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是在宏观层面上展开的叙事,《采访本上的城市》则试图将笔力渗透到中观与微观层面。
“布局——街区——细胞”及其背后的公共政策与文化含义,构成了我认识城市的体系。在这样的三个层次里,城市是敏感的,是可以有无穷变化的,但每一种变化都是可读的。这样,就可以用逻辑的方式来求证事物,而不必画符念咒用桃木宝剑去捉妖。
必须说明的是,《采访本上的城市》并不是为了阐释这样的理论,它表现的只是这种认识体系的可能性——看我能不能把城市的故事还原得更加本质?
这本书以一个个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与故事之间,情节上的联系或有或无,但它们多被这样一个“场”控制着。
《城记》完成之后,有一个问题我始终不能释怀,就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房危屋破一直是拆除北京老城区的理由,却少有人关心是何原因导致了老城之衰,以致于简单地把危房这样一个社会问题等同于一个物质问题,以为推土机一推便可了之,殊不知问题竟是越推越多。
《采访本上的城市》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对中国及欧美城市的调查成果,书中直面当今中国的城市问题,对宽马路、拆迁经济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解剖;同时直击当前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中的大事件、大热点,包括中央行政区外迁之争、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CCTV大楼、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等争论。作者均对这些争论作了**手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安德鲁、贝聿铭、库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中外建筑师,其中包括4位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
《采访本上的城市》是《城记》之后的城记,一部用脚写下的记者之书,一声对城市意义的追问。它直面现代造城之弊,以生命的坐标,锁定城市的方位。它以简单的方式,暴露复杂的世相,探索现象的本质。街道的宽窄疏密,屋宇的兴衰存废,生的悲欢起伏,激荡的城市戏剧。它视城市为生命,而不是规划师笔下的荒地。它是对20世纪的反思,对21世纪的呼唤。
非常城市
当城市为汽车而造
“我们必须作一个集体的决定来回答我们要怎样组织我们的生活。交通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是一个政治问题。”
19世纪下半叶,人类发明的两样东西改变了城市,一是电梯,二是汽车。 电梯使城市向高空生长,汽车使城市在大地蔓延。
城市便有了两样东西,一是摩天楼,二是高速路。 摩天楼把街道立了起来,它腾出了空地,汽车便当然地侵入。
高速路让人类像寄生虫那样活在了车里。城市的步行空间被汽车统治。道路要足够宽,行人要足够少,一切以车速为尺度。
一个自然人失去了站在街道上的尊严,*“自然”的方式就是驾车狂奔。
人类的习性发生了变化。尽管统计数字表明美国人已过度肥胖,但人们仍然热衷于享受不需要步行的自由;再短的距离,也要握着方向盘去。
对石油的争夺更加激烈,战火吞噬无数生命,而它被冠以各种高尚的名义。
2007年,英国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汽车被列为十大*烂的发明之一,因为在全球气候变暖危及人类安全的今天,它仍一如既往地向空中排放尾气。
为汽车而造的城市甚至没有了逛街的乐趣,人们便追问城市的意义。
城市的“繁荣”
2007年5月26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300万辆。
当日晚高峰,全市时速低于20公里的拥堵路段不到30个,仅集中于东西二环及燕莎、中友等商业中心附近。
如果每天的情况都如此,交管局紧绷着的神经将大大舒缓,但这是一个星期六。
“到周一早高峰,一些易堵点段,仍会继续呈现数百米车龙的常见场景。”北京市交管局的一位负责人说。
300万辆的纪录,意味着北京每1.46个家庭就拥有了1辆机动车。《北京日报》发表评论称,这是“发展繁荣的标志”。
从200万辆提高到300万辆,北京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
4年前,北京大学的一位经济学教授公开表示:堵车是城市繁荣的标志。
“十五”期间,北京市投入1000亿元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到2007年,城市主干路总里程达到955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600公里。
