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哲学,源远流长。有句老话,叫做“易在蜀”——易经是传统哲学观念的生长点,但这门学问却在蜀地生根、开花。成都人扬雄、卫元嵩,还大胆地把易经改造了一番。这没有一定的勇气,根本不行。
天府中人有得天独厚的环境。由于过着辛勤劳动获得的闲适生活,人们遂养成一种带有幽默意味的性格。因此蜀中不仅有深厚的经学基础,还有定慧禅学土壤,更有将两者融会在一起的道学或理学林地。那些文化遗产,那些文化遗产,大都既系统性,又有模糊性——往往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但又决不是“不可知论”。
天府哲学的发展历程,经过这样一描绘,脉络显然清楚得多了。如果进一步研究那些哲学体系形成的因果,于是就有了一根主线。
哲学很难讲,特别是通俗地讲那就更难。本书不过在历史的扫描中,选取一镜头,陈列一些画面而已——为此,便叫做和《天府哲学面面观》。
这是《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的一种。全书分六个部分,分别对自然哲学、治水哲学、军事哲学、易道哲学、进取哲学和适身哲学展开论述。语言通俗,内涵深刻,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阅读。
公元前361年,孟子曾经拜访过的梁惠王,急急忙忙地坐车前往相府,
因为丞相公叔痤已经病危。他来到病榻之前,公叔痤感激地伸出枯干的手,
有气无力地说:“我府里的家臣中,有个公孙鞅,现在的职务是中庶子。别
看他才二十几岁,却是个真正的奇才。我死之后,就请大王把整个国政交给
他吧。”惠王不觉愣住了,站起身来要走,只见公叔痤挥挥手,让室内所有
的人退出去;接着对惠王悄悄地说:“如果大王不愿用他,必须把他杀掉,
千万别让他走出国境!”这回惠王倒是痛快地答应了他,回宫而去。
躺在病床上的公叔痤,思想上产生了激烈斗争。他良心上很过不去,便
把公孙鞅喊来:“今天大王来看望我,问我谁能继承相位,我倒是推荐了你
,可是他似乎并不同意。我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将他一军。对他讲:如果不
能用你,干脆把你杀掉。想不到他竞爽快地答应了我。这里有些金帛,你把
它拿上,赶快离开相府,逃命去吧!”公孙鞅听后却不以为然:“相爷请勿
过虑。吾王既然不听您的话用我;当然也不会听您的话杀我。他根本不把我
当回事!您就请放心吧。”
后来公叔痤死了,公孙鞅一直也没有离开大梁。
这时,邻国的秦孝公已经即位,求贤若渴。公元前359年,公孙鞅走了
孝公宠臣景监的门路,到达秦国,参见孝公。听公孙鞅谈他的政治主张,孝
公先是不断地打瞌睡。公孙鞅*后讲了强国之道,孝公听得高兴极了,于是
,任命他为左庶长,颁布变法政令,立即在全国实行:
——所有居民编成什伍组织,有罪连坐;
——禁止私斗;有军功者受爵;宗室子弟,没有军功就没有名位;
——凡是耕织取得高产的民众,一律免除劳役:经商或因怠惰而致农业
减产者,罚为奴婢。
公元前350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开阡陌;设郡县;按人口征收
军赋;统一度量衡。
通过10多年的改革,使秦国由一个偏僻而欠发达的邦国,一跃而为兵强
民富的强国,成为七雄中的霸主。《史记》说:那时的秦国,“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公孙鞅立了大
功,由大良造受封为商君,拥有15邑的领地,被人们称为“商鞅”。
在执法过程中,商鞅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公元前348年,8岁的太子出
外游玩,行动上触犯了法律,按条例应当受罚。商鞅说:“太子是未来的君
主,又未成年,不能用刑,就让他的老师公子虔代他受刑;另一位老师公孙
贾,有教育不严的责任,该受黥刑,在脸上刺字。”过了4年,恚忿的公子
虔自己又犯了法,这回受到了劓刑,割掉了鼻子。他受刑之后,感到奇耻大
辱,整整8年没出家门。
公元前337年,45岁的秦孝公因病去世,19岁的太子继承王位,是为惠
文王。公子虔觉得复仇的时机已到,就向新王诬告商鞅谋反。商鞅感到风头
不对,想逃回梁国,但梁国不敢接纳;他只好跑回他的领地商邑,组织起一
股军队,向北进入郑境。秦国大军赶来擒拿,他抵挡不住,终于在黾池被杀
。秦将把他的尸体运回国都,听候发落。惠文王下令加以“车裂”,进行五
马分尸。
在这段时期,秦国有个人思想上特别紧张,他就是商鞅的老师尸佼。他
本人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人称尸子,*初在秦国活动,做商鞅的门客。
商鞅变法时,“谋事画计,立法理民”,经常向他请教,并多次采用他的策
划,可说是一位幕后的高参。由于尸佼具有科学的思路,扎实的功底,因此
,商鞅公开称之为“老师”——其实他的年龄并不比商鞅大。但就因为这一
称号,使他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
尸佼目睹商鞅缺乏仁政,一味任用严刑苛法,对民众保持高压态势,在
同僚中积怨甚深,早就感到非常危险。尸佼几次劝其功成身退,可是商鞅头
脑发热,就是听不进去。当孝公一死,他就知道大事不好。及至公子虔向惠
文王告状,他听到风声,马上意识到大祸即将临头。他想:当初惠文王犯法
,是老师公子虔代为受刑;一旦商鞅定了罪,必然会拿他这个“老师”开刀
。他越想越害怕,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趁惠文王还未向商鞅下手之前
,迅速逃离秦国。他提前办好了有关手续,决定向南方跑——他明白北方各
国,迫于秦国的威势,一定不敢收容一个罪臣;而南边的蜀国,具有独立王
