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尔王》(King Lear)到《卡门的悲剧》(The Tragedy of Carmen),从《马拉/萨德》(Marat/Sade)到《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彼得·布鲁克再度创造了现代剧场——不是一次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在《敞开的门》(The Open Door)里,这位先知般的导演和理论家,为他的作品做出了明白易懂、全面详尽的哲学阐释。
这是一个悖论的哲学:我们到剧场里来寻找生活,但那个生活必须迥异于我们在剧场外看到的生活;演员们必须极其刻苦地做准备,同时又要愿意放弃这些准备工作的结果;导演的*可靠的本事可能是他对乏味的承受能力。布鲁克从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挑出实例来说明这些原则,这些故事还展示了他与莎士比亚、契诃夫,以及印度和伊朗的本土戏剧息息相通。这些讨论的结果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视点,它同时关注台前台后,它的洞察力是新鲜的,它的文字是优雅的。
戏剧是一种人类根本性的需要,而剧场以及戏剧的形式、风格等等只是些暂时的盒子,完全可以被取代。戏剧绝不能让人觉得没劲,绝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让人意想不到。戏剧通过惊讶、通过刺激、通过游戏、通过好玩,来把我们导向真理。重要的是此时此刻的真实,只有当演员和观众完全一致的时候才会出现的绝对的信服。这时候,形式就完成了它的使命,把我们带到了这个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时刻。这时候,门敞开了,我们的视界改变了。——彼得·布鲁克“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
乏味的妙用
有一天,我来到英国的一所大学开始做一个系列讲座——我的《空的空间》就是在那些讲座的基础上写成的。我发现自己站在台上,面对着一个巨大的黑洞,黑暗中影影绰绰好像有些人坐在里头。我开始演讲,自己都觉得是在瞎讲一气,毫无重点,越来越郁闷,因为我无法找到一个自然的方式与听众实现沟通。我看着他们正襟危坐,宛若专心致志的小学生,等着从我口中说出智慧的言辞,好去填满他们的笔记本;而我正在扮演导师的角色,站在两米高的讲台上,做谆谆教诲状。
幸好我鼓起勇气结束了这个局面,建议我们另外找个地方。组织讲座的人在整个大学寻了个遍,*后找到一间小教室,虽然又狭小又不舒服,但在那里我和听众可以建立一种更自然更紧密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讲话,我立刻感觉到我和学生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新的联系。从那一刻开始,我可以畅所欲言了,听众也获得了解放,彼此有问有答,交流得妥帖圆满。就是在这一天,我得到了关于空间的重要经验。多年以后,我在巴黎负责国际戏剧研究中心,把这个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作为在那里进行的实验的基础。
你若要看到什么有质量的东西,你就得创造一个空的空间。有了空的空间,就可能出现生机勃勃的新现象;只有当经验是鲜活、新颖的时候,才可能有包含了真正的内容、意义、表达、语言和音乐的东西存在。然而,要是没有一个干净、纯洁的空间来接纳它,新鲜的经验也就不可能存在。有一位南非导演,在他祖国的有色人种居住区发起了一场黑人剧场运动。他是相当有活力的人,跑来跟我说:“我们都读了《空的空间》,受益匪浅。”我很高兴却也相当吃惊,这本书的绝大部分是我们去非洲之前写的,讲的都是伦敦、巴黎和纽约戏剧界的事情,那些非洲戏剧工作者怎么可能从中受益呢?他们怎么会觉得这本书也是为他们写的呢?它和他们所做的把戏剧带给索威托人(soweto)的事业怎么也会有关系呢?我把这个疑问提了出来,他回答:“书里的**句话!”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探索者之一。”
——安德列·格莱格雷(Andre Gregory)
The Open Door: Thoughts on Acting and Theatre
“彼得·布鲁克总是不断地让我们惊讶——不是以那些普通的流行的方式,而是以古老的持久的方式,永远影响着你的心灵。”
——肯·伯恩斯(Ken Burns)
“他是二十世纪戏剧界少有的真正的戏剧革新家之一。”
——克莱夫·巴恩斯(Clive Barnes)
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出生于伦敦,牛津大学硕士,大学期间他创建了牛津大学电影社。他曾在皇家莎士比亚剧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担任导演,现在他领导着位于巴黎的国际戏剧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of Theatre Research)。
他执导了5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爱的徒劳》(Love’s Labour’s Lost)、《暴风雨》(The Tempest)、《李尔王》(King Lear)(斯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环绕月亮的指环》(Ring Around the Moon)、《俄狄浦斯王》(Oedipus)、《桥头眺望》(A View from the Bridge)、《哈姆雷特》(Hamlet)(伦敦);《贵妇还乡》(The Visit)、《马拉/萨德》(Marat/Sade)、《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卡门的悲剧》(The Tragedy of Carmen)(纽约);《穆斯格拉夫中士之舞》(Sergeant Musgrave’s Dance)、《飞鸟大会》(The Conference of the Birds)、《雅典的泰门》(Timon of Athens)、《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樱桃园》(The Cherry Orchard)。
他执导的电影有《蝇王》(Lord of the Flies)、《李尔王》(King Lear)、《与杰出人士相遇》(Meeting with Remarkable Men)。
他还执导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鲍里斯•戈都诺夫》(Boris Godunov)(伦敦寇文花园剧院[Covent Garden])和《浮士德》(Faust)、《叶甫盖尼•奥涅金》(Eugène Onegin)(纽约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
他的著作包括《空的空间》(The Empty Space,1968年)、《流动的视点》(The Shifting Point,1987年)。
多维视野-当代欧美电影研究 内容简介 《多维视野:当代欧美电影研究》是“电影创作及理论译丛/北京电影学院教学参考丛书”之一,该书共分为4章,分别对法国电影、苏联...
