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力求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读、喜欢读。这个努力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就需要请读者来做出评判了。
八宝山的变迁见证北京殡葬业的发展,个性化名人墓地体现北京丧葬文化,移风易俗改变老北京丧葬传统,旧时的丧葬包含着封建法权意识。
**章 老北京的丧俗特点
丧葬是每个人一生中所经历的*后一道生活仪礼,它是标志人生归宿的*后一道程序,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人们通过丧礼一方面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与追述,另一方面是对死者进入另一个世界做出的安排与祝福,所以这一仪礼历来都是隆重、庄严、肃穆的,同时也是极其繁琐复杂的。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长亲的传统,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对待丧事,每个子女都不敢掉以轻心,都必须“当大事”来办,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尽*大的努力让老人安息。
大家都听过“红白喜事”一词,它是怎么来的,谁清楚?结婚叫喜事,大家都知道;老北京人管上了岁数的人寿终正寝也叫喜事,谓之“喜丧”。这儿说的“喜丧”,必须是“寿终正寝”,非正常的夭折,不能叫喜丧。老北京人出殡的时候有个讲儿:次子抱盆,老大摔盆,意思去祟平安。过去没有柏油马路水泥地,盆一下要没摔碎,看热闹的小孩就可以蜂拥上来抢出殡家人头上戴的孝帽,这家人也阻拦不得。所以现在有时还能从上了年纪人的嘴里听到这话儿:“你瞎撞什么!抢孝帽子呐?”
满族人死后,死者的家属在一百天之内,均不剃头。**年过春节时,家中不扫房,不贴对联。第二年春节时,可以贴红对联。满族人不准新媳妇给死者上坟。
北京丧俗文化的演变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一个由繁琐到简化,由简化到追求高质量、高消费的发展过程。
老北京的丧俗名目繁多,折腾死人,更折腾活人。俗话说,奔赴黄泉不易,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不容易。老北京的丧事大抵都要经过易箦、小殓、报丧、开殃榜、领执照、成服、选材、转空、大殓、搭丧棚、建灵堂、停灵、接三、伴宿、辞灵、出堂、起杠、出殡、设茶桌和路祭棚、下葬等程序。
在老北京,不管是官宦人家的丧事,还是平民百姓的丧事,都讲究“厚葬”。有钱人家自不必说了,平民百姓遇到丧事也会采取借贷、典卖家产的非常手段大办丧事。这种风俗主要是受儒家倡导的孝道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以长辈的丧事办得是否体面、隆重,来衡量子女的孝心,并以此作为子女继承遗产的一个重要条件风气。于是往往出现兄弟互相竞赛、争着多花钱的现象。
老北京,满族人占很大的比例,满族人葬礼中讲究“孝为先”,汉族讲究“重殓厚葬”,中间还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丧事办得隆重的,会举行数日乃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目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一、满族人丧葬的老礼——讲究一个“孝”字
满族人家办丧事有独特的习俗。家中死了老年人,未出灵之前,在院内灵前摆放三张高桌:**张桌子上放香炉。有人拿着三炷香站在桌旁。另有一名“礼赞官”喊一声“上香”时,死者的儿子便从拿香人手中接过香,向灵柩行个礼,再将香插进香炉中,三次毕;第二张桌子上放三杯酒。死者的儿子将此三杯酒泼洒在高桌底下,叩头毕;第三张桌子上,放有三张黄纸。死者的儿子将这三张黄纸点燃后,“礼赞官”高喊一声“举哀”后,孝儿哭三声死者,再行三拜九叩首,站起身,退步绕桌子一圈儿,这叫“辞灵”。
满族人死后的幡纸,不挂在门上,而是放在死者的棺木头上。死者出灵后,儿子、儿媳要穿一百天重孝,称之“大孝衫”。儿子头戴用四方白布叠成的有棱有角的孝帽子。儿媳戴着用白布做成的葫芦形的“白塔头”。而其他死者的亲属,均为“灵出孝满”,即出灵后就不为死者戴孝了。
二、汉俗强调“重殓厚葬”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都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易箦
