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楼是“物质生活”,二楼是“精神生活”,三楼是“灵魂生活”,分别为:衣食、学术文艺、宗教。绝大多数人住在一楼,少数人住在二楼;只有个别“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的人,才会不满足于二楼,“爬上三层楼去”。丰子恺说他的老师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已到三楼的人,比较而言,丰本人就是脚跨二、三楼之间的“中问人”,“常常勉力爬上楼梯,向三层楼上望望”……所以他还没有完全达到他自定的“大人格”、“大人生”、“大丈夫”之标准。本书收录了我国上世纪著名作家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随笔数十篇。这些文章有叙事的、有抒情的、有释理的。这些文章文笔手法细腻、结构顺当、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流畅优美。文章中渗透着作者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本文集典型而精致、可读性强、细细品味、其乐无穷。
《丰子恺集》编辑推荐:他说:“世间一切事业,没有比做真正的和尚更伟大的了,世间一切人物,没有比真正的和尚更具大丈夫相的了。”(《悼夏丐尊先生》)他说:“护生就是护心,顽童一脚踩死数百蚂蚁,我劝他不要。并非爱惜蚂蚁,或者想供养蚂蚁,只恐这一点残忍心扩而充之,将来会变成侵略者,用飞机载了重磅炸弹去虐杀无辜的平民。” (《缘缘堂随笔集》)他说:“……信佛为求人生幸福,我绝不反对。但是,只求自己一人一家的幸福而不顾他人,我瞧他不起!”(《佛无灵》)
《丰子恺集》讲述了一楼是“物质生活”,二楼是“精神生活”,三楼是“灵魂生活”,分别为:衣食、学术文艺、宗教。绝大多数人住在一楼,少数人住在二楼;只有个别“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的人,才会不满足于二楼,“爬上三层楼去”。丰子恺说他的老师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已到三楼的人,比较而言,丰本人就是脚跨二、三楼之间的“中问人”,“常常勉力爬上楼梯,向三层楼上望望”……所以他还没有完全达到他自定的“大人格”、“大人生”、“大丈夫”之标准。
我的苦学经验我于一九一九年,二十二岁的时候,毕业于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学校是初级师范。我在故乡的高等小学毕业,考入这学校,在那里肄业五年而毕业。故这学校的程度,相当于现在的中学校,不过是以养成小学教师为目的的。但我于暑假时在这初级师范毕业后,既不作小学教师,也不升学,却就在同年的秋季,来上海创办专门学校,而作专门科的教师了。这种事情,现在我自己回想想也觉得可笑。但当时自有种种的因缘,使我走到这条路上。因缘者何?因为我是偶然入师范学校的,并不是抱了作小学教师的目的而入师范学校的。(关于我的偶然入师范,现在属于题外,不便详述。异日拟另写一文,以供青年们投考的参考。)故我在校中只是埋头攻学,并不注意于教育。在四年级的时候,我的兴味忽然集中在图画上了。甚至抛弃其他一切课业而专习图画,或托事请假而到西湖上去作风景写生。所以我在校的前几年,学期考试的成绩屡列第一名,而毕业时已降至第二十名。因此毕业之后,当然无意于作小学教师,而希望发挥自己所热衷的图画。但我的家境不许我升学而专修绘画。正在踌躇之际,恰好有同校的高等师范图画手工专修科毕业的吴梦非君,和新从日本研究音乐而归国的旧同学刘质平君,计议在上海创办一个养成图画音乐手工教员的学校,名曰专科师范学校。他们正在招求同人。刘君知道我热衷于图画而又无法升学,就来拉我去帮办。我也不自量力,贸然地答允了他。于是我就做了专科师范的创办人之一,而在这学校之中教授西洋画等课了。这当然是很勉强的事。我所有关于绘画的学识,不过在初级师范时偷闲画了几幅木炭石膏模型写生,又在晚上请校内的先生教些日本文,自己向师范学校的藏书楼中借得一部日本明治年间出版的《正则洋画讲义》,从其中窥得一些陈腐的绘画知识而已。我犹记得,这时候我因为自己只有一点对于石膏模型写生的兴味,故竭力主张“忠实写生”的画法,以为绘画以忠实模写自然为第一要义。又向学生演说,谓中国画的不忠于写实,为其最大的缺点;自然中含有无穷的美,唯能忠实于自然模写者,方能发见其美。就拿自己在师范学校时放弃了晚间的自修课而私下在图画教室中费了十七小时而描成的Venus头像的木炭画揭示学生,以鼓励他们的忠实写生。当一九二○年的时代,而我在上海的绘画专门学校中励行这样的画风,现在回想起来,真是闭门造车。然而当时的环境,颇能容纳我这种教法。因为当时中国宣传西洋画的机关绝少,上海只有一所美术专门学校
丰子恺(1898—1975),漫画家、散文家、音乐理论家。育有7个孩子。18岁入浙江第一师范从李叔同习绘画与音乐,30岁正式出家于上海立达学院,法号“婴行”。
出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属桐乡县)。父母生下六个女孩之后,终于生下唯一的男丁子恺。全家上下视为掌上明珠。
祖母寡居多年,只望丰子恺的父亲科场有为,然丰子恺的父亲刚中举,祖母即去世。居丧期间科举废,丰子恺的父亲郁郁寡欢,不久离世。子恺诸姐继之而亡,剩下母亲支撑一家。待恺自立成名,母亲又遽然而逝。诸多家庭变故使恺“心中充满了对于无常的悲愤和疑惑”。
1962年在上海第二次文代会上因言得祸,1966年被定为“反共老手”、“反革命黑画家”,被斥骂、抄家、毒打、游街、关“牛棚”、下放劳动……1975年9月5日病逝。座右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朱光潜评其为“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