这是一部阐述石挥表演艺术理论与实践的专著,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导演—石挥数十年从事话剧、电影、导演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有演
安丘张氏印谱-印学研究-第九辑 本书特色本书以印学(印学史研究、玺印、封泥、印迹陶 文研究,印人、印谱、印论研究,篆刻艺术创作等) 及相关学科(古文字学研究,甲...
蓝印花布 内容简介 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她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设计创意发想法-(第2版) 本书特色 本书介绍了四十多种创造思维的发想法,如联想刺激法(样本资料法、mapping法),集团发想法(头脑风景法、635法),寻找...
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本书特色 《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由黄自元所著,黄自元总结自己几十年书法心得撰写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科学性地分析了楷书的间架结构,...
FromaconvertedprintinghouseinRotterdamandtheexperimentalmindsthereinthatbroughty...
创意之源-找寻艺术创作的灵感与思路 本书特色 《创意之源》一探创造力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对人类思想、身体和心灵进行了审视。威廉·克卢巴通过找...
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内容简介 本书的内容包括:赵之谦篆刻的篆法特征;赵之谦篆刻的章法构成;赵之谦篆刻的刀法技巧等。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目录 历代篆刻经典...
历代书法论文选 内容简介 书按作者生率年代的前后次序编或收录,从汉到清代的历代有关书法的论文,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有关书法的研究成果,对书法爱好者提高书法...
我的影评不撒谎 本书特色 在影视市场聒噪浮躁的叫卖声中,我们真正想听到的是那些发自肺腑的中肯评价。《我的影评不撒谎》如同嘈杂声中的一缕清音,以中立者的视角,为近...
格巴特施瓦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铜版纸全彩印制,完美呈现设计作品的亮丽色彩和纯然的美丽★ 格巴特·施瓦的作品在明晰的色彩中可见相当熟练...
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第15卷 本书特色 该丛书从全国秦腔戏班社捐献的“老箱底”积存和政府出资抢录的舞台絶本中选取了128部秦腔曲目,其中许多为甘肃...
《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收录了25位考古专家的访谈录,这些访谈录涉及面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可读性,让我们随着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
艺术哲学 本书特色 一位涤荡了几代人心灵的翻译家,一本影响了中国历代艺术家的必读书——一部一版再版的欧洲艺术通论。艺术哲学 内容简介 傅雷先生在给傅聪和弥拉的信...
艺术修养基础 本书特色 艺术来自于凡世之悟,又超脱于凡世。丰子恺以典丽之笔,辟出了自己的天地。远不像旧式士大夫,近弗有狂士之风。儒士的境界到了他那里为之一变。浸...
《玄秘塔碑》最美的字-大家墨宝 本书特色 柳公权(778—865),唐代书法家。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尤得力于颜真卿、欧阳询。楷书骨力道健,结构劲紧,自成面目,对后...
华喦全集(全4卷) 本书特色 ★ 8开精装,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 精装大开本,配优质硬壳函套,内页采用铜版纸全彩印刷,装帧精良★ 画作注清详细的题识、款识和题画...
赵之谦尺牍 内容简介 《赵之谦尺牍》为历代名家尺牍精粹中的一本,收录了赵之谦的部分代表性作品,并附释文及综述文章、后人评论。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