配有大型停车场的购物中心开始在城市外沿的环线分布,那里更像是美国西部的城市——人们不再在街道上徜徉,要干点什么事,都得开车去。
这样的生活方式,随着道路工程的延伸,正朝着故宫的方向挺进。更准确地说,它是从故宫周围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溢出的。
悉尼大都市规划指导委员会主席爱德华·布莱克利对这样的情况感到不适:“我在北京看到一辆美国的SUV,它像一辆坦克,坐在里面的却是一个小姑娘。这些车辆正在毁灭城市的街道。”
“城市应该为车还是为人?”他对我说,“哪一天没有了石油怎么办?难道我们不应该去想想如何建设一个不需要石油也能够生存的城市?这样的城市才是世界**啊。”
玉米饼的愤怒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市场,近10年汽车保有量以年均12%左右的速度增长,是世界上汽车保有量增长*快的地区。
照这样的速度,预计未来20~30年内,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将接近美国的水平。
仅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消耗了世界石油产量的26%。在美国南部各州,即所谓“阳光地带”,平均每个家庭每天至少要做14次汽车出行,每年至少花1.4万美元来养两辆车,一年有6个星期的时间被困在汽车里,通常是因为堵车;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4.4万人,几乎与越战死亡的士兵一样多。
为确保石油安全,美国每年要投入巨额的军费在波斯湾,并急于寻找可替代能源。
当提高乙醇使用量的强制标准被写入美国能源法案之后,被用来制造乙醇的玉米变得像石油那样抢手。国际市场的玉米价格节节攀升。2007年4月,愤怒的墨西哥人走上街头游行抗议,因为他们餐桌上的玉米饼从每公斤7比索涨到了15比索。
在地球上还有10多亿人吃不饱肚子的时候,汽车正在从人类的口中夺食。
“事情本来可以不必如此。”美国新都市主义协会主席罗伯特·戴维斯认为城市对此负有责任,“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汽车时代时,我们兴建了许多多功能的步行尺度的社区,我们本应将这些传统继承下去。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却把自己深深地卷入激进的创造‘美妙新世界’的试验中,当年那部神奇的流动机器——汽车,已经变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设施。而与此同时,它还是把我们与其他公民分隔开的监牢。”
美国梦的开始
罗伯特·戴维斯称,这一切始于1939年的世界博览会。
在那次展会上,通用汽车大出风头,他们的“未来世界”是*受欢迎的展台,那里向人们呈现了一幅乌托邦的图景:一幢住宅被被茵茵的草坪包围,从没有几辆车行驶的高速路上分出一条私家路,舒适的私家车正朝着自家的小院驶来。
这样的景象很快成为了美国梦的*新版本。二战后,通用汽车公司主席查理斯·威尔逊就任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国防部长,他的名言是:“对通用汽车公司好的东西,对国家就好。”
于是,工程浩大的国家州际和防御高速路计划从那一届政府开始施行。
福特公司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政府便允许它在生产汽车的同时生产住房。对这两样东西的需求来自退伍的士兵,他们方便地从政府的计划中获得住房贷款,自己多年的积蓄则用在了购车上。
批量生产的住宅迅速散落到郊外的新镇,购物场所却是在其他的地方,车轮上的生活从此开始。
州际公路在建时,通用汽车和其他公司提出买断并拆除城市中的有轨交通系统。失去了这样的交通工具,城市就像断掉了气脉的巨人,迅速被滚滚车流肢解。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逃离城市,散住在密度稀薄的郊区里。他们必须开车上下班,必须去买第二辆、第三辆车,这简直让通用汽车也没有料到。
产业革命后的欧美城市密集了大多的人口和资本,环境污染、疫病流行、交通拥堵,城市规划学家便主张面向乡村疏解功能。
这时,汽车派上了用场。
房子要像福特汽车那样
在美国梦开始之前,理论家们已在畅想汽车时代的城市。
福特公司1908年推出著名的T型汽车,1913年又以流水线装配,汽车价格陡降,不再是富人的奢侈品。
这样的汽车1924年被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写入了影响了世界的《走向新建筑》:“我已经40岁了,为什么我不买一幢住宅?因为我需要这工具,我要买的是福特汽车那样的房子。”
房子要像福特汽车那样,就必须批量化生产,所以,“必须建立标准。”
