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力求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读、喜欢读。这个努力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就需要请读者来做出评判了。
八宝山的变迁见证北京殡葬业的发展,个性化名人墓地体现北京丧葬文化,移风易俗改变老北京丧葬传统,旧时的丧葬包含着封建法权意识。
**章 老北京的丧俗特点
丧葬是每个人一生中所经历的*后一道生活仪礼,它是标志人生归宿的*后一道程序,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人们通过丧礼一方面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与追述,另一方面是对死者进入另一个世界做出的安排与祝福,所以这一仪礼历来都是隆重、庄严、肃穆的,同时也是极其繁琐复杂的。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长亲的传统,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对待丧事,每个子女都不敢掉以轻心,都必须“当大事”来办,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尽*大的努力让老人安息。
大家都听过“红白喜事”一词,它是怎么来的,谁清楚?结婚叫喜事,大家都知道;老北京人管上了岁数的人寿终正寝也叫喜事,谓之“喜丧”。这儿说的“喜丧”,必须是“寿终正寝”,非正常的夭折,不能叫喜丧。老北京人出殡的时候有个讲儿:次子抱盆,老大摔盆,意思去祟平安。过去没有柏油马路水泥地,盆一下要没摔碎,看热闹的小孩就可以蜂拥上来抢出殡家人头上戴的孝帽,这家人也阻拦不得。所以现在有时还能从上了年纪人的嘴里听到这话儿:“你瞎撞什么!抢孝帽子呐?”
满族人死后,死者的家属在一百天之内,均不剃头。**年过春节时,家中不扫房,不贴对联。第二年春节时,可以贴红对联。满族人不准新媳妇给死者上坟。
北京丧俗文化的演变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一个由繁琐到简化,由简化到追求高质量、高消费的发展过程。
老北京的丧俗名目繁多,折腾死人,更折腾活人。俗话说,奔赴黄泉不易,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不容易。老北京的丧事大抵都要经过易箦、小殓、报丧、开殃榜、领执照、成服、选材、转空、大殓、搭丧棚、建灵堂、停灵、接三、伴宿、辞灵、出堂、起杠、出殡、设茶桌和路祭棚、下葬等程序。
在老北京,不管是官宦人家的丧事,还是平民百姓的丧事,都讲究“厚葬”。有钱人家自不必说了,平民百姓遇到丧事也会采取借贷、典卖家产的非常手段大办丧事。这种风俗主要是受儒家倡导的孝道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以长辈的丧事办得是否体面、隆重,来衡量子女的孝心,并以此作为子女继承遗产的一个重要条件风气。于是往往出现兄弟互相竞赛、争着多花钱的现象。
老北京,满族人占很大的比例,满族人葬礼中讲究“孝为先”,汉族讲究“重殓厚葬”,中间还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丧事办得隆重的,会举行数日乃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目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一、满族人丧葬的老礼——讲究一个“孝”字
满族人家办丧事有独特的习俗。家中死了老年人,未出灵之前,在院内灵前摆放三张高桌:**张桌子上放香炉。有人拿着三炷香站在桌旁。另有一名“礼赞官”喊一声“上香”时,死者的儿子便从拿香人手中接过香,向灵柩行个礼,再将香插进香炉中,三次毕;第二张桌子上放三杯酒。死者的儿子将此三杯酒泼洒在高桌底下,叩头毕;第三张桌子上,放有三张黄纸。死者的儿子将这三张黄纸点燃后,“礼赞官”高喊一声“举哀”后,孝儿哭三声死者,再行三拜九叩首,站起身,退步绕桌子一圈儿,这叫“辞灵”。
满族人死后的幡纸,不挂在门上,而是放在死者的棺木头上。死者出灵后,儿子、儿媳要穿一百天重孝,称之“大孝衫”。儿子头戴用四方白布叠成的有棱有角的孝帽子。儿媳戴着用白布做成的葫芦形的“白塔头”。而其他死者的亲属,均为“灵出孝满”,即出灵后就不为死者戴孝了。
二、汉俗强调“重殓厚葬”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都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易箦
