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著名记者马寅,历时五年近距离报道中国女排,动情书写《我爱女排》,那灼灼的“女排精神”让每个中国人为之动容,为之鼓舞。女排,2008感动中国!!!中国女排是一所学校。走进这所学校,人生一定会受益。中国女排的每个队员都知道,人的一生充其量有三万多天,去掉小时候不懂事,老了不中用,真正能做事的也就一万五千天,在这一万五千天里,还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睡觉,那真正可以做事的就只有七千多天了。这是一笔可怕的帐。是中国女排的主教练陈忠和算给大家的帐。算清这笔帐,是要大家珍惜时间,做好每一天。
折翅的梦想
1
2003年夏天。
或许是刚刚经过“非典”的缘故,虽然已是七月,病毒的威胁早过去了,但是人与人之间,却仍然保持着相当的距离。
一天,我接到报社《全体育》杂志编辑的电话,说是要交给我一个任务——写一篇关于赵蕊蕊的人物稿。
女排的赵蕊蕊?那个大高个儿?我不认识呀!报社不是有专门采访女排的记者吗?您还是别难为我了!
这是我的**反应。
但是编辑并没有放弃的意思:“对!就是那个赵蕊蕊!现在要做她的稿子,你去搞定她吧!咱们报社原来跑排球的记者采访不到她,你比较擅长和运动员沟通,这个艰巨的任务,非你莫属了!”
采访赵蕊蕊的任务,就这样硬塞给我了,我一肚子的不乐意。不过编辑都说到了这个份儿上,我也只好去试一试。
我完全没有想到,编辑的这个电话,竟改变了我未来几年的人生。
此前我一直在跑足球、体操、跳水,也曾客串跑过田径、游泳、乒羽甚至是围棋、花样滑冰,真正从未接触的项目就属排球了。我翻遍了电话本都没想起朋友圈中谁和中国女排比较熟悉。几经辗转,我以前同事的女朋友的同事给我抄来一个电话,是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的。同时他还告诉我,中国女排所有队员的采访都要经过主教练同意,赵蕊蕊的电话,就向陈忠和要吧。
可能是当记者这几年锻炼出来了,我给陌生人打电话从来不发怵。在拨通陈导的电话前,我只是略略思考了一下该如何介绍自己,想到《体坛周报》已是家喻户晓,远比报社新创办的《全体育》杂志有名气,自报家门的时候,就直接跟陈导提《体坛周报》吧!
电话通了,电话那头的声音很温和,很礼貌,和陈导平时电视里接受采访的声音一模一样。我赶快自我介绍,没想到刚刚说出“体坛周报”四个字,电话那边的声音立刻由晴转阴——
“你说什么?你是《体坛周报》的?《体坛周报》的还好意思给我打电话?”陈导的反应很不客气,以至于我完全被他的反应吓着了。
这种情况我可是**次碰到,不过还好我没有慌张到扔了电话,我尽力稳定住自己的心情,脑子里迅速考虑着如何化解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
“陈导,您先别生气,我真的不知道您和我们报纸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事,要不我也不能就这么冒昧地打电话给您呀!您说是吧?而且有一点我可以向您保证,让您这么生气的事肯定不是我干的!”为了表明我的“清白”,我还特意强调说:“陈导,请您相信,这是我**次给排球界的人打电话,我此前没有‘前科’!”
说到这儿,陈导的态度似乎缓和了点儿,但是一开始的温和友好肯定是谈不上了,我赶紧借机说明来意。那个时候我倒是没有在意给他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心想反正就这么一次,以后也不会再和他打交道了。
他听后稍稍考虑了一下,对我说:“那周四下午三点,你到排球馆来吧!”
