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胜教授简介
太极管理团队主导者,中国国
学管理专家,资深企业咨询顾问:
国际著名易学专家,国际太极易学
会理事,太极管理理论创建人,中
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主讲教授,中山大学兼职
教授。
许教授被誉为“中国国学管理
大师抄,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科技
研究者。在其职业生涯中同时从事
着教育、咨询和理论研究工作,以
((易经)》二十年的深入研究,结合
其多年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成
功建立了太极管理理论体系。
新生代易学研究者,国际
太极易学会资深研究员,太
极管理团队主讲老师,新易
国际高级顾问师。爱好国学
及至而立之年,研易十载而
师从许文胜教授,参与数十
家企
br />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
——胡锦涛
和谐,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共同
方向。
何为和谐?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并且做出了多层
次、多角度的诠释,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万
物、人与自己身心的完美统一。
和谐,就是古人说的“太和所谓道”,是世界大同的*高境界。
《晋书》有云:“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均匀、适当、平衡、稳
定,四汇为一,谓之“协调”,便是“和谐”。
《尚书·舜典》里说, “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八音相谐,其序不乱,人乐共鸣,以至天籁。就像一场盛
大的音乐会,乐队要与音乐完美结合,指挥家要与每一名乐手配合得
天衣无缝,这就是“和谐”。
孔子说过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一种“人人为社会,
社会为人人”的和谐理念。又讲:“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
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这更是一种人人和睦、社会与人完美结合的大和谐。
中国古文化中,“和”与“谐”同义,统称为“和”,是中国古典
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是状态,是民族融合的凝聚境界;“和”
更是动力,是社会进步的助推源泉。这种思想生生不息,持久地孕育
与支撑着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可以说,“和”的思想早已在数千年来
渗入中国人的骨髓经脉,成为我们中华儿女精神层面不可分离的重要
部分。
我们当今社会的和谐理念,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在思想理念上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
也会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和中华盛世的辉煌再现。
中华文化之源《易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即
在万物本源“太极”的核心凝聚下,根据万物规律“易”的变化衍生,
形成处理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佳和谐
模式。同时,在这部揭示宇宙发展与运行规律的《易经》中,也蕴涵
了和谐思想对文化、教育、医疗、宗教、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本质论述,
我们会在这本书中为大家一一进行诠释。
古人云:与自我和谐以规避内耗;与他人和谐以规避人祸;与自
然和谐以规避天灾。通过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我们知道,中国的和
谐社会建设,一直是把人民群众放在首要地位的,因而,我们既要做
到趋吉避祸,公平正义地扬善抑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更要
切切实实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创造与享有的高度统一,
为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和伟大的民族而奋斗。
当然,和谐建设的结果是利国利民,其成功与进程亦在于民。中
华各民族的文化与文明是多样性的,发展模式也是多样化的,通过普
及和谐的理念,包容多样、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在协调和交流的过
程中,实现完美的统一,从而唤起十三亿中国人“天下和谐,人人有
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起大家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凝民心、集民智、聚民力,构建一个符合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新秩
序,*终达到繁荣富强的良好状态,实现国家的和谐,人生的和谐以
及我们大家永久的安宁与幸福。
科举制度
辉煌中国的人才选拔机制
泽地萃卦: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
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产生及发展
科举,顾名思义,就是封建国家设立一些考试的科目,拟出题目,
然后据此选拔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封建政府官僚机构当中,为统治阶
级服务。
在隋唐以前,中国是没有科举制度的,选拔官吏通常采用两种方
式:一是世袭制,就是父亲是官,父亲死了由儿子接着当,儿子死了
孙子再上,只要有一人当官,那他的子孙后代就可以不劳而获了。在
奴隶社会,世袭制*为流行,官永远是官,奴隶永远就是奴隶了。二
是推荐制,或者由当权者推荐自己的门生来当官,或者是皇帝认为某
个书生、某个人物比较好,就把他提上来当官。这两种方式在某种程
度维护了世袭贵族们的利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中下层的地主阶级成了气候,他们有钱、
有人、有势力,但却没官做,自然很不乐意,所以对政治的话语权就
有了强烈的需求。这时候官吏的选拔制度被迫进行改革。在魏晋南北
朝时,开始实行一种名为“九品中正制”的办法,一些名门子弟可以
凭身份进入上层做官。后来这办法又不行了,下层的地主还是不答应,
毕竟能进入到上层社会的地主少之又少,于是到了隋文帝杨坚统治时
期,为了改变这个情况,开创了科举制。公元598年隋文帝颁布诏令,
实行科举考试。至此,影响中国封建王朝1 300多年的官吏选拔制度正
式产生。
到了唐代,科举制度得到了初步的完善,分为常考和制考。每年
按例进行的叫做常考,而皇帝临时决定举行的,有着君主个人意愿色
彩的叫做制考,后者具备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全凭皇帝个人的喜
