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也许没有一种语言形式比成语更能教给我们人生的哲理。俗语和谚语,通常解释的是一些生活常识;名人名言,主要在于警示人、激励人。而在汉语文化中,成语是*睿智、*精华、*丰富的瑰宝。每一则成语都是历史的缩影,它们经过千锤百炼,言简意赅,能完美地表达深邃的思想情感,每一则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我们从中不仅能读到生动的故事,更能得到许多前人总结的为人处世、治学谋事的人生大智慧。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善于学习的人来说,读成语真的是一种“小投入大收益”的学习方式。
本书从做人、处世、交际、求学、谋事五个角度,选取了100个*能体现人生哲理的成语,并对每一则成语的意义、出处和典故都做了十分详细的介绍,并着重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把成语体现出来的生活智慧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全新的阐释。
第1辑成功之语
成语中的做人哲理
知人易,知己难
〔只有明白自我,才能悟出做人不走弯路的道理。〕
成语:自知之明
释义:自知:自已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已有正确的估计。
原典:《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能够认清别人,算得上是智慧,能够认清自己,则算得上是高明了。)
微言大义
《道德经》中认为,能觉悟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者可谓高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要做到自知颇为不易。对于这一点,古往今来的人们都不得不承认,而且在说到自知的不易时,常以“目不见睫”来作比喻。是啊,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能观天文、识地理、看社会,但是却惟独对自己眼皮上的睫毛视而不见,所以唐代诗人杜牧也发出了“睫在眼前长不见”的感叹。由此可以悟到。一般情况下,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和劣势较容易,而发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就如“目不见睫”一样困难。难怪人们要用一个“贵”字来形容自知之明的难得和价值所在。
楚汉相争,刘邦打败了项羽,有人为他歌功颂德,刘邦却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明末清初博学多才的顾炎武,在《广师》一文中说:“坚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学中;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山石。”
刘邦、顾炎武都讲了三个“吾不如”。刘邦是封建皇帝,顾炎武是饱学之士。尽管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和阶级地位不同,所说的“吾不如”的内容也有区别,但其精神实质却是差不多的:共同之点是人贵有自知之明,人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事实上,自知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中肯的警示和*基本的要求。因为有了自知,一个人才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才能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力、学识水平、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等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从而能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来把握自己的人生旅途。自知能让我们不自负,脚踏实地地去经营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自知能让我们不自卑,充满自信地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完美我们的人生。
可悲的是,往往会有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结果在迷茫和失望中度过了一生。究其原因,就在于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弄不清楚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要么高估自己,要么低估自己。而只有“自知”,才可能知其该做不该做,以及怎么去做。只有明白自我,才能悟出做人不走弯路的道理。
可以说,自知之明是通过多年人生风雨而修炼得到的一种素质。只有自知之明,人生才能进入可贵的境界。
跟在别人身后只会一事无成
〔他们不愿随波逐流,他们希望出入头地,他们是伟大的成功者。〕
成语:随波逐流
释义: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原典:《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凡是圣人,都不被外界事物所拘束,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世上都混浊了,为什么不随波逐流?)
微言大义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展现了屈原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哲学,司马迁是如此描述的:
屈原到了江边,他的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问他:“您不是三阊大夫吗?为什么来到了这个地方?”屈原说:“世上都混浊,唯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醉了,唯独我还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父说:“凡是圣人,都不被外界事物所拘束,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世上都混浊了,为什么不随波逐流?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去吃他们吃过的酒糟,喝他们喝过的薄洒?为什么要保持美玉般的节操,自取被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必须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必须抖掉衣服上的尘土。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洁白的身体,去接受外界事物的污染呢?我宁肯投进长流的大江,葬身鱼腹,又怎能让高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的尘滓的污垢?”