挂了电话,我心里非常别扭。
不用说肯定是此前我们报纸得罪了陈导,现在又想要和人家打交道,报社找不到合适的人了,就让我冲上去试试。而且报社肯定觉得如果我不知道这件事的背景,就没有必要再告诉我了。他们也知道我还没傻到明知双方有过节,还偏要亲自去当炮灰。
不过这鼻子灰还没有碰完。
三天后,周四下午三点,我顶着烈日准时赶到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排球馆。当我走到排球馆门口时,就看到中国女排一队高人正从街对面的大客车上走下来,主教练陈忠和走在*前面。
我赶快上去拦住了他,毕竟他不认识我,我得主动点儿。我又一次自我介绍,从陈导“晴转多云”的表情就知道,我的到来又一次让陈导想起了和《体坛周报》曾经的不快。
不过他还记得三天前答应过我的事,我还没有提赵蕊蕊的名字,他就叫住了刚好从我们身边走过的这个1米97的高妹。
“赵蕊蕊,她是《体坛周报》记者,想要采访你,你们认识一下,你把手机号给她,课后再联系吧。”陈导对赵蕊蕊说。我站在一边陪着笑脸。
谁知赵蕊蕊很不客气,她甚至丝毫没有顾及我面子的意思:“陈导,我们不是不接受《体坛周报》的采访吗?我为什么要理她?”
赵蕊蕊这么一说,从我身边走过的队员,就都知道我是《体坛周报》的了。我丝毫不夸张,她们原本没有立场的眼神,刹时间充满敌意。
还是陈导替我打了圆场:“她以前没有跑过排球,而且她是要给杂志写稿,杂志和报纸不是一回事。”
见教练发话了,赵蕊蕊不好再深究,只得很不情愿地给我留下了她的手机号。我记下来刚要谢她,她继续没好气儿地补充说:“我们训练很忙,周日你再打给我吧!另外,这是我的私人电话,请你不要告诉别人。”
说完,她头也不回地进了训练馆。
陈导大概是可怜我的尴尬处境,在进训练馆之前勉强冲我笑了笑。
后来我才知道,是因为2002年世界锦标赛上我们报纸曾经做了一系列关于“让球事件”和炒作陈忠和下课的报道,把陈忠和和中国女排搞得十分被动,一度陷入绝境,才导致双方反目。而陈导和中国女排姑娘们之所以这么“记仇”,是因为此前两年,他们一直跟我们报纸关系不错,跟报社派来采访的记者曾经无话不谈。
“被朋友这么出卖,是我*接受不了的。”距离与陈导的初次见面大约半年以后,在已经不对我那么反感的时候,他这样解释当初接我电话时的失态。
那时,他已经是带领中国女排时隔17年重登世界冠军宝座的金牌主帅了,世界杯期间和他打的几次交道已经让我确信,他肯定是个善良的人。
2
终于等到了周日,我可以给赵蕊蕊打电话了。
为了寻找共同话题,我花了两个下午的时间,读了网上关于她的绝大多数报道,了解到她爱画画、爱学习、有才情、有追求,是中国女排的明星球员等等,但是深深印在我脑子里的,还是那个冷若冰霜、伶牙俐齿的高妹形象。
酝酿了半天情绪才拨通了她的电话,但是她一听是我而变得更加冰冷的语气让我立时兴致全无。问她的问题她回答得轻描淡写,我没话找话地和她聊了大半天,也没有把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多少。更让我失望的是,我找了许多借口力求和她有一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可她直到挂电话时也没同意和我见上一面。即使是好不容易答应我把她的画作和照片借我一用,但是她的安排却让我晕倒:第二天下午训练前她会把东西交给排球馆看门的阿姨,我到阿姨那里取走即可。
放下电话我对自己说,看来我是碰到了工作以来*难啃的硬骨头。
这里忍不住要夸一下自己。
当时的我,已经因为此前跑哪个项目都能基本搞定,特别是跟足球圈里*难相处的李铁成了好朋友而被公认为是“公关高手”,然而就在我自认为已经达到“攻无不克”的高度时,冷傲的赵蕊蕊无情地打击了我。
采访没完成,肯定不能就这么放弃。再加上我对这个喜欢英国王妃戴安娜的天秤座女孩的性格推断,我真就不相信赵蕊蕊是冷在骨子里,拒绝被融化的。
定好第二天下午去排球馆取东西,我中午出发前花了半小时给她写了一封信——之所以选择写信的方式,是我深信一个有才情的女孩一定会耐心地读完一封写给她的信。
信的大致内容我还记得——
从**次见你,我们之间就因为某种原因非常别扭。你的冷淡,让我感觉非常难受。其实想想此前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从没打过交道,我因为这次采访任务走近你,在我看来这是你我之间的缘分。虽然这缘分,有可能在我完成这次采访之后就尽了,之后我们形同路人,各奔东西;但它也有可能让我们彼此从陌生到熟悉,从相识到相知,从朋友到知己。于我而言,从采访之初,对你就抱着一颗真诚之心。如果可能,也请你给我一个机会,无论我们今后能不能成为朋友,都让我们今天以缘分的名义真诚面对,好吗?
