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太极与盘古开天地,人道与女娲,一阳一阴之谓道,五行以及阴阳五行合流,河图与洛书,伏羲与先天八卦,文王与后天八卦等。
《周易》为群经之首,是中国经学高深的一门学问,也是*早指出宇宙人生奥秘的学问。你有四大理由典藏本书,一是显赫文化地位:十三经是传统文化构成的基础,而《周易》为群经之首。二精湛辩证思维:三立天之道,阴阳对立统一,启迪人们认识规律,把握未来。四是深刻人生体验:立人之道,以宽待人,以严律己,提高素养方可安身立命。居家收藏至宝:权威评释,精妙学问通俗呈现,居家收藏精品。 化神秘为浅显,化阻滞为流畅,化艰涩为通俗,明白如话,涓涓细流而又不失其“道”,即《易经》的本义,是大众所渴望的,也是写作本书的宗旨。
一太极与盘古开天地:
这个世界怎么来的?人类对它的遐想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两千多年前,中国大诗人屈原就对天发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直到今天,这个问题还是没答案。或许由于百思不得其解,*终才用“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圆了这个梦。
天地没有开辟之前,宇宙茫茫死寂,没有白天、黑夜,没有一丝光明,没有花鸟虫鱼,没有蛙声、蝉鸣,更不要说人类自己了。那是一个混沌莫测的世界,一个可怕的世界。这种天地阴阳混沌未分的大自然的本初状态,《周易》称之为太极。
据传说,有一个叫盘古的大力神,手持巨斧、铁凿,奋力一击,一声巨响——响彻宇宙的巨响,撼动了宇宙,劈开了这个混沌的“鸡子”,一缕晨曦般的光明穿破了原始的太极,光明慢慢扩展,才有了天地。之后,阴阳和谐,化育了万物,也就有了人类自己,这就是盘古开天地。
盘古开辟天地的过程还有另外不同的声音:一种说法来源于《艺文类聚》:人类之前,天地混沌如鸡子,
盘古生于其中。或许他在毫无生机的“鸡子”中太烦闷了,决心开辟天地。于是阳气慢慢上升而成为天,浊气逐渐下降而成为地。经过他的辛勤工作,天一目能增高一丈;地一日能增厚一丈。据说盘古活了一万八干岁,也奋斗了一万八千年,才完成了开天辟地的宏伟大业,*终有了天、地、人。
清人马骕《绎史·五运历年纪》中的说法更神奇了:盘古是龙首蛇身,他呼吸的气成为风雨雷电,睁开眼变成白天,闭上眼就成为黑夜。死后的四肢、五体化为四极、五岳,骨节变成山林,血液变成江河湖海,肌肉变成田土,毛发变成了草木等。一句话,盘古奉献出了自身的一切,整个世界都是盘古的身体器官变化而来的。不管怎么说,盘古开天辟地是人们编织的神话。即便是神话,人们也总希望变成理想的真实,以致民间流传着很多与之相关的印迹:太行山脉的王屋山地区,至今还留存着古庙盘古寺;河南济源县境内盛产盘砚,而制砚的石头据传是孕育盘古的混沌鸡壳变成的;河南桐柏地区有一座盘古山,又叫歪头山,传说是盘古开辟天地累了,坐一坐稍事休息,结果把山头给压歪了。其他各地还有不少关于盘古的传说。
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生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日:“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有了天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慢慢孕育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当然,也就有了今天的这个样子。
天地开辟而万物生成的过程,宋代易学大师周敦颐,就是那个 写《爱莲说》“出于污泥而不染”的大文学家,厩了个表示万物生化过程的太极图,并附有260多个字的《太极图说》,加以纲领性的解说。此图习惯上称为周敦颐太极图,或周子太极图。
周敦颐太极图计有五层。**层即*上面的圆圈,按周氏的解释是“无极而太极”,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历代的学者们各持一端,也没争论出个对错。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世界的本原”上,是无极为本原呢还是太极为本原呢?坚持无极本原说者认为, 无极和太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无极是代表生化万物的*初本体。《太极图说》的**句话不应当是“无极而太极”,而应当是“无极而生太极”。太极本原说者认为,无极是没有任何形状和性质的混沌状态的物质,到了太极就有了*初的时空界限,有了*初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物质从没有任何确定的形态,动静不分的状态,向初具形体和动静分化状态的转化。至于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说法离题就远了,他说“无极而太极”就是“无形而有理”,理才是世界的本原。不管怎么说,太极是阴阳二气的本原,是多数学者的共同认识,也就是代表盘古开辟天地之前的一种本初混沌状态。至于“无极而太极”究竟是什么意思,周敦颐已经不能作裁判了,或许要继续争论下去。
