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话年画,端午拉杂谈;冬日斗蟋蟀,伏天说浮瓜;旗人的吃喝,各地的风俗……作者以乡土怀旧的笔触,回忆北京和东西南北各地的古老淳朴的民情习俗,别具一格的市井小景和时令趣闻,令人回味。
周简段,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新春话年画,端午拉杂谈;冬日斗蟋蟀,伏天说浮瓜;旗人的吃喝,各地的风俗……作者以乡土怀旧的笔触,回忆北京和东西南北各地的古老淳朴的民情习俗,别具一格的市井小景和时令趣闻,令人回味……随便一张嘴,便是故事;信手拈来,全成文章!本书把当年的风土民俗,如实记录下来,颇似老人夏夜纳凉时的漫谈,平实自如。——胡絜青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全面,让人读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季羡林周简段早年常住北京,之后来往于北京和香港之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过不少重要的事,如今追忆往事,细说从前,备感亲切。读者每阅其中一篇,仿佛与与周氏把臂京畿,令人低回不已!——香港《大公报》
“书春”逸闻
每到腊鼓频催的时候,素有文化古都之称的北京,家家户户和买卖商铺都兴高采烈地准备过年了。这时候,在街头就会看到许多点缀过年的景色。
一过腊月初八,马路两旁的便道上便张贴出红纸条,上面写着“书春”、“借纸学书”、“结翰墨缘”、“点缀年华”等字。这是当年一些潦倒文人借着除旧迎新,做一些临时性的笔墨生意,在街头预先贴出的广告。到了腊月二十三前后,书写春联的小摊一个个地林立街头。春联大都是一般内容,像“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
从我记事起,这种“书春”的生意是一年比一年清淡了。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当时有些文人到临街各大商铺挨门逐户求写春联,其实这是“文丐”行乞于市。但文丐走进每一家商铺,都深受欢迎,春联写完后除了付笔资外,有的还备有烟茶招待。这种现象曾引起我的好奇心,便走到一家相熟的店铺去打听,闲谈中才知道这里有一段奥秘。
潦倒文人岁末走向街头商铺乞书春联,是天津的习俗,当地人把这种习俗呼曰“触黑”。清废帝溥仪被逐出宫,定居在天津后,常和清室遗臣铁良、罗振玉及庄士敦等人来往。通过这些遗臣向溥仪求书的政客很多,他们把溥仪的字当成*后一代皇帝的“御笔”加以收藏。溥仪听说天津有“触黑”的习俗,颇有感慨。他想,一个皇帝沦为普通百姓,与一般潦倒文人何异?又想到过去听过的一个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贫困潦倒,曾以书法行乞于市。于是在岁末之际,他也化装成为一个窘困不堪的文人,带着纸墨笔砚来到街头,向各大店铺乞书春联。商铺大多以白眼相待。
溥仪每写一副对联,索要铜钱三五枚。有的店铺付了笔资后,当着他的面儿便把刚写的春联撕得粉碎。溥仪忍气吞声接连走了几十家商铺,写春联七十余副,每副春联都署有“青巾”二字。
第二天溥仪便派人以每副对联一百圆的高价回收落有“青巾”下款的春联,结果只有四副保存完整的被买回。这消息传出后,人们才知道“青巾”原来是“清帝”的改写,所有让溥仪写过对联的铺商都追悔莫及。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到北京。有的潦倒文人故意试学溥仪,各商铺唯恐再有第二个“青巾”出现,失去一个发财的机会,从此对书春的文丐再也不敢怠慢了。
新春话年画
说到新春,不禁联想起中国的年画来。