在信的*后,我留下了我的手机号码。
那天下午,在排球馆看门的阿姨那里,我用我的信和赵蕊蕊的画做了交换。近在咫尺的训练馆大门敞开着,很巧,赵蕊蕊的身影远远地在我视线里晃动了一下。
我问自己:看过我的信,她会回电话吗?
我知道我这是在跟自己打赌,赌我对她的判断。
回家路上,电话响了。
心中莫名的激动,打开手机一看,却是来“催命”的编辑——
“还没搞定赵蕊蕊啊?这么难吗?她难道比足球那些大腕还牛?”
我无言以对,只回他两个字:等吧。
那天晚上,坐在朝阳门外联合大厦一层的金湖茶餐厅里,和大学时*要好的女朋友聊天时,我的注意力却一直集中在我那等待响起的手机上。因为生怕错过赵蕊蕊的电话,我隔几分钟就拿起手机看看,直到它轻快地响起乐曲,有节奏地舞动起来。
手机屏幕上显示的“赵蕊蕊”三个字,让我顿时心花怒放。
虽然她只是小心翼翼地推开一扇窗,但这在我俩相识之初,已经足够了。
再一次电话采访她时,她终于肯正面回答我关心的问题了。
她告诉我,她出生时个头就比别的孩子大不少,护士就叫她“小郎平”。在她的记忆中,从小到大她都比同龄人长得高:5岁时1米5,10岁时1米7,13岁时就1米88了……
我们都羡慕她的大个子,她却说,长得这么高,其实很不方便。她说高人有很多烦恼,比如头总有被撞伤的风险,所以进门一定要注意低头;睡觉要睡加长的床;尽管自己眼睛不好,可从上小学起就老被安排坐在*后一排;更令人苦恼的是长大以后总也买不到合适的裤子……
我问:那高个子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呢?
她很幽默:站得高可以看得远啊!和朋友出去即使走在人堆儿里也不怕失散,因为她不会被人群淹没。还有,可以轻轻松松够到大家都够不着的树叶,即使是长辈和领导跟自己说话也不得不仰着头……
有了这些,我的中国女排“处女作”——《云中的赵蕊蕊》才有了那些生动的细节。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那次采访即将完成的时候,赵蕊蕊同意在运动员公寓的楼下和我见上一面。
正是在那匆匆一面中,我终于近距离见到了她秀气的笑脸和她那修长无比的双腿。
3
没想到她的两条长腿,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竟成了我*深的牵挂。
关于她骨折受伤过程的描述,在过去四年里我写了十几次。随着和她感情的加深,我描述那场悲剧时的心痛,也一次比一次更重——
“2004年3月26日上午,福建漳州,在一堂普通的训练课上,将要起跳拦网那一刹那,来自赵蕊蕊右腿的一声异响宣告了悲剧的发生。放声尖叫失声痛哭的不只是顿时疼得浑身哆嗦的赵蕊蕊,训练场里乱成一团。在赵蕊蕊痛苦地闭上双眼之前,还定格了冯坤惊恐的神情和周苏红伤心的眼泪。
赵蕊蕊破天荒地骂了一句粗口,她陷入了无边的绝望之中,情绪有些失控。
被几条大毛巾裹着去医院,她哭了一路。伤痛伴着委屈和失望,她不知道自己该去想什么,但是她很清楚自己的每一滴眼泪,都是为害怕就此与奥运作别而流……”
所有的细节,都来自事后对当事人的采访,而在悲剧发生的时候,我一无所知。
记得赵蕊蕊受伤那天,我刚刚完成对备战奥运的中国射击队的采访。
从广州回到北京,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一切如常。坐在机场大巴上,我忽然想起前几天和赵蕊蕊约好的事——她收到我寄到漳州去的新一期《全体育》,看到那期杂志上我*新写她的文章,会尽快给我回个电话。至今没有她的消息,是她还没收到杂志?还是对我写的文章有意见?疑惑中我打给她的手机,但是她没有开机。
第二天早晨醒来我又打给她,还是关机。
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在接下来的一整天时间里,我只要想起来就拨一次她的号码,想看看她到底什么时候开机。打到后来就感觉有点不对劲了,虽说谈不上什么不祥的预感,但是看她这么久切断对外联系,估计是遇上不顺心的事了。
转天傍晚,我接到了报社编辑打来的电话。他神秘兮兮地对我说:据可靠消息,赵蕊蕊骨折了,而且伤得很重,参加奥运会都悬了!
