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选这本年度批评选时,我和几个朋友同时在酝酿为2008年第1期的《当代作家评论》开设一个反思20纪世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专栏。事实上,当下的批评状况是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蜕变的延续,批评正在转型之中。我在这篇序言里没有可能详细论述这个蜕变的轨迹,但我觉得我这些年编选的年度文学批评,也基本呈现了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大势。叙述8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史,以及洞察和揭示文学批评的发展态势,这些艰巨的工作留给学者和批评家们。当然我亦有自己的文学批评观,在筛选论文时我的批评观也一览无遗。所以,我突然觉得,做这样的工作也是自己和文学批评的一种对话。作为一个选本,无疑是局限的,但总会提供认识文学批评的一种角度。这也是多年坚持编选年度批评选本的动力。
按照这几年编选年度文学批评的体例,今年仍然分成“文学思潮与现象”、“当代作家批评”、“文学史写作与研究”、“文学对话录”、“现代汉诗研究”和“海外汉学研究”等栏目,但所收论文不外文学的基本问题与方法、作家作品论(文体论)、文学史写作、当代作家与文学传统的关系等。当然,这样的划分不是截然的。
近几年来,对文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再兴波澜,何谓“文学性”是争论的焦点,更早些的关于“纯文学”的讨论其实也是“文学性”之争。对文学性的理解作为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不仅关系到文学理论体系的重建,也直接影响到文学史的写作和文学批评,因为确立什么样的“文学性”决定了文学“经典”的选择和文本解读的方向。我们都注意到,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文学理论对“文学性”的历史主义的论述已经成为一种趋向,而与之对应的则是本质主义的“文学性”论述,所以,“文学性”之争大致成为本质主义和非本质主义之争。我想,这个争论反映了文学理论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知识谱系的变更,而文学批评的种种现象其实也暗含了批评者本质主义或者非本质主义的“文学”观。南帆的《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承接了他前几年的基本思路和观点,他反本质主义的立场鲜明,提出了“关系主义”的“文学性”以及文学研究的思路,从而解构了形而上学论述中的本质主义的“文学性”。当然,现在已经没有可能把某种观点、理论至尊至上,但反本质主义的论述在文学批评中的影响已经非常强大。一段时期以来,关于文学的文化研究之争,其实也见出本质主义和非本质主义文学观的差异。
在谈到文学研究的知识背景时,无疑必须提到“中国”与“西方”学界的关系,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海外汉学的关系。不必说很远,80年代以来,西方的文学理论,西方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对国内学界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影响的正面与负面效应自然而然地出来了。这几年,学界对海外汉学的批评声音日隆,显示建立学术自主性的迫切。我个人觉得,建立在对话关系上的批评是必须的;但与此同时,我又认为海外汉学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意义仍然是不能低估的。我这样说并非折中调和,只是强调包容的必要,强调学理的立场总是胜过意气用事的做法。因此,本书收录了温儒敏《文学研究中的“汉学心态”》一文。这两年,温儒敏的论文常常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比如他对文学的文化研究、文学的思想史研究等问题都提出了有见地的意见。我自己一直重视对海外汉学研究的译介,这次又选了李欧梵的《光明与黑暗之门——我对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王德威研究阎连科的论文以及郭冰茹译刘剑梅的《革命加恋爱:政治与性别身份的互动》。陈平原在他的现代文学研究学术史课程中提到的夏、李、王三位,本书都涉及了,也可为认识“海外汉学”提供几个文本。
作家作品论一直是文学批评的主要部分。在文学史的框架中研究当代作家是学者型批评家的本色,陈晓明《遗忘与召回现代文学传统与当代作家》、王尧《‘重返八十年代”与当代文学史论述》、程光炜《王安忆与文学史》、吴俊《(人民文学)与“国家文学”》和洪治纲《多重文体的融会与整合》,都是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学院派批评的分量十足。孙郁、谢有顺、吴义勤、黄发有、耿占春等人的作家诗人论,张清华论诗歌,都有显著的个人学术特色。我还特别要推荐何言宏的《王安忆的精神局限》这篇论文,他的批评为我们认识一个重要作家提供了另外一种阐释。批评家这样那样说王安忆,而王安忆又如何说她的同代人,自然是值得我们关心的,王安忆和张新颖的对话录别开生面,饶有意味。
可能有朋友注意到,在我的年度文学批评选本中,我比较多地选用了《当代作家评论》的论文,这是毋庸讳言的。我这样做,丝毫没有贬低其他刊物的意思,许多杂志都有一些比较好的论文,我编选时也兼顾到了这一点。我想说的是,《当代作家评论》上的这些论文,基本呈现了文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以及国内学者、批评家研究这些问题的水准。这固然与杂志的编辑方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学者、批评家文学批评的意义。因此,好的批评文章从来不属于一个杂志,就我自己的工作而言,我关注的也是批评本身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作家评论》也只是当代文学批评史这根链条上的一个小小的环节。
所以,在做了这么多年的编辑以后,我想到了一个杂志的“文化身份”问题。现在大家比较多的关心作家的文化身份,其实一个杂志也是有自己的文化身份的,这个身份决定了杂志以什么样的姿态置身于文学活动之中,以什么样的学术理想参与学术生态的建设,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知识生产,以及这个杂志作为中介如何来建立文学批评与文学写作的关系等。90年代以后,不仅文学杂志格局重组,文学理论批评刊物也已分道扬镳。纯粹的文学批评刊物所剩无几,文学批评的责任除了学院以外,批评刊物的负担其实是很重的。换言之,专业的文学批评刊物在文学活动中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文学批评的建设。如果要反思文学批评,就不能不反思一份文学批评杂志的得失。以此观之,我觉得包括《当代作家评论》在内的杂志,应当承担的引领作用远远没有能够发挥好。
文学思潮与现象
遗忘与召回现代文学传统与当代作家
二、伟大传统的展开与变异:从鲁迅到余华
1940年2月,延安新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当时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文中对鲁迅做出在当时无疑是石破惊天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正确、*勇敢、*坚决、*忠实、*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噜迅在这样的意义上成为一个方向,这个方向不用说就是指引后来的当代文学的传统。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主流文学史的叙述确认鲁迅给定和规定了中国现代文学传统。政治化的鲁迅和鲁迅的政治学,实际上也是从现代文学中抽象出一种政治规定,它使当代中国文学力图在这个规定之下去开创自己的道路。
……
陈樵赋诗文注释 本书特色 本书以四库本《鹿皮子集》为底本,参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的《鹿皮子集•青村遗稿》等,对陈樵古赋15篇、诗歌282首做了注释。...
