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同在
——《家藏四库丛书》序
毛佩琦
国学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因
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
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含研究中国
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广而言之,
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
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
画、医药、戏曲等等。
国学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上面说的从“四书五经”到唐
诗、宋词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国学的研究范围还
在不断地扩大,比如,敦煌学、甲骨学,是随着有关文物的出土而兴起
的;比如红学,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和发展的。
随着时间推移和学术进步,必将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
数千年来,中国人作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思想
理论、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等。但这
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史学研究领域,由于地下文
物的出土,王国维等人提出了所谓以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相补充互证的
二重证据法。近代以来,西风劲吹。国人主动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中国学问,王国维借鉴尼采的哲学等研究中国的文学戏剧,胡适以
杜威的实验主义研究中国的“国故”。国学从来没有拒绝外国学问的介
入,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学、因明学;自
明朝末年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天文学、数学等就已经融入了西学的
因素。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不少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
文化,它们当然也是国学的一部分。因此,国学又是开放的、随时代而
进步的。那么,当今我们研究、振兴国学,不允许也不应该倒退,不允
许也不应该僵化。
然而,国学又是与西学明显区分的。国学是西学的对应物,是与西
学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近代,西学挟船坚炮利强势进入中国之后,
中国人还视自我,对于中国固有之学问出现了中学、国故学、国粹、国
学这样的名称。面对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人自愧不如,一方面拼命学
习引进西学,另一方面就是拼命地贬低、抛弃国学。虽然也有一些人,
如张之洞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胡
适,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其声音
终被时代所淹没。国学一再被严重曲解和轻视,以致造成了中国历史文
化的大断裂。也许,这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但回顾过去,中国在走向
独立富强的过程中,国学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惨重了。
新中国成立,饱受屈辱的中国人从此站立了起来,民族自信心大大
加强,但没有能够及时认识到国学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甚至仅存的一点
点国学遗产也进一步成为被抛弃的对象。在全面批判全盘西化的同时,
却走向全面西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走向富强的国人终于猛醒,保
护和振兴国学逐渐成为全民的共识。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从学术界到普
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
东西方各国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学问,中国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评
价。中国不仅为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而且,
中国也面临着以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全人类类贡献智慧的责任和机会。
那么,这套国学丛书编纂就是可喜的,编纂者的初衷和努力就是可
敬的。希望这套丛书能发挥点滴作用,如同涓涓细流与千百万有志者的
努力一道汇成大潮,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为序。
2007年11月22日于北七家村
图文配合,三百余幅精
美古版画,与文章一脉
贯通。
选字注音,将生僻字读
音一一标注,保障读者
顺畅阅读。
题解注释,阐释文章主
要观点,打破内容的神
秘厚重。
我常怪中国的思想中,杂家*有势力。如春
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极端力行的墨,虚寂无
为的老,都是各树一帜,思想上的分野是很清楚
的。等到战国收场的时候,却有《吕氏春秋》出
现,混合各派,成为一个一杂家一。
●●罗家伦个《文化随笔》
此书经二千年无残缺,无窜乱,且有高诱之佳注,
实古书中之*完好而易读者。
●●梁任公《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吕氏春秋》虽是宾客合纂的书,然其中颇有特
别注重的中心思想。组织虽不严密,条理虽不很
分明,然而我们细读此书,不能不承认他代表一
个有意综合的思想系统。
●●胡适《读吕氏春秋》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
论、十二纪,二十万言,以为备天下万物古今之
事,号日《吕氏春秋》。布成阳市门,悬千金其
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
从书推荐人
●●序言作者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博
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
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
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
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明史、社会生活史、文
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明清
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主编有
《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中国社会通
史.明代卷》等。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
讲明史、七解《中庸》,影响广泛。
何谓家藏四库
《四库全书》编定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共收中华典籍
3461种。如此浩瀚典籍仅分经儒家经典、史各类史
书、子百家著述、集名家诗文四类。其后,四
库之名既具有中华经典集成的寓意,同时也具有古代图
书分类的含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华经典所蕴含的智慧,越来越为
世人瞩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热播足以证明这一
点。丛书策划者为了消除今人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的艰涩,
力求使用时人容易读懂的版画图示和读解心得的方式,让
渎者充分汲取古人成功的养分,使圣贤的智慧真正进入寻
常百姓家。所以丛书得名家藏四库。
主编简介
沈锡瞵,
福建诏安县人。
1964年8月毕业
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为古典文献
专业首届毕业生,在中华书局从
事编辑出版工作四十年。曾任国
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
室
百年中国美学史略 本书特色 该书是一部1900年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史。与同类著作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将一百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归纳为三条道路,**条是以王国维、...