我听了有点儿发愣。虽然正为联系不上她心里犯嘀咕,但是在这个小道消息满天飞的时代,道听途说的“新闻”实在太多了,我的**反应是不相信。
我马上打电话向陈导求证。面对我的询问,他有些吞吞吐吐,只是说赵蕊蕊确实是受伤了,“脚拐了”,现在情况还不明朗。
我又打电话给赵蕊蕊,她还是没有开机。
看来很可能是出事了,可是以我当时和中国女排上上下下的关系,是再怎么费尽心力也不可能了解到真实情况的,所以我只能等。不过我也很庆幸当时跟赵蕊蕊只是普通朋友,如果我们是现在这样的关系,那我一定会急出病来。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半个多月,直到四月中旬,陈忠和才公开承认,赵蕊蕊遭受骨折重创,志在雅典奥运夺金的中国女排痛失一员大将。
有了此前的传闻和层层铺垫,这个消息来得不算突然。加上那个春天我正忙于筹办婚礼,而且我和中国女排的感情还远没有深到同呼吸共命运的程度,所以在那场悲剧发生之初,我充其量是个普通的旁观者。
骨折传闻被证实以后,又是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她的任何消息。不过那段日子,我没有感觉生活中少了些什么;就像她在2003年世界杯上所向披靡,我也并没有感觉自己的人生多了几分亮色。
那时我俩的生活轨迹,就像两条距离遥远的平行线。
当赵蕊蕊躺在漳州一七五医院艰难度日时,我正新婚燕尔,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在她为突如其来的伤病抱着妈妈痛哭时,我正被幸福和亲情包围;在她为自己的奥运前程深深担忧时,我正计划着自己一生一次的蜜月旅行……
后来我们很熟悉了,说起当年两人状况的强烈对比,她怪我“曾经相当不够朋友”,而我也借机出了相识之初她不给我面子的那口“恶气”。
人与人的相识,是要靠缘分的。而从相识到相知,困难的考验是颇为有效的推进剂。
五月的一天,在北京体育医院的病房里,赵蕊蕊架着双拐出现在我面前。
10个月前我在运动员公寓楼下看到的那两条修长的美腿,其中的一条如今已经内嵌钢板、外绑护具,臃肿得不成样子,加上里三层外三层的保护,看上去格外沉重。
“你觉得我还有希望去奥运会吗?”她上来就这样问我,不过从她的口气里我听得出,她的心里早已经有了答案。
其时她已经度过了受伤后*灰暗的日子,但是在雅典奥运会进入倒计时之际遭受伤病重创,她心中的失落和不安,却是长时间挥之不去的。
如果不是后来赵蕊蕊的腿伤一养就是四年,我相信大家对于骨折的理解,差不多都停留在“伤筋动骨一百天”的程度。
从赵蕊蕊受伤到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场比赛,期间一共141天。按养好骨伤需要100天计算,情况并不至于无法挽回。也就是说,一心想要参加奥运会的赵蕊蕊只要康复进程顺利,完全可以搭上去雅典奥运会的“末班车”。
但是一个将要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的伤病康复进程,却不是这么一道简单的算术加减法。
刚刚做完手术的时候,赵蕊蕊也问过医生:是不是100天以后,我的腿就能恢复到受伤前的样子了?
医生无语,敏感的她明白是自己的期待不切实际,就改问:离奥运会只有四个月了,您预计我到那个时候能恢复成什么样子?
还是得不到确定的答案。她又试探着问:那以您的经验判断,我到奥运会时*差会是什么情况?
