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汉医学丛书》是由陈存仁先生主编的日本汉方医学经典著作之汇编,1936年初刊。应读者要求,学苑出版社邀请中医古籍专家钱超尘教授、汉方医学临床专家黄煌教授,联袂将日本汉方医学著作中“临床指导性强、有效率高”的专著进行重新精编、增补。《中医内科医鉴》设前后两篇,“前篇”概论临床各种证候与治法,“后篇”所设“原因”、“证候”两项本于现代西医之说,“疗法”参考诸书及自身经验,“备考”引用学术丰富之诸先辈言论,详细阐述了各种临床内科病证的汉医疗法。《中医儿科医鉴》一仍前书“后篇”体例,阐述了儿科临床常见病证的汉医疗法。在西医已占主导地位的现实境况里,作者试图会通中西医学,将西医诊断与汉医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书中几乎不言病机,而是重视方证相对,甚至药证相对。针对病证,反复推求方药,深入而详尽,乃是承袭古方派学术风格而来,亦似受到了西医的些许影响。此种研究思路与中国医家大异其趣,西医诊断之后顺接汉医方药,等中药方剂于西药地位,此间得失功过,值得今日中国中医研究者深思慎取。
《中国内科医鉴·中国儿科医鉴(精编增补版)》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bsp; 皇汉医学丛书(精编增补版)
序 言
一、中国医学东传与日本医学本土化努力
公元562年吴人知聪经朝鲜赴日本,携带物品中有
医学典籍《明堂图》,这是中日医学文化交流*早的记
录。隋唐时代,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遣“西海使”(隋时
称“遣隋使”,唐时称“遣唐使”),积极引进中国文化。
公元701年日本颁布“大宝律令·医疾令”之后,日本
完全模仿中国以改进本国的医事制度,对日本医学教育
产生了深远影响。753年底,鉴真大和尚第六次东渡日
本成功。鉴真本人及一些精通医学的随行人员携带大量
中药、医书等,对日本医学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试考察藤原佐世于885年~897年间编成的日本国家藏
书目录——《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便可以知道中国医
学著作在隋唐时代已经大量传入日本。即便894年正式
废止“遣唐使”,中国医学典籍作为商贸物品仍源源不
断输入日本,两国之间的医药学者、僧侣也不断往来。
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中国医学及医药著作一直是日本医
学界学习研究的主体。
在全面接受中医药学的基础上,从16世纪末开始,
日本医学界致力于医学思想创新、使中国医学“日本本
土化”的努力。在此后近三百年时间里,逐渐形成以中
国医学为基础,参以曰本医家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的具
有日本特色的医学学术体系。在汉方医学兴起与发展进
程中,因师徒授受及学术观点的差别,出现了不同的学
术流派,主要有“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等。
在“明治维新”以后,这种医学与流派统称“汉方医
学”。从17世纪初开始,荷兰商船将西欧医学著作传入
日本,发展较为迅速,这种医学被称为“兰医”,后来
被称为“西洋医学”或“西医”。
1487年,田代三喜来到中国学习李东垣、朱丹溪
学说,12年后回到日本,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著书立说,
极力推广李朱之学。由于当时日本医家限于汉语水平,
难以接受李朱的深奥理论,故其学说一时未能普及。直
至其弟子曲直濑道三于京都讲学行医,收授门徒800余
名,李朱学说才影响到日本全国各地,被称作“后世
派”。曲直濑道三所著《启迪集》,上溯《内经》,下及
诸家,强调《内经》理论必须与辨证论治原则有机结
合,以“类证辨异”为目标,阐述临床各种疾病证治。
曲直濑道三的多种著述,在文字上力求通俗,以便于日
本医家之阅读,在内容上力求简明扼要,以倡导医学思
想之革新。在其倡导之下,医家对李朱学说进行了有选
择的吸收与运用,从而使日本医学逐渐摆脱了“局方医
学"的局限,进入了自由发展的中兴时期,由此开启了
