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选这本年度批评选时,我和几个朋友同时在酝酿为2008年第1期的《当代作家评论》开设一个反思20纪世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专栏。事实上,当下的批评状况是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蜕变的延续,批评正在转型之中。我在这篇序言里没有可能详细论述这个蜕变的轨迹,但我觉得我这些年编选的年度文学批评,也基本呈现了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大势。叙述8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史,以及洞察和揭示文学批评的发展态势,这些艰巨的工作留给学者和批评家们。当然我亦有自己的文学批评观,在筛选论文时我的批评观也一览无遗。所以,我突然觉得,做这样的工作也是自己和文学批评的一种对话。作为一个选本,无疑是局限的,但总会提供认识文学批评的一种角度。这也是多年坚持编选年度批评选本的动力。
按照这几年编选年度文学批评的体例,今年仍然分成“文学思潮与现象”、“当代作家批评”、“文学史写作与研究”、“文学对话录”、“现代汉诗研究”和“海外汉学研究”等栏目,但所收论文不外文学的基本问题与方法、作家作品论(文体论)、文学史写作、当代作家与文学传统的关系等。当然,这样的划分不是截然的。
近几年来,对文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再兴波澜,何谓“文学性”是争论的焦点,更早些的关于“纯文学”的讨论其实也是“文学性”之争。对文学性的理解作为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不仅关系到文学理论体系的重建,也直接影响到文学史的写作和文学批评,因为确立什么样的“文学性”决定了文学“经典”的选择和文本解读的方向。我们都注意到,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文学理论对“文学性”的历史主义的论述已经成为一种趋向,而与之对应的则是本质主义的“文学性”论述,所以,“文学性”之争大致成为本质主义和非本质主义之争。我想,这个争论反映了文学理论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知识谱系的变更,而文学批评的种种现象其实也暗含了批评者本质主义或者非本质主义的“文学”观。南帆的《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承接了他前几年的基本思路和观点,他反本质主义的立场鲜明,提出了“关系主义”的“文学性”以及文学研究的思路,从而解构了形而上学论述中的本质主义的“文学性”。当然,现在已经没有可能把某种观点、理论至尊至上,但反本质主义的论述在文学批评中的影响已经非常强大。一段时期以来,关于文学的文化研究之争,其实也见出本质主义和非本质主义文学观的差异。
在谈到文学研究的知识背景时,无疑必须提到“中国”与“西方”学界的关系,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海外汉学的关系。不必说很远,80年代以来,西方的文学理论,西方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对国内学界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影响的正面与负面效应自然而然地出来了。这几年,学界对海外汉学的批评声音日隆,显示建立学术自主性的迫切。我个人觉得,建立在对话关系上的批评是必须的;但与此同时,我又认为海外汉学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意义仍然是不能低估的。我这样说并非折中调和,只是强调包容的必要,强调学理的立场总是胜过意气用事的做法。因此,本书收录了温儒敏《文学研究中的“汉学心态”》一文。这两年,温儒敏的论文常常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比如他对文学的文化研究、文学的思想史研究等问题都提出了有见地的意见。我自己一直重视对海外汉学研究的译介,这次又选了李欧梵的《光明与黑暗之门——我对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王德威研究阎连科的论文以及郭冰茹译刘剑梅的《革命加恋爱:政治与性别身份的互动》。陈平原在他的现代文学研究学术史课程中提到的夏、李、王三位,本书都涉及了,也可为认识“海外汉学”提供几个文本。
作家作品论一直是文学批评的主要部分。在文学史的框架中研究当代作家是学者型批评家的本色,陈晓明《遗忘与召回现代文学传统与当代作家》、王尧《‘重返八十年代”与当代文学史论述》、程光炜《王安忆与文学史》、吴俊《(人民文学)与“国家文学”》和洪治纲《多重文体的融会与整合》,都是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学院派批评的分量十足。孙郁、谢有顺、吴义勤、黄发有、耿占春等人的作家诗人论,张清华论诗歌,都有显著的个人学术特色。我还特别要推荐何言宏的《王安忆的精神局限》这篇论文,他的批评为我们认识一个重要作家提供了另外一种阐释。批评家这样那样说王安忆,而王安忆又如何说她的同代人,自然是值得我们关心的,王安忆和张新颖的对话录别开生面,饶有意味。
可能有朋友注意到,在我的年度文学批评选本中,我比较多地选用了《当代作家评论》的论文,这是毋庸讳言的。我这样做,丝毫没有贬低其他刊物的意思,许多杂志都有一些比较好的论文,我编选时也兼顾到了这一点。我想说的是,《当代作家评论》上的这些论文,基本呈现了文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以及国内学者、批评家研究这些问题的水准。这固然与杂志的编辑方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学者、批评家文学批评的意义。因此,好的批评文章从来不属于一个杂志,就我自己的工作而言,我关注的也是批评本身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作家评论》也只是当代文学批评史这根链条上的一个小小的环节。
所以,在做了这么多年的编辑以后,我想到了一个杂志的“文化身份”问题。现在大家比较多的关心作家的文化身份,其实一个杂志也是有自己的文化身份的,这个身份决定了杂志以什么样的姿态置身于文学活动之中,以什么样的学术理想参与学术生态的建设,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知识生产,以及这个杂志作为中介如何来建立文学批评与文学写作的关系等。90年代以后,不仅文学杂志格局重组,文学理论批评刊物也已分道扬镳。纯粹的文学批评刊物所剩无几,文学批评的责任除了学院以外,批评刊物的负担其实是很重的。换言之,专业的文学批评刊物在文学活动中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文学批评的建设。如果要反思文学批评,就不能不反思一份文学批评杂志的得失。以此观之,我觉得包括《当代作家评论》在内的杂志,应当承担的引领作用远远没有能够发挥好。
