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在经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世更收入华严部。在禅门中因其显示的修行方便,处处与禅法相结合而传习甚广。
《圆觉经》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经典。
在本书中,明奘法师特别将全经的要义及其特殊的思辨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和归纳,并结合自己研修中遇到的问题举例演绎帮助读者在*短的时间,以*简要明析的方式,完整清楚地了解《圆觉经》的内容。
**章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佛答文殊菩萨问
提要:文殊菩萨问佛陀,清净是成佛的**步,如何能做到清净?大乘菩萨是如何发清净心的?佛陀回答,洞悉“无明”的空性本质。放下对四大和六尘的妄念,恢复我们本来的清净和不二随顺的圆满心性,方能成就佛道。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如是我闻”,所有佛经都有“如是我闻”。这是释迦牟尼涅槃的时候(涅槃就是功德圆满就要离开人间),阿难尊者哭了。他做了二十年的侍者,老师要走了,他很痛苦。其他佛的弟子就说,别哭,有些问题趁佛祖还在,一定要问清楚。实际上佛陀时候印度基本上是没有文字的,靠口耳相传。所以老师口述,徒弟们反复记诵,日子久了必然要出现一些争议。后来阿难就问,佛陀啊,日后我们要结集经典的时候怎么办呢?佛陀说,你在所有的经典前面加上四个字“如是我闻”。
或按汉语的语序,写做“我闻如是”,意思是说:我阿难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来这样的道理。而按印度的文字,宾语前置,变成“如是我闻”。每一部佛经有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处成就、识成就、主成就、众成就,证明这件事是真的。“如是我闻”,可以解释为“我听到佛陀这样说”。“我”就是阿难,佛陀的上首弟子,多闻**。
印度这个国家很有意思,因为印度教和《奥义书》认为生命是有连续性、多样性的,所以一期生命并不重要。现在我们到印度去看看任何建筑,没有一个楼是完工的。到乡下去盖三间房,盖了两间,第三间铁丝和螺丝钉都在外面。他认为无所谓,一段生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期的生命为下期的生命做铺垫做准备,让下一期生命更完备。所以这期生命只是火炬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因此他们有一种很达观的态度。比如,从来没有一部佛经说公元前523年正月初八在怀柔怎么样,从来没有,都叫一时,很微妙。如果说周文王于某年夏三月怎么样,你会怎么想?——那是很古老的事。但是一时,此一时彼一时,东方一时,西方一时,过去一时,现在一时,未来一时,这个“一时”把时间打破了,这个“一时”的妙处就在于突破了所有时空的局限。
“婆伽婆”,一般我们都说佛。佛有多少名号呢?佛有十个名号,叫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实际一是卜一个号,再加婆伽婆。过去佛有一万个名号在我们人间,之后大家嫌烦记不住,就留了这十个。有点像我们一身多名,我们经常有不同的名片,一身兼多职。在这个公司是经理,在那个公司是副董事,在家里父母管你叫儿女,儿女管你叫父母。
“婆伽婆”本义也有多个意思。佛经的翻译中有一条“含多义不翻”的原则。婆伽婆有六个意思: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所以不翻译。如果是一时自在,容易与大自在天混淆;一时炽盛,又易和火头金刚混为一谈;一时端严,又和吉祥天女混为一谈……所以含多义不翻。
“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三昧即是正受,正受即是三昧,这四个字是典型的梵汉互用,其意思是住在一种很祥和、很自在之中,叫大光明神通。为什么叫“藏”呢?在这个大光明中,他放出去的光明和显现的智慧,是“藏”,不是一个。一般的定即浅层定,比如我们读《地藏经》说,尔时罗汉为名叫“光目女”的女人人定观,观察她的母亲死后堕落到哪个地狱去了,所以罗汉的定功很浅。他的定不叫“藏”,但是佛陀人的“三昧正受,神通大光明藏”,这里面涵盖了一切美好的东西。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住持”是在这里面不失,保持本有,一直是如此。“光严”,佛法要解决的是信的问题?行的问题?心的问题?烦恼的问题还是智慧的问题?回答是要解决智慧的问题。所以“光严住持”,一切如来都是如此,而不是释迦牟尼佛可以,阿弥陀佛就做不到。“光严住持”,使之不失,即他的智慧纯粹之光,已经再也不会变了。就像一个金矿石提炼为纯金之后,它就不能再回到矿石了。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注意前句和后句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是众生,我们清净觉地,我们的觉悟跟佛陀没有差异。我们需要先明白这件事。如果不明白这件事,学佛无益。所以在六祖见五祖的时候,五祖直接上来就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真见性之人,抡刀上阵亦得。”如果你认为修行都在外在,极乐世界在外在,解脱在外在,解脱是死了之后找一个更安静的世界去安住,那都是不对的。“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是我们每个生命本来的觉悟的基础。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我们谁都不能做到身寂灭了,心又寂灭。心寂灭对我们来说还容易一点,打坐时有时心念就没有起伏了,拿电子仪器一试,脉停了心住了,这还是能做到的。但是,身寂灭,你实实在在的在这儿,三顿不给你饭吃,铁人也给饿成扁人了。所以是“身心寂灭平等本际”,感受一下一滴水和大海的关系。我们生命的本来如大海水,一滴水就是我们幻化的一期生命,一滴水也离不开大海。我们本来的生命的来处就是清净觉地。这也