日本医学本土化的阶段。此一时期的“后世派"医学,
以《黄帝内经》为基础,以李东垣、朱丹溪等金元医学
为主导,注重辨证论治,提出了简明切要的临证诊疗原
则和方法。
17世纪初,日本学术界掀起了儒学复古思潮,受
此影响,医学也积极主张复古。名古屋玄医首倡“依仲
景之意,而不拘泥于仲景之方";后藤艮山力主恢复汉
唐古方,提出“一气留滞论",不拘泥于中医基本理论
和辨证论治学说;香川修庵独尊张仲景《伤寒论》,使
当时医风为之一变,“古方派"由此兴起。“古方派"特
别推重张仲景学术思想及《伤寒论》。在众多遵奉仲景
学说的医家不断努力之下,古方派逐渐盛行日本,产生
了巨大影响。吉益东洞是古方派的代表人物,他推重张
仲景《伤寒论》,力倡“实证亲试”,注重实效,提出
“万病一毒论”,主张不拘病因,随证投药;认为百病必
根于腹,为了寻找毒气凝聚的指征,注重腹诊。《伤寒
论》是中国医籍里《内经》思想介入*少,重视临床观
察与实践,自成体系的著作,通过四诊所得,可以直接
处以相应方剂,所用方药配伍严谨,疗效卓著。这些特
点决定了《伤寒论》必然受到古方派医家的重视,张仲
景学术必然成为古方派学术体系的核心。古方派医家推
重张仲景《伤寒论》,更多的是对实证精神的追求与简
化理论的需要。对于广大习医者而言,仲景学术更便于
理解和应用。这些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对当时以至近
现代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自18世纪初开始,望月三英、和田东郭、福井枫
亭、山胁东门、有持桂里、浅田宗伯等许多医家,主张
在临床诊疗和学术研究中,博采历代各家之长,不执一
家一派之论,是为“折衷派”,亦称“考据学派”。作为
早期考证学派的学者,望月三英向日本医学界介绍了多
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医学著作。此后,作为著名的考据
学派大家金窿七朗、丹波元简、丹波元胤、丹波元坚、
伊泽兰轩、喜多村直宽、森立之、山田业广等一批考证
学者,在博览医籍的同时,深入研究清代考据学家尤其
是乾嘉时期学者的著作,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考
据学派队伍,他们对中国医籍进行的校勘、注释、辑
复、考证,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考据学派的学术特点是:在学术研究上,对中国历代医
籍,不拘一家之说;重视中国传统“小学"(文字音韵
训诂)的研究;在临床诊疗中,不拘流派之见,注重从
实际疗效出发遣方用药。这一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治
学方法,在当今日本仍有巨大影响力,对中国从事中医
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人也有重要启发。
由于日本医书大都出自中国,非通达汉文不易诵
习,故长期以来,日本医界不少重要人物多出于精习儒
学的世袭之家。中国医籍的内容,特别是阴阳五行、脏
腑经络、五运六气学说,药物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引
经报使等理论,日本医家阅读与理解都相当费力。经过
曲直濑道三、后世派医家及考据学派的不懈努力促,日
本医学家对中国古典医籍的理解日益深入,研究日益精
深,为中日两国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古典医籍奠定了很
好的基础。
二、生存危机与自我身份认同
1609年9月9日,位于日本平户的荷兰商馆落成,
标志着日本与荷兰确立了正式通商关系。欧洲近代科学
其中包括医学亦搭乘荷兰商船到达日本,日本人称其为
“兰医”。西方医学从此开始在日本传播,早期主要是
“荷兰流外科”,即简单治疗金创与疮疡的外科治法;至
19世纪,眼科、产科、儿科等临床学科已基本形成。
在此期间,汉方医学古方派正在兴起,其注重实证
的思想与西方医学暗合,因此古方派里关注和热衷“兰
医"者甚多。如山胁东洋,积极主张将“兰医”的某些
内容融入汉方医学之中,开“汉兰折衷”之先河。恽铁
樵曾经慨言: “西学东渐而后,为西医者类勇猛精进,
为中医者类固步自封。”(《群经见智录·灵素商兑》)谁
能逆料“兰医”的迅猛发展,终将对汉方医学构成挑
战,乃至于危及其生存呢?
