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同在
——《家藏四库丛书》序
毛佩琦
国学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因
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
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含研究中国
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广而言之,
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
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
画、医药、戏曲等等。
国学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上面说的从“四书五经”到唐
诗、宋词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国学的研究范围还
在不断地扩大,比如,敦煌学、甲骨学,是随着有关文物的出土而兴起
的;比如红学,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和发展的。
随着时间推移和学术进步,必将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
数千年来,中国人作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思想
理论、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等。但这
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史学研究领域,由于地下文
物的出土,王国维等人提出了所谓以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相补充互证的
二重证据法。近代以来,西风劲吹。国人主动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中国学问,王国维借鉴尼采的哲学等研究中国的文学戏剧,胡适以
杜威的实验主义研究中国的“国故”。国学从来没有拒绝外国学问的介
入,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学、因明学;自
明朝末年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天文学、数学等就已经融入了西学的
因素。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不少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
文化,它们当然也是国学的一部分。因此,国学又是开放的、随时代而
进步的。那么,当今我们研究、振兴国学,不允许也不应该倒退,不允
许也不应该僵化。
然而,国学又是与西学明显区分的。国学是西学的对应物,是与西
学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近代,西学挟船坚炮利强势进入中国之后,
中国人还视自我,对于中国固有之学问出现了中学、国故学、国粹、国
学这样的名称。面对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人自愧不如,一方面拼命学
习引进西学,另一方面就是拼命地贬低、抛弃国学。虽然也有一些人,
如张之洞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胡
适,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其声音
终被时代所淹没。国学一再被严重曲解和轻视,以致造成了中国历史文
化的大断裂。也许,这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但回顾过去,中国在走向
独立富强的过程中,国学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惨重了。
新中国成立,饱受屈辱的中国人从此站立了起来,民族自信心大大
加强,但没有能够及时认识到国学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甚至仅存的一点
点国学遗产也进一步成为被抛弃的对象。在全面批判全盘西化的同时,
却走向全面西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走向富强的国人终于猛醒,保
护和振兴国学逐渐成为全民的共识。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从学术界到普
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
东西方各国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学问,中国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评
价。中国不仅为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而且,
中国也面临着以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全人类类贡献智慧的责任和机会。
那么,这套国学丛书编纂就是可喜的,编纂者的初衷和努力就是可
敬的。希望这套丛书能发挥点滴作用,如同涓涓细流与千百万有志者的
努力一道汇成大潮,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为序。
2007年11月22日于北七家村
图文配合,三百余幅精
美古版画,与文章一脉
贯通。
选字注音,将生僻字读
音一一标注,保障读者
顺畅阅读。
题解注释,阐释文章主
要观点,打破内容的神
秘厚重。
我常怪中国的思想中,杂家*有势力。如春
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极端力行的墨,虚寂无
为的老,都是各树一帜,思想上的分野是很清楚
的。等到战国收场的时候,却有《吕氏春秋》出
现,混合各派,成为一个一杂家一。
●●罗家伦个《文化随笔》
此书经二千年无残缺,无窜乱,且有高诱之佳注,
实古书中之*完好而易读者。
●●梁任公《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吕氏春秋》虽是宾客合纂的书,然其中颇有特
别注重的中心思想。组织虽不严密,条理虽不很
分明,然而我们细读此书,不能不承认他代表一
个有意综合的思想系统。
●●胡适《读吕氏春秋》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
论、十二纪,二十万言,以为备天下万物古今之
事,号日《吕氏春秋》。布成阳市门,悬千金其
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
从书推荐人
●●序言作者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博
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
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
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
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明史、社会生活史、文
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明清
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主编有
《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中国社会通
史.明代卷》等。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
讲明史、七解《中庸》,影响广泛。
何谓家藏四库
《四库全书》编定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共收中华典籍
3461种。如此浩瀚典籍仅分经儒家经典、史各类史
书、子百家著述、集名家诗文四类。其后,四
库之名既具有中华经典集成的寓意,同时也具有古代图
书分类的含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华经典所蕴含的智慧,越来越为
世人瞩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热播足以证明这一
点。丛书策划者为了消除今人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的艰涩,
力求使用时人容易读懂的版画图示和读解心得的方式,让
渎者充分汲取古人成功的养分,使圣贤的智慧真正进入寻
常百姓家。所以丛书得名家藏四库。
主编简介
沈锡瞵,
福建诏安县人。
1964年8月毕业
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为古典文献
专业首届毕业生,在中华书局从
事编辑出版工作四十年。曾任国
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
室
《大宋僧史略》,三卷,北宋赞宁撰,是一部主要记录中土佛教事迹及其典章制度流变的重要佛教史籍,涉猎及征引广泛,为研究中国佛
该书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于1921年写成的一部著作,也是早期分析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1921年,罗素应邀来华讲学,其中在北京大学
中国方数文化思想方法研究 内容简介 在科学思想指导下,中国方数文化有无限的“转用”空间,无论是古代的占卜术、星相术、易占、象占、梦占、式法、杂占,或相术、择吉、...