就是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东、西、南、北四正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叫四维,四正、四维加上、下,这是十方。“圆满十方”,每一方都能够如此。“不二随顺”,随顺不二。不二就是本和末不二、性和相不二、理和事不二、真和假不二、俗和雅不二。这个非常不容易体会,需要慢慢感觉一下。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大家想想看这句话是不是废话,既然不二,是不是已经没有干净和污染的区别了,是不是净土也就是秽土了,秽土也就是净土了?所以,“现”这个字用的好,是现量的意思。不是限量发行,不是人为造就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出现。当你体验到不二境的时候,马上你所看到的都是净土,所有人都是佛、菩萨。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与大菩萨摩诃萨”。菩萨了不起,再加个“大”更了不起。菩提是觉悟,萨堙是有情,一切众生。菩萨是觉有情,它和一般的不同。“摩诃萨”是大的意思,摩诃本身就是大,大菩萨摩诃萨,佛经的翻译经常是华文和梵文混用在一起。注意这些词的出处,“大”是汉文,“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还是梵文,所以这是华文和梵文统一的。
“十万人俱”,大家都在一起。
“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过去七劫做佛的老师,过去为七佛母。这一生释迦牟尼成佛了,他从北方到这里来变化成文殊菩萨。手持宝剑、骑着青狮子来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这叫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其他的千佛都是以菩萨身、罗汉身出现的,这就是佛法不坏世间相的意思。佛法认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为烦恼众生之一,佛法平等地救度一切,所以各安其位,各守本分,做什么就是做什么,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佛法的精神。因此它不坏世间相。
“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道场在普陀山,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我们供普眼菩萨的地方很少,一般大的有条件的寺庙才会供十二圆觉菩萨,在中国供十二圆觉菩萨的寺庙不多。
“弥勒菩萨”,大家都知道,他的原型是宋代浙江那位叫契此的和尚。如昆曲《十五贯》中那位屠夫,出门时背着褡裢,布袋里一边装着钱,一边装着干粮,还有身份证明之类。后来契此和尚临终时作了一首诗:“手把禾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人们才发现他原来是弥勒菩萨转世。所以在元朝的时候才开始把像雕成这样,但是真正的弥勒是天冠弥勒,因为他在欲界天的第四层天,兜率天的内院。兜率天也分内院和外院。内院一片净土,外院就是一堆垃圾场。天冠弥勒戴着帽子,如果到河北石家庄正定大佛寺,一进去右手边那个大殿,天冠弥勒像大概有两三丈高。到承德大佛寺也可以看到天冠弥勒。这样的弥勒像不多,其他寺院的弥勒多数都是布袋和尚,这也是佛教的特色,叫方便。菩萨的法叫方便。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但是我们想想看,在自己没有成佛之前,谁不可笑呢?凡是我们觉得有资格嘲笑别人的时候,你已经被别人嘲笑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别人也在楼上看你。你在喜马拉雅山一看,天下山都是小巫见大巫,人家在银河系看喜马拉雅山算什么呢,相对来说都是这样。
……
明奘法师,河北承德隆化人,1967年生,广州中山大学肄业。1995年在柏林禅寺净慧老和尚座下出家,1996年在新加坡从净空老法师学习讲经。1999年冬从净慧老和尚座下接法,传承中国临济宗第四十五代法脉。1998年参与创办河北省佛学院并担任首任教务长。多次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马来西亚大学等各大高校讲座,其参与组织策划的“生活禅夏令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十五届,受到广大青年佛子的欢迎与好评。明奘法师现任:新加坡《佛陀教育》杂志主编,马来西亚《福报》杂志专栏作家,河北禅学研究所副所长,《禅》杂志编委会编委,昆明佛学会慈悲关怀委员会主席,陕诬师范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北京大学禅学社导师顾问,河北秦皇岛青龙县佛教协会会长,河北秦皇岛青龙祖山望海禅寺住持,云南玉溪释迦文化静享园园长,云南安宁八街三和寺住持,北京怀柔朝阳寺住持,浙江嘉兴南湖石佛寺筹建处主任,浙江嘉兴石佛禅修中心创始人,国际善地禅修中心创始人、导师。
卢梭经典文存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生活哲学”、“朋友与友谊”、“婚姻与情爱”、“刚柔相济的男人和女人”、“幸福之源”等文章。卢梭经典文存 节选 nbsp; ...
