有些偏颇的,“60
年代气质”。可以理解为“出生于60年代的人的气质”,也可以理解为
“在60年代走上历史舞台的一代人的气质”。实际上,正如我们说大学生
有“89级”和“89届”之分,前者指这年入学,后者指毕业。虽然“60
年代气质”没有“级”和“届”的明确说法,但在中文语境中,活跃在
“60年代”的一批人是已经被历史定格过的“老三届”、“红卫兵”,他们
是“文革”气质的一代。所以“60年代气质”很明确,是指60年代出
生,并在90年代浮现出来的新一代人。
出生在60年代的北京人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王朔的小说和电影《阳
光灿烂的日子》中有生动的描绘,但那只是一个有北京特征的局部,即
一种新八旗式的虚骄与狂妄,毫无疑问,这是新版本的北京市井文化。
作为中国传统和现代政治文化反复较量的中心,北京60年代体现出明显
的废墟意识和历史的沧桑感,以及现实的虚无感,“文革”中大量的知
识分子被迫害,权力倾轧给全社会所带来的危害使北京的知识分子更加
深刻地体会到民族的忧患意识——例如*近畅销的《往事不如烟》所反
映出的精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在现代化的鼓噪下,传统文化被消耗
殆尽,而现代文明社会所需要的制度和法律仍然步履维艰,难以建立起
来,而行政化市场经济也不断推出一个又一个泡沫。P4-5
1965年生于河北,在北京长大。在二十多年的艺术教育中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1988,学士)、中国艺术研究院(1995,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巴德艺术学院(1998,硕士),目前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美术馆助理馆员(1988—1992)、何香凝美术馆策展部负责人(1999—2000)、犀锐艺术中心首任艺术总监(2002)。从2003年起至今,任香港亚洲艺术文献中心研究员。
王摩诘 内容简介 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绘画家,被誉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本书作者以翔实之史料对王维之生平进行勾勒,并对其诗作和画作进行了细致精到的评述...
世纪文库--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 内容简介 《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一书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经典名著。纳西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在...
中国的文房四宝 内容简介 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
中国古代娱乐 本书特色 原始娱乐是我们的先民把生话中的怯乐与冲动再体验一番的形象展现。原始娱乐本身是一种能够激起先民们冲动的愉悦心情,同时它还是由这愉悦的冲动心...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修订本) 内容简介 中国语言学史是属于学术史性质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的渊源、流派,探索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规律,对中国历目前产...
中华生活经典-牡丹谱 内容简介 《牡丹谱》是宋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周师厚《洛阳牡丹记》,张邦基《陈州牡丹记》,陆游《天彭牡丹谱》四本书的合辑...
中国古代墓志铭 本书特色 墓志铭往往也能反映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情态,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中国古代墓志铭/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概述了古代墓志铭的起源与发展,...
后殖民知识界的起义 本书特色 《后殖民知识界的起义:庶民学派研究》是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后殖民知识界的起义 目录 绪论庶民与庶民学派**节 概述第二节 ...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沈从文谈艺术与文物 本书特色 1949年以前,沈从文是作家,写了四十几本小说和散文;1949年后他转行做了文物研究专家,和坛子、罐子、绸子、...
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内容简介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中国古文字学界在吉林大学召开了**次古文字学术讨论会。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并将提交会议的论文结集...
聊斋志异图咏上下册 本书特色 本书可称明清小说插图本之上上品。《聊斋》自刊刻问世后,形成“风行天下,万口传诵”,“几乎家有其书”的气象。本“图咏”本根据每篇故事...
水木清华: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 内容简介 清华大学是蜚声中外的名校之一,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情和精神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清华人代代相传的情操风范。...
知识与文化-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知识与文化》一书的内容共分为三编。**编阐述知识论,第二编从文化的观点来说明了各种理论知识之形成,*...
婚与丧传统与现代的家庭礼仪 本书特色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丧祭与文明”研究中心在2011年6月份,于北京十三陵和昆明长松园召开了题为“婚与丧:在传统与现代之...
古人的文化(插图典藏本) 本书特色 《古人的文化》(布面精装)为沈从文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随笔集,以“古代文化”为主题,涵盖古人的穿衣打扮、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文...
礼记我读(耄耋学人读经心得) 内容简介 礼记,是书名,其所叙皆记礼敬之事。然而礼者何?所以事神致福也。诗书易礼皆训礼者履也,是祭祀天神地社人鬼,该当正心诚意,斋...
回家人居士。
鸟度屏风里-屏风中的趣味文化史 本书特色 《鸟度屏风里》屏风是一件特别的物事,在中国古人的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远古时代,屏风只是一种遮风避雨的实...
语言研究 内容简介 《语言研究》是一本专为语言学初学者编写的入门教材。全书共分二十一章。作者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把人类关于语言的研究做了一番详细、全面的介绍,几乎...
长城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什么是长城、长城本体、长城附属设施、中国长城的历史沿革、长城的建筑传统、长城的建筑方法、长城的管理。长城 目录 **章什么是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