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考试,我们应该并不陌生。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也是一个考试大国,作为考试的故乡和当今世界上拥有*大规模考试的国家,考试不知改变了多少代人的命运,又不知蕴含了多少荣辱沉浮的故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考试都毋庸置疑地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成为国家选拔人才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但是,我们真的理解考试吗?
考试不仅发源于我国,而且一直参与和促进了我国社会变革的进程。如果我们认真考察考试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时代都赋予考试以全新的含义,考试也在不断地自我更新中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考试就是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测量,好的考试就是要考出优点和长处,就是能够测量人的潜质。多元评价是实施对人的全面评价,从理论上说,多元评价完全有可能将我们的考试变成好的考试,实现考试质的飞跃。
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人力资源大国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可贵、*重要的资源,如果不能很好地开发,不仅误民,而且误国,而欲科学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就必须首先建立全国性的多元评价体系,准确描绘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为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提供可靠的依据。
对于考试,我们应该并不陌生。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也是一个考试大国,作为考试的故乡和当今世界上拥有*大规模考试的国家,考试不知改变了多少代人的命运,又不知蕴含了多少荣辱沉浮的故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考试都毋庸置疑地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成为国家选拔人才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但是,我们真的理解考试吗?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工作的一个总结,对考试作了深入的分析。
br /> 对于考试,我们应该并不陌生。事实上,我国是一个
教育大国,也是一个考试大国,作为考试的故乡和当今世
界上拥有*大规模考试的国家,考试不知改变了多少代人
的命运,又不知蕴含了多少荣辱沉浮的故事。可以说,无
论过去还是现在,考试都毋庸置疑地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
要事件。成为国家选拔人才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
但是,我们真的理解考试吗?
教育部考试中心办公楼大厅立有四块碑刻,其一取自
《尚书·尧典》中尧通过考试传位于舜的传说,这是中国有
文字记载的*早的考试;其二取自《册府元龟》中有关科举
体制机构调整沿革的记载;其三取自孙中山关于《三民主
义——民权主义》的演讲,体现了他对“中国考试权之独立
的真精神”的灼见;其四取自邓小平1978年4月22日在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恢复高考及论述考试作用的讲话。这
四块碑刻高度浓缩了中国考试的历史,也高度概括了中国考
试之精义。的确,考试不仅发源于我国,而且一直参与和促
进着我国社会变革的进程。如果我们认真考察考试在我国社
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时代都赋予考试以全新的含义,考试也在不断地自我更新中
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现代社会带给我们的一个理念,就是要准确地收集信
息、科学地评价信息和有效地利用信息。这一理念同样适用
于考试领域,尤其是信息评价理念,它赋予了考试新的时代
含义。如果我们至今尚未领悟评价对于考试的再生作用,那
么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以往的考试,但是绝不意味着能够诠释
当代的考试。
当代考试的历史蜕变就是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
我们知道,考试就是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测量,好的考
试就是要考出优点和长处,就是能够测量出人的潜质,但
是,在引人多元评价理念之前,考试的这种功能根本无法彻
底实现,因为单一考试是一种终结性评价,既缺少过程性评
价,也缺少全方位采集信息的方法,因此不可能十分准确地
完成对人的全面评价。多元评价得以实施的一个基本条件
是,由于信息化教育的实现,我们完全可以随时采集受试的
过程性信息,从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够获得受试的各种信
息,完成对人的全面评价。从理论上说,多元评价完全有可
能将我们的考试变成好的考试,实现考试质的飞跃。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在多元评价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
果和实践经验,不少国际组织根据多元评价的理论,编制了适
合不同地区和国家使用的测量工具,并建立了统计分析的国际
标准。借助于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将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受试
群体真实的知识与能力状况,空前准确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
前,这为国家科学地制定人才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人力资源大国并不一定能够成
为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可贵、*重要的资
源,如果不能很好地开发,不仅误民,而且误国。而欲科学
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就必须首先建立全国性的多元评价体
