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史纲》是几位中苏关系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的又一力作。他们在掌握大量丰富的中国与前苏联历史档案的基础上,对中苏关系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特别是对中苏关系的许多重大事件做出的新住释。对于所有研究中苏关系或者对那一段历史有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是开卷有卷的。
中苏关系是20世纪*重要的双边国际关系之一,本书作者多数是在这一课题上造诣*深、*具影响力的权威学者。在我看来,这部著作是每一个对中苏关系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之书。
国内著名学者利用大量史料、包括大量解密资料展示、探讨1917-1991年中苏关系的曲折历史,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苏联与中国革命、中苏同盟建立、中苏分裂与对抗、中苏关系正常化等重大事件,是国内**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历史的力著。
我们和“苏联老大哥”之间
2007年06月15日 09:06:46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一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史的力著
1991年12月25日,苏联红旗在克里姆林宫悄然落下,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不复存在,一个超级大国的印象渐渐淡出世人的记忆。然而不该忘记的是,苏联曾经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选择发挥过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确立与实践、新中国的诞生、建国后内政外交策略的调整、发展模式的选择成败与得失,甚至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都与苏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不了解跌宕起伏的中苏关系,就无法全面地认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发展史,就无法历史地理解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意义,与洞悉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
2007年1月,沈志华主编的《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出版,是中苏关系史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本书集合国内中苏关系研究的中坚力量,采用大量史料,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1917年至1991年苏联与中国革命、中苏同盟建立、中苏分裂与对抗、中苏关系正常化等重大事件,是一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史的力著。
本书纵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91年苏联解体74年中苏关系历程,视野宽阔、气势恢宏,展现了一幅完整而丰富的中苏历史画卷。中苏关系是世界最为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分分合合、恩怨不断,关系错综复杂、大喜大悲。全面完整地掌握驾驭这一段历史,非一人一时之功。《中苏关系史纲》的出世正是得益于国内几名知名学者所组成的研究集体。本书分为《难以确定的对手》、《同志加兄弟》、《从分裂到对抗》和《走正常化之路》四卷,由四位学者分别撰写。
主编沈志华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冷战史和苏联史,著有《斯大林与铁托》、《苏联专家在中国》、《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等,《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一书被认为是“国内研究朝鲜战争的新起点”,沈教授也被誉为“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学者之一”。其他三位撰稿人杨奎松、李丹慧和栾景河也都是各自研究领域中的知名学者。
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前驻苏联大使李凤林说:“中国同苏联的关系,无疑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这是因为中苏关系的广度、深度和复杂程度要远远超过很多其他大国关系。它集两国关系、两党关系以及两国和两党领导人之间的高层交往于一体,同时包含了大国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不同文明国家间关系、新兴民族国家和欧洲传统大国间的关系等广泛内容。可以说,中苏关系在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中是一个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样本。
同时,中苏关系对中苏两国的内政和外交曾有过巨大影响。自新中国建立到上世纪70年代前,中国内政外交的许多重大事件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中苏关系的走向联系在一起。这正是中苏(俄)关系所具有的与众不同之处,对双边关系的研究也因此拥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中苏关系史轨迹与当代国际关系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冷战时期首先表现为中苏美三角关系的互动及其产生的广泛政治影响。围绕着中苏关系,中国外交战略的每次调整、双边地位和模式的每次变化等,都成为牵动大国关系演变的关键因素。做好中苏关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若以中苏关系发展史为镜,足以矫正中俄关系今后发展的道路。然而,由于政治、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中苏关系这面镜子却是模糊不清的,急需大量可靠的档案文献和史料,对长期无人知晓、模棱两可、含混不清和正反颠倒的重大史实进行澄清、填补和纠误。《中苏关系史纲》的问世,可谓恰逢其时。
对这段历史的重新书写
能否做到尽可能多地占有第一手资料,这是衡量一本史学论著优劣与否的重要指标。20世纪80年代末,一向封闭的苏联历史档案文献开始解密。到90年代初,俄罗斯一些重要档案馆陆续对外开放。
这一情况立即引起沈志华教授的高度重视。从1996年到2002年间,他先后筹资140万元,从俄罗斯和美国搜集到前苏联解密档案1.5万余件,并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整理和翻译。到2002年8月,拥有34卷36册共计1800万字的《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出版了。全书收入1917年至1991年有关苏联历史重大事件的档案文献近万件,分为277个专题。中国社科院一位苏联史专家认为,“有了这批档案,不仅苏联史要重新认识、重新书写,对20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都要重新思考、重新评价。”建立在如此丰富、客观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本书历史描述的真实性以及由此得出的不同观点令人信服。
沈志华教授所坚持的学术原则,一是中立,写论文从不说“我党”、“我国”,而是使用“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不为成见左右,一切靠史实说话。例如,在对中苏联合舰队与台海危机进行描述时,作者不仅引用国内文献资料,更大量地引用苏方的解密档案资料,以及苏方报纸的报道。同时,还采用美方对相关事件的研究文献和解密原始档案,从而使著作所描述事件的前后缘由、背景脉络,立体、客观地还原在读者面前。
在掌握大量中国与前苏联历史档案的基础上,作者们澄清和揭示了不少以往由于种种原因被扭曲和被遮蔽的历史片段,特别是对中苏关系中的许多重大事件作出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反映出作者深厚的学术根底和追求真理的学术勇气。
