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人生走到这个地步,也并不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实甜。东方人似乎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更关注背景和关系,更多借助经验,而不是抽象的逻辑,更能容忍反驳意见。西方人更具[分析性],倾向于使事物本身脱离背景,避开矛盾,更多地依赖逻辑。两种思想习惯各有利弊。我只是想,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我从来不相信轮回转生。既然如此,一个人就应该在这短暂的只有一次的生命中努力做一些对别人有益,也无愧于自己的良心的事情,用一句文绉绉的话来说,就是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能做到这一步,一生再短暂,也算是对得起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了。如果青年朋友们问我有什么经验和诀窍,我回答说:没有的。如果非要我说点什么不行的话,那我只能说两句老生常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苦]二字就是我的诀窍。说了等于白说,但白说也得说。古代哲学远比现代哲学更符合多数人对哲学的概念。古代哲学家很单纯地认为,哲学就应当在某种方式上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好——这个美丽的理想在现代哲学中几乎根本找不到。——季羡林
《贤行润身》作者季羡林先生,学问好,人人都知道,散文写得好,却容易为人们忽略,其实他的文章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是他学问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季羡林的散文精髓就在于“真情”二字,情感的纽带把他和环绕着他的人情物事连接了起来,把今时今日和往时往日连接起来,文字再朴实不过,情感再真纯不过。他建造的文学宝塔,带有繁丽多姿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复调散文。钟敬文如此评介:“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再恰当不过。
《贤行润身》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散文随笔,蕴涵着作者一生的追求、理想和人生观,它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从平实无华的叙述中,却透露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读过之后让人的心灵不禁为之一振。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书中可以领略欣赏季羡林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以及对待人生的态度。读他的作品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从中可以窥见国学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季羡林先生是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同时他还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季羡林素以学术造诣较深著称,他虽是年事耄耋却神思焕发,有大量散文随笔问世,亦是文坛一大幸事。
我写“我”我写“我”,真是一个绝妙的题目,但是,我的文章却不一定妙,甚至很不妙。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我”,两者亲密无间,因为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按理说,人对自己的“我”应该是十分了解的,然而,事实上却不尽然。依我看,大部分人是不了解自己的,都是自视过高的。这在人类历史上竟成了一个哲学上的大问题。否则古希腊哲人发出狮子吼:“要认识你自己!”岂不成了一句空话吗?我认为,我是认识自己的,换句话说,是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经常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剖析自己。然而结果并不美妙,我剖析得有点过了头,我的自知之明过了头,有时候真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这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拿写文章作一个例子。专就学术文章而言,我并不认为“文章是自己的好”。我真正满意的学术论文并不多。反而别人的学术文章,包括一些青年后辈的文章在内,我觉得是好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情呢?我还没得到答案。再谈文学作品。在中学时候,虽然小伙伴们曾赠我一个“诗人”的绰号,实际上我没有认真写过诗。至于散文,则是写的,而且已经写了六十多年。加起来也有七八十万字了。然而自己真正满意的也屈指可数。在另一方面,别人的散文就真正觉得好的也十分有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也还没得到答案。在品行的好坏方面,我有自己的看法。什么叫好?什么又叫坏?我不通伦理学,没有深邃的理论,我只能讲几句大白话。我认为,只替自己着想,只考虑个人利益,就是坏。反之能替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利益,就是好。为自己着想和为别人着想,后者能超过一半,他就是好人。低于一半,则是不好的人;低得过多,则是坏人。拿这个尺度来衡量一下自己,我只能承认自己是一个好人。我尽管有不少的私心杂念,但是总起来看,我考虑别人的利益还是多于一半的。至于说真话与说谎,这当然也是衡量品行的一个标准。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地超过谎话。因此我是一个好人。我这样一个自命为好人的人,生活情趣怎样呢?我是一个感情充沛的人,也是兴趣不老少的人。然而事实上生活了八十年以后,到头来自己都感到自己枯燥乏味,干干巴巴,好像是一棵枯树,只有树干和树枝,而没有一朵鲜花,一片绿叶。自己搞的所谓学问,别人称之为“天书”。自己写的一些专门的学术著作,别人视之为神秘。年届耄耋,过去也曾有过一些幻想,想在生活方面改弦更张,减少一点枯燥,增添一点滋润,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阅世心语》、《忆往述怀》以及《志虑心物》等。
阴翳礼赞-谷崎润一郎逝世50周年纪念版 本书特色 《阴翳礼赞》是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的随笔集,收录《阴翳礼赞》、《懒惰之说》、《恋爱及色情》、《厌客》、《旅行杂话...
