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自秦以后形成“儒道互补”的格局。儒家传统与道家传统都源远流长,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而且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将来。儒家传统与道家传统的延续,都离不开其具有原创性的经典。儒家的经典是《五经》、《四书》,道家以及道教的经典则是《老子》、《庄子》和《列子》等书。《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所尊奉的“**经典”。其影响又不仅在于道家和道教,它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期”产生的一部伟大经典,它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中华民族所贡献于世界的。
中国文化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自秦以后形成“儒道互补”的格局。儒家传统与道家传统都源远流长,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而且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将来。儒家传统与道家传统的延续,都离不开其具有原创性的经典。儒家的经典是《五经》、《四书》,道家以及道教的经典则是《老子》、《庄子》和《列子》等书。《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所尊奉的“第1经典”。其影响又不仅在于道家和道教,它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期”产生的一部伟大经典,它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中华民族所贡献于世界的。
上篇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说文》云:“道,所行道也。”“道”字的本义是道路,其引申义是道理、规律、原则。“道可道”的**个“道”字,即是指人们一般所说的道理、规律、原则。第二个“道”字的意思是言说,如《论语•宪问》中“夫子自道也”的“道”。作为老子哲学的*高范畴的“道”,不是人们一般所说的道理、规律、原则,而是“常道”,即恒常之“道”。《韩非子•解老》篇云:“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老予的恒常之“道”,不仅“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而且如《老子》二十五章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混然存在了。恒常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和总根据,即世界的本原。老予认为,恒常之“道”是不可“道”,即不可言说的。
“常道”之“常”,以及后面的“常名”、“常无”、“常有”等“常”字,马王堆帛书本写为“恒”,注家认为“常”是为避汉孝文帝刘恒讳而改。《庄子•天下》篇述老子之学为“建之以常无有”,《韩非子•解老》篇引《老子》日“道之可道,非常道也”,且对“常”多有解释和发挥。《说文》云:“恒,常也。“恒”与“常”义同而通用,今保留诸传本“常”字之旧,以下“恒”、“常”的异文不另加注。
“名可名”,**个“名”是指名词概念;第二个“名”是名的动词用法,即用名词概念来称谓、表达。“常名”是用来指称“常道”的。老子认为,“常名”不可用名词概念来表达。《老子》二十五章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恒常之“道”在老子的思想中本是一种不可言说、不可用名词概念来表达的“意”(意思或思想),但这种“意”只有见诸文字才能成为后人可读的《老子》书,所以只好“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言道德之意”而“强”为之“著书”(《史记•老子列传》)。《老子》书的文字是“言”,老子想要表达的思想是“意”。《易传•系辞上》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老子》书,不能把其中的“言”读死,而要读活,体会其“言”外之“意”。
“万物之始”,据马王堆帛书本改。王弼本作“天地之始”,但王弼注云:“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可见王弼本原亦作“万物之始”。
“无名”和“有名”都是指“道”,也就是说,“道”是无名和有名的统一。《说文》云:“始”女之初也。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日象乳子也。“万物之始”是指万物产生之前“道”的浑沌状态,此为“无名”;“万物之母”则是“道”孕育、产生、养育万物,此为“有名”。《老子》三十二章:“道常无名”;四十一章:“道始无名”;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比“有”更根本,但“无”并非绝对的空无,而是还有“有”的属性,“道”是“无”和“有”的统一,所以能孕育、产生、养育万物。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或可断句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和“常有”都是指“道”。高亨《老子正诂》云:“常无欲以观其妙,犹云欲以‘常无’观其妙也。常有欲以观其徼,犹云欲以‘常有’观其徼也。因特重‘常无’与‘常有’,故提在句首。”《庄子•天下》篇述老子之学“建之以常无有”,“常无有”即“常无”与“常有”的省文。
“观”,一种直觉的认识,即观照、体认。“妙”,奥妙。“徼”,循行,边际。《说文》:“徼,循也”,“循,行也”。吴澄《道德真经注》:“徼者,犹言边际之处,孟子所谓端是也。…“道”之奥妙本是无形无际的,但其运行也有微渺的边际、理路,此为万物由以产生的端倪,这要从“道”的“常无”与“常有”中去体认。
马王堆帛书本“常无”与“常有”句,“欲”字属上读,作:“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此两者”,指“常无”与“常有”。“同出而异名”,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
“玄”,玄妙,幽深不可测。“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马王堆帛书本作“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众妙之门”,一切玄妙变化的总门、总根源。《老子》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是指天地万物之母,“玄牝之门”也就是“众妙之门”,意谓“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译文]
道,如果可以言说,那它就不是恒常之“道”;名,如果可以用名词概念来表达,那它就不是恒常之“名”。
无名,乃是万物未生之时的原始;有名,则是生养万物的母亲。
所以,要从常无中去体认“道”的奥妙,也要从常有中去体认“道”生养万物的端倪。
常无与常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相异,同可以说是“玄”。“道”是玄而又玄的,它是一切玄妙变化的总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 (辞)[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恶”,与美对言,即丑。“已”,通“矣”。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恶”前无“斯”字。
“不善”,与善对言,即恶。马王堆帛书本此两句作“皆知善,斯不善矣”,郭店竹简本作“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无相生”,此与《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不同,“有生于无”是从宇宙的*根本处说,“有无相生”以及后面的“难易相成”等是从万物产生后各种对立面的相互对待和转化而言。此章对关丑、善恶、有无、难易等的论述,表达了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的辩证法思想。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有无相生”作“有无之相生也”,后面的“难易相成……音声相和”亦同此句式,有“之”字、“也”字。