好。常考的考生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生徒就是学校里的生员,
而乡贡,大多是下面的知名人士推荐或是自荐的才子。在唐朝有很多
的学校,许多人为了取得生徒的资格,踊跃地去学堂当学生,以便顺
利地参加科举考试。
接下来的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王朝,所以科举考试的重要性比
之以前陡然提高百倍。此时,科举制度也真正进人了一个发展的高潮。
宋朝科举的项目很多,有进士、制科和三学选补等。具体的科考分为
两级,一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考试;二是由礼部举行的省试。有人形容
当时科举的重要性时说,即使在边关打了胜仗的大将军班师回京,都
比不上状元及第时万人空巷的盛景。由此可见科考在宋人心目中的神
圣地位。
蒙古贵族掌权的元代是科举制度的一个中落时期,因为元朝统治
阶级对汉人知识分子非常歧视。据统计,虽然科考仍在,但整个元代
录取为进士的汉人仅仅1 135人,这是一个很可怜的数字。当时没人愿
意习儒,因为汉人做官很难。本身,汉人和南人在元朝的地位就处于
第三和第四人等,远不及蒙古人和色目人。当时朝廷将科考分为乡试、
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才举行一次,可见颇有门槛高高、无人问津
的意味。
元朝被农民起义推翻后,明朝建立。科举制度重新恢复活力,加
上明统治者对科考制度的创新,使得这种官吏选拔制度更加严谨化、
系统化,科考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鼎盛。明代的科考分为乡试、会试和
殿试三级,层层选拔。殿试大家都很熟悉,电视剧里面没少演,由皇
帝亲自主持,当场出题,即兴回答,有点像艺术系考生现场来一段表
演似的,当时就决定了终生命运。
明朝灭亡后,清朝建立。作为封建社会标志之一的科举制度也逐
渐走到了尽头。可以这样说,整个清朝的历史,就是科考制度弊端的
呈现史,真正的人才已经无法通过这种途径为国家效力,而大量的庸
才不断兴风作浪。具体到形式上,清朝的科考分为四级,通过县一级
的考试后,由童生变为秀才;再进行省一级的考试,秀才就变成了举
人;举人去参加礼部的会试,通过后变成贡生;*后参加殿试,排出
成绩。所谓的三甲,状元、榜眼、探花被依次封官,为皇帝服务(如
下图所示)。每隔三年,皇帝还要进行一次大考,考查其他的人才,再
进行重新的分配。
可以说,清朝的科考从制度上来讲,是历代封建王朝中*完善、
*严密的,但也是效率*低、成材率*低的。这时候,整个封建王朝
都到了毁灭的边缘,作为封建社会的标志之一,科考制度也随着清朝
的灭亡,在中国历史中彻底消失。
兵书宝剑录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柄七星剑为线索,描写了隋末唐初云中山猎户少年张甘成长一代剑侠的传奇经历,以及他与官宦小姐秦文丽的爱情故事。从外族入侵、群雄混战到争...
延安红色大本营纪实 内容简介 全书揭示了中共大本营进行战略谋划、谈判联络、整风肃纪、铸造精英、生产自救等一系列活动,反映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产生、发展及...
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1937八路军抗战敌后八路军影像全纪录 本书特色 李灿东、王绍军编*的《敌后八路军(1937八路 军抗战影像全纪录)》全方位、多视角、...
[英]伊安·汉普歇尔-蒙克,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政治理论教席荣休教授,享誉国际的《政治思想史》(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杂志创刊主...
海峡-永不消停的水上通道 本书特色 《海峡(永不消停的水上通道)》编著者牛海燕。人身体中,水的比重高达70%。而人,无论是海边抑或内陆之人,灵魂深处都是向往水、...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 本书特色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因其具有爆发性、特殊性,环境复杂性、演变不确定性、群体扩散性等特征,为应急管理带来非常大的...
孟非-非说不可 内容简介 《非说不可》是江苏广电总台著名主持人孟非的文集,内容生动丰富。在本书中,孟非从明星主持人身份还原到一位普通公民,以公民的视角对人生百态...
莱斯利·里普森(Leslie Lipson)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起长期在加州伯克利大学政治学系任教授,直至1987...
新君王论-造就政治领袖的50堂课 本书特色 《造就政治领袖的50堂课:新君王论》我不是想写一本教从政者尔虞我诈的书,相反,我认为今天群众已非吴下阿蒙,再不是我们...
改革是最大政策 本书特色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向何处去,《决定》确定的改革方向,如何落实为具体的政策?本书中,吴敬琏、张维迎、陈志武、华生等17位著名学者和...
明代特务政治 内容简介 丁易编著的《明代特务政治》始作于1945年春,完成于1948年末,其写作初衷是借历史研究来影射当时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的黑暗统治。...
影子武士(美国特种部队内幕) 本书特色 汤姆·克兰西畅销军事力作系列,畅销军事作家联袂“沙漠风暴”将军撰著,美利坚特种作战部队创始内幕首次大揭密。影子武士(美国...
反法西斯-大东北抗联纪实 本书特色 《大东北抗联纪实》是一部文学战争类小说,本作品主要描写了包括抗日武装的早起创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军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
治国与读史:领袖人物谈历史文化 本书特色 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和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中央文献研究室内部...
经典与解释-梅尔维尔的政治哲学:《切雷诺》及其解读 本书特色 《切雷诺》是梅尔维尔*具政治哲学性、*有历史感的小说。甚至可以说,在十九世纪的美国文学中,还很难找...
无知与自由之间——《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序by 刘军宁政治事务的本质是如何对待人。因此,任何政治理论和学说都有意或无意地以关于人之本质特征的假设为出发点。有的理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 本书特色 为帮助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党建读物出版社和学习出版社联合出版《党的十八届四...
星岛崛起-新加坡的立国智慧 本书特色 1.研究新加坡经验的著作不少,但全方位介绍新加坡的历史渊源、政治制度以及人民行动党政府在经济转型、社会保障、外交政策、廉政...
安田二郎 1939年生まれ。1969年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博士課程単位取得退学。1969年愛知県立大学文学部助手。1972年高知大学教育学部助手。73年同助教授。1...
反恐背景下的信息技术革新研究:以视频序列中的行人检测与跟踪为例 本书特色 随着全球反恐形势的不断加剧和以自动驾驶为主要代表的新交通系统的兴起,选择视频序列中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