老北京城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医院,因此病重时也没有住院一说。清末民初时北京城里有了几家医院,不过除了少数达官贵人外,大多数北京人还不习惯接受西医的治疗,平民百姓也付不起住院的费用。
所以老北京人得了病,基本上就是躺在炕上休养调理,一般请个中医大夫来家看看,把把脉看个方子什么的,很少有人会到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的。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旦病情恶化,没救了,中医大夫就嘱咐家属“准备后事”。老北京把家人病危叫“落炕”。
病人一旦落炕,病人的家属要先到棺材铺赁一个小床,叫做“太平床”,也叫“吉祥板”。有的家只是将门板卸下来,临时搭个小床,谓之“搭床”。
在病人还没有咽气的时候,就得把人从炕上移到太平床或搭床上,文言叫“易箦”,意思是换床。目的是不能叫死人背着炕走,否则不吉祥。其实是怕后人以后在这炕上睡觉时心里别扭。易箦(换床)时,有的子女还要郑重其事地说:“冲一冲就许好啦!”其实不过是自我安慰而已。
这时,子女要每天斋戒沐浴、焚香祷告,要不惜一切代价继续求医求药。要亲自伺候病人的饮食起居,伺候汤药,端屎端尿。夜间儿子们要轮流值夜,在病人神志清醒时要询问有何遗嘱,并记录在纸。家中主事的长子要与伯、叔等长辈及兄弟一起商量料理后事,像请画师为老人画像留影,请懂行的亲属到棺材铺定购棺材,还有“讲杠”、“讲棚”、“讲响器”、“讲烧活”等事宜,即联系出殡的仪仗,搭灵棚、雇吹鼓手、订制纸糊的冥器等,另外还要到饭庄里预订酒席,到寺庙里请僧、道念经,放焰口,称为“讲席面”、“讲经”。
小殓
病人临终前要换上寿衣。男人的寿衣是长袍马褂,女人的寿衣是袄裙。身下边必须铺上黄褥子,身上必须盖上白单子,叫做“铺金盖银”。穿寿衣前,要先给病人净身沐浴、修面,包括洗脸、洗发、刮脸。清代的寿衣也有一定之规,凡是王公大臣的寿衣,都是穿戴自身品级的官服,身穿丝绸制成的蟒袍、补服及内衣,头戴官帽,脚穿粉底朝靴,靴底有莲花图案,表示脚踩莲花,修成正果。平民百姓的寿衣都是棉袄、棉裤、棉长袍,用藏蓝色或古铜色的绸子做面,内衣用白布做成,脚穿白布棉袜,满族人穿宁绸青靴,汉人穿圆口鞋,也有穿福字履的。头枕平金枕,汉人还有脚枕。女用寿衣,外边是棉袍,里边有小棉袄、棉裤,一般是红里蓝面,头上戴蓝底红花的观音兜或垫帽,脚穿白布棉袜、尖口鞋,寿衣、鞋、帽绝对不能用皮子做成,据说如果亡人穿皮衣、皮鞋,下辈子就会托生为畜生。另外寿衣也不能用缎子做,因为“缎子”与“断子”同音。寿衣上不能钉纽扣,只能钉带子,因为“带子”有“后继有人”的意思。棺材里的铺盖少则三铺,多则九铺九盖,都是取单数。
清代的王公大臣死后,经皇帝批准,可以铺上陀罗经被,就是在黄绫子上印着红色梵文经字的被子,有钱人家有的还要给亡人戴上首饰。帝王和贵族死后要用一颗穿上红线的珍珠填人口中,红线的另一头系在衣襟的飘带上,平民百姓则以红纸包上一些茶叶填人亡者口中,称为“含殓”。为了防止诈尸,还要用红、白色的绳子将亡者的两条腿拴上,并且在亡者胸前放上一本皇历,上边再压上一面镜子,也有压上一个秤砣的。
报丧
人死后大殓(装棺材)前,丧家要给至亲好友送信,目的是让至亲近友前来探丧,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瞻仰遗容。官宦宅门、绅商富户一般都用“本家门房”发出“口报”,也叫“报丧条子”,比如说:“本家某老爷(或某大人,或本家某夫人)恸于夏历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寿终正寝。谨择于某日某时大殓,某日接三。特此讣告。”下款是某街某胡同某宅门房某人报禀。口报不是正式讣闻,是为通知至亲好友来参加大殓的。
口报(报丧条子)也是有钱人家通知关系较为疏远的亲友的办法。一般没门房下人,或者关系较近的亲戚,则须孝子孝孙亲自去上门通知,叫做报丧。报丧的孝子有时来不及做孝衣,只戴个孝帽子,腰上系一根孝带子,到了人家门口不能进去,拍门等人家出来,出来的人无论是自己的长辈,还是晚辈,都要磕个丧头,说一声谁死了,什么时候人殓,即可告辞。
……
李劭南,1967年出生,北京人,大学毕业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编过报纸、杂志、出过书、涉足过体育产业市场。现在担任文化传播公司策划总监。业余时间喜欢收藏,研究北京文化。
汉字 本书特色 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大功臣,我们的祖先用汉字书写了难以计数的典籍,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国粹。冯慧娟所编...