盘古抡起巨斧,搅动了阴阳变化,就是第二层的阳动阴静。周氏解释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而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义(仪)立焉”。左边阳动是两阳一阴(两白夹一黑),表示阳中有阴。太极动而生阳,但阳不是纯阳,而含有阴的因素;动也不是纯动,又含有静的因素。动到了极点就开始生静,静便产生了阴,也就是左边的“阳动”转变为右边的“阴静”。同样,阴静也不是纯阴和纯静,而是含有阳的因素和动的因素,所以,右边的阴静是两阴一阳(两黑夹一自)。阴静到极点了,又转变成阳动。所以“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随着太极的动静变化而产生了两仪,两仪即天地,天地就产生了。
正因为阴阳的交互变化,才产生了第三层的五行之气。周氏认为“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而四时行焉”。他还进一步解释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二为阴阳,五为五行)之精,妙合而凝”。“阳变阴合”是指阴阳两气互相作用、互相唱和,就产生了五行(第三层图又称为三五至精图)。按五行家的说法,天动即阳气变动生出水,地的阴气配合生出火,水火又归于土,土又产生出金和木。五行之气顺布流行而且主管四时,木主春天,火主夏天,木火居于左;金主秋天,水主冬天,金水居于右。土居中央,主每季的*后18天,18×4—72天。金木水火土各主七十二天,全年三百六十天。五行中又各含阴阳太极,即“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有了春夏秋冬,四时就分明了。
又因为阴阳五行的交互变化,才有了人类,所以,第四层运用图文并茂的手法,说明人的生成过程。圆圈左边是“乾道成男”,右边是“坤道成女”,这是“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的结果。用现实生活中夫妻关系作比喻的话,男人主生,女人主成,夫妇交媾妙合,才能化育后代。是生男还是生女?有人把夫妻比喻为种子与土地的关系,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不要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理解得太狭隘,乾表示阳性事物如天、目、春、夏、火、木、男等,而坤表示的是阴性事物如地、月、秋、冬、水、金、女等,世界万事万物都有乾坤雌雄的分别。
盘古开辟天地之后,又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形成了无所不包的这个大世界。周敦颐可能感到难以表达这种状态,就再次画了个大圆圈,一切都涵盖在圆圈中,象征万物循太极之理而化生无穷。当事物非常复杂,“言不尽意”,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时,干脆不说,而用*简单的符号表达*丰富的内容,更能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周敦颐或许感到《易经》太伟大了,《太极图说》*后感叹:“故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又日: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伟大啊,《易经》!达到了极致。
周敦颐太极图是一幅优美和谐的宇宙模式图。这幅极其简要的图抽象了从“太极”到“万物”的形成过程,又隐含着对人文世界*高价值根源的探讨。天道、地道,归根结底还在于阐发人道。周氏从太极回归到人极,从自然宇宙回归到人类的精神、道德世界,不仅体现了一个儒家学者的风范及其人文关怀,又把易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有了人类,就有了吉凶祸福现象的存在。为了预测未来,八卦也就应运而生了。《周易·系辞传》有一段话总结了天地开辟到八卦形成的过程,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易有太极”,太极是指大自然的混沌不分的初始状态。太极发生裂变生成阴阳,阴阳、天地又叫两仪;“是生两仪”,就有了天地以及其他阴阳万物;两仪再裂变生成太阴、太阳、少阳、少阴“四象”,就有了春夏秋冬的推演变化;四象再裂变生成八卦,即乾(qian)、兑(dui)、离、震、巽(xun)、坎(kan)、艮(gen)、坤,人类就可以用八卦推演判定吉凶祸福了,而且,能够指导天下盛大的事业。可见,八卦具有神奇的力量。
今天,我们人类应该感谢既是人、又是神,入神合一的老祖先盘古。假如没有盘古开辟天地,或许大自然仍然是混沌未开的本原,那是多么可怕的黑暗、空旷、荒芜、冷寂的世界哟。
二人道与女娲
《周易·系辞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有天地,就有了天地之道;有了人,自然也就有了人道。