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作者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讲述自己“死”而复生所经历的奇特事件,又在大学讲授柏拉图“灵魂不朽”专...
沉思录 本书特色 《沉思录》是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主要...
李泽厚-说儒学四期 本书特色 “李泽厚旧说四种”系列,系作者毕生学术思考之核心论点的结集,每册集中阐述李泽厚的一个成系统的重要的学术观点和发现,由李泽厚亲自对此...
整体与碎片—苏珊·朗格美学思想新探 本书特色 《整体与碎片:苏珊?朗格美学思想新探》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整体与碎片—苏珊·朗格美学思想新探 内容简介 半个多世...
印度逻辑和原子论(对正理派和胜论的一种解说) 内容简介 印度的逻辑学科大致分为五个部分:语法的也就是声明论的逻辑。它以拜尼尼的梵文语法为核心骨干;弥曼差派的学说...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 本书特色 心灵哲学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中*活跃的学科之一,该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变革”,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思想成为他们批判的对象,因...
做个自在人-黄檗无念禅师说禅-红尘禅影-叁 本书特色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
经验主义 本书特色 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在17世纪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突破,给英国伟大的实证主义传统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一传统接受关于世界的常识,并断定所有我们通过...
本书是王阳明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全书把哲学史研究、比较哲学研究、文化问题研究和文献史料研究合为一体,对王阳明哲学的内容进
文子释译-老子的论语集 本书特色 《文子》一书由老子学生计然汇集老子的言论和谈话而成,奠定了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基础,是国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老子“论语”集。鉴...
胡塞尔 本书特色 本书首先介绍了胡塞尔的生平经历,便于读者理解其思想的形成过程,然后则按照不同角度,分别从“意向分析”、“现象学方法”和“超验现象学”等方面,全...
图解经典93-图解人伦大统赋 本书特色 《图解中国古代人体五行学人伦大统赋(白话图解本)》:四库全书白话图解丛书学会面相 洞悉人心古代相学精要,历代用人者选拔人...
改变人生的哲学教室 本书特色 日本2010年度畅销书,受关注度直逼1q84史上**本哲学心灵励志书像读小说一样读懂人生专门写给未来10年社会精英的人生励志书改变...
本书作者埃文·汤普森是一位著名的心智哲学家,因其关于佛教和认知科学的开创性作品闻名于世。在这部最新作品中,他将神经科学对
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 本书特色该中国哲学登场世界了!该什么样的中国哲学登场? 李泽厚提出“情本体”思想,作为走进世界的中国哲学形态,能否引领西方哲学“走出...
世界文学文库(插图本)-圣经的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的赏析文字通过画面故事综述深入地阐释圣经故事。255种世界各大博物馆馆藏精品,用珍贵文物及权威考古发现,破译神...
創巴仁波切(1940~1987)是藏傳佛教在西方講經弘法的第一人。創巴仁波切成長於西藏,接受了正統的藏密噶舉派佛法養成,二十歲時率
《金刚经》史话 本书特色 全根先、林世田著的《金刚经史话/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是我社推出的大型丛书《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之一种,介绍了佛教经典《金刚经》传入...
中国之旅行家-摩尼教流行中国考-冯承钧译著集 本书特色 《中国之旅行家》为冯承钧**本翻译作品(1925),简介张骞、法显、惠生、玄奘、郑和等人事迹。有冯承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