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使用本书进行自学的学生读者,笔者提请注意以下三点:**,“网络版权法”(或“网络时代知识产权法”)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在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专业的本科生要在修过“民法学”与“著作权法”之后,在三年级才能选修。如果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如想当然地认为购买盗版小说书来阅读是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是很难有效地利用本书的。本书中的“原理解读”只是对作为基础的著作权法原理进行了较为简洁的介绍,读者如果尚未系统地学习著作权法,应当首先“补课”。
第二,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保护是近年来产生的新问题。虽然国际条约和我国立法均已有了相关规定,但毕竟较为原则。对于如何正确理解与适用,学术界与实务界仍有不小的争议。本书中的论文或评论片段,以及对各思考题的“思路提示”反映的是笔者个人的学术观点。特别是在第四章“对技术措施的保护与规制”中,对于相关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与实务界远未达成共识,尚不存在所谓“通说”。因此,读者应只将本书作为学习与研究的起点,带着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
第三,本书中有海外经典案例的译文。有的为笔者自己的翻译,有的为研究生或本科生初译后,由笔者进行修改校正而成。虽然笔者在修正方面颇费心力,以尽量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并使译文接近汉语习惯,但翻译过程中的信息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讲究逻辑推理和用语严密的法院判决书而言,小小的误译可能会影响原意的正确表达。因此,对于有心的读者而言,应当找到判决书原文,与译文对照阅读。这样不但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判决书,也有利于提高英语水平。读者特别应当了解: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规则总体上是“舶来品”。在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综合实力和历史因素等共同作用下,对外国法的移植和借鉴还需要延续较长的时间。掌握良好的专业外语,对于在该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届本科生通过在“著作权法”和“网络时代知识产权法”课程中接受的对外国案例的翻译训练,已经较好地掌握了阅读英文知识产权文献所需的专业词汇和基本技能。本书中“中国香港特区政府诉陈某案”和“索尼诉保尔案”的判决书就是由这一届中的本科生初译的。其他学生读者通过持续努力,同样可以大幅提高知识产权专业外语阅读和翻译能力。
21世纪民商法学系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选题全面,规模宏大。不仅细分了传统民商法的各个部门,也包括了许多边缘学科,共计六十余种,可供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读者选用。
第二,体例新疑,结构完整。不仅打破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而且还大胆引进英美法教材的编撰模式,每本教材除了体系化地讲授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外,还穿插引用资料、案例或事例加以评析,每章之后还列出推荐学生进一步阅读的著述。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中特辟理论研究与实务探讨专栏,选取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争议问题。
**章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专有权利
**节网络环境中复制权的适用
复制权就是著作权人享有的复制作品的专有权利。要理解复制权,必须明晰哪些行为是受复制权控制的复制行为。总结各国著作权立法例和相关学说,可以发现:要构成著作权法上的“复制行为”,应当满足以下两个要件:
首先,该行为应当在有形物质载体之上再现作品。在有形物质载体之上再现作品,是复制行为与其他再现作品行为,如表演、广播和放映等行为*根本的区别。如果再现作品的行为并不借助于有形物质载体,则该行为不可能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复制。如仅将他人的诗歌记住并以朗诵的方式加以再现的行为就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复制。原因是无论记忆还是朗诵,都没有导致作品在有形物质载体上再现。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记忆是一种精神方面的活动,并非在有形物质载体上再现作品的行为。当然,人的身体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充当物质载体的。如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喜欢“文身”,即将美术图案刻在身体上。只要图案本身是作品,“文身”也是复制行为。
其次,该行为应当使作品被相对稳定和持久地“固定”在有形物质载体之上,形成作品的有形复制件。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复制行为应当是能够导致产生作品复制件的行为,即我国《著作权法》上“复制权”定义中的“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而要产生作品复制件,就必须将作品相对稳定地、持久地固定在有形物质载体之上。例如,印刷厂印刷书籍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复制行为,因为印刷将使作品被固定在有形物质载体——纸张之上,形成作品有形复制件——书本。而且这种“固定”是相当稳定和持久的,只要人们不去有意识地破坏载体或消除载体上的作品,如用“消字灵”把书本上的文字涂掉,作品都将长期保存在载体之上。相反,如果作品没有被相对稳定和持久地固定在有形物质载体之上,则不能认为发生了复制行为。
……
王迁,男,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学硕士;上海市“曙光学者”,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研究专家库成员,上海2010年世博会知识产权咨询专家,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中国版权协会理事,上海互联网版权工作委员会咨询专家;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家咨询员,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咨询专家。出版专著《论基因歧视及其法律对策》,合著《中国与欧洲在网络环境中对版权的保护》,独著教材《知识产权法教程》与《著作权法》,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六十余篇。主持过司法部课题、教育部课题、中国与欧盟信息社会项目课题、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上海市“曙光学者”项目课题,以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子课题等。《论“基因歧视”及其法律对策》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论“基因歧视”及其法律对策》、《论“网络传播行为”及其侵权认定》获中国科技法学会著作类、论文类金奖,《论版权法中的间接责任》获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优秀论文奖。参与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起草工作,作为专家调研组成员参加了《著作权法》第二次修订工作。曾赴美国、加拿大、瑞士、新加坡、新西兰和印度等国家参加国际知识产权会议,并曾于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讲授中国版权法。
张冉,科幻世界签约作家。80后,生于山西太原,开过公司,做过技术,当过记者,写过评论,写作科幻纯属机缘巧合。从2013年发表科幻处女作以来,张冉屡屡斩获大奖,其...
