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在继续那样的生活,不必为衣食之谋,朝九晚五地到班,不必为公家之事,瞎三话四地开会,不想见的人可以不见,不想说的话可以不说,不该喝的酒当然也可以不喝,这都由着自己。因此就心情来说,可以说是悠闲的。
我早过了青年阶段,没有“必读书”的要求了,也不需要应付体制内的规定动作,更没有想当专家学者的念头,至多就是想多知道一点什么。因此,我的看书就来得随意了,有什么书看什么书,想看什么书看什么书,什么时候看也就看了,有时一本厚书很快就翻完,有时一本小册竟消磨几个黄昏。
我的书房
有人说,书房是渔人的港湾,漂泊者的家园,固然是很好的比喻。但渔人在水上作业,港湾是他们晚归的村落;漂泊者在远山长水问颠沛流离,家园乃是他们日夜的念想。对我来说,书房的意思有点不同,它是我日日周旋的小小隙地,当然也未必一直在那里做什么,正像一位老农,有时也背着手在田头徘徊,或蹲在田埂上抽一袋烟。
我童年时就喜欢书,随大人上街,总闹着要买书。那时买的书,都是些薄薄的彩绘小册,像《草原英雄小姐妹》、《动脑筋爷爷》,还有就是上海出版的《小朋友》,一本本整齐地叠放在床边的小柜里。有一天,突然感到自己长大了,就将这些书悉数送给表弟。“文革”发动,无书可买,也无书可读,对于书的渴求和热望,在时代洪流里冲得越来越淡了。当“评法批儒”开始,“法家”著作纷纷印出,我买了《柳河东集》、《稼轩长短句》、《初潭集》等好一些,算是比较认真读过。及至“文革”结束,重印外国文学名著,我也买了不少。就从那时开始,我算有了一间小书房,当然是兼供起卧,东窗下放一张小桌,旁边是两只仿湘妃竹的书架。就在这间小屋里,我读了一些书,抄了一些书,写过一些文章。大学毕业后,既有工资收入,又有卖文的馀钱,书也就迅速膨胀,当从书院巷老屋搬入金狮巷新楼时,就做了两个大书橱。书房算是有了,却并没有什么名字,总觉得给书房起名字的事,有点酸溜溜的味道。当编定《补读集》,请顾廷龙先生题写书名,他写了,朋友怂恿,他又写了一条横额“补读旧书楼”,从那时起,算是有了个斋名。如此者许多年,书越聚越多,就只好搬到岳家去住,给我占居的,就有南面一大间,东面一小间,再加上卧室的两壁,书放得满满当当,但还有不少留在金狮巷的补读旧书楼里。南面那间的窗外,有株三百多年的栎树,浓阴覆盖,临窗的书桌上都是暗暗的。某年,那株栎树不再抽芽,枯枝也在秋风里折落,正好徐雁君约我编本集子,要求在书名里嵌个斋名,我就想到“栎下居”三字,自己正是在它的庇荫下,度过了许多年平常而又充实的日夜,那本书也就是《栎下居书话》,后来又请钱君句先生写了一方匾额。那间屋子不算小,因为书多而显得狭隘,两三朋友来谈,就围坐一只小茶几,一不小心,茶水或烟灰就洒落在几上的电话传真机上。如此者又许多年,我的一些书,就在那里完成的。
书房的成长,也就是读书人的成长。及至前年,贷款买房,那是建在城垣遗址上的公寓,南面是大运河,北面是内城河,两水夹峙,形势高敞。我辟一层作书房,将补读旧书楼的书全数搬来,将栎下居的书大部分搬来,搬家公司的卡车先后运了四车,运一车来,整理上架一星期,再运一车来,这样一个月下来,就大致部署好了。我不能忘记,搬家公司的一位外地民工对我说,他也喜欢书,家里也有一些书,但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开家乡,不得不离开那些书。我听了很感动,对他来说,家园和书就是那样紧密地联系着。
我比那位民工幸运多了,家园就是我的书房,我在那里起居坐卧,真可以说很是满足了。官场商界的人一般不敢夸耀自己的豪宅,但读书人的书房则不同,因为既不怕梁上君子光顾,更不怕纪委监察者注意,是可以多说几句的。
如今,我的书房有四间,确实颇为宽绰了。上楼来,中间一大间,朝南是一排落地长窗,移开长窗,便是阳台,可以望见河水的粼粼波影,对岸葱郁的树木,还有远处的楼群和淡淡的山峦。这间的东西两壁,是顶天立地的玻璃书橱,居中则放一张长桌,有几个朋友来坐,仿佛开会,虽不能得寒夜炉火的温馨,却也颇有舒畅之感,吴语称为“摊得开”。走人西面,南北两间。南面一间,三壁是书橱,南窗下则是一只大书桌,我我虽然不会绘画,却喜欢读画,闲来常常取出一本画册来读,有的一眼扫过,有的却看了再看,甚至将它轻轻合上后,久久凝望窗外暗绿的树色和灰蒙蒙的天空,抽一支烟,再将它翻开来。这种兴味,当然不是经常有的。
今年春天,杨明义先生送我一册《水墨水乡》,我就读了不止一遍,虽然江南水乡,在我是那样熟悉,然而画上的景象,并不是细腻的写实,只是一个意象,深浅的墨色,简净的线条,充溢着神韵和深致,就像记录了一个梦,如纱似雾轻柔的梦,淡然的,缥缈的,湿漉漉的,这种印象,大概回忆中才有,它留在我的心灵深处,读着杨明义的画,将这种遥远的记忆重又勾引了出来。