1868年日本出现“明治维新”,确立“富国强兵”、
“文明开化”、 “殖产兴业’’三大方针,以西方为样板,
开始全面实施资产阶级改革。日本医学界“灭汉兴洋”
的重大变革,正式拉开序幕。自1868年至1875年初,
明治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植和发展西方医学,当西医
羽翼渐丰时,公开宣布取缔汉医。日本汉方医学界从此
踏上呼吁抗争、救亡图存的艰难征途。
日本自隋唐开始的千余年中国文化接受过程中,日
本医学界从完全模仿到结合实际,逐渐产生了本土化意
识,如“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都表现出不同
于中国医学的学术思想与风格。当汉方医学面临西方医
学威胁与挑战,汉方医学不得不进行自我身份的认定,
于是才用“汉方医学"作为自我标志,并与中国医学划
清界限。“汉方医学”与“中国医学”是两个不同的概
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医学系统。如1891年
汉方医学为争取生存合法化,他们表明自己的身份是:
“允恭帝以降,有汉医流传到国内,迄今已达1470余年
求真先生将自己的心血凝聚在《皇汉医学》上,若联系
当时汉方医学惨淡境况,不难感受此中直面时局的悲壮
情怀,以及对自我身份渊源之珍重。皇者,大也。《诗·
大雅·皇矣二》:“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皇汉,犹言大
汉,*早指汉朝,其后泛指华夏汉民族。汉班固《西都
赋》:“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皇
汉医学"这一名称,表明汤本求真对日本汉方医学所自
出,尤其是对仲景学术的渊源认同。
感谢汤本求真先生为其书取名为“皇汉医学”,让
我们找到当时一度淡漠了的民族自信、自尊与自豪。当
此书于1930年由上海中华书局翻译出版时, “皇汉医
学”一词的出现,使中国医家隔海东望,看到作为独立
于中国医学之外的另一种医学体系的存在。陈存仁先生
曾赴日访求古籍,回国后将许多日本医家所著医学著作
结集一起,于1936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冠以《皇
汉医学丛书》之名,更是明白无疑地表明了对“皇汉”
的自尊自豪与自信。汤本求真先生尊崇中国医学,故称
“皇汉医学”,乃是立足彼邦而称我华夏,所指乃是我中
国医学;陈存仁先生所言“皇汉医学”,却有借他人之
言以唤起国人自尊自强自信之意(当时中国中医界同样
面临生存危机,中医学术体系遭受着来自各方面的不断
质疑)。上海中华书局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出版汤本
求真《皇汉医学二》与陈存仁《皇汉医学丛书》,从内容
上看《皇汉医学丛书》,全部是日本医家著作,具有迥
别于中医学术的独特风格,则此种语境下的“皇汉医
学”,已隐隐有“日本传统医学”的味道了。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汉方医学虽然源于中
国,但在长期发展中,终究还是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具有自己独特风格,成为有别于中国医学的“汉方医
学”,或称“皇汉医学”。这就像从一棵柳树上折下一根
枝条,扦插入土并成长起来之后,它就成长为一棵挺拔
自立的柳树了。正由于此,当年《皇汉医学》、《皇汉医
学丛书诤及其他日本医家著作的在华出版,对中国中医
学术的发展也才具有更为积极的影响与有益的借鉴作
用。禀承陈存仁先生遗意与《皇汉医学丛书》始刊本
意,本次《皇汉医学丛书》精编增补本的出版,仍着重
于介绍日本医家独具特色的学术理论与学术成果。它山
之石,可以攻玉。希望通过研究这些日本医家的学术著
作,为中医学术研究与发展、为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提供宝贵借鉴。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
2007年11月10日
前言
大囗敬节(1900~1980),1919年入熊本县立医学
专门学校学习西医,1927年受中山忠直《汉方医学的
新研究》、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的影响,开始学习研
究汉方医学,1930年2月拜汤本求真为师,始终坚持
在临床上从事诊疗和研究,去虚饰,重实际,尤其在张
仲景学术研究与运用方面具有相当造诣。1972年9月,
日本医师会授予大囗敬节“*高功勋奖”,奖励其为汉
方医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中医内科医鉴》设前后两篇,“前篇"概论临床各
