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知识分子对两德统一作何反应?他们如何看待德国的民族身份及其国际新地位?本书是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考察了德国人变化中的民族观,讨论了它们同纳粹时代的关系,也清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政治思想的广泛发展——同时批判地反思了德国作家、思想家长期以来的一些思维盲点。
米勒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知识分子部对统一持防范态度,为什么统一尤其将左派逼入了一场至今有待克服的大危机。他分析了君特·格拉斯、尤尔根·哈贝马斯和其他一些所谓“怀疑的一代人”的回应,这些知识分子同两次大战之间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传统相决裂,他们将自己重新树立为改变战后政治文化的一代“民主精英”,并试图在1989年之后再次发挥类似作用。他讨论了“宪法爱国主义”这个德国观念,也讨论了“1968年一代”的反民族主义,并且首次全面地分析了德国“新右派”。本书写法明快而优雅,它评价了关于民族国家之前途的激烈论战,描述了德国的公共记忆,并且更宏观地反思了知识分子在后极权社会里能够扮演什么角色这个问题。
本书是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考察了德国人变化中的民族观,讨论了它们同纳粹时代的关系,也清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政治思想的广泛发展——同时批判地反思了德国作家、思想家长期以来的一些思维盲点。 本书写法明快而优雅,它评价了关于民族国家之前途的激烈论战,描述了德国的公共记忆,并且更宏观地反思了知识分子在后极权社会里能够扮演什么角色这个问题。
《另一个国度》是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考察了德国人变化中的民族观,讨论了它们同纳粹时代的关系,也清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政治思想的广泛发展,同时批判地反思了德国作家、思想家长期以来的一些盲点。
米勒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知识分子都对统一持防范态度,为什么统一尤其将左派逼入了一场至今有待克服的大危机。他分析了君特?格拉斯、尤尔根?哈贝马斯和其他一些所谓“怀疑的一代人”的回应,这些知识分子同两次大战之间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传统相决裂,他们将自己重新树立为改变战后政治文化的一代“民主精英”,并试图在1989年之后再次发挥类似作用。他讨论了“宪法爱国主义”这个德国观念,也讨论了“1968年一代”的反民族主义,并且首次全面地分析了德国“新右派”。
第一章1945年以来西德的民族、国家和知识分子:历史的公共用途
界定一个德意志民族的身份,过去就有种种困难,由此可以想见,在1945年以后,德国人不太能够认同两个分别以英美式民主或苏联共产主义为理想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并且承认他们的合法性。西德没有被纳入与民主德国同样的轨道,反映了大多数民意(对此还可以争论),即便如此,与其说人们是欢迎民主,还不如说是对它逆来顺受。上述两个体系同“1914年精神”、“1914年理念”天然地冲突,而它们恰恰褒扬深刻的德意志“文化”而贬低狭隘的西方“市民化”(civilization),并且指导了德国民族方案长达30多年。提出这些民族主义理念以对抗与法国大革命相连的西方民主理想,并且为其合法性辩护的主角正是知识分子,尤其是历史学家。
两个分裂国家的建立仿佛是明确回答了如何在中欧容纳德意志民族国家这个所谓的“德国问题”,因为两个国家很快就牢固地融入了各自盟友的营垒。与此同时,两国分裂却又重新开启了更老更原始的在1871年之前存在的德国问题——德国是否有朝一13能够统一。但分裂也把德国问题同一系列其他问题联系在一起。两种意识形态系统隐含着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方案,由于它们的冲突,民族问题同社会问题纠缠在一起,又进一步反映在一个更广泛的欧洲问题上。雅尔塔体系有一个核心问题:两个德国的问题和两个欧洲的问题是一对并行的问题,因此看似也应一并获得解决,但是远远不能确定的是,德国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是否会为德国问题和欧洲问题给出必然相同的回答。当两个德国于1949年成立之时,自由、和平和统一似乎都是最高使命,但它们相互却不兼容。一个民族能以两个国家的形式存在吗?新建立的两个国家会不会塑造起新的相互独立的民族意识?知识分子会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那样,倾尽全力去推进民族主义方案呢,还是会最终接受看似“非德国”的两种政治系统,转而支持各自盟友的再教育方案?他们将怎样对付德国的“后法西斯处境”?德国人尽管遭受了纳粹主义的幻灭,却仍对自由主义和民主心存疑忌,他们又怎么面对这个情况?换言之,对于德国政治文化中实际存在的“民主缺失”,什么才是一个恰当的回应?后来被称为一次彻底的文明断裂(Zivilisationsbruch)的大屠杀。是会遭到遗忘呢,还是会以历史记忆的方式融人战后新的民族认同之中?甚至说,此类记忆能否成为某种合法性的来源?于是乎,德国问题除了是德国人内部和欧洲格局上的问题之外,还隐含了一个“犹太人问题”。
扬-维尔纳·米勒,德国籍。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另著有《危险的心灵:战后欧洲思潮中的卡尔·施米特》(A Dangerous mind:Carl schmitt in post-war european thought ,2003)和《宪政爱国主义》(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2007),编有《战后欧洲的记忆和权力:过去的现在性研究》(Memory and power in post-war europe; studie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past,2002)和《1945年以来的德国意识形态:联邦德国文化和政治思想研究》。 (German ideologies since 1945:studies in the political thought and culture of the boon republic,2003)。