有关文献记载说,“中苏两党的分歧是从苏共二十大开始的。”直到今天,仍有论著认为,“苏共二十大引起的中苏分歧标志着中苏关系出现了严重分歧,成为中苏关系史上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然而,《中苏关系史纲》通过大量解密文献果断地否定了这种说法。作者在160页指出,“苏共二十大路线与中共的主张没有根本性的分歧,对中苏关系并没有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中苏关系不仅没有出现严重分裂,反而更加紧密了”。
1958年夏天,发生了“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长期以来,史学界普遍认为,这场冲突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导火索,其原因在于苏联的做法侵害了中国主权,赫鲁晓夫企图控制中国。然而,《中苏关系史纲》通过大量史料、苏联学者的论著、俄国档案复印件和赫鲁晓夫本人的回忆录等文献,彻底否认了这种看法。作者在231页指出,“苏联领导人并没有侵犯中国主权的意图,更没有设想通过建立长波电台或联合舰队的方式对中国进行控制。但问题在于,当时苏联考虑的仅仅是如何对付美国,而完全没有考虑到中国的感受。”
作者认为,中苏关系的脆弱不能归咎于一时一地的政策失误,更不能用领袖个人的好恶与个性来解释。问题的实质在于:社会主义阵营中某种固有的结构性弊病,或者说某些先天性不足的政治范式,导致了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和对时代认识上的时间差。这些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使大起大落、令人困惑的中苏关系在这里得到了重要启示。
《中苏关系史纲》虽然是一部学术著作,但绝不以冷面孔示人。全书在描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语言流畅生动,文采飞扬、不拘一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在描述中苏长波电台风波中,作者大量采用资料文献中所记述的口语和形象性语言。比如,“赫鲁晓夫接到尤金的电话时相当激动地说:莫名其妙!并问道:毛泽东是怎么啦?”、“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举行了会谈。会谈中,赫鲁晓夫首先絮絮叨叨地对苏联为何提出潜艇舰队的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解释,认为整个事件是‘一场误会’,并一口咬定……”、“赫鲁晓夫还委屈地说……”等。这些生动语言和口语化结构使赫鲁晓夫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可以说,生动活泼的语言色彩增强了学术著作的表现力,提高了《中苏关系史纲》的趣味性,使读者读起来饶有兴趣,浮想联翩
习仲勋传-上.下卷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习仲勋(1913年-2002年),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陕甘边区革命根...
中国有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气场 内容简介 《中国有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气场》什么力量使我们离重返世界之巅越来越近?什么力量使我们打开了古老东方的...
透析分解当代世界 本书特色 本书是法国著名学者以较为前言的学术立场,分析当代世界格局的重要著作。书中对当前世界的总体格局、全球化趋势以及对世界未来的趋势,都有着...
库尔斯克坦克大战 本书特色 库尔斯克重兵集结,钢铁装甲大战一触即发!古德里安固执己见,德国军备成为落后一方!斐迪南式强击炮终于登场,苏军将以何种兵器较量?库尔斯...
决战阿拉曼 本书特色 本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图文读本,再现了阿拉曼战役全过程。英军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是二战中非洲战场的转折点。这次战役使盟 军获得了对具有重大战略和...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军事科学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是一部以条目形式总结百年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牲会科学、人文学科领域中国学人学术成果的大型工具...
习近平谈一带一路(普及本) 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倡“一带一路”,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国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
《数字时代的税收筹划实战》内容简介:本书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以数字时代的特征及数字经济发展为抓手,在探索
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 内容简介 本书从明清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引发的阶级斗争、阶级分化及上层建筑的更迭,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落后的原因。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 目录...
“二战”三巨头:欧洲战场纪实 本书特色 此书用文学的手法全面地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全过程,刻画了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等历史巨头的形象。主要描写了法兰...
《曾文正公嘉言钞》内容简介:梁启超在曾国藩去世第二年出生,早年就对曾国藩推崇备至,认为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经世致用
中国历代兵书 内容简介 兵书,在我国源远流长、卷帙浩繁。是我国古代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军事斗争的产物...
日本“联合舰队”覆灭记 本书特色 日本联合舰队,又名连合舰队(れんごうかんたい),虽然可以解释为由二队以上的独立舰队编成的海上作战部队,但一般是指大日本...
中外选举制度比较 本书特色 选举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中的一朵奇葩。正是近现代选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才使得一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创建不会因地域大小或人口多...
中共党史资料(第82辑)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文章有:“周恩来给陈云、薄一波、李富春的信”;“关于加强专家工作的几项具体办法”;“我的前半生”;“周恩来、邓小平...
《预警机:信息化战争的空中帅府》生动、全面而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预警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主要技术,回顾了预警机的起源、发展过
本丛书分39册,共460余万字,生动记述了二战的所有阶段及主要战役。其中每册图片150幅,共6000余幅图片,多为战地记者浴血所摄,极为珍
我所亲历的胡风案 内容简介 “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由来?这桩冤案持续时间之长,涉案人员之广,乃历史之罕见。“三十万言书”所述是何内容?为何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在揭批...
秦汉兵学文化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兵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历史总结。兵书是中国古代兵学的主要载体,兵书的成熟与否乃是决定能否形成兵学...
军事地理气象知识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军事地理、识图用图和军事气象三部分。本书从跟军事活动关系密切的基础地理知识入手,对地图在军事上的应用、气象对战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