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尔王》(King Lear)到《卡门的悲剧》(The Tragedy of Carmen),从《马拉/萨德》(Marat/Sade)到《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彼得·布鲁克再度创造了现代剧场——不是一次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在《敞开的门》(The Open Door)里,这位先知般的导演和理论家,为他的作品做出了明白易懂、全面详尽的哲学阐释。
这是一个悖论的哲学:我们到剧场里来寻找生活,但那个生活必须迥异于我们在剧场外看到的生活;演员们必须极其刻苦地做准备,同时又要愿意放弃这些准备工作的结果;导演的*可靠的本事可能是他对乏味的承受能力。布鲁克从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挑出实例来说明这些原则,这些故事还展示了他与莎士比亚、契诃夫,以及印度和伊朗的本土戏剧息息相通。这些讨论的结果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视点,它同时关注台前台后,它的洞察力是新鲜的,它的文字是优雅的。
戏剧是一种人类根本性的需要,而剧场以及戏剧的形式、风格等等只是些暂时的盒子,完全可以被取代。戏剧绝不能让人觉得没劲,绝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让人意想不到。戏剧通过惊讶、通过刺激、通过游戏、通过好玩,来把我们导向真理。重要的是此时此刻的真实,只有当演员和观众完全一致的时候才会出现的绝对的信服。这时候,形式就完成了它的使命,把我们带到了这个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时刻。这时候,门敞开了,我们的视界改变了。——彼得·布鲁克“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
乏味的妙用
有一天,我来到英国的一所大学开始做一个系列讲座——我的《空的空间》就是在那些讲座的基础上写成的。我发现自己站在台上,面对着一个巨大的黑洞,黑暗中影影绰绰好像有些人坐在里头。我开始演讲,自己都觉得是在瞎讲一气,毫无重点,越来越郁闷,因为我无法找到一个自然的方式与听众实现沟通。我看着他们正襟危坐,宛若专心致志的小学生,等着从我口中说出智慧的言辞,好去填满他们的笔记本;而我正在扮演导师的角色,站在两米高的讲台上,做谆谆教诲状。
幸好我鼓起勇气结束了这个局面,建议我们另外找个地方。组织讲座的人在整个大学寻了个遍,*后找到一间小教室,虽然又狭小又不舒服,但在那里我和听众可以建立一种更自然更紧密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讲话,我立刻感觉到我和学生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新的联系。从那一刻开始,我可以畅所欲言了,听众也获得了解放,彼此有问有答,交流得妥帖圆满。就是在这一天,我得到了关于空间的重要经验。多年以后,我在巴黎负责国际戏剧研究中心,把这个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作为在那里进行的实验的基础。
你若要看到什么有质量的东西,你就得创造一个空的空间。有了空的空间,就可能出现生机勃勃的新现象;只有当经验是鲜活、新颖的时候,才可能有包含了真正的内容、意义、表达、语言和音乐的东西存在。然而,要是没有一个干净、纯洁的空间来接纳它,新鲜的经验也就不可能存在。有一位南非导演,在他祖国的有色人种居住区发起了一场黑人剧场运动。他是相当有活力的人,跑来跟我说:“我们都读了《空的空间》,受益匪浅。”我很高兴却也相当吃惊,这本书的绝大部分是我们去非洲之前写的,讲的都是伦敦、巴黎和纽约戏剧界的事情,那些非洲戏剧工作者怎么可能从中受益呢?他们怎么会觉得这本书也是为他们写的呢?它和他们所做的把戏剧带给索威托人(soweto)的事业怎么也会有关系呢?我把这个疑问提了出来,他回答:“书里的**句话!”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探索者之一。”
——安德列·格莱格雷(Andre Gregory)
The Open Door: Thoughts on Acting and Theatre
“彼得·布鲁克总是不断地让我们惊讶——不是以那些普通的流行的方式,而是以古老的持久的方式,永远影响着你的心灵。”
——肯·伯恩斯(Ken Burns)
“他是二十世纪戏剧界少有的真正的戏剧革新家之一。”
——克莱夫·巴恩斯(Clive Barnes)
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出生于伦敦,牛津大学硕士,大学期间他创建了牛津大学电影社。他曾在皇家莎士比亚剧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担任导演,现在他领导着位于巴黎的国际戏剧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of Theatre Research)。
他执导了5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爱的徒劳》(Love’s Labour’s Lost)、《暴风雨》(The Tempest)、《李尔王》(King Lear)(斯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环绕月亮的指环》(Ring Around the Moon)、《俄狄浦斯王》(Oedipus)、《桥头眺望》(A View from the Bridge)、《哈姆雷特》(Hamlet)(伦敦);《贵妇还乡》(The Visit)、《马拉/萨德》(Marat/Sade)、《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卡门的悲剧》(The Tragedy of Carmen)(纽约);《穆斯格拉夫中士之舞》(Sergeant Musgrave’s Dance)、《飞鸟大会》(The Conference of the Birds)、《雅典的泰门》(Timon of Athens)、《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樱桃园》(The Cherry Orchard)。
他执导的电影有《蝇王》(Lord of the Flies)、《李尔王》(King Lear)、《与杰出人士相遇》(Meeting with Remarkable Men)。
他还执导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鲍里斯•戈都诺夫》(Boris Godunov)(伦敦寇文花园剧院[Covent Garden])和《浮士德》(Faust)、《叶甫盖尼•奥涅金》(Eugène Onegin)(纽约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
他的著作包括《空的空间》(The Empty Space,1968年)、《流动的视点》(The Shifting Point,1987年)。
《建筑与音乐》主要内容简介:打开书,绘图和图解仿佛立体地展现在眼前。漂浮的云彩无时无刻不映照在建成的建筑物上。在城市的夜
徐悲鸿谈艺录 本书特色 关于美术革命与中国画的前途 持革命、改革、改良观点者 曰改革派;对待中国传统美术有深湛研究和深厚情结 不主张革命者 曰传统派。属于改革派...