国的地位,秦人鞭长莫及,暂时还不可能侵入,所以*为安全。于是尸佼星
夜兼程,一口气跑到成都,干脆在那里做个寓公,收徒讲学。
《史记·孟荀列传》提及“楚有尸子、长卢”。其所以称他在楚,是因
为那时的蜀地,划分在楚的范畴,实际上该说“蜀有尸子”。汉刘向《别录
》认为尸子是晋人,晋在战国时期已经分解为韩、赵、魏三家;因此,他的
老家可能是在魏地,后称梁国,因而早就与商鞅有过交往。尸佼在蜀地著书
20篇,共有6万余言;他教了不少学生,后来寿终于蜀,葬在成都。因此,
尸佼应该算是*早的天府哲学家。
尸佼所著的书,名为《尸子》,在司马迁时代还“世多有其书”;但到
东汉末年已有所丧失。《后汉书·宦者传》唐李贤注称:《尸子》有19篇“
陈道德仁义之纪”,另有1篇“言九州险阻、水泉之事”;可见此书内容相
当丰富。他的思想是新颖的、开放的、综合的。
P12-15
易经译注 本书特色 本书采用“理性解说、形象呈现”的风格,参考权威工具书与文献资料,逐一对《易经》本经的卦名、卦爻辞和《象传》进行译注。本书有助于《易经》研究者...
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作者蒋维乔(1873—1958),字竹庄,自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我国著...
姜守誠,1975年生,山東煙臺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9年畢業於聊城
《汉译名著:感觉与可感物》写了:上世纪中叶,奥斯汀曾与赖尔并列为牛津哲学的主导人物。他逝世后一段时间里,其影响有增无减。此
逻辑哲学论 本书特色 《逻辑哲学论》是1921年*早发表在德文期刊《自然哲学年鉴》上面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一个英译本。逻辑哲学论 内容简介 ...
孟子精解-插图本 本书特色 “国学基础读物.插图本”是一套雅俗共赏、通俗易懂的国学读本,它专为初学者或初具国学基础知识的读者量身定做。选目精当准确,讲解深入浅出...
长短经谋略全本-国学新读图文版07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活泼实用的形式,把比较深奥的《长短经》通俗化,而且通过每篇附录的古今中外政治、军事、外交、营销方面的经典案...
本书以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时间”与“存在”为主要讨论对象。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着重疏解胡塞尔手
汉语佛学评论-第一辑 本书特色 《汉语佛学评论(第1辑)》:专题一 唯识思想与东亚传统(一)大乘佛教中的本体论哲学汉译文献所保留的法称之前印度有关陈那的讨论安慧...
文明的忧思-美学经典 本书特色 18世纪末德国精神革命观念引到英国的重要传播者19世纪思想*开放*敏感的一代人的良心和代言人为后代而活着的先知,中国文化的一个知...
章太炎的思想 本书特色 《章太炎的思想》从章太炎儒学思想的学术渊源流变入手,分别从其学术成就、对儒家思想的阐释、他的儒学思想与时代思潮的关系,以及其思想对传统儒...
《西方死亡哲学》从理论层面上阐释了西方人心中的死亡之谜和西方死亡哲学的基本意涵,而后具体地考察了西方死亡哲学的历史发展进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哲学的改造 内容简介 现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即以英美为主体的分析哲学与欧陆为主体的人文哲学,原先少有接触和交流;但是*近几十年间,两派哲学...
现代欧洲思想史-新评价和新视角 本书特色 《现代欧洲思想史--新评价和新视角》为两位著 名的思想史研究学者多米尼克·拉卡普拉和斯蒂文· l·卡普兰主编...
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 本书特色 酒井忠夫、胡小伟等著的《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卷共四篇,其中《善书的流传以及新儒教、新道教和民间信仰(民间宗教结社)》由日本东京筑波...
解读庄子(最新修订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研究“庄子”的专著,书中之解读主要依据王叔岷先生《庄子校诠》的考据与疏释。在白话译文方面,参考黄锦铉先生的《庄子读本...
颜茂猷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作者对中国劝善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并着重以颜茂猷为例,研究晚明时期中国劝善运动的发展情况以及受各方面的影响。...
本书是著名学者陈鼓的处女作,在中国的尼采研究占有重要地位。作者以优美的笔、饱满的情和清晰的脉络,结合尼采的生平其创作经历
真理.时间与自由-一个哲学理论的导论 本书特色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从轴心时代算起,在东西方大概都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古老绝不意味着权威与真理。假如没有...
易学与科技 内容简介 《易经》这部书幽微而昭著,繁富而简明。五千年间,易学思想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人生哲学。《周易》经传符号单纯(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