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知识分子对两德统一作何反应?他们如何看待德国的民族身份及其国际新地位?本书是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考察了德国人变化中的民族观,讨论了它们同纳粹时代的关系,也清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政治思想的广泛发展——同时批判地反思了德国作家、思想家长期以来的一些思维盲点。
米勒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知识分子部对统一持防范态度,为什么统一尤其将左派逼入了一场至今有待克服的大危机。他分析了君特·格拉斯、尤尔根·哈贝马斯和其他一些所谓“怀疑的一代人”的回应,这些知识分子同两次大战之间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传统相决裂,他们将自己重新树立为改变战后政治文化的一代“民主精英”,并试图在1989年之后再次发挥类似作用。他讨论了“宪法爱国主义”这个德国观念,也讨论了“1968年一代”的反民族主义,并且首次全面地分析了德国“新右派”。本书写法明快而优雅,它评价了关于民族国家之前途的激烈论战,描述了德国的公共记忆,并且更宏观地反思了知识分子在后极权社会里能够扮演什么角色这个问题。
本书是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考察了德国人变化中的民族观,讨论了它们同纳粹时代的关系,也清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政治思想的广泛发展——同时批判地反思了德国作家、思想家长期以来的一些思维盲点。 本书写法明快而优雅,它评价了关于民族国家之前途的激烈论战,描述了德国的公共记忆,并且更宏观地反思了知识分子在后极权社会里能够扮演什么角色这个问题。
《另一个国度》是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考察了德国人变化中的民族观,讨论了它们同纳粹时代的关系,也清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政治思想的广泛发展,同时批判地反思了德国作家、思想家长期以来的一些盲点。
米勒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知识分子都对统一持防范态度,为什么统一尤其将左派逼入了一场至今有待克服的大危机。他分析了君特?格拉斯、尤尔根?哈贝马斯和其他一些所谓“怀疑的一代人”的回应,这些知识分子同两次大战之间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传统相决裂,他们将自己重新树立为改变战后政治文化的一代“民主精英”,并试图在1989年之后再次发挥类似作用。他讨论了“宪法爱国主义”这个德国观念,也讨论了“1968年一代”的反民族主义,并且首次全面地分析了德国“新右派”。
第一章1945年以来西德的民族、国家和知识分子:历史的公共用途
界定一个德意志民族的身份,过去就有种种困难,由此可以想见,在1945年以后,德国人不太能够认同两个分别以英美式民主或苏联共产主义为理想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并且承认他们的合法性。西德没有被纳入与民主德国同样的轨道,反映了大多数民意(对此还可以争论),即便如此,与其说人们是欢迎民主,还不如说是对它逆来顺受。上述两个体系同“1914年精神”、“1914年理念”天然地冲突,而它们恰恰褒扬深刻的德意志“文化”而贬低狭隘的西方“市民化”(civilization),并且指导了德国民族方案长达30多年。提出这些民族主义理念以对抗与法国大革命相连的西方民主理想,并且为其合法性辩护的主角正是知识分子,尤其是历史学家。
两个分裂国家的建立仿佛是明确回答了如何在中欧容纳德意志民族国家这个所谓的“德国问题”,因为两个国家很快就牢固地融入了各自盟友的营垒。与此同时,两国分裂却又重新开启了更老更原始的在1871年之前存在的德国问题——德国是否有朝一13能够统一。但分裂也把德国问题同一系列其他问题联系在一起。两种意识形态系统隐含着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方案,由于它们的冲突,民族问题同社会问题纠缠在一起,又进一步反映在一个更广泛的欧洲问题上。雅尔塔体系有一个核心问题:两个德国的问题和两个欧洲的问题是一对并行的问题,因此看似也应一并获得解决,但是远远不能确定的是,德国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是否会为德国问题和欧洲问题给出必然相同的回答。当两个德国于1949年成立之时,自由、和平和统一似乎都是最高使命,但它们相互却不兼容。一个民族能以两个国家的形式存在吗?新建立的两个国家会不会塑造起新的相互独立的民族意识?知识分子会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那样,倾尽全力去推进民族主义方案呢,还是会最终接受看似“非德国”的两种政治系统,转而支持各自盟友的再教育方案?他们将怎样对付德国的“后法西斯处境”?德国人尽管遭受了纳粹主义的幻灭,却仍对自由主义和民主心存疑忌,他们又怎么面对这个情况?换言之,对于德国政治文化中实际存在的“民主缺失”,什么才是一个恰当的回应?后来被称为一次彻底的文明断裂(Zivilisationsbruch)的大屠杀。是会遭到遗忘呢,还是会以历史记忆的方式融人战后新的民族认同之中?甚至说,此类记忆能否成为某种合法性的来源?于是乎,德国问题除了是德国人内部和欧洲格局上的问题之外,还隐含了一个“犹太人问题”。
扬-维尔纳·米勒,德国籍。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另著有《危险的心灵:战后欧洲思潮中的卡尔·施米特》(A Dangerous mind:Carl schmitt in post-war european thought ,2003)和《宪政爱国主义》(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2007),编有《战后欧洲的记忆和权力:过去的现在性研究》(Memory and power in post-war europe; studie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past,2002)和《1945年以来的德国意识形态:联邦德国文化和政治思想研究》。 (German ideologies since 1945:studies in the political thought and culture of the boon republic,2003)。
轻兵器100年(上) 本书特色 《轻兵器100年(上)》对在自一战初期至二战结束期间内使用的各种轻兵器给予了非常直观的指南。书中内容按战场地域和不同的战役进行章...