我家祖上在昆山周庄,童年的我,跟着外婆去了一趟我从未去过的故乡,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在南门外的轮船码头坐上小客轮,它不紧不慢地离开市区,驶进了河港交叉的水道,两边的芦苇在水浪冲击下,晃动着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几只白鹅,急急地摇摇摆摆逃上岸去。偶尔经过一个村落,河埠上有人在浣洗衣物,望得见的,还有水车的茅亭和砖窑的烟囱。过了一个水道又一个水道,过了一个湖又过了一个湖,整整半天,小客轮终于靠岸了。我从小小的舷窗里向外望去,黑黑灰灰、高高低低的一片老屋,在苍茫的暮色下,是那样宁静清凉。第二天,便跟着长辈上街吃茶去。清晨的集市早已过了,零落的几个店铺,冷冷清清。茶馆的一排蠡壳后窗外,便是市河,时常有小船摇过,有卖鱼腥的船,有卖稻草的船,橹声咿呀,由近而远。店堂并不宽敞,几只黑漆斑驳的桌子,桌上放着胖乎乎的青瓷茶壶,满堂老人围坐着,轻声软语,东拉西扯,说的都是些陈年旧事,似乎一切都悠悠的。惟有烧砻糠的老虎灶,热气腾腾,沸水吱吱,给这并不喧哗的茶馆,增添了几分热闹。
在童年的记忆里,那垒堆的楼屋,苍老的石桥,幽僻的街市,本来似乎就没有什么色彩,就像黑白电影,随着时光的流逝,淡出了,越来越淡了,有点黑白版画的意味,如今留存的,就像杨明义画的那样,只有一点水墨的意象了。
大学毕业后,我因为工作,几乎走遍苏州所有的小镇。有时坐着汽车在沿河公路上经过,望着隔河的村合林木,烟雾如织,偶有一两行人,点缀在田畴上,它的背景是那样辽阔。有时正好是个雨天,淅淅沥沥,撑着伞走进小巷,矮墙里的一树梨花开得正盛。有时也会遇上雪天,寒风凛冽,一片白茫茫,那停泊的木船,穿戴蓑笠的老人,还有躲在屋檐下的麻雀,会让我想起古人的吟哦。更多的是在傍晚,一缕夕阳照着水巷,照着石桥,也照着老屋的山墙,一片金灿灿的,这时人家的炊烟袅袅飘散,灶头上的饭焦味也隐隐传来。小镇的晚上,固然有点孤寂的,走在小街上,除了零星的几点灯火外,四周是浅黑或墨黑的一片,当走过一顶高高的石桥,正好一轮明月从浮云中穿过,落进水里,没有一点声音。在简陋的客栈里,灯光暗淡,可以听见窗外的树叶在微风里沙沙作响,还可以听到狗吠声远远传来。这时,便可体味到那种泠泠的凄清之美了。
杨明义的画,就像是无声的诗,描绘出这样一种情致来,让我回味曾经有过的感受。他画了雨中的景,雪中的景,月下的景,那水埠,那石桥,那街巷,那生活在这场景里的人们,还有那点缀着的鸬鹚、水牛、鸭子,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人间的温馨。这种回味是美好的,它是在追溯,这种追溯不是复述地回想,而是在提升,进入更简净的、概括的印象记忆,也就进入了诗的境界。
就由于这个缘故,我将这本《水墨水乡》读了好几遍。
由杨明义的画,我又想起中国的水墨画传统,它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和气韵。某年春天,东山魁夷**次来中国旅游,中国的山水风物,竟然让他改变了几十年的画风。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从北京饭店的窗口眺望新绿衬托下的故宫琉璃瓦屋顶、红色的城壁,进行写生。从以往我的习惯来做,当然是搬出画具作彩色的写生。我眼中的情景,也是绿、红、黄,色彩丰富的风景。然而我感到有一种冲动,想单用墨一色来表现逼真的嫩绿和金色的屋瓦。于是,在我漫长的画家生涯中,诞生了头一次用水墨进行的写生。到了*后一站桂林,在顺漓江而下的船上,我忘乎所以地尝试用水墨作多幅写生,甚至感觉到,这些风景更宜于用墨来表现。”(《中国风景之美》)东山魁夷是谙熟并深深爱上大和绘的日本画家,这次中国之旅,却让他理解并领略了宋元水墨画的精髓,更强烈地感受到水墨的色彩魅力,他在另一篇文章里写道:“水墨画所秉持的深远的精神世界,比起色彩方面的,要远为深奥。”(《水墨画的世界》)于是他的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他笔下的漓江,笔下的黄山,特别是扬州冶春附近细雨里的柳色,弥漫着水意的氲氤,让我感到亲近。
对于水墨语言,东山魁夷有自己的理解,杨明义也有自己的理解,则更多中国传统韵味。因为他有生长于斯的本土感受,特别是对江南水乡,更有着深深的眷恋,他将这种感情,融化在水墨里,也深深浅浅地绘写出来了。
……
王稼句苏州人也,1958年生,1982年大学毕业。先后供职于苏州市文联、苏州杂志社、古吴轩出版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写作三十余年,有著作五十余种,近作有《消逝的苏州风景》、《一时人物风尘外》、《晚清民风百俗》、《江南烟景》等。
本社出版作者著作:
《看书琐记》王稼句著
《看书琐记二集》王稼句著
《记忆》王稼句著
《漫游随录图记》王稼著王稼句点校
《中国连环图画史话》阿英原著王稼句整理
《中国年画史话》阿英原著王稼句整理。
痛并快乐着 内容简介 开始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过很多名字,但突然从某一天起,“痛并快乐着”这5个字就在我脑海中固执地停留,挥之不去。同时非奇怪的是,真是应了...