谁在恨美国? 本书特色 这不是一本关于9·11恐怖袭击事件的书籍,也不是关于如何采取行动的书。这是一本由那次可怕的事件引发并着力于理解该破坏行动袭击事件的书,是...
天空的明主(波斯神话) 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非同一般的世界历史。每本书中都充满了处于某一文化核心地位的奇特故事、神秘方式、愤怒的神灵以及幽灵的探求和魔力的象征;而...
明清宫词与宫廷文化研究 本书特色 《明清宫词与宫廷文化研究》由高志忠编著。宫词这一诗体自唐人王建首创联章组诗始,经五代、宋元的不断效仿和开拓,至明清已发展的相当...
大学 中庸 孝经 本书特色 “中华经典诵读”系列图书,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流传*广、*适合记诵的著作,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名家绘本:中国56个民族神话故事典藏(汉族卷5)(英文版) 内容简介 《中国56个民族神话故事典藏·名家绘本(汉族卷5)(英文版)》内容简介:神话是人类童年*珍...
流传千年的古罗马神话故事 本书特色 《公众人文素养读本:流传千年的古罗马神话故事》选取了100个*具代表性的古罗马神话故事,同时配有100个知识崽和相关的图片,...
小书馆:怎样学习《说文解字》 本书特色 《小书馆》系列丛书,主要收入近代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小书,以文史为主,兼及其他。这些“小而可贵的...
中国传统交通习俗-车马 溜索 滑竿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交通习俗:车马·溜索·滑竿》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传统交通习俗-车马 溜索 滑竿 内容简介 简介中国...
《用户研究成长之路》内容简介:本书是从事用户研究工作的入门指导和实践指南,不仅介绍了用户体验研究的基础入门知识,还介绍了可
现代汉语正误辞典-洪汉语学习使用 内容简介 《现代汉语正误辞典》自1993年出版以来,受到汉语教学界的关注和广大师生的喜爱。主编杨庆蕙教授辞世后,此书一直没有再...
乡土中国-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代表作。沿着作者的思路,能够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成书较早,但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
英汉体范畴对比研究---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 内容简介该书稿系语言学专著,主要研究对象是英汉语的体范畴,这也是普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难点...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文艺复兴艺术史研究学者和跨文化艺术史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
钟书国学精粹 山海经 内容简介 《山海经》是一部富含神话传说的古老的地理书,全书现存八十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山海经》是上古时代的文化珍品,虽仅有...
曹雪芹西山传说 本书特色 在《曹雪芹西山传说》中这些或变了形,或掺杂了附会成分的故事中,读者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曹雪芹:那是寄托了老百姓希望和同情的曹雪芹。曹雪芹...
誓说新语-网络边缘用语词典 本书特色 这是本好玩的书。所谓好玩,就是读起来轻松愉快,没有艰深的道理压迫你,没有曲折的情节让你牵肠挂胜,没有惊悚的场面让你夜不安寝...
「我想你們因為我一直沒有現身,不安也差不多快瀕臨極限了,所以特地像這樣為各位登場,感激涕零吧!」神‧榎木津禮二郎回來了!痛快冒險大混亂活劇第二彈!另一個京極堂系...
中国民间传说 本书特色《中国民间传说》是袁珂先生集中记述中国民间传说的唯一著作,首次出版。全书二十余篇,多取材于魏晋人作的笔记小说,且做了较大的艺术加工,有的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茶的真实历史 本书特色 《茶的真实历史》梅维恒 郝也麟 著 高文海 徐文堪 译:本书以时间变迁为经线,以全球的地域传布为纬线,展现了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