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尼诗文集》所收作品时间跨度有30年,包括从10本诗集中选出的诗作78首,从4本论集中精选出的随笔、评论16篇,涵盖了希尼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绝大部分都是首译。希尼为此中文译本诗文集专门撰写了序言。
希尼的许多诗都取材于他在北爱尔兰的童年生活。他1939年4月13日出生在北爱尔兰,是一家天主教农民九个孩子中的老大。他在当地念完了小学。然后获得奖学金,去了德里的一所寄宿中学。后又在贝尔法斯特的女王大学深造,并于1961年获得“英文优等生”的荣誉称号。大学毕业后,他留在贝尔法斯特教书,1966年受聘为女王大学的讲师。1965年与玛蕊・德芙琳结婚,生下二男一女。希尼在处女诗集《一个自然主义者的死亡》中以大量篇幅回忆乡下的童年生活。1970至1971年,他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作访问学者。第二年,举家移居爱尔兰共和国,住进了葛兰茉村,从此成为一名专职作家。1975年他回到都柏林重执教鞭。同年他的第四部诗集《北方》的出版,牢固地奠定了他的诗名。1979年他曾在哈佛大学执教半年,此后,从1982年至1995年,年年如此,直到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89至1994年期间,他还兼任牛津大学的诗歌教授,每年在那儿举办三次公开讲座,演讲的内容后集结成为他的第四部文集《诗的疗效》。
《耶路撒冷》内容简介:《耶路撒冷》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位获奖女作家、瑞典国家级小说大师塞尔玛·拉格洛夫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经典
傲慢与偏见-外国文学名著新译 本书特色 在这部作品中,智慧的伟力得到充分的施展,因而,对人性透彻的理解,对其千姿百态的恰如其分的描述,四处洋溢的机智幽默,所有这...
◆ 二十多年的儿童失踪案,因保守党议会大臣之死再次浮出水面,背后究竟隐含着怎样的关联?◆明、暗双重叙事互文,揭秘奇斯韦尔庄园兴衰史!在光鲜的上流社会地位和至高政...
俄罗斯的童话-鲁迅译童话集 本书特色 俄罗斯童话里总是回响着大自然的回声。小树林、野兽、云彩、河流、僻静的灌木丛……这些来自大自然的景色赋予了作家十分独特的内心...
《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内容简介:人类学家的一大准则便是对日常事物感兴趣。关于这个世界,人类学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人类学如
窗外飞过一只鸟-如何成为一个观鸟者 本书特色 《泰晤士报》首席记者西蒙·巴恩斯秉持对自然的敬畏,引领读者走出门去,观察街头、水边、林间的鸟儿,放松因工作、责任而...
杜牧诗歌赏析 本书特色 八十首精选名诗,注释、题解、赏析等全方位的解读内容,深入浅出的赏析文字,活泼疏朗的内文版面,精美典雅的装帧设计,足以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
《神奇编发完全自学教程(全视频版)》内容简介:美妆行业在不断发展,基础的编发手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了,新的编发方式不断
朱自清散文选集 本书特色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的巨匠,他对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正如杨振声所说:“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
中国文学经典--楚辞选注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经典:楚辞选注》的编注工作始于二十多年以前,自己的主观愿望是想尽力把这个注本搞得好一些,质量高一些,但限于自己的水...
精彩吴仁宝 本书特色 这是部长篇报告文学,由著名作家何建明撰写,分为精彩求实路、精彩为官道、精彩和谐发展篇、吴仁宝的特色语言四部分,记录了老书记吴仁宝几十年来带...
作品目录凶犯祭妻像河流一样的泪水糟糠之妻姐姐梦中的情思爹,你为啥不问问俺夜朦胧血魂公判无法撰写的悼词入党· · · · ·
美.真善的感悟-中外名家经典随笔-泰戈尔随笔精选 本书特色 《美,真善的感悟》是“中外名家经典随笔”系列丛书之一,收录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泰戈尔的经...
洛丽塔与拉布拉多 节选 我有什么? 7年婚姻,复式房子,2岁的拉布拉多犬,十几年的一份工作。 然后,好像台风,这些东西,依次从我生命里消失。...
老舍小说·散文 本书特色 老舍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极为特殊的一位,他的创作并不如其它作家那样由短篇小说或散文为真正开端,而是出手主以《老张的哲学》、《二马》等长篇小...
豪放词-万卷楼国学经典-升级版 本书特色 1.本书为文白结合对照本,全新修订,印制精美,囊括历代豪放词精华,豪放词作历史经典一本掌握,适合阅读和收藏。2.国学经...
《庄子浅说》内容简介:本书由《庄子浅说》、《庄子思想散步》和附录《老庄思想要旨》三部分构成。《庄子浅说》包括生活篇、生死篇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精品集+04-特别纪念版 本书特色 《沉默的大多数》是作者王小波*初发表于1996年第4期《东方》杂志的杂文,并于199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
灿烂的中国西部-美的心声 西部文学 本书特色 该书用极其简练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叙述手法概略性地介绍了中国西部各民族文学的历史和现状。该书由“歌谣天地”、“神话世...
《流动的盛宴(图文珍藏本)》内容简介:一九二〇年代上半叶,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本书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日的这段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