像屈原这样不随波逐流、有独特追求的人,往往是非常注重自我生命价值的人,也是不愿按照世俗流行的生活和奋斗模式进行重复的人——正是无数人长期的相互模仿和重复才造成了世俗流行,这种流行就像泛滥的潮水一样,淹没了所有加入其中的人,任何人在其中都无法明确地辨认出自己来,因为你跟别人已无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如果想要超越这种世俗生活和群体追求,那就要另辟自己人生的蹊径,在人群中活出一个异样来,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志趣追求打上鲜明的个人色彩和独特印迹。
这样的人虽然在世俗的评价系统中会被认为大有所失——因为众人皆争皆有之利,他却放弃了、没有了,但在另一种意义和另一种境界上,他却是绝对的大赢家——因为众人皆无的东西他却独有了,他成了一个无人能够代表和代替的人了!
看看我们身边,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默默无闻,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人生哲学是衣食无忧就足矣。别人都在安逸地生活着,我为什么要那么执著地奋斗?得过且过,又有什么不好?
看看那随波而流的树叶,你就会知道它的结局,它们默默无闻地来,又默默无闻地去,随波逐流,*后消失在茫茫大海里。
随波逐流的入,具有浓厚的从众心理,别人怎么干,我就怎么办;别人怎么生活,我就怎么生活;我不会比别人强,但也不比别人差。
随波逐流的人,深信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他们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过,他们并不十分关爱他人的生命。
随波逐流的人,也是缺乏生活激情的人,他们乐于平淡,安于平淡,喜欢无波折的生活。大喜大悲他们不适应,他们需要稳定,一点风吹草动也会让他们寝食难安。
但生活中也偏偏有这样的人——他们不甘寂寞,他们逆水行舟,他们渴望有所作为,他们希望在人生的旅途上留下自己的足迹。他们在前进的路程中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但他们从没被困难吓倒,他们坚持地走了下去,*后终于达到了成功的彼岸。
他们不愿随波逐流,他们希望出人头地,他们是伟大的成功者。
眼光决定前进的距离
〔世界上*穷的人并非是身无分文者,而是没有远见的人。〕
成语:高瞻远瞩
释义: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原典:《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凡是闭塞视听,思想僵化,不能高瞻远瞩博览古今的人,就像死人一样。)
微言大义
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爬大山的秘诀:看得远才能走得远。他们说,把目光放远一些,一是能看清方向,走得顺利,不至于总是遇到障碍走回头路;二是走起来不会觉得太累,能走得快,走得远。成语“高瞻远瞩”蕴含的正是这种“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红顶商人胡雪岩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可见,走路爬山需要眼光,经商赚钱需要眼光,而做事做人同样需要眼光。如果你目光短浅,那么你永远也达不到自己的终极目标。一个真正有所成就的人,都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一个眼光长远的人。
我国大学者王国维说过这样一句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
**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这里,王国维用三句宋词形象地表达了做大学问成大事者,必定经过“高瞻远瞩,确定方向”、“艰苦探索,百折不挠”和“获得成功,水到渠成之日”这样三个阶段。其实,何止成大事业、大学问如此,社会人生诸多事情,何尝不是如此?鼠目寸光者,只能在自己的圈子里面徘徊一辈子。而高瞻远瞩者,却能够放开视野,先人一步地迈向事业的更高点。
名模施薇的创业之路就是对“高瞻远瞩”这一人生智慧的*好诠释。施薇17岁就注册了北京欧格美模特培训有限公司;2002年她20岁时又与澳大利亚澳联集团合作。在家乡建起了施薇国际艺术学院。施薇说:“这所学院会按照国际化标准运作,让孩子们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可是,她才20岁呀!她哪里来的这么大气魄和口气?
