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与玄奘故里》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收集的资料极为丰富,有来自玄奘及其弟子的译经、撰述;有同时代或后人的记录或评论,以及民间的流传的传说、故事等。作者把这些丰富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去伪存真,对玄奘波澜壮阔的一生做了抒情式的描绘,从玄奘的出生、孤僧万里行、翻越大雪山、巡礼五印度、留学那烂陀等经历中描述了他在印度次大陆的活动和艰苦行程。
玄奘是举世闻名的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中外交流和中外交通的杰出使者和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事迹在中国、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传诵。玄奘的贡献和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和敬重。在这个热潮中,长期从事宣传和研究玄奘工作的董煜焜同志撰写了《玄奘大师与玄奘故里》一书。
序三
玄奘是闻名中外的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他不惧艰险,跋涉西域,远赴古印度取经的壮举妇孺皆知;他著述的《大唐西域记》和主持翻译的佛教经典,成为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他创宗立说,宣扬圣教,成为唐代的开宗佛学大师。唐太宗曾经说“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当代鲁迅先生曾经说“有合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人们都对玄奘有着极高的评价,但据今考证,专门著书写玄奘大师的人却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我对玄奘大师本不陌生,尤其是来到河南省偃师市工作后,对玄奘给予了更多关注。近日,董煜煜先生将他撰写的《玄奘大师与玄奘故里》一书送给我。细读之下,使我又多了一层对玄奘大师的崇敬。
公元600年,玄奘诞生在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之东南凤凰谷谷东陈村(今名陈河村)。玄奘5岁丧母,10岁丧父,13岁在净土寺出家。公元627年,28岁的玄奘满怀豪情,矢志西行,西出玉门关,穿过沙漠,翻越雪山,过二十四国,九死一生到达印度国,历时17年,行程5万里,*终载誉而归,带回了大批的佛教理论和经典。玄奘西行之路被当代人视为是一条由信念和坚韧铸成的求知之路。自645年玄奘西行回国到664年玄奘圆寂的19年问,他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翻译和传播佛教事业。这期间,玄奘共译出经律论75部,1335卷,共计1335万字,由金陵刻经处(今南京市)汇集出版的玄奘译著全集多达400册。正如书中提到的,法师始终问道,至死方休,当其绝笔之时,距圆寂仅一月,其奋斗精神足以教育百世,震撼千古,凝先德之风范,作后进之楷模。今天,我们不仅要细品玄奘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人生壮举,更要把玄奘文化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不断研究出新的成果,始终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
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是玄奘出生和出家前居住的地方,对于探究幼年玄奘的人生经历具有重要作用。1300年后的今天,玄奘故里开发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连维良先后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加大玄奘故里开发力度,打造“玄奘”品牌,真正把玄奘故鬯打造成河南旅游精品和国际佛教旅游圣地。偃师历来重视幺奘故里开发,1991年,幺奘故早期阡发工程建成并对外开放,十余年来,共接待中外游客近百万人。而今偃师义着手对玄奘故单--期工程进行开发,力求通过加大投入,还原幼年玄奘的生活环境。目前,偃师已制定了《玄奘故里提升改造工程总体规划》,将其作为打造“文化强市”的强势品牌。我所推荐的《玄奘大师与玄奘故里》的出版,是我们纪念玄奘、敬仰玄奘、研究玄奘的可借鉴的参考教科书,不仅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弘扬玄奘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而且对宣传偃师、加快偃师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必将起到极大的作用。
《玄奘大师与玄奘故里》是一部难得的考证严谨、史料翔实之,它不仅再
现了玄奘从出生、成长、学佛,到西行、求法、翻译的光辉一生,于不动声色
之中彰显了玄奘精神,而且对玄奘故里及其周边胜迹也作了详尽介绍
得仔细品读、玩味。
是为序。
2007年9月
(李明智,偃师市人民政府市长)
后记
在本书出版之时,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河南大学葛黔君教授。她应是我成书的启蒙老师。1992年,中国玄奘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1993年底,我初写的《玄奘故里》一书脱稿。她看了书稿后非常高兴,鼓励我要进一步研究玄奘,宣传玄奘。同时告诫我,要想写好玄奘就必须走出神话《西游记》里唐僧的误区,要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玄奘。谨记这些,现在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
我还要感谢中国社科院亚太所教授、中国玄奘研究中心主任黄心川先生。他既是长者,又是老师,长期以来,时刻关心着此书的写作进程,提供历史资料,指点写作重点,并满腔热情地为之作序。
刘培育先生是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教授,中国玄奘研究中心副主任。他对此书的出版关心备至,近两年来,多次动问成书情况,当我征求他对书稿的意见时,他在北京给我通电话,一次竞长达四十分钟,像兄长谈心一样,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我要从心底说一声:“谢谢您,刘先生!”