怎样起英文名字 内容简介 英文名字是时尚的标记、交流的媒介,它是一个现代人的**,一个好英文名字能够给你带来很好的沟通机会。 本书从方方面面为读者贴心考虑,帮助...
张曼菱评点红楼梦 本书特色 红学世家,潜心两代人痴求红楼魂;张氏点评,惊世三十篇情解群芳谱!本书作者张曼菱长期潜心于红学研究,本书是她的得力之作,她也是中国女性...
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 内容简介 《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是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贺仲明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了...
词学审美范畴研究 本书特色 词是一种“要眇宜修”的文体,经过温庭筠、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历代词家的不断开拓,形成了特有的文体风格,或清空、或雅正、或柔婉、或沉郁...
庐山 目录 一山飞峙大江边偶尔露峥嵘春雨朦胧望江亭飘泊如孤舟拔地千尺琼岛不识庐山真面目横看成岭侧成峰待云亭观云板岩山锦绣谷含鄱口岭万壑回萦高山出平湖如梦如幻如琴...
周作人的清风苦雨 本书特色 连日郁郁不快,故日记亦多挂漏,未知何时得乘长风破万里作海外游也!毛锥误我行,当投笔执戈,从事域外,安得郁郁居此,与草木同朽哉?——周...
《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历史为线索,通过对蛤蟆滩各阶级和各阶层人物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我国农业
读破水浒 本书特色 一部《水浒传》“横看成岭侧成峰”,笔者对《水浒传》中的人物、语言、情节和思想等进行了悉心的品读,尤其是对许多人物进行了重新审视,如宋江性格的...
漂落异域的民族:17至18世纪的土尔扈特蒙古 内容简介 论述土尔扈特蒙古游牧汗国的建立及政治经济的发展,特别对1771年土尔扈特人民在逾越万千艰险之后,到达伊犁...
中国词学史 本书特色 该书从严格意义的词学理论来描述中国词学的发展过程,以区别于文学批评史的模式,其分别论述了词学的创始、建立、中衰、复兴和极盛,并对现当代词学...
文学叙事话语的文化解读 本书特色 《文学叙事话语的文化解读》以诠释中国文学作品叙事话语中的文化因素为出发点,深入解析了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底蕴。书稿前半部...
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 本书特色 欧洲近百年的思想变化扑朔迷离,究竟问题在哪里?欧洲社会的现代命运与现代思想究竟有什么关系?本书以回溯的思法探...
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精)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由臧克家题写书名,文学史研究专家张永健、作家徐鲁等撰写★ 本书编写体例上自成一...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新版 本书特色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得到了原教育部高教一司与有关院校领导的支持。于是成立编委会,商讨编写原则和体例,分工编写。第二年六月在重庆...
信念的力量:新生物学给我们的启示 本书特色 破译生命密码,信念打败dna的科学实证。揭开人类生活的真相,让你重新认识自己。作为自然人,我们生来就被注定了吗?作为...
大师眼中的石头记--沉酣一梦终须醒 内容简介 在《红楼梦》中,作者以他的彩笔和椽笔,使我们历历如绘、栩栩如生地看到了我们中华人如何生活,如何穿衣吃饭,如何言笑逢...
汉魏乐府艺术研究 内容简介 在中国古代各种诗歌体裁和诗歌品种中,乐府诗是很特殊的一种,也是*为复杂的一种。它涉及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许多重要问题:诗歌的发生问题,诗...
四时花令-古诗词中的花意诗情 本书特色 以十二月花令为引领,三百余首古诗词为蓝本,带领读者走进古典文学的花草世界,品味千年传颂的唯美意象,将人世间的芬芳与风雅,...
知识社会学视野中的文学家-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例 本书特色 知识社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能及身份的合理性。从这个角度看,作为掌握书面文化中美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