这来源于她的远见和行动,来源于她的勇气和气魄。
1998年,身为江西时装表演艺术团学生的施薇去北京训练,准备参加第二年的“模特之星大赛”。阴错阳差,大赛没参加成,同学们吃了不少苦,都打道回乡了,而施薇却留下了。她说:往远一点看,总会有机会。
果然有了机会。她又参加了一次比赛,虽然没能获奖,但是请她拍摄企业形象和电视广告的公司找上门来。短短的几个月就有6家公司聘请她。又过了几个月,她又遇到了机会,她在一次比赛中摘取了“*佳中国职业时装模特”的桂冠。
一年多的周旋,她看清了一个又一个模特比赛的内幕。她说,与其把精力耗在比赛夺冠上,还不如自己另外再开辟一条路。小小年纪就已经具有这样成熟和具有远见的眼光,于是她迈出了与她的年龄不很相称的人生一大步。她用自己拼搏挣来的钱注册了模特培训公司,17岁就开始创业。
她忍受着超负荷的压力,一步步干起来了。有远见的人都先成熟。20岁时,她又说了一句话:“两年后,要走向国际。”她已经把眼光盯向未来。
任何一个人看待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眼光。有些人看到眼前的一点小利便沾沾自喜,停滞不前,这叫鼠目寸光;还有一种人善于用头脑思考,能够站在一定高度看问题,敢于拼搏和开拓,这种眼光叫高瞻远瞩、远见卓识。要知道,世界上*穷的人并非是身无分文者,而是没有远见的人。一个人如果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只是短暂的快乐;而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看得远一点,就会获得长久的收获。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从小事情中看出大问题
〔聪明人见一叶可以知秋,愚钝者往往是因一叶而障目。〕
成语:见微知著
释义:微:微小的迹象。著:显明。指看到事物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比喻有价值的线索往往并不显眼,看上去是那么细微琐碎。只有当你具备了见微知著的能力,才能从中推知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原典: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圣人可以从细微的地方看到事情的发展,见到事情的开端就知道事情的结果。)
微言大义
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淮南子·说山训》中说:“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意思是说,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临;看到瓶中水结冰,就知道天气的寒冷程度,这是对见微知著的形象比喻。
商朝纣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箕子感叹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而要盛山珍、每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厦。这样下去,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掠远方各国珍奇异宝。”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建造了酒池肉林、鹿台琼室,过起了穷奢极欲的生活,不久商朝就因此而灭亡了。箕子能从象牙筷子的苗头,推断出商纣王必然亡国的命运,正是见微知著、以小明大的具体体现。
与上一事例类似,春秋时代的一个官员途听哭声即能纠出一宗命案来,也非常了得。一天,郑国大夫子产外出,半路听到一妇人的哭声,便停车细听,不一会儿,派人把她捉来审问,她果然招供,谋害亲夫。
您太厉害了吧?听声音就破获一件杀人案,怎么办到的?子产的车夫好奇地问。子产答说:“因为她的哭声带有恐惧。如果亲爱的人生病了,我们会很忧虑;将死的时候,会很恐惧;死去了,会很哀痛。可是我听这妇人为死去的丈夫而哭,哭声并不悲哀,却含有恐惧,所以这里面一定有奸情。”可见,对生活的细微观察能让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般来说,对于大的现象与变化,人们往住是能够注意的:而对于小的现象与变化,却常常会忽视,这也许正是需要我们格外关注的。因此,《淮南子·兵略训》中特地提醒道:“下至介鳞,上及毛羽,条修叶贯,万物百族,由本至末,莫不有序。”就是说,下到介虫、鳞虫,上到鸿毛、羽毛,像干枝万叶一样,都贯通联系着万物百族。从根本到末梢,没有不是有条理的。只有既注重大的方面,又不忽视小的方面,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客观世界中,事物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改变了一个事物。必然也牵动了与之相关联的事物。其他被牵动的事物,改变了存在的方式,也就留下了“蛛丝马迹”。
“见微知著”,就是要寻找深藏在“冰山”之下的“蛛丝马迹”,并以此发现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具有以下两种素质:
——要有超常的观察力。就是要在异彩纷呈的客观世界中,多吸收外界的各种资讯,不轻易放过细微之处,因为这些细微之处往往真实地表现了事物的本质。
——有超常的分析推理能力。在获得大量资讯的基础上。必须要对这些资讯进行一番去伪存真的筛选,避免被假象和错觉迷惑了视线。接着对经过判断确定为真实的资讯,作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明及暗的推理,把握问题的实质。否则也就难以达到“见微知著,见端知末”的境界。
聪明人见一叶可以知秋,愚钝者往往是因一叶而障目,其中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从微小事物中把握大局的统御能力。小问题可能会带来大祸患,小变化可能引起大事件,如果你能从事物细微处窥见其特性和全貌,在其初萌时就测知其将来发展趋势,就可以说已经具备一种生活的大智慧了。
……
《不头疼的故事作文课(典藏版):留级生》内容简介:《不头疼的故事作文课》系列是根据作者的一些亲身经历的故事为基础,改编成为
生命如一泓清水 本书特色 本书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老师继《永不言败》之后新推的另一部力作。全书分为四部分:①生命如一泓清水 ②家的感觉③新东方的日子...