标准化生产的房子是塔楼。“塔楼之间的距离很大,把迄今为止摊在地面上的东西送上云霄;它们留下大片空地,把充满了噪音和高速交通的干道推向远处。塔楼跟前展开了花园;满城都是绿色。塔楼沿宽阔的林荫道排列;这才真正是配得上我们时代的建筑。”
传统的城市遭到了诘难,因为,“房屋密密麻麻地堆积起来,道路错踪交织,狭窄而且充满了噪声、油烟和灰尘,那儿房屋的每层楼都把窗子完全敞开,向着那些破破烂烂的肮脏垃圾。”
柯布西耶提出了一个改建巴黎市中心的方案,主张成片拆除那些“狭窄的阴沟似的街道”,代之以大草坪和大塔楼。
这个离经叛道的想法未在巴黎实现,却成为了一股思潮。
1933年,由柯布西耶主导的《雅典宪章》把城市像机器那样定义,居住区、工作区、休闲区分布在不同的位置,它们只能以汽车联系。
美国人佩里1929年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为使小学生不穿越车辆飞驰的街道,街坊的大小以小学校服务的半径来确定,街坊内的道路不再与城市分享。
于是,街坊变得很大,路网变得很稀。 又过了十来年,英国人屈普又提出城市道路按交通功能分级设置的理论。
汽车时代的城市就这样被武装到了牙齿。
来自苏联的版本
“邻里单位”和“道路分级”二战后来到中国的城市,上世纪50年代,开始采用苏联的标准。
“邻里单位”即住宅小区,面积一般在20公顷上下,边长约400米乘500米,内部道路曲曲弯弯甚至不能贯通,这样,过境车辆就被排斥在外。
“道路分级”即按等级划分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它们不能越级相交,除小区内的支路外,其余皆被汽车主宰,路宽也按等级排列。
城市的商业被安排在两个地方,一是小区中央的服务站,二是以点状分布的商场。
满足日照成为**法则,小区内的楼座必须保持足够的间距,它们只朝向阳光而不朝向街道,柯布西耶所痛恨的“两侧像峭壁一样的七层楼夹着的”街道消失了。
一同消失的是沿街的商业和逛街的乐趣。
尽管小区外侧的地段*有商业价值,可那里只有不连贯的楼房侧面甚至是围墙。那里被规定为宽阔的城市干路,人流被视为障碍。
这样的安排更像中国北宋之前的城市——宽大的里坊以坊墙包围,四侧开门,如同住宅小区。
里坊之外的街道禁止买卖,要买东西到集中供应的市场,如同购物中心。
北宋时拆除了坊墙,坊巷与城市贯通,沿街开设店铺,便有了《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华。
元大都就以这样的方式从平地上建起,城内设50坊,坊内以等距离的胡同贯通。
胡同与城市混合使用,不像小区内的支路,街坊因此融入了城市而不是孤岛,城市也获得了高密度的路网。
路网密度高,“金角”“银边”多,商机也多就业也多。
如果路网被小区撑大了,不少“金角”“银边”就被吞没在400米乘500米的“草肚皮”内。
商业与就业作出这样的牺牲是为了行车畅快——街坊越大,红绿灯就越少。
可一堵起车来便无法疏解,因为你只有一个方向。
“对城市的洗劫”
纽约曼哈顿棋盘式的路网在汽车到来之前便已划定,它与北京街巷胡同的密度惊人地相似——东西向的街相隔60米,南北向的街相隔240米,这是一个步行者的尺度。
这样的路网使临街面增加,城市就业容量扩大。
1949年纽约为满足城市交通,出台单行线政策,提高了交叉口的通过率,并以发达的公交系统支撑城市。可是,纽约公共工程局的“沙皇”罗伯特·莫斯对小汽车充满幻想,他要把高速路插入市中心。
一场街道保卫战开始上演,《建筑论坛》的女记者简·雅各布斯成为这场“圣战”的“贞德”。
1961年,她与她的支持者参加规划委员会的听证会,从座位上跳起,冲向了主席台;1968年,她因扰乱建设高速路的听证会而被拘禁,警方说她试图撕毁速记员的文案。
“我们曾经是淑女和绅士,可我们只在那里推来搡去。”雅各布斯对这样的恶作剧非常开心。
她无法忍受用车轮去碾碎纽约的街道,那里有那么多的营生,她正是徜徉在那里找到了**份工作。
1961年她出版《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写下的**句话便是:“此书是对当前城市规划和重建活动的抨击。”
她说,多样性是城市*可宝贵的品质,大规模重建计划却使这一切荡然无存。
在她的笔下,柯布西耶是把反城市的规划融进罪恶堡垒里的人,“他让步行者离开街道,留在公园里。他的城市就像一个奇妙的机械玩具”,“至于城市到底是如何运转的,正如田园城市一样,除了谎言,它什么也没有说”。
为汽车而造的洛杉矶被她比作“非洲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因为那里只有车流没有人流,失去了城市的密度,街道便无人监视,成为犯罪的天堂。警察会提醒你赶快回到车里,因为步行是危险的。
“快车道抽取了城市的精华,大大地损伤了城市的元气。这不是城市的改建,这是对城市的洗劫。”她说。
“无摊城市”
2005年5月,《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来到了中国,译林出版社推出了中文版。