文学思潮与现象
遗忘与召回现代文学传统与当代作家
二、伟大传统的展开与变异:从鲁迅到余华
1940年2月,延安新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当时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文中对鲁迅做出在当时无疑是石破惊天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正确、*勇敢、*坚决、*忠实、*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噜迅在这样的意义上成为一个方向,这个方向不用说就是指引后来的当代文学的传统。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主流文学史的叙述确认鲁迅给定和规定了中国现代文学传统。政治化的鲁迅和鲁迅的政治学,实际上也是从现代文学中抽象出一种政治规定,它使当代中国文学力图在这个规定之下去开创自己的道路。
……
再尝一粒酸葡萄 本书特色 本套丛书分“情感”和“成长”两大系列。情感的萌动,成长的喜忧,溢满了我们的生活:芸芸众生,万千世相,都在我们成长的路途中留下了印痕。小...
天骄伟业-成吉思汗与蒙古汗国研究纪念文集(含光盘) 目录 成吉思汗生年问题成吉思汗生年考成吉思汗生年问题补正论成吉思汗关于成吉思汗的历史地位关于成吉思汗成吉思汗...
瑜伽解剖学 本书特色 书中可以看到瑜伽的每一个姿势!通过清晰、专业的指导以及详细的彩色解剖图,《瑜伽解剖学》一书对所有*基本的瑜伽体式进行了描述,并且...
敝帚集—冯其庸论红楼梦 本书特色 红楼梦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书,对康、雍、乾时代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作者都有极为尖锐的抨击。但红楼梦又不是一部政治书,而是文...
苦难叙事的精神系谱-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文革叙事研究 本书特色 《苦难叙事的精神系谱——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文革叙事研究》以当代“文化大革命”题材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为基...
文心雕龙 本书特色《民国国学文库》丛书原名《学生国学文库》,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之子系,为突显其时代印记现易名为《民国国学文库》...
《灵魂的事》是史铁生关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的散文集。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
赵构皇帝 目录 **章 阴错阳差宋徽宗继承皇位后,不是勤于政务,福泽百姓,而是耽于声色,沉迷后宫……出身贫寒的**章阴错阳差韦小妹在瑞云庵吃斋念佛,过得好好的,...
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叙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八十年代两本旧著《古典小说艺术琐谈》和《〈水浒〉艺术探微》重新编缀、增补而成。探讨的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领域中一直考量...
《雨季不再来》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记录了三毛17岁到22岁的成长过程,真实呈现出三毛少女时代的成长感受,辍学、自闭、叛逆
纸玫瑰 内容简介 这部小说是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而它的作者却是一个很年轻的人。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几年许多高中生、大学生写的小说,感觉上是这些小说十有八...
《经济学人》丛书--解读华尔街 本书特色 华尔街,一条能够撼动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街区!华尔街是否真的具有如此惊人的魔力?华尔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华尔街又是如...
《给我的孩子们:丰子恺精读》内容简介:《给我的孩子们——丰子恺精读》为“壹本”系列丛书之一,由丰子恺散文代表作结集而成。全
日藏庆安本《游仙窟》校注 本书特色 《游仙窟》,唐传奇小说,唐代张鷟所著,采用自叙体的形式,描写作者奉使河源,夜宿大宅,大宅即神仙窟,与两女子调笑戏谑,宴饮歌舞...
好吧,杜佑山认了,武甲的确是「无价」。不过武甲心心念念的那个人却不是他┅┅杜佑山的故友魏南河也好不到哪去,乐正七终於要考
黄镇传 本书特色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地再现了黄镇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下,由冯玉祥的炮兵少尉成长为人民军队高级将领和共...
《正午2:此地不宜久留》内容简介:继《正午1:我穿墙过去》之后,本书是“正午”系列的第二本,在内容上仍然保持了第一期的品质。
「可這麼多的星球散佈在整個宇宙中,也改變不了宇宙的黑暗、無聲和寂冷。那是只能用『如同塵埃』來形容的微不足道。「即便塵埃本
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国学研究文库)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存在,它不仅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再度辉煌,也昭示了个体性情的自...
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近八年来有关义和团研究的成果集成。作者自1986年年末开始连续五年多与日中两国的学者(由佐佐木卫、路遥两位先生任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