我和洛阳大学教授徐金星先生,既是同乡,又是好友。本书**稿脱稿后,是他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其修改、润色,把无私的关爱渗透在字里行间。他的帮助,将永远留在我美好的记忆里。
我和中央电视台《大家》主持人、《玄奘之路》策划者曲向东先生,尽管只会过两次面,但他不吝提供的玄奘西行资料,给了我很大帮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审译孙宝纲先生,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社长、主编黄夏年先生,我的同窗好友薛树德先生都在出版过程中给予了许多关怀。
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我玉成此书的支柱力量。我要感谢偃师市委原文涛书记、李明智市长,宋义林常务副市长、宣传部温雪景部长,由于他们关注玄奘故里,关注宣传玄奘,从而加快了出书步伐。期问新到任的尚英照市长、章勇副市长,也对本书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文化文物旅游局赵振德局长,还有和我朝夕相处、在推动宣传玄奘事业中共忧共乐的缑氏镇张会卿书记、王曜宗镇长、肖应喜副镇长等,他们的满腔热忱和悉心关爱,成为我今生难以忘怀的纪念。
香港玄奘法师研究会会长、北京著名高僧圆明法师和北京瑞泽金投资公司总经理杨保先生,历来关系玄奘研究和玄奘故里的建设,在对玄奘故里投资考察期间,对出版本书给予了极大支持。我感念的,不仅是他们的高尚情操,更是他们在用玄奘精神办事、做人。因而,令我备受感动。
在本书出版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同事、朋友和玄奘故里的同志们,他们都以不同形式关心并帮助着我。大象出版社的朋友们对此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这里也一并表示由衷的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舛谬之处,在所难免,期望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作者
2008年3月
第十章载誉归故国
一、厚重异国情
贞观十六年(642年)五月,玄奘参与无遮大会罢,带着深切的感受,向戒日王辞行,戒日王依依不合,要求他多留十几天,鸠摩罗王快人快语,说:“法师如果愿意住在我国,我愿意为法师建造一百所伽蓝。”因为他知道玄奘已注意到他的国家一所伽蓝也没有。
玄奘认为既已学成,理应弘扬佛法于东土,因此一一加以婉拒,他们也就不再强留。戒日王并表示,若计划循海路归国,他可派专使护送。玄奘说:“来印度的途中,曾与高昌王有约在先,不能辜负他的盛情,所以仍决定循陆路回去。”“那您需要多少路费?”“不必!不必!”“哪有这种事?”于是两位国王争相赠送路费及礼物,但都被玄奘辞谢,只接受一件鸠摩罗王送的曷刺厘帔。据说是一种用山羊或骆驼身上较细的毛织的衣服,也有人说是鹿毛织成,防雨效果很好。
出发的那天,众人依依不合,珍重告别,两王及诸众饯送数十里呜咽而别。在曲女城大会时,戒日王发现玄奘把回国所带的佛像经典委托北印度乌地多王的卫队代为运载。他原来要面送玄奘的东西均被拒绝,就利用这个机会,准备了一头大象,金币三千,银币一万,速交乌地多王,请他找机会转交给玄奘,供法师作盘费。
玄奘带着佛像经典,随北印度王乌地多的军马踏上归途。
玄奘想到,在他初来时,对伟大的印度文化和人民还感到神秘、新奇;在印度的十几年,他逐渐认识了印度文化,打开了佛教的知识宝库,熟悉了印度各地风俗民情,结识了为数众多的学者和朋友,印度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现在要离开它,又怎能不令他依依难合呢?