2006年9月,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作题为“紧凑度和多样性”的发言,介绍了雅各布斯认为的保持城市多样性的四个条件:
地区的主要功能必须要多于一个,*好是多于两个。这些功能必须确保人流的存在,他们都应该能够使用很多共同的设施;
大多数的街段必须要短,在街道上容易拐弯;
建筑物应该各色各样,年代和状况各不相同,应包括适当比例的老建筑,因此在经济效用方面可各不相同。这种各色不同建筑的混合必须相当均匀;人流的密度必须要达到足够高的程度。
仇保兴为街道上的商贩作了辩护:他们应该是多样性的一部分,我们的城市应该宽容,对小商小贩不应“赶尽杀绝”,应该让他们有合理的分布,给予更多的引导,“市长不应只考虑去改善30%有车族的生活,而是要为占人口70%的无车市民做些什么。”
在此之前的4月份,合肥市提出,大规模取缔全市的流动摊点、无证摊点,彻底迈入“无摊城市”。这被当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举措。
面对媒体的质疑,合肥市市容局的负责人后来作出解释,所谓的“无摊”指的是在城市不准设立摊点的区域内没有摊点,尤其是主次干道上没有违规的摊点。
而这正是“道路分级”的要求,规划师的“洁癖”已传染给了管理者。
城管队就像规划师那样去打扫街道,他们与小摊贩打起了游击,在有的城市,甚至以生命的代价“悲壮执法”。
汽车之城在这一刻登峰造极——住宅小区外面的主次干道,如同孙悟空用金箍棒划出的圈圈;圈圈里面可享受步行的待遇,圈圈外面是汽车的领地;要想出圈圈,对不起,要么去开车,要么去坐车,尽管逛街购物是人类古老的娱乐方式。
柯布西耶的幽灵
始建于元大都时代的北京东直门内大街,被规定为城市主干路,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那里“不宜设公共建筑物出入口”,可城市古老的生长方式仍在那里延续。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全国各地的商家纷至沓来,或租房或建房,使这条街成为了通宵达旦的美食街。
但这不是规划师的想象。于是,美食街被拆掉一半,建成宽大的主干路;路中央立起了栏杆,一直延伸完尚未被拆除的另一半。
猫捉老鼠的游戏在这之后开始。一到深夜,就有商家把板凳放到栏杆的两侧,贪吃的食客便可踏上踏下逛来逛去,这可能是人类*有创意的逛法。
这样的挑战很快遭遇到管理者钢铁般的意志,板凳消失了。
“我是在读大学的时候知道柯布西耶的,那时他已经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张永和对我说,“可现在,他还活在中国的城市里。”
张永和在北京出生长大,眼看着一条条街被拆成了一条条路,“街是让人逛的,路是让车跑的,现在能逛的地方越来越少了。”
三年前,他作了一个方案,要在100米宽的大马路中间盖房子,“这样,路就变成了街,人就可以逛了。” 他甚至宣称:“那些高层建筑,总有一个使用寿命,等折完寿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把胡同、四合院修回去。”
而在波士顿——他现在工作的城市,1959年建成的高架中央干道,寿还没有折完就被拆掉了。
麻省高速路管理局的官方文件称,波士顿有着世界级的交通问题,祸因是高速路横贯市中心。
当年为修这条道路,两万居民被迫拆迁,换来的却是:城市被切断了气脉,并引来如洪水猛兽般的车辆,光是这条路,交通拥堵给驾车者带来的损失,每年估计为5亿美元。
市政当局不得不斥资146亿美元将高架路埋入地下,买来的教训是:路修到哪里,车就堵到哪里;你越为汽车着想,汽车就越不为你的城市着想。
……
王军生长于贵州高原的开阳磷矿,1987年来到北京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91年毕业后成为新华社记者,先后供职于这家通讯社的北京分社和《嘹望》新闻周刊。
2003年,北京三联书店推出他的第一本个人专著《城记》,这本书耗去了他十年的时间,披露了大量第一手文献档案和口述史料,追述了1950年代北京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政治风云和思想分歧,城墙、牌楼等古建筑被陆续拆除的情况,并对单中心城市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城记》获得了中国出版集团奖、首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文汇读书周报》“2003中国十大年度图书”等奖项。
《中华读书报》将王军评为“2004年度人物”时说“因为《城记》,使更多的北京人乃至外地人开始关心自己生活的城市,关心城市建设和城市历史文化,关心城市与人的和谐。”
言语交际学教程 内容简介 《言语交际学教程》(下称《教程》)即将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以教材形式出版,这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大凡一门新学科由草创到被社会...