自从盘古开辟天地之后,阴阳两分,才开始有了人类。人类世代繁衍,正如《愚公移山》所说“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人口不断累积增加,今天,我们中国已经是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了。
“自己怎么来的?”成年人都知道,唯有咿呀学语的幼儿不明白。若继续讨教起来,*原始的人类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曾引起人类学家们的极大关注。有土壤来源说,认为土能生化万物,人类当然也能从土壤中孕育出来;有海洋来源说,认为水是生物的本源,人类是从水中微生物发展变化而来的;还有外星球来源说,或许土壤来源说和海洋来源说都缺乏说服力,才猜测人是从外星球上“飞”过来的等等。但这些说法都很难找到足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小学课本上说人是猴子变的,通过长期的劳动,前肢变成手臂,后肢变成了两腿,人就慢慢地站立起来了。这只是一个进化过程,如果追问下去,猴子又是怎么来的呢?还是没有*终答案。
《太平御览》记载的“女娲(wa)造人”的神话倒是别有韵味:“女娲抟(tuan)黄土作人”,就是说人是天神女娲用黄土造出来的。传说女娲是人头蛇身。她开始造人时用泥巴捏成人的形状,造一个男人,也造一个女人,安上鼻子、眼、耳朵等基本要件,对着泥人吹口仙气,泥人就活了。今天男女性别人数的大体平衡恐泊是女娲早就考虑到了。但当时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极其险恶,洪荒旷野,“猛兽食颛(zhuan)民,鸷(zhi)鸟攫(jue)老弱”,足以威胁人类。相比之下,人处于弱势地位。人多力量大,为了抗衡凶恶势力,’就亟需增加人的数量。在“力不暇(xia)供”的情况下,加快造人步伐势在必行。女娲“乃引垣(yuan)于泥中,举以为人”,就是用草绳子在泥水汤里沾沾,甩出许多泥点点,这些泥点点也变成了人。看来,女娲的工作态度也有点不慎重,是“买方市场”就降低了造人的质量。据说,女娲亲手捏出来的泥人都成了奴隶主,高人一等;草绳子甩出来的泥点点就成了奴隶,鄙贱而低下。今天的人有贵贱贤愚、贫富寿天之别,是否与女娲*原始的造人方法有关呢?人们常常把那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声望、地位和影响力的人说成是“有鼻子有眼”的人,或许就是女娲用黄土经过细加工而“捏”出来的那部分人。劳心者,劳力者;统治者,被统治者;贵者,贱者……这是人道中的大道、永恒的道,自从有了人类那一天起,人道就在其中了。
女娲造人用的材料是泥土,土在五行中位居中央,“万物土中生”,土能发育万物,人类起源于土,这种人的来源的神话,好像比海洋说、外星球飞来说等更能叫人接受。、有一种生理现象,琢磨起来很有趣味,即人们要经常洗澡,却永远洗不净身上的灰尘泥土,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炎黄子孙是用泥土做出来的,骨子里沉淀了土的基因。
中国人是黄种人,因为土是黄色的。与西方人相较差别甚远,因为西方人崇尚的是上帝,是上帝安排“亚当和夏娃”完成了西方人类繁衍发展的任务。中国人崇尚黄色,甚至历代皇帝还把黄色定为专用色,可能也与女娲造人有关。
中国人对土有特殊的感情依恋:本乡本土,见了面倍感亲切;远方征程,当爹当妈的干嘱万托别忘了家乡土;游子飘荡,遥望故乡,依依情深;一旦回“家”,抓一把故乡土带回去珍藏;人走到生命的尽头,还要入土为安……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流淌着土的因子、元素。
土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位居中央,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所以,中庸、和平、正直、仁厚是中国人的天性,中国人的骨子里有“土”的人道。
女娲是我们民族的母亲。那么,我们民族的母亲为什么叫女娲呢?“娲”的读音与“蛙”相通,而蛙有旺盛的生育、繁殖能力。一场春雨,蝌蚪成群。在渴望人口繁盛的情况下,蛙就受到特别的崇拜,我们民族的母亲叫“蛙”也就顺理成章了。
民族始祖的蛙不是一般的蛙,是圣蛙,所以不写作“蛙”而写为“娲”。女娲是专用词,是我们民族母亲神的专用概念,再没有别的意义了。《说文》日:“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楚辞注》也说“娲,一日七十化”。这里说的“化”,都是生育、繁殖的意思。
……
张绍金,1949年生。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担任山东省济宁市生物化工学校(原商业学校合并)校长兼党委书记。高级讲师,执教40余年,潜心研究《周易》多年。 出版的主要易学研究著作有:《八字揭秘》、《滴天随笔》、《滴天命理新论》、《滴天风水》等。
基督宗教艺术在华发展史 本书特色 本书是由中国作者写作的**部基督宗教艺术在华发展史。其内容包括元两代景教在中国各地的石刻、壁画和寺院建筑;元代罗马天主教方济各...