《周易本义》是朱熹的重要著作,也是易学史上继王弼注、孔颖达疏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皆奉为正宗,对后世影响极
哲学和自然之镜 内容简介 《哲学和自然之镜》获得广泛影响的一个社会性原因恰在于,作者以深厚的分析哲学素养,对过去三十年间美国分析哲学教师培养出来的大批中青年人文...
李叔同-心与禅(35.00) 本书特色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定慧双修,身心康宁。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
哲学与人生 本书特色 《哲学与人生》分理解哲学、思辨人生、生活智慧、历史视野、文化反思、叩问信仰六辑,收录了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教授近年来有关哲学与人...
1889年,尼采突然神智失常。此前,他的哲学几乎完全被世人忽视;此后,他逐渐成为各类人争相膜拜的偶像。然而,对尼采思想的解读
中国禅的智慧-杨力说禅 本书特色 禅学是国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的佛禅与儒学、易学、道学一起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佛禅曾经对中...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修订版):老子全译 内容简介 本书对《老子》进行了译注和解读。 老子,即史书所载春秋时期楚人老聃(dan),生卒年月不详。与孔子同时而年长...
周易与夫妻之道 本书特色 本书》六十四卦以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圆状循环之象,教人如何对待人生,走好人生,圆满人生;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
心学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论述了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中国实学的义涵及其现代架构,孔子的仁学及其现代意义,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并详细评析了孔子、程...
圣经故事(经典插图本) 本书特色 《圣经》不是一个人写的,也不是一个时期写成的,而是在不同历史年代中,由不同身份、不同见解的人零星写成的,所以在编辑成书后,有前...
论语导读-国学大讲堂 节选 近几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讨论和历史评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学”成为流行语。所谓国学,一般...
中国古代哲学 内容简介 哲学是什么?不同的哲学传统有不同的答案。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传统。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时代,而古希腊时代的哲学...
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最新修订重排本 本书特色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又是优秀文学作品,几千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由陈鼓应注释的这本《庄子今注今译(...
菩提道次第心传录:一位西藏著名修行者的笔记 内容简介 这部《菩提道次第心传录》,是一生学修《菩提道次第广(略)论》而驰名中外,号称“菩提道修行人”(即“兰仁巴”...
陈来卷-回向传统-儒学的哲思 内容简介 《回向传统(儒学的哲思)》(作者陈来)是“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之一,收录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回顾与前瞻;梁漱溟的东西...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序言和导论中对其理念的规定 本书特色 维尔纳·马克思的这本研究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学术著作篇幅不大,但学术意义被国际黑格尔研究界公认为...
美之在-柏拉图《泰阿泰德》.《智术师》与《治邦者》 本书特色 雅典似乎一直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美,正如耶路撒冷满腔热情地献身于正义;柏拉图把各个种的自然称作该种的形...
法华经说什么 内容简介 书对成书于公元五世纪的佛学经典《法华经》作阐释,长老用幽默的文字阐述佛经度众生的道理,及在生活中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领悟佛法等。...
在西方世界里,一行禅师的图书,成为人们了解佛教掌握净化身心艺术的最受欢迎的入门书之一,一些曾经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佛教有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