易经译注 本书特色 本书采用“理性解说、形象呈现”的风格,参考权威工具书与文献资料,逐一对《易经》本经的卦名、卦爻辞和《象传》进行译注。本书有助于《易经》研究者...
佛教十三经-金光明经 本书特色 国以人为本,人以心为本。和谐人文,清净人心。1.与儒家“十三经”一样,“佛教十三经”所收入的是浩瀚佛经中*经典的十三部经书。2....
2008-清华哲学年鉴 内容简介 简介《清华哲学年鉴(2008)》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2008-清华哲学年鉴 目录 主题研讨:美德伦理学论道德相对主义——麦金...
印度哲学史-经典珍藏版 本书特色 作品以著名哲学大师汤用彤先生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授课讲义编印而成,作者于绪沦中指出印度学说宗派之复杂,并总括其共同...
普通逻辑学教程-(第五版) 本书特色 《普通逻辑学教程》是作者在从事普通逻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20年的基础之上写成的。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类比与...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本书特色 尼采跟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一样,是对20世纪的精神生活起了*大影响的思想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一鸣惊人的巨作,也是读者理解尼...
罗素论人的理性 本书特色 思想大师的深刻哲理、醒世箴言,是对人类文化的奉献与恩典。心灵奥秘的求索,灵魂深处的探究,是融入一生的智慧经典。这部文丛,不仅涵盖了人类...
实验医学研究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为十九世纪末实验科学方法的代表作。本书极力提倡实验科学,极力批判了不求事物之必然态度。不仅详细论述了实验科学的思想方法,还鼓励建...
B群书治要360 本书特色 中国内地唯一授权独家出版历代帝王治国资政之精要,从政者必读之首选!唐太宗李世民手不释卷的枕边书,奠定盛世大唐的治国宝典!每个人身心安...
错误的正确-世界经典趣味博弈 本书特色 为什么貌似错误、吃亏的方法却能获得*有利的结果?错误的正确-世界经典趣味博弈 内容简介 海盗分金币,是**个还是倒...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 本书特色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1979...
圣经的故事 本书特色 房龙编著的《圣经故事》是生活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
论语解说 本书特色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而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
科学与怀疑论 内容简介 究竟有无合乎理性的理由来评价、选择科学理论?这是长期来困扰着人们的一个难题。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标准和概率主义的解释破产之后,怀疑论...
德国古典哲学 本书特色 《德国古典哲学》作者贝尔纳·布尔乔亚将至黑格尔为止的德国哲学史概括为三个阶段,正好呈现为“正-反-合”的类似于三段论式的结构。**阶段,...
太谷学派遗书选编 本书特色 太谷学派学术糅杂、传闻神异,众多著述堪为学术研磨之佳品。鲁迅、范文澜、马裕藻、沈兼士、柳诒征、马一浮、熊十力、戴逸、李文海等近现代知...
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 本书特色 酒井忠夫、胡小伟等著的《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卷共四篇,其中《善书的流传以及新儒教、新道教和民间信仰(民间宗教结社)》由日本东京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