据历史记载,年画*早起源于门神画。汉《风俗通义》载:“……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可见门神画在汉以前已经有了。晋《荆楚岁时记》又载:“贴画猫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与此相关的还有神荼、郁垒缚鬼的传说。人们迷信“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便用彩色画神荼、郁垒的形象,挂于门,以消灾纳福。这就是*早出现的门神画。到了唐代,门神普遍为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形象。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梦中常常听到鬼的呼叫,夜不能寐。他把此事告诉群臣时,秦叔宝出班请命,愿与尉迟敬德立宫门把守,以防鬼魅。太宗准奏,当夜无事,于是画二人像于宫门,邪祟从此绝迹。后代沿袭此法,二人的画像就成了门神,并成为年画的一个传统题材。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早的年画,是南宋版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此图一般称为《四美图》,画的是王昭君、班姬、绿珠、赵飞燕四大美人。宋代出现的《岁朝图》可以划为年画之列,但它只是文人们所特有的年画形式,可称之为“书斋年画”。到了明清时,随着版画艺术的发展,年画艺术也越发繁荣起来。由于年画的出现,使绘画艺术开始从庙堂、书斋走向普通百姓之家,这是中国文明的一大进步。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年画作坊也逐渐发展和扩大起来。其中*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北武强、山东潍县等,且各有其地方特色。
杨柳青年画精工细作,鲜艳雅致,题词讲究,可称北方之首。桃花坞年画严谨精致,讲究透视,注意明暗,可谓南派之魁。潍县年画也有很强的民间特色,造型夸张,色彩强烈,富于装饰性。
随着年画的普及,年画的题材也日益丰富,在原有门神画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财神、灶神、麻姑献寿、天女散花、麒麟送子、钟馗卫福等。
北京人买年货
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做件大事。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
《京都风俗志》云:“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星罗棋布。”北京年货种类之多是全国各地都比不了的。赵冈先生在其《考红琐记》中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描写过年情景时,有满人风俗,令人感到奇怪。其实这是很自然的。北京在清代二三百年中,都是汉人、满人,北方人、南方人杂处的。在上层社会,即官僚阶层中,各种风俗交流更普遍。满人、北方人特意学苏杭人的饮食起居习惯,汉人刻意学满人的礼数、官派,这就从各个方面混合成特殊的“北京味儿”。复杂的年货,也是这种社会生活的反映。
北京的年货如按大类分,可分饮食、衣着、日用、迷信、玩耍、点缀六类。饮食中大路货如猪肉、羊肉、鸡鸭是*普通的;鹿肉、野鸡、冻鱼等则都是来自山海关之外的关东货:而水磨年糕、糖年糕、冷笋、玉兰片之类,则又是江南的东西。衣着各时代不同,那时除去“旗装”而外,也讲究南式。年货中日用品不少,来自南方的有纸张、竹器、瓷器等。祭祀用品是旧时年货的大宗,如线香、锡箔、木版印的门神和灶王爷、供佛的纸花和蜜供等,其中折“元宝”、“锭子”的锡箔则全来自南方。玩耍的东西就更多了,儿童的、大人的玩意儿,都不分南北满汉。《春明采风志》云:“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鞬毛、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渭之忙年。”文中所举虽说已经不少,但还遗漏了一些很重要的玩耍的东西。如一般人家都要买些爆竹——百响、麻雷子、二踢脚(即双响)、起花、太平花等,这又是介乎玩耍和迷信之问的东西;至于骰子、纸牌等,则是成人的玩具;点缀岁时的清供如水仙头、佛手,则都是来自南方了。