《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关于办案、关于检察、关于司法工作的沉思录。全书分为司法观、相对论、启
旧时明月 内容简介 我国是文明古国,可歌可泣之事之人亦多。由于时代的变迁,对人物的评介也往往发生重大甚至颠覆性的变化。以今人之眼观古昔之人,将往昔之人置于今之天...
《宗璞散文》内容简介:本书精选宗璞经典散文七十六篇,包括亲人师友忆叙、海内外游记、燕园系列、生活随记、读书随笔等。既有《九
《精致的瓮》(TheWell-WroughtUrn:StudiesintheStructureofPoetry)是布鲁克斯最为知名的文学理论著作,也是美国“新批...
把我寄出去 本书特色 《把我寄出去》: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梦,《把我寄出去》就是一个非常漂亮、美好的梦。如果能够的计划,我愿意帮助所有的孩子把梦寄出去。把我寄出...
(宣纸线装)辛亥先哲诗文选(全三册) 本书特色 ★ 16开宣纸线装,一函三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12年1版1印★ 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傅杰主编;复旦大学教...
花凋 内容简介 这是一位谜一样的作家,既善于将生活艺术化,又满怀着近乎浪漫的悲剧情感;她既悲天悯人,但时时刻刻又能洞见芸芸众生之可怜可笑……只有她才能同时享受万...
汪曾祺别集(全20卷,汪朗主编) 本书特色 ★32开平装,便于携带,随手翻阅★2020年是汪曾祺先生诞辰100周年,阅读《汪曾祺别集》,是对汪先生的纪念★编者有...
白化文文集-闲谈写对联 本书特色 《白化文文集:闲谈写对联》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联的特点与源流、什么是“对联”、对联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关联、对联的形成、对联的分类、...
开卷文丛第三集:燕石集 本书特色 本书是《开卷文丛》之一。你听说过关于“燕石”的故事吗?说的是,古时宋国有一个愚人,得到一块燕石,视作大宝。一位周人见了,大笑曰...
唐人绝句精华 本书特色 劉永濟先生對浩瀚如海的唐人絕句細加抉摘,取 其精華,去其糟粕,選錄編成《唐人绝句精华(精)》 (作者刘永济)一書。凡能反映社會生活、表現...
古诗一百首 本书特色 诗至有唐,蔚为大观。唐诗成为中国人的骄傲,但身为中国人,既知唐诗,亦不能不知古诗。这是唐诗之所以成为唐诗的渊源。《经典100》之《古诗一百...
节钺丹心 弘武养德:保定武林萧门轶事 本书特色 张炳宸编著的《节钺丹心弘武养德》内容介绍:随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武术越来越被世人认为是百无一用的闲艺冷技...
2014-沉默的大多数-最佳诗歌-II 本书特色 《沉默的大多数@2014》由当代*名文学批评家张清华精选2014年年度***诗歌编辑成书,书稿所录的诗歌,均为...
天国在你心中 本书特色 本书作于沙俄统治*为严酷的时期并融合了作者过于浓烈的宗教情怀,探讨了对弱势者的人道关怀、对政府措施的神圣规约的质疑等。天国在你心中 内容...
《论语的逻辑》内容简介:《论语的逻辑》是《论语》解读的普及本,作者在《论语》执教过程中以中学生的认知特征为基础,结合教学实
2000-2011-21世纪中国最佳纪实文学 内容简介 纪实文学是文学的“轻骑兵”,强调对现实的参与和对生活的干预,是经世致用的活文学。何建明的《根本利益》以文...
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本书特色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收录宋、辽、金数百位词人的词作编成《宋词鉴赏辞典》。之后在此书基础上精选宋词三百余篇,...
黑泽明的罗生门(精装) 本书特色《黑泽明的罗生门》是杰出的东亚史学者保·安德利尔对黑泽明的电影世界一次充满冒险和洞见的发现。作者追溯了黑泽明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