系,以准确描绘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为制定长远的人力资
源战略提供可靠的依据。
实现多元评价的直接受益者是我们的教育,教育既是多
元评价数据的提供者,也是多元评价结果的使用者。事实
上,任何一种对人的评价机制,如果失去对教育的反拨作用
是没有意义的。多元评价的实现必将对我国教育质量的全面
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从2005年4月18日到教育部考试中心工作,至今已
近三年。此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教育教学和学校的管理工
作,自认为对教育研究较多、理解较深,但到了专业性的考
试机构之后,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即考试和评价的角度去审
视教育,使我对教育更多了一层理解。与此同时,自己阅读
了不少考试和教育测量方面的论文和专著,结合以往的工作
体会和研究,撰写了一些文章,此次将其收集起来合成一本
论文集出版,一方面是对这几年工作的一个总结,另一方面
是对考试的再认识:什么是考试、什么是好的考试、改造我
们的考试、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从评价到全面提高教育
质量到人力资源合理分流配置、从教育优先发展到建设人力
资源强国。同时,更希望得到专家和社会人士的指正。
为了使本书与以往的考试理念相承接,特将上面提到的
四幅碑文附于《序》后,以便读者观览。
戴家千
2008年春节
我们还能找到更公平的办法吗
30年前恢复高考制度,不光涉及教育改革,它还使得整
个社会形成了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良好风气,为国家以后的
改革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来说,没有当年恢复高考,也就没有国家今天的发展成就,因
为任何时候,人才都是*关键的因素。
30年来高考伴随改革的脚步前行,高考制度自身也在不
断改革。从1985年开始搞标准化考试试验,同年10月进行
高中毕业会考;1985年实行保送生制度;1993年进行在高中
毕业会考基础上的高考科目“3+2”方案的改革,强调考
基础知识,同时考查能力;1997年进行高校招生计划并轨改
革;1999年高校扩招,进行“3+x”改革试验,实行网上
录取,2002年推广到全国;2000年北京、安徽等地实行春季
招生;2003年22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2006年扩大到57所
高等院校;2004年统一命题改为有部分省市自主命题;2005
年实行招生阳光工程;2006年启动考试立法;2007年广东、
山东、海南、宁夏实行“新课改”高考;还包括考试时间从
7月份改到6月份,对考生的年龄开放等等一系列改革。可以
说,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的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在
不断地探索。
我们这些考试政策的执行者也在实际工作中看到,高考
制度作为高等教育人才的选拔制度,同时承载了巨大的社会压
力和过多的附加要求。高考不仅起到为高校选拔合格人才、规
范引导中学教育的作用,而且承载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才
流动的重要功能。
从国家层面来说,高考关系到科教兴国和国家的人才战
略问题。从社会层面来说,高考涉及社会公平和全民族的素
质。从教育层面来说,高考涉及素质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同
时,激烈的就业竞争也反应在高考竞争中。
在这种情况下,高考改革必然成为政府、民众、媒体及
家长和考生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不可否认,统一的高考制
度有弊端,但如果废止高考制度,则必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
题。从现在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趋势来看,各个国家,包括发
达国家,并不是要废除考试,而是越来越强化考试的作用,
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大多数人带来了希望,而这个希望正是来
自于平等的机会。
在中国现实的社会诚信制度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教育
公正成为衡量社会公平的一个底线,社会民众对高考改革的安
全性、公正性、权威性、科学性、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统一高考制度是通过实践反复证明的,至今为止*为公平的一
个制度,高考分数作为主要的录取依据,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目前情况下,高考仍然是合理、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这是从
国内外考试机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中得到的结论。
教育部2005年开展的素质教育课题研究中,有一个专题
就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我们做了大量的社会各方面的
调查,结论报告中,对于高考制度给予了肯定,但同时也提出
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升学的竞争、择校的压力和学业的负
担;现代化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与人才选拔制度的单一化
之间的矛盾;职业教育的出口不畅、分流不够;高校扩招尽管
在规模上进入大众化,但在总体结构上,高校办学的模式没有
多大的变化,使入学的竞争力出现结构化转移。
对高考来说,有些批评、责难超出了考试本身的范畴,
社会上的就业竞争转化为学历的竞争,教育内容受制于社会的
评价体系,社会评价体系又受制于人才的评价标准,社会用人
的标准左右了家长的认识,家长的认识又反过来影响整体素质
教育过程。因此,高考改革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全
社会的事情。高考改革不仅涉及考试还涉及评价,以及考试与
评价的关系。
戴家干博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督学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
三年级-门道-曹文轩讲作文-修订版-第五次印刷 本书特色 文章怎么写?文章可教吗?这套“门道”的意义,就在于它对从前写作模式的叩问,在于它提出了若干需要我们一...