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 本书特色 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从马克思的视野审视今天中国和世界的重大问题《五百年年来谁著史》的姊妹篇今天...
本书为拿破仑·波拿巴传记。系根据英国著名军事将领和军事作家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所著《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一书译出。作者
《张岂之教授论学书信选》内容简介:张岂之教授是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张岂之教授指导硕士生、博士生
段忠桥,中国人民大学杰出人文学者特聘教授,哲学院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牛津大学万灵学院(Al Souls College)客座研究员(1998-1999)。先后...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四卷) 目录 前言*卡·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第三部分剩余价值理论(续)政治...
罗瑞卿军事文选 本书特色 罗瑞卿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长期担任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信仰马克思列宁...
三中全会-中共重大改革决策实录 本书特色 在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三中全会是一个重要节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都作出了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改...
《最后一役》是对这次战役的扣人心弦的报道,包括了对战斗的叙述,但它却并不是军事报道。更恰当地说,它是普通人的故事,军人和
六韬 本书特色 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闲暇历观诸子及《六稻》、《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想为写《申》、《韩》、《管...
《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内容简介:本书是施克莱逝世后精选而成的纪念文集,收录了她近40年研究生涯中写作的21篇论文,涵盖了她无
向雷锋学习--从平凡到卓越 本书特色 雷锋是一个平凡的战士,然而他却实现了从平凡到伟大的跨越。雷锋的一生所做的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是一些为人民服务的“小事...
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格斗术SAS防暴制敌经典教范 本书特色 本书中主要介绍了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格斗术,即sas徒手格斗运动的各种技巧,包括打击、防御、摔跤、擒拿、地面...
照片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战地写真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了近代世界一些*令人难以忘怀、具有强烈冲击力的照片;从一架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离开群进行俯...
日本安全保障学概论 本书特色 武田康裕、神谷万丈主编的《阅读日本书系:日本安全保障学概论》有助于读者了解日本在安全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为日本安全领域*早推出的...
绝版甲午-从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战争 本书特色 十多年来,雪珥在澳大利亚默默地收藏、研究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战争文物,积累了大量的珍贵史料,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历...
《去钓源古村看老房子》内容简介:1、钓源古村是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至今已有1000年历史,村里800余人皆姓欧阳,为北宋文豪欧阳修
美国总统就职常说全编 本书特色 二百多年来,从乔治·华盛顿到乔治·W·布什,总统们通过就职演说表达其美好希望和英雄梦想,展示其雄才大略和施政纲领。汇集在《美国总...
2012-中国国际战略评论 本书特色 王缉思主编的《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2)》内容介绍: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给中国的国际战略研究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政能亮I-政令走出中南海之后 本书特色 本书是凤凰网评论栏目“政能亮”所发文章的一个阶段性合集。“政能亮”以“好政策,亮中国”为栏目基本理念,全面深入解读国务院...
毛泽东书信选集 内容简介 本书选入毛泽东在一九二零年至一九六五年期间的三百七十二封书信,从侧面反映了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活动,与党内同志、党外朋友、亲属等的交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