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宗镜录卷第四
慧日永明寺主⑤智觉禅师延寿集
[0433c22]夫所言心法者,云何是“心”,云何是“心法,,?
[0433e22]答:了尘通相,说名心王,由其本一心,是诸法之总原
也。取尘别相,名为数法,良因其根本无明,迷平等性故也。《辩中
边论》云:“若了尘通相,名心;取尘别相,名为心法。,,
[0433e26]问:此一心法,几义而成?
【0433e27]答:心法总有四义:一是事,随境分别,见闻觉知:二
是法,论体唯是生灭法数。此二义,论俗故有,约真故无。三是理,穷
之空寂;四是‘实,论其本性⑦,唯是真实如来藏法。
L0434a01)问:心四义之中,前二义是缘虑妄心,后二义是常住
真心。约真心,则本性幽玄,穷理空寂。既无数量,不更指陈。只如
妄心既涉见闻,又言生灭。此缘虑心,有其几种行相?
(0434a05]答:有五种心:一、率尔心,谓闻法创初,遇境便起;
二、寻求心,于境未达,方有寻求;三、决定心,审知法体,而起决定;
四、染净心,法诠欣厌,而起染净;五、等流心,念念缘境,前后等故。
《法苑义林》云:“辩五心相者,且如眼识初堕,于境,名率尔堕
心;同时意识,先未缘此,今初同起,亦名率尔。故《瑜伽论》云:意识
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时。无欲等生,尔时意识,名率尔堕心;有欲生
时,寻求等摄故。又,《解深密经》及《决择论》说,五识同时,必定有
一分别意识,俱时而转,故眼俱意,名率尔心,初卒堕境故。此既初
缘,未知何境为善为恶?为了知故,次起寻求,与欲俱转,希望境故;
既寻求已,识知先境,次起决定,即①解境故;决定已,识界差别,取正
因等相,于怨住恶,于亲住善,于中住舍,染净心生;由此染净意识为
先,引生眼识,同性善染,顺前而起,名等流心。如眼识生,耳等识亦
尔。”②
[0434a22]先德问:五心于八识中,各有几心?
[0434a23]答:前五识有四心,除寻求心,无分别故。第六具五
心,第七无“率尔、寻求”二心,有“决定、染净、等流”三心,谓第七常
缘现在境,故无“率尔”也。
[0434a26]问:第七现有计度分别,何无寻求心?
[0434a27]答:夫寻求心,皆依“率尔”后,寻求方生。第七既无
“率尔”,寻求亦无。
(0434a28]问:前五既有“率尔”,何无寻求?
[0434a29]答:寻求有二缘方有:一即率尔心引,二即计度分别
心。前五种虽有“率尔”,而无计度分别;第八有三心——“率尔”、
“决定”、“等流”,无“染净”、“寻求”。
[0434b03]问:第八同第七,常缘现在境,何得有“率尔”?
[0434b04]答:第七缘境,即无间断;第八缘境,境有间断。第八
初受生时,创缘三界,三种境故。
[0434b06]问:初受生时,第七亦创缘三界第八识,何无率尔心?
[0434b07]答:第七随所系,常缘当界第八识也。今助一解:第
七常内缘一境,即无“率尔”;第八外缘多境,而有“率尔”。无分别
故,即无寻求。
[0434b10]问:五心之中,何心熏种,何心不熏种?
[0434b11]答:率尔心有二说:一云不熏种,任运缘境,不强盛
故。二云若缘生境,即不熏种;若缘曾闻熟境,即熏种。由串习力故,
余心总熏种。今解:且如率尔闻声境时,不简生熟声境,皆熏实声种
子。更有九心成轮,广略不同,真理是一,其心如轮,随境而转。
故经云:“身非念轮,随念而转。”其义如何?上座部师,立九心
轮者:一有分,二能引发,三见,四寻求,五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
缘,九有分体。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心但任运,缘于境转,名
“有分”;若有境至,心欲缘时,便生警觉,名“能引发”;其心既于此境
上转,“见”照瞩彼;既见彼已,便成“寻求”,察其善恶;既察彼已,遂
“贯彻”;识其善恶,而“安立”心;起语分别说其善恶,随其善恶,便有
动作“势用”;动作既兴,欲休废道,故“返缘”前所作事;既返缘已,还
归“有分”任运缘境。名为“九心”,可成轮义。其中,“见心”通于六
识,余唯意识;“有分心”通生死,“返缘心”唯得死。若离欲者,死唯
“有分心”,既无我爱,无所返缘,不生顾恋;未离欲者,以返缘心而
死,有恋爱故。若有境至,即心可生;若无异境,恒住有分,任运相续。
然“见”与“寻求”,前后不定。
[0434c03]问:若随分别,立真妄心。约此二心,总有几种?