老北京城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医院,因此病重时也没有住院一说。清末民初时北京城里有了几家医院,不过除了少数达官贵人外,大多数北京人还不习惯接受西医的治疗,平民百姓也付不起住院的费用。
所以老北京人得了病,基本上就是躺在炕上休养调理,一般请个中医大夫来家看看,把把脉看个方子什么的,很少有人会到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的。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旦病情恶化,没救了,中医大夫就嘱咐家属“准备后事”。老北京把家人病危叫“落炕”。
病人一旦落炕,病人的家属要先到棺材铺赁一个小床,叫做“太平床”,也叫“吉祥板”。有的家只是将门板卸下来,临时搭个小床,谓之“搭床”。
在病人还没有咽气的时候,就得把人从炕上移到太平床或搭床上,文言叫“易箦”,意思是换床。目的是不能叫死人背着炕走,否则不吉祥。其实是怕后人以后在这炕上睡觉时心里别扭。易箦(换床)时,有的子女还要郑重其事地说:“冲一冲就许好啦!”其实不过是自我安慰而已。
这时,子女要每天斋戒沐浴、焚香祷告,要不惜一切代价继续求医求药。要亲自伺候病人的饮食起居,伺候汤药,端屎端尿。夜间儿子们要轮流值夜,在病人神志清醒时要询问有何遗嘱,并记录在纸。家中主事的长子要与伯、叔等长辈及兄弟一起商量料理后事,像请画师为老人画像留影,请懂行的亲属到棺材铺定购棺材,还有“讲杠”、“讲棚”、“讲响器”、“讲烧活”等事宜,即联系出殡的仪仗,搭灵棚、雇吹鼓手、订制纸糊的冥器等,另外还要到饭庄里预订酒席,到寺庙里请僧、道念经,放焰口,称为“讲席面”、“讲经”。
小殓
病人临终前要换上寿衣。男人的寿衣是长袍马褂,女人的寿衣是袄裙。身下边必须铺上黄褥子,身上必须盖上白单子,叫做“铺金盖银”。穿寿衣前,要先给病人净身沐浴、修面,包括洗脸、洗发、刮脸。清代的寿衣也有一定之规,凡是王公大臣的寿衣,都是穿戴自身品级的官服,身穿丝绸制成的蟒袍、补服及内衣,头戴官帽,脚穿粉底朝靴,靴底有莲花图案,表示脚踩莲花,修成正果。平民百姓的寿衣都是棉袄、棉裤、棉长袍,用藏蓝色或古铜色的绸子做面,内衣用白布做成,脚穿白布棉袜,满族人穿宁绸青靴,汉人穿圆口鞋,也有穿福字履的。头枕平金枕,汉人还有脚枕。女用寿衣,外边是棉袍,里边有小棉袄、棉裤,一般是红里蓝面,头上戴蓝底红花的观音兜或垫帽,脚穿白布棉袜、尖口鞋,寿衣、鞋、帽绝对不能用皮子做成,据说如果亡人穿皮衣、皮鞋,下辈子就会托生为畜生。另外寿衣也不能用缎子做,因为“缎子”与“断子”同音。寿衣上不能钉纽扣,只能钉带子,因为“带子”有“后继有人”的意思。棺材里的铺盖少则三铺,多则九铺九盖,都是取单数。
清代的王公大臣死后,经皇帝批准,可以铺上陀罗经被,就是在黄绫子上印着红色梵文经字的被子,有钱人家有的还要给亡人戴上首饰。帝王和贵族死后要用一颗穿上红线的珍珠填人口中,红线的另一头系在衣襟的飘带上,平民百姓则以红纸包上一些茶叶填人亡者口中,称为“含殓”。为了防止诈尸,还要用红、白色的绳子将亡者的两条腿拴上,并且在亡者胸前放上一本皇历,上边再压上一面镜子,也有压上一个秤砣的。
报丧
人死后大殓(装棺材)前,丧家要给至亲好友送信,目的是让至亲近友前来探丧,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瞻仰遗容。官宦宅门、绅商富户一般都用“本家门房”发出“口报”,也叫“报丧条子”,比如说:“本家某老爷(或某大人,或本家某夫人)恸于夏历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寿终正寝。谨择于某日某时大殓,某日接三。特此讣告。”下款是某街某胡同某宅门房某人报禀。口报不是正式讣闻,是为通知至亲好友来参加大殓的。
口报(报丧条子)也是有钱人家通知关系较为疏远的亲友的办法。一般没门房下人,或者关系较近的亲戚,则须孝子孝孙亲自去上门通知,叫做报丧。报丧的孝子有时来不及做孝衣,只戴个孝帽子,腰上系一根孝带子,到了人家门口不能进去,拍门等人家出来,出来的人无论是自己的长辈,还是晚辈,都要磕个丧头,说一声谁死了,什么时候人殓,即可告辞。
……
李劭南,1967年出生,北京人,大学毕业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编过报纸、杂志、出过书、涉足过体育产业市场。现在担任文化传播公司策划总监。业余时间喜欢收藏,研究北京文化。
中国风俗(上下) 内容简介 风俗及历史产物,乡间习俗,皆有渊源;一事一物,俱关文化。故能知古今风俗,即为知中国一切。中国人愿否知中国,将以此书之风行如何观其湍矣...
