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一生劳界奔波于革命斗争实践,其思想观,政治主张,主要散见于他的论文、序跋、书信、电稿、演讲、谈话、公牍、诗歌、联词、题词等之中。本书既为迄今为止所收集到的黄兴全部著作的汇集。
黄兴(1874一1916),字克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者和民
主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辛亥革命时期与孙中山并称的主要
领导人。他一生劳累奔波于革命斗争实践,其思想观点、政治主
张,主要散见于他的论文、序跋、公牍、电稿、书信、演讲、谈
话,以及诗词、联语、题词等之中。本书即为迄今为止所已收集
到的黄兴全部著作的汇集。之所以将其结集出版,主要是为进一
步研究黄兴的生平思想,及研究辛亥革命以至整个中国近代史,
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手资料,并期有利于完整保存近代伟人黄
兴的珍贵历史文献。
(一)
黄兴同孙中山一样,是在严重民族危机刺激下,并接受西方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之后,走上爱国、革命道路的。早期,他与孙
中山分处异地,相距遥远,但都在为“振兴中华”而奋起,而求
索勇进。孙中山当中日甲午战争尚未结束,就在海外(美国檀香
山)创立了**个爱国、革命团体——兴中会;黄兴则在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之后,在湖南长沙组建了中国国内**个革命团体
——华兴会,二会名称一字之差,而含义完全相同,即振兴中华。
尽管时间有先有后,但其时二人从未见过面,甚至彼此尚无丝毫
了解,因而只能说是在国家民族危机、时代使命的呼唤和要求下,
英雄所见略同。孙中山从小生活、成长于海外,受西方资产阶级
民主思想的熏陶较深,因而还在创立兴中会时,就提出了“驱逐
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鲜明民主诉求,稍后又逐步
把这种诉求系统化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
权”的民主革命纲领,并进一步把这一纲领阐释为“民族”、“民
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黄兴则在两湖书院
学习时,“课程余闲,悉购西洋革命史及卢梭《民约论》诸书,朝
夕盥诵”①,初步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民主学说。稍后
他留学日本,热情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学说的学习和宣传,革命
思想迅速确立,对腐朽落后、积贫积弱的中国“力主根本改革”②。
虽然处于极端秘密状态的华兴会没有留下任何诸如章程之类的原
始材料,但黄兴在成立会上的讲话中,已经提出了“国民革命”
的思想,这在中国历史上还属**次,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是相通的。因而,当1905年7月末二人首次晤面时,见解即不谋
而合,彼此敬服,相见恨晚,迅速达成了合组同盟会的共识和决
定,共同开创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局面。
黄兴出身书香家庭,自幼熟读经史典籍,深受中国优秀传统
思想文化的影响。他生长于湖南长沙,特别深受具有浓厚地域特
色的湖湘文化的濡染熏陶。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具有特别强烈而鲜明的优良精神特质,如“心忧天下”的
爱国情怀,“经世致用”的学用一致学风,“重践履”、“贵实用”
的务实作风,“趋新”、“善变”的创新意识,“坚忍不拔”、“卓励
敢死”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在黄兴身上都得到了充分
的、完美的体现。他“频年奔走,志在保邦”①,为救国而不断学
习、追寻、奋斗,一切“以国利民福为唯一之宗旨”②。他是当时
和后世公认的实干家,并且留下了“笃实”、“无我”③等感人肺
腑的家教格言。他忘我奋斗,坚忍不拔,身先士卒,愈挫愈奋,
在领导革命战争的长过程中,曾多次写下绝命书。他为人谦和,
功成不居,待人宽厚,善于和众,始终维护党内和革命队伍的团
结…完全可以说,黄兴不仅是近代湖湘文化所孕育的奇葩和硕
果,而且成为近代湖湘文化优良精神特质的杰出代表之一。
黄兴是一员儒将。他熟读经史,诗文俱佳,书法精妙,而又
有胆有识,谋勇兼备,成为革命军的统帅,可谓继承了湘军“儒
生领农民”④的传统。正因如此,黄兴能够实现对革命军的政治思
想领导,具有洞观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意识,并善于分析革命形势
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的发展变化,适时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如:
在华兴会成立会上,他不仅提出了“国民革命”的政治纲领,还
提出了广泛发动学界、会党、市民,“联络一体”,“互为声援”,
和“雄据一省与各省纷起”等战略战术。⑤当西南边境多次起义相
续失败、而长江流域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之际,他适时将工作重点
转向长江流域,鼓励当地党人:“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
功。”⑥而当武汉保卫战危急时刻,他又主张尽速东取南京,促成
全国革命高潮,终于导致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取得了全国革命
的胜利。
【二)
黄兴英年早逝,一生只度过了42个春秋。但是他短暂的生命,
却完全献给了中国近代争取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国家富强的伟
大事业。他的事功,伴随着辛亥革命的酝酿、兴起、高潮、成功
和失败的全过程。因此可以说,他完全属于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