[0434e04]答:《大智度论》云:有二种道:一毕竟空道,二分别好
恶道。若毕竟空道,尚不得一,何况说多?若分别好恶道,理从义别,
事乃恒沙。
诚以六祖以后,永明为古今**大善知识也。乃阅至所作《万善同归
集》,与朕所见.千百年前,若合符节。
——清·雍正
什么是真正的佛学概论?如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无著菩萨的《瑜
伽师地论》,那是指印度的著述而言;在中国,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
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和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无论在学
术思想或修持方面,这些古典论著,才是真正的佛学概论。
——南怀瑾
藏传佛教 本书特色 孙悟湖编著的《藏传佛教》对藏传佛教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介绍,主要涉及如何把握藏传佛教的性质与地位,藏传佛教在前弘期、后宏期的传承,藏传佛教...
坛经-传统文化经典书法与解释-(上下) 内容简介 《坛经》一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禅宗六祖慧能(一作惠能)的传法记录。因系在法坛上宣讲的经教...
人生轨迹的干支解读-新派命理简论 内容简介 新四柱学,以石破天惊的气势问世,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在区区数年里,就以铺天盖地的规模占据了预测学的多半个江山。新派...
《药师经法研究:释义与讲记(第1、2辑)》凝集了作者历年修学药师经法之心得,全书共分四辑,分别为七佛药师经释义、讲记、随笔和杂
牟氏老子 本书特色 《牟氏老子》由牟峰高所著,本书正文内容是以王弼本为底本,依据郭店楚墓竹简本和马王堆汉墓帛书本对王弼本的文字进行了校勘,然后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
易经数理秘笈 本书特色 《易经数理秘笈》是一本家族内部秘传的绝学,原作者已经去世,现在公开出版,望读者能窥破易经的数理天机,重新焕发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梁致...
了凡四训 本书特色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了凡,于六十九岁时所作,以此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全文分“立命之学”、“改过之...
任继愈谈道家与道教 本书特色 《任继愈谈道家与道教》是任继愈先生关于老子、道家研究的著作,该书从道家的产生到成书,从历史故事深入到老子及道家在社会中的影响及其现...
B黎鸣-问人性(上下) 本书特色 为什么中国文明历史的发展长期以来处于停滞之中?为什么中国人没有首先兴起近现代科学?为什么中国人不能首先兴起民主政治?为什么中国...
占有论:历史新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对历史与心理、生命的本质是占有、占有和人的心理、混血现象、中国的权力场、中国的考场、欧洲的神场、中国的农本和家本、中国的静势和...
《声韵启蒙:声律启蒙训蒙骈句笠翁对韵》以其内容丰富而平实、语言典雅而活泼而独具特色。其中的内容编排按照平水韵平声的顺序,分
为什么要萨特 本书特色 曾与当时流行的蛤蟆镜、喇叭裤并列为“三大精神污染”;有人说“萨特热”是“80年代新一辈人的精神初恋”,也有人将其视为一次“错爱”,称与萨...
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考察了先秦道家的天命鬼神思想,针对不少研究者提出的先秦道家不相信天命和鬼神的观点,用大量的具体论...
国富论 内容简介 《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该书发表于1776年,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
中国智慧 本书特色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 ——易中天中国智慧 内容简介 《中国智慧》是易中天先生在六场演讲稿...
东西方文哲札记 内容简介 《东西方文哲札记》是王煜教授新近结集的一部重要著述,收入各类文稿凡二十六篇。主要内容包括文天祥研究六论,刘宗周对道佛的批判三十一段,读...
高僧大德说观音 本书特色 观世音信仰是中国人在吸收外来宗教之后的创新之举,是佛教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观世音信仰以其大慈大悲的奉献精神、往生...
沉疴遍地 本书特色 当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战后欧洲史》作者托尼·朱特疾病中写就的遗世之作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列入“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的20本书” 重新...
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二 本书特色 本书是《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之第二卷,该卷以收录“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论文为主,兼顾施特劳斯的部...
藏密文库021-唐卡中的三界 本书特色 走进神奇的佛教三界,了解生命的轮回流,100幅精美传世唐卡,展示三界众生百态。三界概念抽象深奥,不易理解,但西藏美丽的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