跟着北印度王乌地多的大军行进,玄奘骑在象上,不时地回首望望曲女城,望望那烂陀寺。但见天低云平,一重重山,一重重树,阻隔了他的视线。到了第三天,忽然后面尘土大起,有一批人马急行赶上,玄奘看时,为首的正是戒日王、鸠摩罗王,有跋吒工,快马加鞭,飞奔前来。玄奘又惊又喜,立刻迎上前去,和他们相见。
原来戒日王和鸠摩罗王送别玄奘后,日夜思念不已。那时交通不便,中国和印度,隔着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就如同两个世界。大家知道这一番别离,如同隔世,不容易再见一面。戒日王思念玄奘,心想玄奘走了不过两天,他带了许多经像,一路行进很慢,去的不会很远,何不赶上再聚一聚?
遂同鸠摩罗王、跋吒王等,各带轻骑数百,追赶上来。赶了一天一夜,果然赶上,相见之下,非常高兴,诸王紧紧握住玄奘的手,再一次珍重话别,辞意殷切,使玄奘非常感动,心中想到:世界上*珍贵的,莫过于人类的友谊,
这友谊不分国界,不分种族,无间贫富,不分贵贱。他抬起头来,看了看戒日王,又看了看鸠摩罗王和跋吒王,他们是那样的诚恳,那样的真挚,那样的洋溢着友爱热情;玄奘激动不已,不由得落下泪来。戒日王又恐玄奘一路旅行不便,派了大官四人,用素帛作书,红泥封印,写给一路所经各国,请他们倒换关牒,发骑递送,直到大唐边境为止。这一番情意,表现了中印两国人民伟大的友谊。玄奘一路归去,心中感激不已。
来的时候有高昌王、西突厥可汗之关照,回去时又有北印度盟主戒日王的呵护,更重要的是唐太宗天可汗声威之护身罩,玄奘大师真可谓吉人天相。
玄奘西天取经,从他来去路线上看,我们会发现,去印度时,其路线呈扭曲状,回国的时候,除受地理因素影响不得略有弯曲外,大部分是直线进行。
大体说来在今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境内的部分,走的是原来走过雕家,到阿富汗与俄属中亚交界处,开始一段他从未走过的路线,越过大雪山,过帕米尔高原,从天Lll南路向河西走廊行进回到中国。
玄奘随同北印度王乌地多大军,用大象一匹,载了佛经佛像,一路向北行去,从钵罗耶伽国起,经过侨赏弥国到毗罗删拿国都城,那位在那烂陀寺被他抢了大半学僧的师子光、师子月同学二人,因为住在当地,都跑来欢迎。玄奘在同学们力邀之下,开了《瑜伽抉择论》、《对法论》两门课,两个月讲毕才离开。又西北行一月余,经数国到闭兰达罗国,这便是北印度王都。乌地王十分款待,坚决挽留玄奘,住了一月。临别时乌地王遣人引送西行二十余日……
……
董煜焜,1944年生,河南洛阳人。长期在偃师市政府工作,自修文学兼及业余创作,共十余年。1978年深造于西北新闻学院,后一直从事文秘和新闻通讯工作,在全国各报刊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1991年以来,又笃志专修文史之学,热衷佛教经典,醉心玄奘研究,现为中国玄奘研究中心研究员、副秘书长,香港玄奘法师研究会研究员、副会长,洛阳市玄奘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偃师市古都学会理事等,学术论文20多篇在《玄奘研究文集》、《偃师古都研究》上发表,成书有《玄奘圣迹区》、《洛阳玄奘旅游区》及新作《玄奘大师与玄奘故里》。
《方桂与我五十五年(增订本)》内容简介:读了徐樱姊的书稿,感慨万千。方桂比我大九岁,但我们可说是同时代的人。我们的历程,相
王澧华六讲曾国藩 本书特色处非常之世,遇非常之事,立非常之功,成非常之人。 《王澧华六讲曾国藩》具体内容包括:在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世纪大讲堂》的演讲、在湖南教...