人物。他在辛亥革命运动中立下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黄兴是中国国内**个革命团体华兴会的创立者。辛亥
革命准备时期的革命团体,*早者当属孙中山首创的兴中会。它
于1894年冬创建于美国檀香山,次年于香港(当时尚属英国殖民
地)设立总机关,并策划了广州起义。但是,它的会员大多为海
外华侨,且人数不多(先后仅百余人);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后,孙
中山长期流亡海外,兴中会会员星散,无法向国内扎根发展,其
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中国国内**个革命团体,就是黄兴于
1903年初冬创建的华兴会。它成立的时间虽然比兴中会晚了9年,
但其特点和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的会员数量较多,群
众基础较好。据统计,会员达四五百人,且另建有外围组织同仇
会,联络人数众多的哥老会党。其次,它虽然成立于湖南,却从
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局限于湖南的地域组织,其骨干和会员遍布大
江南北、长江上下(如直隶即今河北张继、江苏秦毓鎏、湖北曹
亚伯、广东苏曼殊等)。其三,它与随后陆续建立的各地革命团
体,如武汉科学补习所、上海爱国学社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其四,华兴会建立后,即着手策划于清慈禧太后70岁寿辰举行长
沙起义,起义虽然谋泄失败了,但震惊全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
大的影响。
第二,黄兴在与孙中山合作共创同盟会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
用。华兴会长沙起义失败后,黄兴逃亡日本,继续从事革命的宣
传和联络活动,“欲结合各省之同志,立一革命总机关”①,很快成
为留日学生中崭露头角并具有很大号召力的人物。1905年7月19
日,同样也想尽快“招集同志,合成大团”②的孙中山,由欧洲经
越南西贡抵达日本横滨,7月24日又赶赴东京,向日本友人宫崎
寅藏打听:“在日本的中国人中,有没有杰出的人物?”宫崎告诉
他:“有一个叫黄兴的,是个非常的人物。”孙听了很高兴,当即
说:“那我们就去看看他。”③孙、黄首次见面,即“商组革命大
同盟事”④,很快达成一致意见。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见。此后,
以孙、黄为轴心,创建全国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活动便紧锣密鼓
并且十分顺利地开展起来:7月29日,开小范围预备会,确定会
名为“中国同盟会”;次日,举行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首批人会
者签名、宣誓,推定会章起草人;8月20日,召开正式成立大会,
通过会章,组建机构,推选领导成员。在此过程中,黄兴的举足
轻重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同盟会初成立时,加盟者主要
是集结在日本的中国各省留学生,由于黄兴是中国留日学生中*
具号召力的领袖,他带头响应大联合,无疑是同盟会得以迅速成
立的关键。
致各报馆电
(1912年2月25日)
各报馆鉴:
阅昨日报,有电称蒋方震君为汉奸一节,殊为失实。现在南
北统一,人人尽力民国,断未有甘心向虏者。前有小愆,亦在所
不问。请登报申明,以彰公道。更盼浙省同盟会诸君,急为查究,
有无挟嫌诬陷情节,以保本会名誉。
黄兴叩有
据上海《民立报》1912年2月26日
颁布《(宪兵暂行服务规则)》令
(1912年2月25日)
陆军部令:
兹定《宪兵暂行服务规则》,仰各宪兵一律遵守。
总长黄兴印 中华民国元年二月二十五日
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
附:宪兵暂行服务规则
(1912年2月25日)
**条宪兵总司令官规定《宪兵服务细则》,呈由陆军
总长核定施行。
第二条宪兵总司令官、支部司令官及营长认为必要时,
得召集所辖各营长及连长。
第三条宪兵营长及连长掌理各该{营}连内之军纪风
纪、训练教育、内务、服装、卫生及军需等一切事务。
第四条连长得课所辖排长之职务,且得将各排配置及
转换。
第五条宪兵连长应常巡视管区,并校阅所辖各排之军
纪风纪、训练教育,及职务服行之程度。
第六条宪兵排长得配置各军士于各班,并得将各班之
宪兵应时机之必要,分作各分遣所。
第七条宪兵排长应常监视部下之勤惰,并随时将其情
况报告于各该连长。但职务上必应巡视管区时,须得各该连
长之许可(分遣排长不在此限)。
第八条宪兵班长承排长之指挥,服行一切勤务,且指
挥监督部下各宪兵。
第九条宪兵视察军人军属之行为,凡发见过误,应尽
礼劝告。若认定有不法行为时,在现役中者,应即通报本人
所属之上官,或卫戍地长官,及要塞司令官;在续备役及后
备役中者,应即通报本人所辖之师团长,或团队区司令官、
卫戍地司令官。
第十条宪兵奉有长官之命令,或时机迫切不能犹豫时,
得不着规定之服装执行勤务,但必须携带勤务手折。
第十一条宪兵侦知地方有不静情形及事件发生时,除
报告所管本长官外,得通报卫戍司令官、要塞司令官,或按
其必要,通报该地行政官。
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
致黎元洪及各省都督电①
(1912年2月26日)
武昌黎副总统、各省都督均鉴:
吾华革命之事,继续几二十年,艰苦卓绝,始有今日。其间
仁人志士、任侠勇夫,慷慨赴义者固不乏人;而将士登陴陷阵,
以死报国,粉身碎骨而不辞,麋肝脑蹈白刃而不悔者,尤更仆难
数。夫求仁得仁,死者可以无憾;而报功崇德,吾侪未忍忘情。
爰订三月一日午前十时,邀集此间政学军警商报各界,开追悼大
会于小营演武厅。尚冀贵处同时并举,藉抒哀悃,以慰死者之灵,
以作生者之气。所有历年死难及此次阵亡诸烈士,并乞详细调查
见示,以凭汇案,分别人祀忠烈祠,无任盼祷。
陆军部黄兴宥叩
据《临时政府公报》第25号(1912年2月29日)
罗马史-第一册 本书特色 蒙森《罗马史》共五卷,分四册出版,*册收录*、二卷内容;第二册收录第三卷内容;第三册收录第四卷内容;第四册收录第五卷内容。蒙森《罗马史...