医生们被问得很为难,他们也希望给赵蕊蕊一个惊喜,但是如果她一定要个确定答案,那医生们只能说:即使你可以去奥运会,你也不可能是去年拿世界冠军时的那个赵蕊蕊了。
医生的回答,理智得近乎无情。
这个追求完美的天秤座女孩,内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马寅,《体坛周报》记者。2003年第一次走近中国女排。五年时间,与中国女排从陌生到熟悉,从了解到支持。日复一日,被这支球队感染着,并因此感动着。
所谓重要的作品,首先是指一系列著名的为作者贏得世界声誉的社会问题剧,即讽刺冒牌的自由党政客而引起轩然大波的五幕剧《青年同盟》(186 9),揭露为了财富和社会声...
《春秋车战》内容简介:春秋时代,诸侯力政,战乱频仍。这也是驷马战车的黄金年代,车兵成为军队主体,造成了上千辆兵车互相冲击的
敬柳亭说书-刘绍棠文集 本书特色 《敬柳亭说书》是刘绍棠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分为两条线索,一条可谓“讲古”——说...
《老虎的金黄》内容简介:博尔赫斯诗歌代表作,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收诗四十七首,堪称博尔赫斯最为著名的诗作。诗人从历史、
解冻在1972:中美建交纪实(上) 本书特色 本书充分利用已经解密的中美两国*新档案,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了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决策访问中国并决定与中国发展...
外国文学作品选.第三卷 本书特色 本教材主要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外国文学史”课程的辅助教材,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并参考中外有关资料编选。 本教...
美文雅句触心殇-那些美得令人心醉的爱情句集 本书特色 每个人都在经历着各色人生和各色的爱情,那么是否有某个瞬间、某句话,触动你的心弦?《美文雅句触心殇》撷取名人...
父后七日 本书特色 一场笑中带泪、悲极生乐的告别仪式, 勾起马英九丧父之痛的温睛之作,粱文道、马家辉、钱文忠,奔泪,推荐,台湾“林荣三文学奖"首奖作品,出版不足...
袖珍新诗鉴赏辞典 本书特色 这种集选本、讲析、查检功能于一体的鉴赏辞典,由于荟萃了中国文学的精华,而又深入浅出、资料丰富,已成为莘莘学子和文学爱好者案头**的工...
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杂文自选集(纪念版) 本书特色 你们有没有被告知过:生活中有某些更重要的东西值得脱颖而出、被我们体验?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杂文自选集(纪...
红玛瑙 本书特色 本书是刘白羽的优秀散文的合集,本书共分为《马鸣风萧萧》、《大地的心灵》、《白蝴蝶之恋》三辑。包含了《巍巍太行山》、《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昆...
荆方-青春期 本书特色 生命会老,记忆会远,青春期永远鲜艳! 一百幅精致美好的怀旧画面,一百段永不褪色的青春回忆! 《青春期》带我们去围观豪...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1947-1950:卷一 本书特色 夏济安、夏志清昆仲,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界的两大巨擘。他们早年从求学到进入学术研究的阶段,正是近现代中国东西...
散文2015精选集 本书特色本书书稿《散文》编辑部统筹编选,涵盖《散文》在2015年度刊发的名家、新秀的力作佳作之大部。 散文2015精选集 内容简介 本书收...
我的栖身之所 我的人生目的(英汉双语) 本书特色 每一个清晨,都是一份令人愉快的邀请,要我过一种和大自然一样简朴,也可以说是一样纯真的生活。 梭罗描绘了他在新英...
等花落下来:王旭烽散文 本书特色 本书精选了王旭烽多年散文创作的精华。“香草爱情”皆与茶有关,充分体现了王旭烽作为一位茶人作家的创作风格;“等花落下来”中的抒情...
四代女人的沧海桑田大时代下的风雨烟云.《荒漠的旅程》采用双线叙事,记叙了作家刘溪家庭,和其妻子吴进的上代家庭的历史回忆,及“小莺”出国前后的个人际遇。以个体记忆...
黑雪-朝鲜战争全景纪实-I 本书特色 《朝鲜战争全景纪实第1部:黑雪》详细记述了一九五〇年朝鲜战争爆发的全过程及出兵朝鲜后志愿军打的**、第二次战役。着重描写了...
《知易行难:王阳明》内容简介:王阳明,本名王守仁,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后世亦多以“王阳明”称之,他是明代著
拿破仑时代 本书特色 拿破仑以辉煌的胜利开拓法国疆界,并带来空前的繁荣。他仍是当代著名的人物,500年以内,我们找不到类似的人。他不只是战争贩子与独裁者,他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