-【编辑推荐】-★ 与《银河帝国》并称为科幻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丰碑!★ 《海伯利安四部曲》横扫全球所有科幻重要奖项:雨果奖、轨迹奖、日本星云奖、法国宇宙奖、...
来新夏(1923—2014),浙江萧山人,著名近现代史学家(尤善北洋军阀史)、目录学家、方志学家,被学界称誉为“纵横三学”。除本书外,还著有《北洋军阀史稿》《林...
夏七夕天秤女,养两猫一狗,现居长沙。生活悲伤有时,快乐有时,忧愁亦有时。自写字起,便只因白驹过隙,不为取悦任何人。
张凌燕,自由学者,创新工作坊引导师。热衷于跨界探索和思想传播,拥有心理学、教育、组织管理、商业设计等多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背景,研究领域包括设计思维、管理创新、自我...
作者|罗伯特・麦基 Robert McKee1941年1月30日生于美国底特律,剧作家、编剧教练。因连续剧《起诉公民凯恩》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
★冷大说,爱是一种可以被学习的能力。这是一本满怀诚意的作品,延续冷大的一贯作风,不灌鸡汤,科学、犀利、温暖、实用,不可错过的冷爱幸福课。★随书附赠冷爱说、明信片...
2027年,月球上发现一具五万年前的人类尸体。如果地球存在高科技史前文明,不可能没有任何遗迹;但若说他来自外星,则又违背进化论。同时,科研发现月球正面与背面的土...
前田约翰(John Maeda)世界知名的图像设计师、视觉艺术家、电脑科技专家,也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教授。前田约翰在艺术上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他得奖无数,...
1846年6月13日巴黎一布鲁塞尔铁路开通,1500名旅客接受铁路公司经营者罗斯柴尔德男爵的邀请,搭上首航火车。受邀的旅客包括法国国王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之子内...
* 莫里哀喜剧艺术原貌全景呈现* 莫里哀 x 李健吾 戏剧大师 x 超强译者 珠联璧合 相得益彰* 辑录同时代著名作家评论和作家年谱等珍贵资料莫里哀是欧洲文学史...
《暗网》内容简介:本书以当下火热的区块链题材为蓝本,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ICO,马夫罗MMM,认购币等种种骗局,以及海外敌对势力、
❓梗的源头找到了❗活的互联网传说❗❗一切的一切都源自日本网友的一个真实烦恼:为什么每天回家都会看到我的老婆在装死?由于提问中描述的妻子行为过于离谱,形象又过于可...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本书特色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地基基础设计原理。全书共12章,分别介绍了土的物理性质与工程分类、土的渗透性和工程降水、土中应力分...
立雯,八零后,生于江苏无锡,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后获全奖于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比较媒体硕士项目。毕业后旅居波士顿,从事过金融、市场、战略等工作,现任国际创新咨询公司...
牛宏宝,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与现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现代西方美学、跨文化语境分析、中西艺术比较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主要...
刘震云,男,1958年5月出生,河南新乡延津人。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复员,在家乡当中学教师,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
伤寒论文献通考 本书特色 《伤寒论文献通考》共分为七章。**章是《张仲景事状及著作考》,较充分地考证了张仲景的有关事迹及仲景著作散乱时间、整理时间、流传演变以及...
精彩摘录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
阿兰·佩雷菲特,生于1925年。法兰西学院院士,学者,法国《费加罗报》编辑委员会主席,曾担任过七任部长,在法国政治界和学术界都颇有影响,属于法国传统上博学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