一进腊月,各闹市皆拥挤不堪,都是买年货的人。但各种东西也都涨了不少,商人趁机做一笔好生意,故有“腊月水土贵三分”之谚。
北京人年关搪债
早年抄录过一小段《债精老祖传》序。原作很长,只抄下“序”段,其正文则模模糊糊,有记有忘矣。《债精老祖传》序言日:
盖闻:无年不达,有债须搪。人握拳捋袖而来,我仍不给;抱头鼠窜而去,你算活该。债主之声,谁人不怕?敲门之响,半夜心惊。乃者,我债精老祖,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事,不惜以身作则,教后代以妙法,且喜及时行之,使债主以头疼。今当岁暮,正搪债之佳期,恭录数行,作后人之榜样。如有怕债者,请往窟窿山。
昔北京每届年关,正穷人遇难之时,债主临门,气势汹汹。我昔日同院一家邻居,为给太夫人“做寿”,欠棺材铺款若干。每届年关,债主来家索债,恶语相加,威胁备至。此邻居胆战心惊,百般赔礼。吾每目睹,良感同情。其后于某刊物上读到《债精老祖传》一文,滑稽诙谐,大感兴趣,除将其序言抄录之外,并将该杂志示给邻人看,不吝替“债精老祖”“传经”。
“债精老祖”传授搪债,确有妙方:其一,挺身而出日:“我没钱!”说:打官司失感情,纵然押起来失去自由,对你也没好处,何况一押,我更没有办法还你了,不如容几天。万一不信,你可到我家看,爱拿什么拿什么。不过你拿去了,我就没的用了,既承情于前,你就好人做到底得了。照此说法,债主心也是肉长的。
其二,硬顶。是好小子不躲债,得搪债。三十晚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能坐在家里一文不出,把债主打发走,才算本领。讨债分文讨、武讨,搪债分软搪、硬搪。但人皆有感情,所以都是文讨、软搪为多。可说:生我者父母,救我者你债主,你既然待我好,我就应当报答你。债主说:你还钱就算报答了。他说:对呀!可我就是还不起,没有你不圣明的,你比我明白得多。
其三,手持菜刀一把,去找债主,别等他上门。大声说:你借给我钱,感激不尽,我天天愿还清,老筹不出钱来,大恩大德,无以为报,今特登门自刎,愿来生变犬马,结草衔环。说完,等人家拉的时候再抹脖子,越拉得凶越要抹。见台阶就下,二大妈出来一劝,赶快回家。这笔债,明年见了。
搪债功夫如此,可谓绞尽脑汁矣。
门神·挂钱儿·窗户花儿
门神、挂钱儿、窗户花儿,这三样儿是老北京人欢度春节必不可少的年货。对于穷人来说,宁可不吃除夕的饺子,也不能不贴门神。
贴门神,是旧时驱恶避邪的迷信活动。门神由桃符演变而来,两汉后已逐渐成了人们避凶纳福的偶像。据汉刘安《淮南子》载:相传东海度朔山有一桃树,树下有鬼门,总管万鬼出人,门边有神荼、郁垒二神把守。恶鬼若为非作歹,二神即用苇索捆之喂虎。后人遂将二神像画在桃木板或纸上,置于门扇,因谓门神。
门神历来有各种版本,北京多沿用唐代传下来的“白脸儿”秦叔宝和“黑脸儿”尉迟敬德二位武将的木刻版画,大都来自天津的杨柳青。北京老式家庭皆讲究供奉福、禄、寿、喜、财诸神像,春节期间香火不断,供品满案。唯有二位门神冷冷清清地站在大门上,从来不受香火,更不曾享受果品、面点之类的供品,确实成了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公仆”。
旧时门神的尺寸分三种:一日“大门之神”,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供府第和买卖人家贴于东门或整问大门上;二日“街门之神”,高二尺,宽一尺,供一般家庭贴于小街门上三日“屋门之神”,幅小而精致,所绘除手执槊钺的黑白二神外,另有“麒麟送子”图——两个梳着太子冠并涂脂抹粉的胖娃娃,各乘麒麟驾祥云而来,象征大吉大利。
贴挂钱儿具有驱逐穷神的意思。传说周朝时姜子牙封其妻为“穷神”,怕她坑害穷人,令她“见破即回”。后人为避穷神,将纸剪破贴在门上,遂成贴挂钱儿之俗。