德军轻型巡洋舰1939~1945 本书特色 德军轻型巡洋舰193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海军的战舰数量较少,然而它们当中却有当时世界上技术*为先进的...
地方高端智库建设研究 本书特色 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大部分以厘定地方高端智库的基本内涵、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为切入点,弄清地方高端智库及其建设的目标定位,分...
西方政党党内民主研究 本书特色 《西方政党党内民主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原则,梳理西方政党党内民主发展历程,解析西方政党党内民主的基本特征,从政治生态...
常识-经典珍藏大字版 本书特色 本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轰动,使得很多人*终下定决心与英国决裂,极大地鼓舞了美国独立士气,建立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可以说,这本书缔...
梦断马奇诺-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 本书特色 古德里安的铁蹄如入无人之境,短短30天,号称欧洲头号陆军强国的法兰西让“卍”字旗飘扬在巴黎上空。敦刻尔克海滩记录了英法...
降落中国:杜立特突袭东京 本书特色 传奇英雄杜立特轰炸日本后带领飞行员飞临中国上空,找不到机场,收不到信号,风雨交加,漆黑一片,在汽油燃尽后,他们不得不...
工作讲方法领导有艺术 本书特色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进一步适应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深入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
全球化与后现代思潮研究 本书特色 《全球化与后现代思潮研究》(作者佟立)依据国内外*新的有关文献,用比较的方法,对全球化与后现代思潮进行分析研究,全书包括全球化...
《危险的国家(全2册)》内容简介:罗伯特·卡根揭开了美国孤立主义传统神话的神秘面纱,披露了一个更为复杂现实:那就是美国人在过
政治发展与民主转型(比较政治理论的检视与批判) 内容简介 《政治发展和民主转型》是一本理论取向的教科书,该书对当代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进行了全面而严谨的检...
胡乔木论中共党史 本书特色 胡乔木堪称思想、史学、文论、辞章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大师。特别在中共党史方面,造诣无人能及。用胡绳的说法,胡乔木是“绝无仅有...
一些刻意压制极力忘怀的经历一旦汹涌而来,就如子弹命中心脏,热血带着生命,呼啸而出。回忆击中了“小庄”,带着风声带着影子从
《复盘甲午》从国际关系和战略学的视角进行解读,力图拨开战争迷雾,澄清战场细节,深入剖析中日双方立足于大战略、军事战略和作
《时尚永不眠》内容简介:作者原创公众号“卢曦采访手记”总阅读量达349w+、近12万粉丝,15年资深媒体经验,多维度勾勒奢侈品行业众
世纪文库:民国政制史(上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世纪文库”之一,书中详细介绍了1911至1936年民国政治制度的设置和沿革,一如作者在增订版序中所说,“只客观地...
日志中国-回望改革开放30年(第四卷) 内容简介 《日志中国:回望改革开发30年(1978-2008)(第4卷)》是《新京报》独家推出跨年度366期系列报道精粹...
神魂颠倒日本国 本书特色 1.白岩松,许戈辉,张颐武,加藤嘉一鼎力推荐!只有更多的了解靖国神社的真面目,才能更准确的知道我们愤怒的缘由。对此,李缨是一个负责任的...
中共七大轶事 内容简介 坐落在黄土高原、被千沟万壑所簇拥的延安,因为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总后方,是新民主主义...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重要问题解析 内容简介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重要问题解析》根据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