“形”,据河上公本、傅奕本改。马王堆帛书本此字写为“刑”,郭店竹简本写为“型”。“刑”、“型”均通“形”。此处“形”谓长短相比较而显其形的长短。
“高下相倾”,谓高下相比较而成其高下。“倾”是高下之间的倾斜。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倾”作“盈”,意为充盈、包容。
“音”与“声”,古人用时有区别。《礼记•乐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任继愈《老子新译》:“简单的发音叫做‘声’。声的组合,成为音乐节奏的,叫做‘音’。”“音声相和”,谓不同的声音相附和。
“前后相随”,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前”作“先”,帛书本在“先后之相随”后有“恒也”。
“圣人”,理想人物,先秦各家都把理想人物称为“圣人”,但各家的理想有所不同,此处是指道家所理想的人物,即得“道”者,有“上德”的人。
“无为”,因顺自然,不妄为,不做违反自然之事。“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和根本价值主张。《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不言之教”,不用言辞的教化,即不发号施令,不以名教、法令治国。此与儒家的以名教治国和法家的以法令治国相反。
“不始”,王弼本作“不辞”,傅奕本、敦煌本作“不为始”,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作“弗始”,“弗”与“不”通。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说:“在郭店简中,‘始’和‘辞’皆写为‘台’。此‘台’到底读为‘始’,还是‘辞’,抑或其他字,主要依文义而定……在此处,本应读为‘始’,而王本却误读为‘辞’。”“万物作焉而不始”,谓圣人顺应万事万物的自然生长,不在自然之先而为其创始。《老子》六十七章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不始”即不为天下先。
“生而不有”,此四字涉《老子》五十一章文字而衍。“生”谓产生万物,圣人并无产生万物的功能。敦煌本、遂州碑本无此四字,帛书本和竹简本亦无,今据删。
“为而不恃”,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其力。
“不去”,谓其功绩不会失去。
[译文]
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什么东西是美,那就是已经有丑了;都知道什么事是善,那就是已经有恶了。
……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公案.话头-圣严法师禅修精华4 内容简介 公案是中国禅宗*初把前辈祖师的言行记录下来,作为范例,用以对修行禅法者进行指示,以判断是非迷悟。话头禅是在古代中国流行...
《敌基督者》讲稿 本书特色 《敌基督者》是尼采发疯前*后一部著作,既是关于基督教的历史与本质的探究,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其所关心的一个永恒问题是真理与信...
图释中国佛教史 本书特色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
希腊古风时期的真理大师 本书特色 ★在公元前六世纪,真理,即阿勒忒业,是那位问候帕默尼德并把他引向“完美无缺的真理世界不可动摇的核心”的女神的亲密伙伴。——德蒂...
罗素论人的理性 本书特色 思想大师的深刻哲理、醒世箴言,是对人类文化的奉献与恩典。心灵奥秘的求索,灵魂深处的探究,是融入一生的智慧经典。这部文丛,不仅涵盖了人类...
圣经对摩根(CampbellMorgan)来说不仅是一部神所启示的书,而且是一个可以亲自进入的属灵世界,在它里面可以日日朝见主面,对神
儒家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本书特色 张锡勤编著的《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演变和社会文化的流变,深入探讨了儒学在中国近代衰落的过程和原因,本书资...
对客体化世界的反抗-别尔嘉耶夫思想研究 目录 序导论一、问题:现代文明的悖论二、反思:别尔嘉耶夫哲学研究现状三、切入点:反抗客体化世界**章思想历程和思想来源*...
柏拉图及其 思想-严群文集之一 本书特色 本书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严群先生文集之一,包括四个部分:一、柏拉图,二、论柏拉图之爱迪亚斯,三、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伦理思...
穆佐书简-里尔克晚期书信集 本书特色 《穆佐书简——里尔克晚期书信集》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晚年的书信集,是诗人在瑞士穆佐生活时期留下的一笔珍贵遗产。这里收集了12...
文本实践与身份辨识: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的中文著述1583-1949 目录 序言跨文化想象:耶稣会士与中国跨文本阅读策略:明末清初中国基督徒著作研究明末清初基督教...
本书为梵文佛教经典,内容是佛陀释迦牟尼的传记。“神通游戏”是现存梵文本经名的意译,与其相应的古代汉译本名《普曜经》(西晋
周易全解-彩图全解版 本书特色 《易经》六十四卦,喻示了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自然、社会、人生的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明智对策。“朝乾夕惕”“自强不息”,...
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 本书特色 《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施罗弗《存在与时间》中的政治暗示博尔特海德格尔的秘密抵抗雷思温从“人曲”走向“神曲”张文江《庄子·应帝王》...
尼采遗稿选 内容简介 尼采是一个在中国广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的哲学家,他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点。他是大学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业业从事教育的教授的工作;他...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本书特色 张钦编著的《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与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养生方面对中华道文化予以介绍与阐述,并在达到...
中国古典美学丛编 内容简介 由我主编的《中国古典美学丛编》三卷,原本乃为北京大学的文艺学硕士研究生所准备的入门导读参考资料。没有料到,此书在二十年前由中华书局出...
《王国维集(套装共4册)》收集齐全,编校精当,既是学者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又是青年学子提高人文素质的基本教材。书中提供了
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研究 本书特色《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研究》的内容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范畴。《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研究》内容主要分两大方面,前半部分着重介绍西方哲...
非形式逻辑导论(全二册) 本书特色 非形式逻辑是逻辑学科第二次重大转向实践转向中涌现出来的逻辑新分支。经过3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在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价值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