北京所贴的挂钱儿,有糙制与细制之别。糙制者,系用普通红灯花纸雕成,长一尺,宽五寸,中雕“吉祥有余”、“四季平安”等吉祥语,四周连缀轱辘线儿,下方缀以穗子,贴于门檐、房檐下,或贴之于佛龛或财神洞前面。细制者则用红毛边纸雕成,刻工尤精,价亦昂,非殷实家庭莫敢问津。
另有一种满族家庭特用的白挂钱儿,是用“南连史纸”精雕而成。四周的轱辘线儿围着一个满文“灵”字,专供满族旗人贴在西墙所悬的“祖宗板子”上。此外,为已故父母“守制”的人家所贴挂钱儿为蓝色,而庙宇梵宫则贴黄挂钱儿。
与门神、挂钱儿交相辉映的是红彤彤的窗花儿。早年之北京,玻璃尚未普及,门窗皆用木条插榫儿,糊以洁白的高丽纸。临近春节必换新窗纸并贴窗花儿,以点缀年景。其图案有简有繁,简者不外乎小猫、小狗、小公鸡,繁者则“莲生贵子”、“合和二仙”、“果老骑驴”、“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之类。白纸红花,色差鲜明,映带屋宇,喜气洋洋矣。
平民之家做年菜
北京的家庭主妇,大都心灵手巧,且能安之若素,一日三餐,崇尚节俭,一向讲究物美价廉。即使是春节期间的年菜,亦不求奢靡,总以好吃又不贵为原则。
主妇们自幼磨练出来的一双巧手,每逢春节便越发有了用武之地。花钱有限,而做出的菜肴却是雕饰各样儿,样样儿漂亮,样样儿清香,样样儿可大快朵颐。
以甜凉菜论,当以“辣菜”、“芥末墩”、“玫瑰枣”、“糖醋酥鱼”为绝妙之品。
辣菜是用芥菜头切片,大萝卜切丝,煮熟后连汤倒进小坛儿里,密封不透气,经三四日即成。食用时佐以香油米醋,其味辛辣钻鼻沁肺,汤味儿尤美,大有健脾开胃去油腻之功效,老少咸宜,无不喜食。
芥末墩本系满族小菜儿,以其味美而汉族竞相效仿。将叶儿多、帮儿嫩的白菜心切成一寸厚小段儿,以沸水焯半熟为度,撒以烘烤后的芥末面儿及白糖、高醋。俟凉透后食之,香甜而酸辣,清凉而爽口,佐酒下饭皆宜。
玫瑰枣以含糖量极高之密云小枣为主料,洗净后去蒂,拌以糖桂花煮之。其色紫红而油亮,味甘甜并有浓郁的玫瑰香味。
糖醋酥鱼非野生的小鲫鱼莫属,其味之鲜全在一个“野”字上。去其内脏,洗净置于沙罐中,调以葱、姜、蒜、酱油、米醋和白糖,微火焖三个多小时,则鳞刺皆酥,入口即化,甜酸适口,味道鲜美,实乃鱼中之佳品也。
主妇们泡制的“白肉”,荤而不腻,与众不同。其名又称“白片肉”或“白煮肉”,本是满族人祭祀及平时常吃的风味菜肴,汉族人亦多喜食之。主料选猪臀尖,切成大块入锅以清水煮熟,泡于汤中,待凉捞出,切成薄片,佐以蒜泥、酱油、韭菜花、辣椒油食之,其香嫩适口而远胜于炖肉。满族兴盛时,除夕必煮白肉两三锅,除祭祀所用少许外,其余皆赠予亲友及邻居品尝,分文不取而只重联络感情,盖古之遗风也。
“豆儿酱”与“炒咸什”,是颇为繁琐的两道年菜,其名称与内容已渐渐被人遗忘,而知其做法者,已寥寥无几矣。
豆儿酱之用料,有猪爪尖、熏豆腐干、青豆、黄豆、蚕豆、花生仁、甜杏仁、核桃仁、胡萝卜丁、腌水芥丁以及葱白、姜片、花椒、大料、酱油、料酒凡十六种,以铁锅或铜锅先后煮之合为一体,熟而不糜为度。然后倒盆内,凉后凝结得十分筋道(北京土语,谓食物有韧性)。以铁铲切取入盘中,色彩斑斓诱人食欲,味道之美难以言传。如今市场所售之“肉皮冻”与豆儿酱相比,当弃之垃圾桶也。
炒咸什者,即将酱瓜儿、酱萝卜、酱疙瘩等十样咸菜细切成丝,以凉水拔去咸味儿,加香油、芝麻、白糖、香菜用火文炒之可也。味道极其清香爽口,为满族传与汉族之绝妙年菜。
随便一张嘴,便是故事;信手拈来,全成文章。本书把当年的风土民俗如实记录,颇似老人夏夜纳凉时的漫谈,平实自如。
——胡絜青
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全面,让人读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
——季羡林
周简段早年常住北京,后来来往与北京和香港之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过不少重要的往事,如今追忆往事之际,备感亲切翔实。读者每阅其中一篇,仿佛与周氏把臂京畿,细说从前,令人低回不已!