牟钟鉴,山东烟台人,1939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中国哲学史方向研究生。1966年春至1987年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
《一槌定音:我与嘉德的故事》内容简介:陈东升先生在本书中回顾了自己20多年来创办嘉德,并与团队和中国艺术品市场一起成长的风雨
近代思潮与人物 本书特色 该书稿为台湾学者龚鹏程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在提出近代中国有无思想史这个纯粹学术性的问题后,通过指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存在着诸多的似是而非...
老龄工作概论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六章。**章阐述的是老龄工作的基础知识,着重是如何客观理解老年和老年人,如何认识人口老龄化。第二章介绍了联合国老龄政策的沿革和...
精彩摘录“鶴亭天資敏慧,而早年便專心並力作名士,未能向學用功。前日為《胡展堂詩集》求序,作書與余,力稱胡詩之佳,有云:「
现代社会的自由理念 内容简介 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自由问题的理论关注,尽管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或者分歧,却未曾使自由问题从人类理论活动的视野中退...
Donald J. Treiman,社会学博士,1967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目前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社会学荣休杰出教授,UCLA加州人口研究中心主任...
戏说统计-文科生的量化方法 本书特色 你向往量化方法,又好奇又喜欢,然而担心数学基础不厚你畏惧计量分析,然而非学不可,希望找到便捷通达之路那么,这本书是为你量身...
编辑艺术 内容简介 这本《编辑艺术》,是杨牧之同志当年主持编辑《文史知识》的体会,其中包含着他多年编辑工作积累的成功经验,既有高屋建瓴的办刊宗旨和体现时代要求的...
女性主义 本书特色 ◆《女性主义》是李银河40年女性主义研究精华。基于对中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基于对中国进行了多年的的田野调查和社会观察。 ◆国人的女性主义入...
今天,中国正在觉醒,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越来越自信。中国人认为,中国正在重新获得在大国中应有的位置。巴斯夫的很多员工也亲身经历了这一发展过程。1885年,巴...
《无锡时期的钱基博与钱锺书》,以把钱氏父子同列为研究对象而独出一帜。书名“无锡时期”,极显著者的章思与匠心。一方面,国内对钱基博先生的研究似刚起步,还远未深入和...
广播电视概论 内容简介 本书密切追踪广播电视发展的*新实践和媒介融合的*新理念,充分吸纳媒介实务的*新案例,全面系统地介绍广播电视的基础知识和主要业务,着力阐述...
社会理论-(第3辑) 本书特色 脱胎于《国外社会学》的《社会理论》放眼整个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将所有符合以“社会生活和人类行动的文化产物”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思考纳...
西方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读本:社会达尔文主义 内容简介 现代社会科学概念*受诟病的恐怕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了,它因为和优生学等这样的伪科学的纠缠,几乎是身败名裂。而且...
融合创新的民国学术 内容简介 本书从总论与分论两部分来构建民国学术研究的宏观体系。总论从民国学术的背景、特色、研究方法等阐述了民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转型、学术...
十三五时期老龄化形势与对策 本书特色 《“十三五”时期老龄化形势与对策》讲述了:“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保持低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根据预测,中国人口将...
【内容简介】晚清州县官杜凤治宦粤十几年,留下一部数百万字的日记,主要内容是杜凤治眼里和心中的官场。日记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晚清官场的百态,为州县衙署的具体运作、州...
孟盛彬,博士,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
★ “过去十年关于二战zui好、zui有用的书之一”★ 公认的二战史权威基思·罗威最新力作★ 《野蛮大陆》姊妹篇★ 《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TOP10【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