幽灵工作室 内容简介 “全球化”这词给我们这一时代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早通过经济渗入了文化的每个角落,世界设计的地域性在快速消失,各民族国家的设计界限已无法区分...
《幸福的建筑》内容简介:本书不是教科书式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建筑的鉴赏手册或装潢指南。德波顿积数年之功著成的最新作品从一个
世界情色电影精品鉴赏-第二辑(1-2册) 内容简介 《世界情色电影精品鉴赏》(第二辑I、II),继续坚持在客观、平等、真诚的前提下,与影迷朋友进行关于电影本体的...
金铜佛像收藏与鉴赏 本书特色 本书介绍了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宋辽时期的汉式金铜佛造像,以及元、明、清时期的藏传金铜佛造像造型特点,并对金铜佛像的收藏价值、市场行情...
集汉隶书好诗.礼器碑 内容简介 《集汉隶书好诗:礼器碑》主要内容包括:书事,宿建德江,夜宿山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剑客,秋夜寄邱员外,画,咏华山,回乡偶记二首(...
中国陶瓷(全五册)作者:谭旦冏编著丛书名:中华艺术丛书之一出版社:台湾光复书局出版时间:1980-06开本:16装订:精装定价:精装
《地狱中的爱神:日本另翼电影史》却用理性和严肃的学术态度详细地对它进行了解析。全书以日本桃色电影的发展史为主线,分八章分
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成长过程、艺术人生、研究工作和四次中国之旅,介绍了他跨学科、跨文化的...
小宝贝涂色:水果 本书特色 专业老师绘画,幼儿专家审定。全书分类科学,图画形象可爱、颜色鲜艳,通过对照涂色,不但能提高小宝贝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还能促进手眼协调发...
敦煌壁画中的乐舞演出与演出空间 本书特色 李建隆编写的这本《敦煌壁画中的乐舞演出与演出空间》根据“敦煌乐舞壁画”来检视当时的佛教演剧发展史,以及当时的人们的信仰...
徐复观(1903-1982),湖北浠水人,熊十力得意弟子。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与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并称为“新儒学八大...
《城乡规划原理》内容简介:本书由经纬注考(北京)教研中心编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历年考试真题及解析,给出了2010—2014
碑帖鉴藏(全2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2010年3月1版1印,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由长期从事碑帖编目和鉴定工作的赵海明先生撰写,书法名家谷谿先生为本书...
京剧知识一点通-(修订版) 本书特色 无论你是刚刚对京剧产生了兴趣,还是出于为你所喜爱的音乐创作积累素材,或者为你忠诚的教育事业开阔视野,相信《京剧知识一点通》...
9:16分:中国新生代80后影像作者纪实录 本书特色 1位北京女孩,历经12个月,采访近100位电影艺术青年,收录24位优秀的影像创作者,1次与未来电影生力军共...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中文版)》内容简介:《牛津通识读本: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神秘莫测又最富影响力的艺术运动
历代碑帖经典 (册页版):唐 颜真卿颜勤礼碑 本书特色 ★8开经折装,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是...
中国艺术讲谈 本书特色 《中国艺术讲谈》:郑振铎先生接触大量原物或原作之后讲谈中国传统艺术的心血之作读者能从飞扬的文字中感觉到作者的心跳和情绪亲炙文化大师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