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前易学”即是指《易传》发生之前和《易传》发生过程之中的易学。
《易传》是对《周易》文本的重新解释。便《周易》由占筮之书转变为哲理典籍,获得了新的生命形式。从而,哲理易掌取代了占筮易学,成为中华文化的思想纲领。
《易传》发生的*高成果,是推出了中国形而上学的母题:“一阴一阳之谓道”。实现了中国思想本体论建设的落成典礼,完成了中国哲学的创立,迎来了诸子百家的文化繁荣。
《周易》是群经之首,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谋略中之谋略。从《周易》中,哲学家看到辩证思维,史学家看到历史兴衰,政治家看到治世方略,同样,芸芸众生也可将其视为为人处世、提高修养的不二法宝。
《传》前易学将叩问易学本身,揭示易学历史接力棒的传递交接机制,把“伏羲作卦”之类的传说和”非一人一时之作”的笼统说法,展开为可以稽考的历史。本书作者基于打破“春秋无学术”的传统观点,结合汉字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从易学“象思维”入手,对传统易学的阐释体系以及易学观提出挑战,并给出一种全新阐释的假说和可能。
**章《传》前易学是易学新领域
《传》前易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易学向《易传》产生之前的简单延伸,而是新的易学领域。在许多根本性的问题上,它都从根基上破坏了易学的传统架构,重建起新的基础,展现出全新的内容,并用新的理论和方法予以处理。这个易学新领域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节《传》前易学是易学的童年
《传》前易学探索《易传》发生之前和《易传》发生过程中的易学存在,探索从《易经》到《易传》的历史文化过程,探索由《易传》发生突显而出的中华民族的理性品格。这些问题,属于易学存在的早期,为易学的童年。易学童年,是过去易学留下的空白,因而是易学的新领域。
何谓易学童年?迄今为止,这还是一个不曾正式提出过的问题,更谈不上作何回答。那些一直被易学引以为前提、引以为纲领而津津乐道的“经传合一”、“《易》以道阴阳”、“象数与义理”、“圣人作《易》”等等,它们都不是易学童年的特征和事件,而是易学通过青春期、成年之后的特征。这些命题,是易学发展至相当水平时所提出的逻辑或理性要求,而不是产生易学的历史文化前提;而一旦它们被偷换作易学发生的历史文化前提,它们也就变成了一道屏障,遮掩了易学初期的历史和文化,遮掩了易学童年。
首先,这些命题都不是易学的童稚状况。只有在《易传》形成后,“经传合一”才是可能的;待到“经传合一”时,已是易学的成年。《周易》古经之文本,不道阴阳,也无象数与义理系统,只需认真勘对古经,就能明白这些道理。随着《易传》的形成和展开,才涌现出“象数与义理”和“《易》以道阴阳”的特征,若无《易传》,何来这些命题!《周易》古经满纸尽是“吉、凶、利、咎”的命运思虑,说明当时的价值观念只局限于切身的得失,还不曾进入高远境界的精神追求,它只俯仰命运神灵的庇佑,勿须从“圣人,”那里吸取理想的人格力量。至《易传》发生的中晚期(《大象》时期,《易传》文本才开始有了对君子人格的明确追求,而当《易传》即将终结之际,“圣人”才主要作为君子人格的理想界跃入《易本》文本。
……
吴前衡(1945.4-2003.7),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1971-1983年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工作期间,曾有过工(机械工艺、机床、螺杆制冷机)、理(数学)、文(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史、“三论”的哲学问题)、管(管理基础)的教学经历,视野较为开阔,知识基础较为深广。
1983年调入武汉市社科院,曾任哲学研究所副所长。1990-1994年在家病休期间,系统地研读了一批现代哲学著作,特别是存在主义解释学和语言哲学方面的著作。1995年在“知天命”之年涉入“春秋易学”的研究课题,欲挑战“春秋无学术”的禁区。期间在海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了《春秋(易)文本》《春秋筮法》《春秋(易)卦象》《春秋卦序》《论早期(说卦)》《(说卦)的发生》等实证性论文,引起易学界和文化理论界的密切关注。
随着“春秋易学”研究的深入,遂觉得这个概念不能涵盖研究的内容和领域,经长期的反复推敲,终于形成了“《传》前易学”的概念。1999年7月,完成了近30万字的四个材料,结成了“《传》前易学”的基本框架。其中的《易学源头之旅》部分,曾于2000年10月抱病携往济南参加“第四届国际易学研讨会”,引起强烈反响!