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 本书特色 《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数字民俗文化遗产丛书》编著者赖彦斌、董晓萍。本书重点研究数字故事民俗地图的编绘理论与方法,利用民俗学和民间文...
作品目录第四一折 思见身中,照蜮冥途第四二折 神令役鬼,投名血书第四三折 此间少年,三才一晤第四四折 迷踪梵宇,天降佛图第四
吉祥图案 本书特色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
中国民族发饰 本书特色 ★ 由上海戏剧学院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历时四载完成★ 三百多幅精美的彩画及照片★ 荣获第二届中国图书奖★ 研究民族发饰,感受艺术魅力和民族...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运作》内容简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经营管理体系的子系统,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内部协作方式密切相关。进行人
读库1106 本书特色 《读库》是一本可以改变人的阅读偏见,甚至阅读习惯的刊物。文章的作者都是善于驾驭文字的高手,没有当下许多翻译文章的生硬,也没有那些时尚小资...
孔子VS基督 内容简介 中西方文化存在有巨大差异,这只众所皆知的事情。本书从宗教中的孔子与基督入手,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有孔子的思想世系和基督的信徒...
名家讲解山海经-传统文化普及读本 本书特色 《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赡,包含历史、地理、民族、神话、宗教、生物、水利、矿产、医学等诸方面内容的古代著作,堪...
一路走来一路读 内容简介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少有东方和欧洲的巍峨古迹。可是,一路漫游走得多了,觉得也有它特别的韵味。它的开拓者中有一批来自欧洲的思想者。...
真情如歌五十年代的中国往事 内容简介 50年代单纯。那时电影拷贝少,几个单位演电影要“跑片”。一位放映员顶着寒风蹬车正“跑”着,夜色中两个中学生叫他:“叔叔,这...
国学指要 本书特色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此为世界所公认。本书不仅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指示其重要的著作,而且从博大精深的思想中梳理其精华之所在。除了...
安徽诗歌 本书特色 “安徽文化精要丛书”是安徽改革开放以来**套全面、系统地介绍安徽地域文化的大型丛书,重在阐释安徽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奋斗精神。陆勤毅编著的...
现代汉语模范字典 本书特色 编字典历来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目前市面上的字典已经很多,我们为什么还要编这一本字典呢?目的就是想以此为促进社会用字符号国家规范。...
《流浪地球》导演、总制片人热血推荐《复仇者联盟》《权力的游戏》《绿皮书》视效制片人梳理行业标准全流程实战攻略×项目管理宝典量化!拆分!高效!省钱!弥补电影工业化...
交互主观性的构建:话语.句法与交际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语言学意义上对交互主观性研究的一部非常受欢迎的专著。作者通过否定、互补以及话语关联的详实调查,清晰地表明了...
中国的井文化 本书特色 这部《中国的井文化》是拙著《中国的门文化》的姊妹篇,妹妹比姐小了三岁。两册书内容结构近似,封面风格划一, 恰如穿着相同款式服装的姐妹,款...
中国人道德修养读本 本书特色 《中国人道德修养读本》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录他*为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
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 内容简介 《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是陈宝勤教授的博士论文。论文以汉语再生词和音译意译外族词为研究对象,以殷商至现代不同历史时段代表性...
误解的对话-德国汉学家的中国记忆 本书特色 本书共分三辑:在**辑中,作者试图从阐释学和当代学术的角度,阐述海外汉学研究的正当性、合法性及其意义,并对民国期间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