——香港《大公报》
周简段,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
1986年,其专栏结集“京华感旧录”,分艺文、风土、掌故等多种,由香港南粤出版社出版;之后,大陆又先后以“神州轶闻录”出版他德望文史专栏文字多种,都深受读者喜爱。本次出版,仍以“神州轶闻录”为名,精选周简段原出版过的内容和散轶文章,陆续出版,全面反映周简段先生所谈到的那个时代的戏曲、诗文、楹联、民俗、书画、人物、饮食和社会秘闻等。
《人类成功统治地球的秘密》内容简介:人类的进化过程令人称奇,一方面我们的祖先曾艰难地在野外求生,常常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四
明代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至公元1644年春由于李白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人北京,其统治全国的政权宣告灭亡,而后福王在南京即位,建立...
逻辑, 语言和信息: 逻辑语法研究 内容简介 逻辑、语言和信息处理所形成的交叉领域就是自然语言逻辑或逻辑语法的研究对象。本书首先系统地介绍了几种逻辑语法理论,它...
《微信小程序运营》内容简介:本书从创意设计、渠道布局、用户运营、营销转化4个角度出发,用12章内容、161个知识点及几百张图片,
格萨尔王全传-(上下) 本书特色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通过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的英雄故事,热情讴歌了正义战...
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本选题试图通过“藏彝走廊”这样一个历史形成的民族区域内的信仰和民俗乐舞选点考察与研究,探索其相关乐舞在不同文化层面中的生存状态...
绿洲上的乐舞 本书特色 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源远流长,自先秦、两汉至隋唐、五代,随时代变迁而风貌各异,代有奇葩,不绝如缕,承继与发展变化的脉络清晰,其流变踪迹均...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本书特色 乾隆朝的政治与社会生活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连皇帝也寝食难安。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
宋跋本王韵与《广韵》比较研究 本书特色 《宋跋本王韵与<广韵>比较研究》以宋跋本王韵为立足点,综合唐五代各种韵书残卷及其他传世文献,从语音、文字、训释等方面对宋...
有味的传统文化课-II 本书特色 读来不犯困,再启蒙,开天眼。易中天品人物,袁腾飞说历史,三糊涂讲文化,并视为*有味道的解读言说。思想性堪比吴思《潜规则》,趣味...
房龙讲述地理的故事 本书特色 在房龙撰写的所有名著之中,这本书也许是拥有广泛读者的一种。首版一年间(1932-1933),本书在美国始终名列非虚构作品售书榜榜首...
汉语避讳研究 本书特色 该书是作者几十年专题研究的结晶。全书从避讳概况、避讳改姓、避讳省称、避讳称字、避讳改字和改谥号、避讳改地名等十二个方面对汉语避讳进行了研...
先秦礼乐 本书特色 本丛书是一套精心雕琢的名家小书,又是一部匠心独具的文化简史。以“雅风美俗”为血脉,以历代民俗、文风、典制、艺文和经...
地理的故事 本书特色 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说:“房龙的笔,有这一种魔力”,“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的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的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由...
曾国藩传统文化思想研究-近代湘籍政治家思想研究 目录 **章 学问各途无学不窥——治学篇一、学问之道以经史为根柢二、一宗宋儒,兼收并蓄三、师友激励,志识恒约第二...
阉割与狂狷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阉割的文化效应,中国阉割文化的整合观,阉割的神圣起源,心理阉割,狂狷与反阉割等七大部分,主要探讨了阉割、驯化与文化,阉割与人对自身...
云南民族民间故事 本书特色 本书以流传于云南人民中间的民间故事为主体,同时包容了、覆盖了全省各个少数民族族地区的民间故事集。这些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与自然作斗争、...
广东海丰方言研究 内容简介 《广东海丰方言研究》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海丰话概说、海丰话语句中的声调问题、海丰话文白异读研究、海丰话动词的态、海丰话形容词...
罗素论中西文化 本书特色 《罗素论中西文化》:一个世纪智者眼中的中国复兴之路。罗素论中西文化 内容简介 20世纪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一生中完成了40余部著作...
坐店翻书 本书特色 几个对书异常痴迷的爱书人在深圳这样一个热闹的地方开了一个安静的书吧叫“尚书吧”,经营旧书、红酒、咖啡及其他。于是,深圳的爱书人有了一个可以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