中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 本书特色 本书是遵循教育部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为中小学英语教师英语教学专业化发展而编写的,内容包括中小学英语课程特点...
《惠此中国》内容简介:《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赵汀阳2016年新著,以旋涡模式解释从商周至清末三千多年来中国的生长
少年趣味几何学 本书特色 亮点:一部从趣味出发精心编写的数学科普读物,展示生活中那些奇妙而有趣的几何学原理。少年趣味几何学 内容简介 《小企鹅趣味科学丛书:少年...
小学数学知识大全 本书特色 《小学数学知识大全》是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知识大全 内容简介 你对手上的这本书可能并不陌生...
沉思录 本书特色 马可·奥勒留(121—180年),是古罗马帝国“五贤王时期”的*后一位贤王。作为哲学家,他致力于古罗马斯多亚派哲学三大门类中的伦理学,在鞍马劳...
TOEFLiBT120分词汇(新东方) 本书特色 本书优势及卖点: 掌握托福高难度词汇,冲刺120分!——精确统计历次托福考试中出现过的高难度词汇,用*短的准备...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 本书特色 杨懋春所著的《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是杨懋春教授1945年对中国山东台头村所作的社区研究。社区研究是本世纪初崛起的文化人类...
中国社会 本书特色 这是国内**部为新型课程“中国社会”撰写的教材。该教材以中国社会的巨变为主线,首先用社会学的眼光勾勒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品质,并对改革开放前...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教学赏析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教学赏析》编著者刘伟。本书主要是针对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所选的课文而进行的教学赏析。...
新东方小学数学课本 六年级1 本书特色 本套教材由新东方小学数学研发中心倾力打造,旨在让广大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智力开发黄金期,通过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小...
中学生话题作文素材库-(修订二版) 本书特色 广泛的话题、丰富的素材、便捷的检索,帮助中学生告别搜肠刮肚、抓耳挠腮的无奈;细致的分类、凝练的主题、发散的思维,引...
数学符号史 内容简介 简介数学符号是数学文献中用以表示数学概念、数学关系等的记号。本书研究了常见的200余个符号的来龙去脉,着重探讨了常用的100多个符号的产生...
中国教育行政 内容简介 本著作较全面地交待了教育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介绍了中央、省区、地方及学区的教育行政机关,并对视察机关、参议机关作了论述,具体探讨了...
约翰里奇斯,格拉斯哥大学神学与《圣经》批评学教授,已出版的专著有《耶稣的世界:危机中的1世纪犹太教》以及《一个世纪的<新约>研究》
让学生爱上课堂-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 本书特色 相信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在阅读《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后,对自己的教学一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让让性格各...
1897-1936-再造文明:近代中小学教科书发展中的尝试与贡献 本书特色 王伟编*的《再造文明--近代中小学教科书发展中的尝试与贡献(1897-1936)》介...
天使吻过那片海-英文爱藏-005 本书特色 1.学英语不再枯燥无味——内文篇目均取自国外*经典、*权威、*流行、*动人的篇章,中英双语,适于诵读,提升阅读能力;...
鲁宾孙漂流记(书虫)(新版) 本书特色 你曾长期独处过吗?你能够孤身一人在荒岛上生活多年吗?你能够给自己建造房屋,学会种植谷物并制作面包,学会用动物的皮为自己缝...
《弱品牌、强品牌:数字时代增长知与行》内容简介:本书从数字时代下,品牌的定义切入,从消费者和企业两大维度,提出“品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