《萃取健康》内容简介:《萃取健康》是编者本着“健康生活,每天进步一点”的信念,贴近生活实际,纳新经验方法,总结汇集而成。本
《财务报表分析与股票估值》内容简介:本书作者郭永清是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著名财务学教授。本书是郭永清教授多年来讲授财报分析以及
《《塔木德》学习的智慧》内容简介:犹太人在教育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方法实用,受众广泛。本书结合犹太经典《塔木德》,讲述
本书是一个历史学者对"东欧"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现状的观察与评论。有现象,有分析,对于读者了解目前"新欧洲"的真实情况,颇
桂苑笔耕集校注(上下) 内容简介 《桂苑笔耕集》是唐末新罗文人崔致远的诗文别集。崔致远,字海夫,号孤云,新罗王京(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人。他于唐懿宗咸通九年(8...
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两京新记辑校 大业杂记辑校 本书特色 《两京新记》,唐玄宗时史官韦述撰成于开元年间。原书共五卷,内容包括隋唐东西两京长安、洛阳的总述和宫城、...
华夏生死书 本书特色 1、王鲁湘和二十三位考古专家深入中国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探索炎黄子孙发源之谜,剖开华夏文明绵延5000年而薪火不绝、历久弥新的文化...
走向社会的历史学-社会史理论问题研究 本书特色 《走向社会的历史学:社会史理论问题研究》是一套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案丛书。传统学案体史书在于研究不同学派的学*源流、...
《海洋帝国》内容简介:1588年,英国皇家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这一胜利成就了一段传奇,在接下来的数百年中,帝国的财富、权力
《在你身边为你设计Ⅲ》内容简介: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为王立群“百家讲坛”录制年度大型系列节目《读史记》之汉武大帝;节目播出时间为1—5月底,每周双
中国民族史料汇编 本书特色 潘光旦——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傶生学家和教育家,集国学和西学深厚功底于一身,本书为潘先生積十幾年之功的力作,并已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十...
陈寅恪家族旧事 本书特色 史学大师陈寅恪和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长兄陈师曾(衡恪)是四位名载《辞海》的杰出人物。《陈寅恪家族旧事》较全面地介绍了四位先贤及...
冰火传奇-北欧皇室 本书特色 在政体上区分:北欧五国中,丹麦、瑞典和挪威属于王国,冰岛和芬兰属于共和国。孙琇编著的这本《冰火传奇:北欧皇室》旨在围绕3个王国的历...
中国史学名著选 汉书选 本书特色 《左传》是编年史.在选题时要避免过分零散,就必须参用纪事本末体;但如完全采用纪事本末体,就有很大一部分应当选用的资料.要因为零...
归化城老街巷 内容简介 《归化城老街巷》(简称《老街巷》)以地方性、资料性为宗旨,秉笔直书,将归化城(今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老街巷尽悉搜收。《老...
时刻关注:民国十大神秘疑案 本书特色 时刻关注编委会编著的《民国十大神秘疑案》挑选出民国较具影响力的十宗重大悬疑事件,将它们看成一个个案件,带着读者在茫茫史料中...
大家学术丛书汉代婚丧礼俗考 本书特色 《国学要籍研读法四种》所收之《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读书分月课程》、《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原著...
《芙蓉国(上下)(修订本)》最初出版时,作者化名“辛克”。读书界立刻做出了积极反应,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是一桩不能忽视的文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