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当今基层党政干部的好读物,还在于透过新闻作品的背后故事,读到了汪言海同志的三种精神。
一是情为民所系的抗争精神。与千千万万中国农民的命运一样,生长在农村的言海同志家境贫穷,童年逃过荒要过饭。他目睹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年大饥荒时饿殍遍野的惨景,深知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苦现状。作为新闻工作者,当他看到安徽广大农民冲破束缚,改变自己命运时,他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忧农民之所忧,决心与广大农民站在一起与当时的体制作艰难的抗争。他背着挎包、水壶,或步行,或骑车,宿农家,踩田头,旁听农民开会,观察干部争论,进行艰难的调查与思考,一篇篇反映“三农”热点的新闻作品就这样产生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也因此在全省**批晋升为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成功的力量源泉,是他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情为民所系,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结果。文如其人。我们基层领导干部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新闻背后的故事,感悟言海同志为人为文的品格魅力,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地为农民谋利益。
二是爱岗敬业执著追求的精神。著名记者范长江说过:“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个抱负就是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言海同志无疑是一个有抱负的记者。他从报道包产到户起步,一直追踪农村改革,深入采写反映“三农”的一系列焦点新闻,尊重新创造,支持新事物,找准新矛盾,倡导新对策,切中时弊,影响深远。现在再读这些文章,很多仍有现实指导意义。无疑是新闻工作者崇高的使命感、责任心支持着他,是对新闻事业的执著追求在激励着他。言海同志的抱负和智慧,使他高屋建瓴,视野开阔,采写出大量与时代共振的精彩华章。当前,我们党正在领导我们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这一新形势下,希望从事“三农”工作的年轻干部学习言海同志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学会用新闻记者的眼力,把握大局,分析不断变化的形势,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才智。
三是严谨踏实的工作精神。“新闻是跑出来的,脚板底下出新闻。”言海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新闻的背后》中的许多故事,便是佐证。我读书稿不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当记者建立了自己的联系点,农民把他当成自己人,有什么心里话都找他聊,使他对基层情况了然在胸。书稿中有一篇写一个农妇“三吃一刮”的故事,把农村妇女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痛苦生活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读了终身不忘。放在农村改革的大背景下透视这个故事,更能体会到作者立意高远。如果不深入采访,这样的细节是挖不出来的。看了书稿,我对言海同志的调查研究功夫十分敬佩。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为官为政为文者的基本功,脚板底下出政绩。学习言海同志严谨踏实的工作精神,就是要满腔热忱地深入基层,倾听农民的呼声和渴求,尊重农民的创造,认认真真地调查研究,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逐步形成风气。
**章责任心催生“**腔”
成名作中有遗憾
记者要有好奇心
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78年6月上旬的一天,我到金寨县采访,偶然间发现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门口有一捆已经蔫了的大麻。这捆大麻引起了我的注意。记者的好奇心驱使我打听这捆大麻的由来。办公室的同志告诉我:铁冲公社一个生产队长步行几十里,扛着一捆大麻来告他们公社书记的状。并随口说了一句:“(公社书记)王开先干了一件蠢事!”我立即感到这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于是,中断其他采访,转而采访拔大麻这件事。
拔大麻这个新闻线索就是这样发现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过一段非常形象的话:“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一件事都看作是新鲜的、各有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孩童般的眼睛”,就是像儿童一样的好奇心。记者到哪儿,都要东张西望,看见很多人在围观什么,你要凑上去看看;看见墙上贴了什么告示,你要走上去看个究竟;碰到成堆的人在议论什么,你也要靠近去听听;遇到吵嘴打架的,你不要躲开,而要去看一看。记者*忌冷漠。相反,“记者是好事之徒”,这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李大同一句虽然很极端却非常有用的话。总之,发现新闻线索,需要孩童般的好奇心。
新闻价值分析
1977年11月,以万里为**书记的中共安徽省委,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省委六条》。主要内容有: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自留地和正当的家庭副业等。
为什么要提出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呢?因为当时生产队没有自主权,种什么、不种什么,都是上面说了算。甚至各种作物的行株距都规定得死死的,经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就要拔掉。因此,当时拔秧苗、铲西瓜,屡见不鲜。这种生产上的瞎指挥,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种什么、怎么种,农民*有发言权,应该尊重他们的这种自主权。于是《省委六条》写上这一条。1978年2月3日,《人民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位置加编者按报道了“六条”,题为《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当时,全省农村工作的中心就是贯彻《省委六条》。公社书记拔掉即将成熟的大麻,是一起典型的践踏农民生产自主权的事件。
……
汪言海,高级记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41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1965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1972年从皖西报社调入安徽日报社后,长驻六安、巢湖记者站工作。1987年起,先后任安徽日报社农村部副主任、经济部副主任、评论理论部主任、经济部主任、编委等职。曾两次获全省优秀编辑称号,入选安徽省第三届新闻十佳。两篇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七篇作品获安徽省好新闻一等奖。2002年8月获省委宣传部颁发的“晚霞奖”。
初照楼文集-朱季海著作集 内容简介 《初照楼文集》收文六十篇,其编次顺序,大体以类相从,并于标题下注明出处。所收文章,部分根据朱先生手稿,部分辑自期刊杂志。书末...
