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张政娘
孙言诚
张政娘,字苑峰,1912年4月15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崖头镇。先生身材魁伟,方方的脑袋大得出奇,一副山东人的憨厚模样。认识先生之前,有人向我介绍他:“那样子,就是条梁山好汉。”相处之后才知道,先生其实和梁山好汉相去甚远。他是位文静、细腻的学者。平时与人交往,总是细声细语,笑眯眯的,一团和气。在生人面前,他十分腼腆。祝贺先生八十寿辰的会上,一些当年北大的学生(其时已经都是德高望重的专家了),这样回忆先生的初上讲台:
张先生站在讲台上,半天讲不出一句话,脸憋得通红通红。忽然,他转过身去,像是要写板书,手举在空中,却一个字也没写。半晌,他又转过身子,面对全班同学,艰难地说出了一句话:兄弟不会说书……
讲述此事的老先生,一面讲,一面模仿张政娘的窘态,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张先生为人忠厚老实,做学问也一样,总是闷声不响地下死功夫。他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底,学术界是尽人皆知的。编《汉语大词典》时要聘请学术顾问,吕叔湘先生说:“别人不太了解,张政烺是一定要聘的。”
……
新书--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专论中国文化之地理背景、古代观念与古代生活、社会主义与经济政策、中西接触与文化更新等10章。《中国文化史导论...
董永传说 本书特色 您一定熟悉黄梅调“夫妻双双把家还”吧?您知道董永是如何感动天女下凡的吗?您了解董永与七仙女凄美的爱情传说吗?开宗明义,这本书将解开您心中的谜...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本书特色 本书是名家名译彩色插图本《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系列之一,该丛书是一套世界文学名著的理想读本。其译者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翻译家,译...
语文闲谈-(三编) 内容简介 周有光编著的《语文闲谈》始干1976年,前后长达二十多年,共收录语文知识2800条,分为56卷。内容谈古论今,包罗万象:凡拼音、语...
中国民间文化 内容简介 文化不仅是上层的、精英的,也是下层的、民间的。然而,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似乎完全被精英文化所覆盖,几乎没有下层文化的位置。随着非物质文化...
◆2012超人氣動畫《冰菓》原著小說,古籍研究社系列Ⅲ《庫特利亞芙卡的順序》◆隨書贈品:動畫版海報書衣◆隨書贈品:古籍研究社精美動畫版書卡(限首批贈送)上次是密...
读库1904 本书特色 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6月,郑猛采访了将近三十位相声前辈和中青年演员,请前辈回忆自己的艺术过往,对时下的相声发展进行评价,并展望...
中国妇女生活风俗-中国风俗文化集萃 内容简介 滋润着祖国辽阔土地的黄河、长江,像母亲的乳汁,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千百年来华夏各民族人民,在我们这个光荣而又...
《我死去的挚友》内容简介:这是一本讲述墨西哥城青年人友情与爱情的长篇小说。主角曼努埃尔和格雷戈里奥是形同手足的好友,但在格
中华成语故事全集 本书特色 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每个成语都是中华语言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晶,闪烁着历代先人的智慧之光。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字,却经...
在這場殘忍的獵捕遊戲中,死亡是最仁慈的懲罰(全兩冊,不分售)◎系列全球銷量1,800萬冊,版權賣出40餘國◎榮獲2009年丹麥犯罪作家協會獎「年度最佳犯罪小說」...
中国细节 本书特色 孙欢主编的这本《中国细节》细述中国文化生活里的物质细节,包括至今仍在使用的传统物什、仍在把玩的精巧器物、仍受欢迎的民间食物、仍在穿戴的华美服...
德国 玩全指南 本书特色 《德国玩全指南》由郑伊雯主编。如果你对德国的印象还简单停留在刻板、严谨上,你就大错特错了。这里有纯净的啤酒、地道的香肠、狂欢嘉年华,还...
图说天下探索发现系列:世界奇闻怪事 本书特色 在无边的黑暗望,众多的未解和神秘静静地守候。等待那支探索火炬的亮起帝王的秘辛,离奇的谜案、战争的烟云,诡异事件……...
大家小书-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本书特色 “大家小书”是北京出版社的学术品牌。本次出版的图书共有18种,有一半的图书增加了图片。典雅而大方,宜读且怡心!大家小书-中...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專欄作家馬家輝最新散文集「人渣」小說家駱以軍愛上推薦!正因曾經愛上幾個人渣,始會成熟,始會懂得,始會明白眼前人並非人渣,始會珍惜眼前...
日本人的意识构造:风土 历史 社会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日本人的意识构造、地道的日本人及日本人精神世界的原点三部分。作者以保护孩子的姿势为例,通过欧美国家与日本的...
希行:女,生於燕趙之地,平凡上班族,雙魚座小主婦,以筆編織五彩燦爛的故事為平淡生活增添幾分趣味,偏好鄉土氣息,愛有一技之長的女主,愛讀書,愛旅遊,用有限的時間和...
解字一百 本书特色 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说:解说文字好比侦探破案,进程曲曲折折,必须从典籍里翻查主证,又须从词语里找到旁证,还须从百科知识里觅得印证,更须有胆有识...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重校增补本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殷海光、林毓生的通信六十余封,以及林毓生纪念先师、追忆求学历程的四篇文章。殷、林二人的通信起自一九五七年,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