在北大听讲座第11辑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第十一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
中国傩文化 内容简介 傩是一种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本书讲述了傩与鬼神世界;傩与世俗生活;傩与传统文化;傩与当代世界及永恒的傩等内容。中国傩文化 目录 导言**章...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 本书特色 本研究从“崇文重教”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四川客家教育的族群性和区域性特色。即从族群比较的角度,将四川的客家人...
清明旧事 目录 一 寻根溯源探清明/1(一)周秦:祭祖扫墓习俗起源/6(二)汉代:清明作为节气确立/9(三)魏晋:寒食节俗相沿成习/14(四)唐代:寒食与清明的...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本书特色 《万古江河》是许倬云毕生智慧的结晶,也是他对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创新诠释!本书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从中国...
北京兔儿爷 本书特色 兔儿爷是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
客家山歌剧 本书特色 客家山歌剧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客家山歌及客家民俗、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粤东、闽西、赣南以及广西贺州等广大客家地区...
拉封丹寓言选-多雷插图本 本书特色 1.拉封丹被誉为法国的荷马,世界三大寓言家之一2.伟大的法国插图之神,“在壮丽美梦中漂流”的梦幻画作拉封丹寓言选-多雷插图本...
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在海外漸次取得殖民地,其中多半是對外戰爭的戰利品。取得這些領土之後,數百萬日本人參與了帝國計畫,對殖民地進行鎮壓、管理與墾殖。他們以...
《动机与人格》内容简介:关于人类自己,我们有着太多的好奇。为什么人会有欲望?是什么动机促使我们挑战这样或是那样的困难?动机
从富翁、非富翁到新富翁:财富地图 内容简介 本书分历史地图、学习地图、文化地图、阅读地图,内容包括:财富、富裕与富翁、财富东来之后、财富的文化经济学等。从富翁、...
Lama Surya Das美國最著名的佛教導師暨學者之一,法王達賴喇嘛親切地稱他為「美國喇嘛」。他是《喚醒內在的佛性》(Awakening the Buddh...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世界文学文库(051)(插图本) 内容简介 古希腊人崇拜神,但同时赞美人,赞美人的勇敢和进取精神。古希腊人批评骄傲、残忍、虚荣、贪婪、暴戾、固...
《葡萄酒的风味(原著第五版)》内容简介:本书将带领你更好地了解、理解葡萄酒,更好地品尝葡萄酒,进而享受品鉴的快乐。“更好地
现代学人谜案 本书特色 这本小书,从晚近的若干”文化遗民”带有谜样的往事说起,于悲凉意绪之余,发掘幽深的文化地矿,澄清往事,并彰显若干士子在这一百年中国思想和学...
孟称舜集 内容简介 孟稱舜是明末清初的戲曲理论家。他创作的著名传奇《嬌红记》,在我国戲曲史和思想史占有重要地位;他的雜劇《桃花人面》《英雄成败》以其犀利的筆锋和...
道家与长江文化 本书特色 长江文化研究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缘由。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资料,作为亚洲**大河,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9%,人口...
中西文化文学十论 本书特色 本书分为上篇﹑下篇两部分。上篇含6篇关于中西文化研究专题论文,形成中西文化对比与互鉴的体系和框架。主要内容分述如下。**篇“巴特的‘...
改变近代文明的六种植物(精装) 本书特色《改变近代文明的六种植物》以马铃薯、玉米、可可豆、辣椒、橡胶树、烟草六种植物的传播轨迹为纵轴,以饮食文化、政治和产业为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