种证候与治法,“后篇"所设“原因”、“证候"两项本
于现代西医之说,“疗法”参考诸书及自身经验,“备
考"引用学术丰富之诸先辈言论,详细阐述了各种临床
内科病证的汉医疗法。《中医儿科医鉴》一仍前书“后
篇”体例,阐述了儿科临床常见病证的汉医疗法。在西
医已占主导地位的现实境况里,作者试图会通中西医
学,将西医诊断与汉医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书中几乎
不言病机,而是重视方证相对,甚至药证相对。针对病
证,反复推求方药,深入而详尽,乃是承袭古方派学术
风格而来,亦似受到了西医的些许影响。此种研究思路
与中国医家大异其趣,西医诊断之后顺接汉医方药,等
中药方剂于西药地位,此间得失功过,值得今日中国中
医研究者深思慎取。
今日中国的现实情况是,西医已成绝对优势,临床
医生的底层知识结构中已经深受西医影响。各病证下列
出诸多治法,由于与西医疾病相对应,显得简洁可从,
由此“西医诊断+中医治疗”即是临床可行且不得不行
的发展路径。此时若能深入研究方证(病)相对,于临
床不失为有效、快捷、可操作性强的权宜之举。今日中
国中医临床似乎亦有方证相对甚至方病相对之趋势,则
大囗敬节先生在此书中展现出来的努力作为与思维模
式,实在可以充作今日中医临床与科研的恰当其时的借
鉴,无论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近百年来,西医医疗理念及诊疗措施不断革新,故
文中西医相关论述对于今日已无甚价值,许多名词与今
日通行表述大异,甚至渺不可知其确切含义,故举其要
者,为之作脚注,并于文后附表,以方便读者查阅。
徐长卿
2007年11月
第十六章胃扩张
《金匮要略)》云: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
者,名日胃反。胃反正与胃扩张相当。又,翻胃、反胃
之义,与胃反同。
[原因]胃扩张者,胃腔后天性扩大之症也,常伴
以胃内容物之蓄积与发酵。其原因类别为下之五种:
(一)幽门狭窄。
(二)食物过大之充盈。
(三)胃壁之疾病。
(四)由于神经作用之胃筋纤维之衰弱。
(五)邻接器官与胃愈著之时。
[症候]本病检病方法中*简便而正确者,为用炭
酸瓦斯膨胀胃之一法。其法,将酒石酸一茶匙,以一盏
盛之水溶解之,将此咽下之后,即用重炭酸那笃里乌
麻①一茶匙,溶解于一盏之水中摄取之,经过一二秒
时,胃部膨满。望诊上既能见本病之存在,而在打诊上
则发空气枕状之鼓音,大弯达于脐下,听诊上沿大弯能
证明有小水泡性刺芝叟儿。
又,患者当朝晨空腹时起立,饮二杯或三杯之水,
则打诊上见有胃弛缓症,其浊音界每移动于下方。胃扩
张患者之胃之境界,一般增大。健康之人,其大弯在脐
上一横指至二横指之间。有胃扩张病者,则大弯达脐部
以下,甚至有达膀胱部者;胃之左界达于左侧前腋下
线,右界越右侧副胸骨线而及于右方;胃之小弯向下方
沉下,肉眼能目击之。
胃之大弯虽达于脐下,而侧部之胃界则无异于常时
者,此非胃扩张,乃胃下垂症也。又,胃部之境界,左
右上下均扩张,而为先性之巨大者,则不能认为胃扩
张症。
本病用指头冲击患者胃部时,证明有著明之振水
音。呕吐不频频,但一次吐出之量,带多量之强酸性,
更带刺激性之臊臭。此外,患者往往诉酸性之嗳气及吃
逆、嘈杂,胃之运动微缓,舌无苔,多带赤色,屡屡诉
烦渴,尿量减,大便多秘结。
[疗法]茯苓泽泻汤证*多,其他如茯苓饮、五苓
散、吴茱萸汤、生姜泻心汤等亦可用之。
实验例
(一)患者五十八岁,男子。二十九岁时罹脘疸,
人病院为生活者,前后八年,失去数个趾指,渐次病
苦,自后罹胃扩张,因气候之变或饮食之消长,依然不
能全愈。每年初夏时候,病势增恶,屡屡并发脚气病。
主证,腹满与呼吸迫促。口渴甚,舌白苔,大便
秘,尿量亦少。吐一日一二回,其量颇多,每次近一面
盆,吐后腹满去,呼吸平静。胃内著明停水,嗳气,腹
中雷鸣,耳鸣不绝,低声不闻,脚力颇弱,甚疲劳,尿
中证明有糖,医师云胃扩张中并发糖尿病之症也。
投与茯苓泽泻汤。患者不努力进药,稍稍轻快,药
即暂停,缓一二日再投药。荏苒二年,近诉耳鸣尚有,
至其他症状,已大半消散矣。
备考
[本间枣轩之说]反胃之症重者,**用减谷法。
少进饮食,则脾胃虽衰弱,尚能消化也。又,腹中不惯
之食物、珍奇之物,消化较难,故宜专食稀粥等易消化
之物品。多饮药则起药烦,故一帖之药宜于一日中分二
次服之。药方先用生姜泻心汤、理中汤,不效时用化食
养脾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平胃散。若吐稀粥者,可
以上列诸方吐。其有不纳而微渴者,用茯苓泽泻汤、五
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
夕梨,被古老的土耳其王妃从21世纪带到了斯托塔帝国。王位的争夺战把她卷了进去!是危险也好,是幸福也好,在她不经意发现自己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卡尔之时,一切都不重要了...