道德完善视阈下的个体发展研究 本书特色 《道德完善视阈下的个体发展研究》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道德完善视阈下的个体发展研究 目录 导论**章 道德与人生**节 ...
一生三用-[用心.用智.用力] 内容简介 强调避免眼高手低就是强调读书必须与实际相结合,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顾炎武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表达自己的主张...
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 本书特色 《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引与抉择》: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
中古哲学与文明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古哲学与中古欧洲文明的理论研究专著,内容主要涉及十二世纪欧洲之文明、十二世纪文明之哲学的反映、十三世纪哲学之勃兴、统一...
通识中国哲学 本书特色 《通识中国哲学》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阐述儒、道、墨、法、释五大中国传统哲学流派的主要观点,为我们提供多元的思考角度,睿智处理人生和社...
本书是一部以英汉对照的形式向读者阐释西方哲学、特别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概念、术语或短语的工具书。本书主要由条目、附录及索
《佛教十二讲》为日本文化及学术大师、著名佛教学家梅原猛对日本学生的演讲。《佛教十二讲》针对日本教育的缺失,针对年轻人未来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 本书特色 本文共分为八章,皆以道教发展史为中心。因欲说明道教学术之本原,故首先简述周、秦以前儒道等学并不分家之要点。其次,略述周末学术分家,...
快乐的科学-尼采文集 本书特色 如果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哲学长诗的话,那么,《快乐的科学》则像一本哲学短诗集成。西方古典哲学素以理性为尊,而尼采大胆挑...
美,从茶杯开始 本书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清晰阐明艺术、设计、美三者的关系,指出如今艺术与美已经分离,美与设计、与日常生活的结合乃是新的趋势。这是过去的美学...
旧学新统:冯友兰哲学思想通论 内容简介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新儒家冯友兰与儒道的传统、冯友兰对哲学的诠释、新理学的本体论、新理学的人...
大学译评 本书特色 《大学》,就是学习的真经,就是学习道路上的指南针,让你用*小的力气,走*笔直的道路,到达*辉煌的宫殿。因此,你不想走弯路,大学就是你必读之书...
上善若水-道与人生修养 本书特色 冯广宏编著的《上善若水:道与人生修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与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从人生修养方面对中华道文化予以介绍与阐述...
往生论注译释 本书特色 《往生论》是佛教净土宗的经典三经一论中的“一论”,是净土宗主依经典。为古印度天亲菩萨原著,魏菩提流支翻译,魏昙鸾注解。本论的特点是提出五...
经典私塾班-听傅老师讲《庄子》 本书特色 《听傅老师讲》:“经典私塾班”系列,国学入门者的必读书。经典私塾班-听傅老师讲《庄子》 内容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生...
《道德经》新译 内容简介 《<道德经>新译》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按现在学术界公认的说法,就是一部哲学著作。其作者老子,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是一位伟大而杰出的人...
理学纲要 本书特色 吕思勉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中国四大史学家。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社会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思想...
周易生活万年历 本书特色 徐坤编著的《周易生活万年历》通过饮食调理、居室设计、起名改名、修身养性、阴阳五行和干支节庆等内容来详解居家必用的周易生活之道,本书精编...
抑恶与扬善-自由主义宪政的困境与伦理重建 本书特色 “自由主义宪政的困境”昭示了《抑恶与扬善(自由主义宪政的困境与伦理重建)》的立意和主旨:个人与?家的二元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