公共生活与公民伦理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公共生活何以可能, 市场社会、公民社会与公民, 公民伦理的基本形态, 公民伦理的基本原则, 公民伦理的性质, 公民伦理的实...
群众与公众 本书特色 《群众与公众》是美国*名社会学家罗伯特·E ·帕克所*的新闻传播学类经典读物,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了人们在群体中...
中文工具书教程 内容简介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情报意识,提高他们在读书治学中使用工具书释疑解难、检索文献的能力,我们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对《中文工具书》做了较大的...
新闻评论案例教程(21世纪新闻传播学案例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承担的“十五”期间“211工程”和“十一五”期间“985项目”新闻传播学...
广西仫佬族毛南族社会历史调查-37 本书特色 《广西仫佬族毛南族社会历史调查》: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本)。广...
201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和上海大学,邀请谢伏瞻、李培林、蔡昉、李扬、林毅夫、樊纲、余永定、李友梅、...
易说评议(附易学群书平议) 本书特色 《易说评议》十二卷,尚秉和撰,汇集先生积年“泛览易说,至数百家之多,”既久,乃撰评论历代易学专著而成《易说评议》一书。全书...
“调查”十年:一个电视栏目的生存记忆 内容简介 从1996到2006的十年间,先后有两百多人走进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这个团队,或长或短的经历使得这些原本不同的...
新中国百姓生活60年-(上.下册) 本书特色 《新中国百姓生活60年(套装上下册)》:辉煌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新中国百姓生活60年-(上.下册)...
金石千秋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讲述中国篆刻史话的专著。中国历目前出现了不少匠心独运的篆刻家,他们的篆刻艺术风格迥异,出神入化,方方印章透射出的除了内心世界的丰富,...
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五 本书特色 《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5)》是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五 目录 彝良...
天南地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本书特色 《读者丛书》推出十周年纪念典藏版,纪念了近十年,80后人群成长道路上的《读者》精选,在这些选出的文字里,蕴含了这个时代人的...
近代澳门外报史稿 内容简介 本书为填补中国近代报业史中“澳门外报”研究的空白之作。作者在大量翻阅澳门外报一一尤其是葡文报刊和广泛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
文书学(第二版)(21世纪档案学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特色 《文书学(第2版)》:21世纪档案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
《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内容简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实行什么样的制度,是由其历史的传统和基因决定的。从分封到郡县,从井田到
《让心灵更自由》内容简介:读冯骥才先生的散文,或意味深厚或清新奇妙,像沉浸在诗画里,文字间有暗香浮动。他描写四季,春天最先
《伊万的战争》是第一本将普通俄国士兵的经历置于苏德战争东线战场叙事中心的书,书中流露出的对战争的反思拥有重要的意义。书中所谓的伊万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俄国步...
《国史讲话:春秋》内容简介:商代以前的中国历史,我们已不能详确知道了。大约在耶稣纪元前二千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中部,有一种比
沁河老宅院 本书特色 苏泽龙、行龙编著的《沁河老宅院》是沁河风韵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围绕明清时期的沁河流域的官商宅院,展开调查,探究了沁河流域的官商宅院的兴起、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