昔酒011,插画师、绘本作者。湖南岳阳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艺术专业。2009年开始商业创作,画风细腻质朴,色彩柔和清新,故事平淡而精妙。曾创作系列插图《梦...
精彩摘录父权文化的彻底崩溃,和个人价值的彻底显现,实际上到今天也没有真正来临。——引自第25页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号均默,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
作品目录哈耶克的社会理论――《自由秩序原理》(代译序)原著者序导 论第一部分:自由的价值第一章 自由辨第二章 自由文明的创
《潜沙记》内容简介:这里不仅有荒凉的沙砾和沙丘, 更充斥着野蛮的生命。在这个沙丘之上的城市, 风沙从不停歇,于是人们也无法停
原创植物科普绘本,以国画绘出莲的生命轮回,国风情怀自然读本,细品传统荷莲文化。◎ 编辑推荐☆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普达人创作,完整展现莲的生命过程本书由毕业...
精彩摘录Natureusesonlythelongestthreadstoweaveherpatterns,soeachsmallpieceofherfabri...
《爱恨倾城小团圆》部分内容最初于2008年11月开始在“天涯论坛”陆续发表,广受读者追捧。张爱玲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于2009年2月23日在台湾出版后,《...
【内容简介】社交媒体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从西塞罗和其他古罗马政治家用来交换信息的莎草纸信,到宗教改革、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期间印制的宣传小册子,过去人类跟...
★轰动日本推理届,《尸人庄谜案》第二弹入围《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周刊文春 MYSTERY BEST10》《本格推理 BEST10》等权威榜单★ 神秘巫女|死亡...
安东尼•霍洛维茨,蜚声世界的著名侦探小说大师、有史以来唯一被柯南•道尔产权会认证的续写福尔摩斯之人。亚马逊,NPR, 《华盛顿邮报》, Esquire, 年度最...
朱瑟琳·乔塞尔森著名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执业心理治疗师,密歇根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菲尔丁研究生院的心理学教授,由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ABPP)认证...
保罗·威德(非化名),绰号“教练”,1957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早年在康特拉科斯塔县的克莱顿生活。因涉嫌管制物品交易,他于1979年被关入圣昆汀州立...
本书选取不同年龄、不同倾向并作出了不同选择而各有其重要影响的十四位著名知识分子,包括学者梁漱溟、胡适、宋云彬、夏承焘、浦江清,金融家陈光甫,科学家竺可桢,作家沈...
做人處世的最高境界:走入對方的心,讓人想再見你一面,主動幫助你!〔本書適用對象〕人際關係受挫的人.社會新鮮人.從事服務業的人.想讓升遷管道順暢的人.想讓下屬心服...
李世强(笔名:木子)自由撰稿人,80后新锐作者。游走世界,看遍各国人文、动态,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不同的人生。曾从事图书编辑,互联网企业主编,互联网培训师等工作。专...
《冰与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是由美国著名科幻奇幻小说家乔治·R·R·马丁(George R.R. Martin)所著的史诗奇幻...
揭秘基督教历史中,一个被视为异端的神秘宗教流派!迄今为止,对灵知派zui简洁而公道的概述☆一个以前和现在都不曾真实存在的宗教实体,却被认为是一种基督教异端。☆西...
本书内容按照算法策略分为7章。第1章从算法之美、简单小问题、趣味故事引入算法概念、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算法设计的爆炸性增量问题,使读者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