《男孩的生活》内容简介:母亲离婚后,托比也随之离开了父亲和哥哥,从此与母亲踏上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这对母子在不停迁离的途中
设计师与建筑的故事 本书特色 “你应该知道的”系列丛书,共11册,将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等人物事迹,结合其伟大作品或彪著人类史册的伟大成就娓娓道来,寓...
西风瘦马-马致远传 本书特色 传记作者以十分扎实的学术功力,力图根据传主的词曲、小令、散曲、戏曲作品及其他方面的历史、文学知识,来还原当时的历史风貌、历史环境...
《潮流与点滴》的意思有三层:其一是潮流中之点滴,其二是从潮流看点滴,其三是从点滴看潮流。书中的篇章,不是文,而是笔。所谓
隋文帝杨坚-隋朝其实很有趣儿-上 本书特色 幽默的文字 独特的观点 还原一个真实的隋朝隋朝历经两世而亡,在很多人的心中,它暴虐、专制、黑暗……但事实上,隋朝结束...
《愿将一生献中国》内容简介:一百五十多年前有一位英国的年轻人——戴德生(1832—1905),心中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深关切和挂念。
《唐朝穿越指南》内容简介:如果有一天,您一睁眼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唐朝——不要惊慌,来,拿起本书:先过了语言关,学几句中古汉语
正义的天使张纯如 本书特色 梁伯华所著的《正义的天使张纯如》是一个故事,也是一本传记。故事中的主角,就是举世知名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本书作者全面收集张纯如生...
湖南骡子左宗棠 本书特色 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晚清时期出生于湖南湘阴的左宗棠,生性颖悟,少负大志。十四岁时考童子试即中**名,曾写下“身...
马文瑞传 目录 **章山村少年(1)**节小羊倌读书(1)第二节入团(6)第二章初露锋芒(13)**节绥德四师风波(13)第二节三民二中学潮(17)第三节引导灾...
精读鲁迅 内容简介 鲁迅先生学行小传一、专著中国小说史略题记序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第二篇神话与传说第三篇《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第四篇今所见汉人小说...
梁实秋传 内容简介 本书翔实地记述了一代文学大师梁实秋80多年的生活经历与不平凡的心路历程。客观生动地展现和诠释了传主的一生,是难得的传记佳作。梁实秋的整个人生...
闲堂书简 本书特色 《闲堂书简(增订本)》为作者与海内外友朋、家人、学生等的书信集汇编,时间跨越了整整半个世纪(1949—2000),其中既有时代风云的痕迹,也...
黑泽明VS好莱坞 本书特色 好莱坞大公司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为了筹拍反映珍珠港偷袭事件的影片《虎!虎!虎!》,邀请黑泽明担任该片日方部分的导演。在影片的筹备阶段,...
汉高祖 本书特色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
萧红与鲁迅 本书特色 民国作家萧红,被鲁迅称之为“当今中国*有前途的女作家”,短暂而漂泊的一生留下近百万字经典作品,终成大器未曾有负鲁迅的期许。他们之间有师生之...
胡适自述 内容简介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
也许,我们从没有想过建筑可以是一个叙述载体,一个疗愈空间。李布斯金的建筑作品,回归地域、文化、族群、个人的历史,聆听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