我能让你零压力-随书赠送原汁原味英文原版解压CD 本书特色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套零压力控制系统!已经改变了42个国家的5亿人的命运,你不可不知的零压力宝典...
人性的弱点 本书特色 《人性的弱点》汇集了戴尔·卡耐基的思想精华和*激动人心的内容,是作者*成功的励志经典。本书译自1937年*初首印版本,完整收...
寻找幸福:密西西比的蓝调:those people and their American dreams 本书特色 本书为“寻找幸福”系列丛书之一,内容取材于南方...
《效率红利》内容简介:这个世界缺的从来都不是有想法的人,而是那些能更快地把想法变成现实的人。本书从“个人效率升级、协同力升
《浙学读本》内容简介:本书是为中小学生深入了解浙江传统文化,专门编写的带有教材性质的普及读物。本书以“浙学”的内涵为根据,
《意志力》内容简介:工作低效?情感纠葛?减肥总是反弹?控制不住乱花钱?沉溺于社交媒体和在线娱乐?天天熬夜时间也不够用?这一
一边打工 一边创业 本书特色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可以看见有才华的“穷人”。他们才华横溢,能力超群,有的甚至有着上天入地的本领,但为何始终是在别人做嫁衣,永远在夹...
这本书将八十多个“惨痛”的教训,以连锁的方式呈现。让您自己阅读、自己归纳、自己发现,却不必自己“遭受”,就能了解——人生
处世的艺术全集 本书特色 要得到快乐与自由,就要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情是我们能控制的,有些事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一基本规律,并学会区别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物,才能...
《有限意识批判》内容简介:哲学创造的光芒并不总是照耀人间,同时也并不应该永恒闪烁。它只在人们陷入心智或生活的困局之中时,才
《我能说出我的情绪(全8册)》内容简介:本套本书是以儿情绪为主题的互动涂色绘本。全套共分嫉妒、生气、愤怒、害怕、快乐、害羞、
羚羊为什么奔跑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一段小羚羊寻找奔跑动力的旅程,让我们理解了工作的意义,以及如何快乐而努力地工作。羚羊为什么奔跑 目录 引言草原·羚羊·奔跑序言...
李天命作品集-破惘 本书特色 香港哲学鬼才李天命作品完整版首次完整版首次面市大陆,牟宗三、金庸、倪匡、张五常众名流倾力推荐。他的著作奇少,却畅销不衰。《李天命的...
他,是中央电视台《开讲啦》首位平民偶像!他,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最感人的采访嘉宾!他,是湖南卫视《成人礼盛典》最激励人
《孔子在日本》内容简介:本书通过考察孔庙、孔子像、孔子祭典,以及各学者的学说与文学作品中对孔子的评价及描写,剖析孔子之于日
色酬定律 本书特色 如今出众的姿色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这种稀缺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轻易地换取许多其他社会资源,包括财富、工作职位、社会地位等,这可以理解成是对出...
寻找生命的北极星-发现青少年成长方向的名人故事 本书特色 《寻找生命的北极星:发现青少年成长方向的名人故事》是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寻找生命的北极星-发现青少年成...
5秒法则 本书特色 每个人在发挥行动本能与扼杀本能之间,都有5秒钟的窗口期。 在此期间,你都有能力改变“默认”的思维设置与习惯。 本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