回汉后,作者大病一场,几度与死神握手,自知来日无多,遂万念俱寂,唯愿将《<传>前易学》抢出来,以免“绝学”之恨!从此作者不日不月、无寒无暑,在病榻上以生命之煎熬铸成了这部具有原创性的可以传世的学术著作。
编辑推荐·2014年,被称为“黑色笔记本”的海德格尔私人笔记本首次公开出版;2015年,德国弗莱堡大学决定取消海德格尔的哲学教席
列子 本书特色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典的价值和魅力在流光岁影里永不褪色,先贤圣哲的智慧光芒照耀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为在古代经典与现代经验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在内容上,是从北宋儒学写起,由宋初三先生(胡安定、孙明复、石介)之讲《春秋》与《易》,目的在建立一
刘君祖完全破解-第四辑 本书特色 作为华夏文化的思想源头,《易经》以其“制器尚象”、“开物成务”的实学特质,统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可...
西藏瑰宝-清代唐卡精选 本书特色《西藏瑰宝》系列图片,首套共八册。所有图版及说明文字,均选自朝华出版社出版的《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画册。《宝藏》画册,通过...
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下) 内容简介 哲学讼释学探究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的各种条件和特点,论述人在传统、历史和...
易经揭秘:周易的另一种新解读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在借鉴前人和他人同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字学、考古学以及历史学的各项研究成果,对《易经》文本解读和研究的一次大...
对H·理查德·尼布尔神学与伦理学思想的概要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对伦理学家和神学家H.理查德·尼布尔思想的概述。H.理查德·尼布尔是...
公孙龙子应解 本书特色 新诸子集成收入先秦到唐五代的子书,着重选收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的。个别是不属于子部的书如班固的白虎通义,因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
万卷楼国学经典:四书五经(精华本) 本书特色 “万卷楼国学经典”系列之《四书五经精华本》,在保证整体框架的前提下,撷取“四书五经”中*脍炙人口、*经典融贯的内容...
慈悲不是定点-星云日记 本书特色 大师生活哲学 ⊙ 智慧语录高僧行仪风范 ⊙ 完整典载从平实的步伐中,进入佛学、进入一代宗师圣洁的心境!日记,是生活的痕迹,是成...
《十三经》包括礼记、左传、公羊传、孝经、论语、孟子等。《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类 内容简介 这两篇论文是互相独立的,是由于外界因素而形成的,然而它们又相互补充成为一个关于伦理学基本真理的体...
《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
少林史话 内容简介 千年名刹少林寺就像一座历史舞台,围绕着它,自古以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高僧大德不知演绎了多少故事与传说。著名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教授,根据对少...
《传》前易学及象数易学 本书特色 人们对“义理”重视多,对“象数”重视不足,造成我们对更古老(春秩时期甚至以前)...
《蒋扬钦哲旺波传》是十九世纪西藏不分教派运动领袖──蒋扬钦哲旺波大师中文版完整传记的首度面世!伟大的智者──了知一切的蒋
商君书-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商君书》编著者支伟成(1899—1929),本名懋祺。他认为人生莫不有成,但以普通技艺谋生即使做得很好亦不可称其伟大,只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法文版:第四十三卷:第一卷:资本论 本书特色 正文和附录中的文献分别按写作或发表时间编排。在个别情况下,为了保持一部著作或一组文献的完整性和有...
中国思想史话 目录 **章萌芽时代一从陶纹谈起二巫的作用三祭祀:山川日月皆有神灵四凿破混沌的天命观第二章争鸣时代一黄钟与琴瑟:礼乐文明二儒即是柔吗三士以天下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