峨眉街上的先知騎樓下的傳奇以哲思凝鑄悲苦的詩人--周夢蝶誌賀詩人九十華誕詩文集在台灣的現代詩壇中,詩人周夢蝶是一個極具指標性與啟蒙意味的人物,至今近九十高齡仍創...
爱与伤奔涌不息 本书特色 1.三位作者都是活跃在女性阅读界的实力作家2.本系列内容各有偏重,生活性、学院性、艺术性兼备,满足了不同层面女性读者的阅读需求3.书籍...
《论语的逻辑》内容简介:《论语的逻辑》是《论语》解读的普及本,作者在《论语》执教过程中以中学生的认知特征为基础,结合教学实
傅斯年讲诗经 本书特色 《傅斯年讲诗经》涵盖了诗经研究史、诗经研究方法、诗经的艺术性等多方面内容,显示出一个具有深厚国学积淀和系统西学思想素养的年轻学者的学术...
发自荒野的情书 本书特色 《发自荒野的情书》是关于羌塘的一部随笔。“羌塘”,在藏语里意为“北方高地”,北至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东抵唐古拉山,南部、西南部以念青唐...
内地研究-修订版 本书特色 长诗《内地研究》由五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都可独立阅读,又彼此关联,潜在对应于“五行”结构。长诗以一种类似地质勘探、田野考察的...
林子大了 本书特色 史林子身为旅游卫视当家主持,将这些年来所走过的世界上美丽、神奇的地方,通过笔端文字记录下来。这本书不仅呈现了异域风貌的奇特、自然景观的美妙,...
宛在水中央-《诗经》的美丽读法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对于《诗经》中的内容进行了介绍与解释。并且收入了《关关睢鸠》、《燕燕于飞》、《归去来兮》、《相约溱洧》、《大地...
《褚时健:管理至上》内容简介:作为“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褚时健的经营管理之道,备受企业家们推崇。本书通过对褚时健管理思想
《诗经选》内容简介:《诗经》共三百零五篇,简称“三百篇”,是我国部诗歌总集,也是周代前段五百多年间的诗歌选录。《诗经》从产
《英国通史·第五卷》内容简介:详细介绍了自远古至2016年英国公投的历史,是对近两百年来中国英国史研究的总结,也是迄今为止第一
学而年轻 本书特色 亲情、友情、爱情,乃人间的至真、至诚、至爱,三情书系,如浓浓的酽茶,似泪泪的清泉,引你领悟人生真谛,体味世间真情。学而年轻 内容简介 本书是...
中外文学名家名著辞典 本书特色 本辞典是迄今为止,国内首次出版的含名家名著的中型辞典,共收入了两千条辞目。它以简单的笔法介绍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杰出的作者和**...
中国历代诗词精华选读 内容简介 本选编对中国历代古典诗词进行了搜索和筛选,涵盖年代上自远古,下至清末,全书分八个部分,选本注释力求精当,少部分作了词句串讲,注解...
红楼梦诗词 本书特色 《红楼密码.红楼梦诗词》收集了《红楼梦》的所有诗词,按原书章回编排整理,对每首诗词都作了详细的解读和评析,力图使读者在领略“红楼”诗词艺术...
《初唐诗》《盛唐诗》三联版序言英文版的《初唐诗》和《盛唐诗》大约是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出版的。那时的中国古典文学学术界和
《斯巴达克思》内容简介: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思》是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奥里的代表作,该书以公元前一世纪在奴隶主专制的罗马爆发
假如你愿意-你就恋爱吧-王小波书信精品集(最新典藏插图本) 内容简介 今天我去给他扫墓。他的生命就像刻着他名字的那块巍峨的巨石,默默无语。 小波离去已经七年了,...
中国分体文学史—散文卷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以来,文学史著作的编写,随着古典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进程而发展,它的演变,与古典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理论和方法的变化紧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