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0804》曾刊发《电影编剧的秘密》一文,芦苇、王天兵从类型与艺术的关系切入,回顾了芦苇如何从写作类型片《疯狂的代价》起步,直到创作出《霸王别姬》的编剧历程。该文反响异常热烈,两位老师也一发不可收,延续上次谈话的话题,又做了一次深入访谈,从芦苇《霸王别姬》之后的从影经历开始,回顾了他过去十五年的职业生涯,谈话内容侧重电影编剧技巧,包括几部未能面世的电影剧本。
《我是六零后》是荆方女士的图文作品。在审校过程中,几位老师均表示,写的文字比画的画儿好看。等书印出来——这些绘画全部彩印,看到的人又说,画得真好看。
好看的并不是作者的功底,而是画中无所不在的生活细节。
北京奥运会期间,画家苏坚为四位奥运民工入画。他把画作取名为《他们》,他希望强调的是——这些民工被隔阂于另一世界,不是“你们”,也不是“我们”。
苏坚许了一个愿:如果这幅画卖出去,就请大家在北京看奥运会,住宾馆,吃大餐。
这件事儿*终得以实现,四个民工看奥运,也成为一众媒体报道的热点。
《他们》一文,则以开阔的视角捡拾了这一事件的纵深背景,让我们看到“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
雷蒙德·卡佛的小说集《大教堂》在2008年出版了中文版,一帮迷恋“极简主义小说”的读者雀跃不已——尽管卡佛本人并不喜欢“极简主义”这个标签。本辑《读库》做了一个卡佛专题,《一座墓园,两个女人》讲了卡佛的生命八卦和题外话,《刻小说的人》则侧重卡佛的创作和文学主张:“我不喜欢写作中的不诚实,我不喜欢玩儿花招。我喜欢那些讲得很好、很诚实的故事。”
《对梦境的蓄意投奔》一文,节选自祝勇老师的著作《反阅读》。
鲁迅在“文革”期间,成为声望仅次于毛泽东的人。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介入”“文革”。在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普遍噤若寒蝉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鲁迅先生*为忙碌的年代,他在“文化革命”的各条战线上疲于奔命。
余秋雨老师的一篇署名文章说:
(鲁迅)自己亲身体察过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一次次证明了马列主义的正确,从而信仰愈益坚定;反过来,又用马列主义判别和提炼着这些经验,通过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辛勤地在头脑里做着吐故纳新的工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既不同于狭隘的经验主义者,也不同于死板的教条主义者。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界,论经历革命风涛之多,积累斗争经验之丰富,能与鲁迅相比的人,并不很多。但鲁迅却不沉耽于经验之中,而是为革命现实斗争的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把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上升到马列主义真理的高度,“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为理论”;正因为如此,他所学得的马列主义,也就不是一些抽象空洞的概念、教条,而是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身边的现实斗争和他自己的思想实际紧紧扭结在一起,新鲜活泼,充溢着蓬勃的生命力。
祝勇老师从文本的角度阐释了《野草》:《野草》是鲁迅为政治阐释预留的一块绊脚石。
从本辑《读库》开始,我们开始联系连载张铁志老师的一个系列,按历史顺序写二十世纪的抗议歌手。《昨夜我梦见了乔希尔》是首篇。他根据琼·贝兹一首歌的意境写道:
昨夜我梦见了乔希尔,那个二十世纪初惨死的工运歌手。眼前的他虽然浑身是血,但却显得精神饱满、眼中充满斗志,彷佛正要前往一场激烈的抗争。
我惊讶地说:“乔,你不是已经死了几十年了吗?”
长期待在矿场和其它工厂而显得粗砺黝黑的他,缓缓地说出:“不,我从来没有死。”
“可是,可是那些贪婪的铜矿财主们不是枪杀了你吗?”我说。
“枪是杀不了一个人的。我从来没被他们打死。”他说。
“你知道,”乔微笑着说,“凡是没被他们击倒的人,都会继续坚持下去,继续去组织更多人。而我,不会这样就死去的。”
特别值得推荐的是本辑《读库》的藏书票,由姬炤华绘制,内容既古典,又魔幻。绘画方法是传统的工笔技法,材料却是水彩,纸用英国的手工水彩纸。今年的六辑《读库》,将全部采用他创作的这一系列做藏书票。
《读库0901》是2009年1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可供广大读者参考。
《读库0901》是2009年1月由张立宪编写的一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电影编剧的秘密(续)我是六零后,他们,一座墓园,两个女人等,可供广大读者参考。
《读库0804》曾刊发《电影编剧的秘密》一文,芦苇、王天兵从类型与艺术的关系切入,回顾了芦苇如何从写作类型片《疯狂的代价》起步,直到创作出《霸王别姬》的编剧历程。该文反响异常热烈,两位老师也一发不可收,延续上次谈话的话题,又做了一次深入访谈,从芦苇《霸王别姬》之后的从影经历开始,回顾了他过去十五年的职业生涯,谈话内容侧重电影编剧技巧,包括几部未能面世的电影剧本。
《我是六零后》是荆方女士的图文作品。在审校过程中,几位老师均表示,写的文字比画的画儿好看。等书印出来——这些绘画全部彩印,看到的人又说,画得真好看。
好看的并不是作者的功底,而是画中无所不在的生活细节。
北京奥运会期间,画家苏坚为四位奥运民工入画。他把画作取名为《他们》,他希望强调的是——这些民工被隔阂于另一世界,不是“你们”,也不是“我们”。
苏坚许了一个愿:如果这幅画卖出去,就请大家在北京看奥运会,住宾馆,吃大餐。
这件事儿*终得以实现,四个民工看奥运,也成为一众媒体报道的热点。
《他们》一文,则以开阔的视角捡拾了这一事件的纵深背景,让我们看到“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
雷蒙德?卡佛的小说集《大教堂》在2008年出版了中文版,一帮迷恋“极简主义小说”的读者雀跃不已——尽管卡佛本人并不喜欢“极简主义”这个标签。本辑《读库》做了一个卡佛专题,《一座墓园,两个女人》讲了卡佛的生命八卦和题外话,《刻小说的人》则侧重卡佛的创作和文学主张:“我不喜欢写作中的不诚实,我不喜欢玩儿花招。我喜欢那些讲得很好、很诚实的故事。”
《对梦境的蓄意投奔》一文,节选自祝勇老师的著作《反阅读》。
鲁迅在“文革”期间,成为声望仅次于毛泽东的人。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介入”“文革”。在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普遍噤若寒蝉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鲁迅先生*为忙碌的年代,他在“文化革命”的各条战线上疲于奔命。
余秋雨老师的一篇署名文章说:
(鲁迅)自己亲身体察过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一次次证明了马列主义的正确,从而信仰愈益坚定;反过来,又用马列主义判别和提炼着这些经验,通过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辛勤地在头脑里做着吐故纳新的工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既不同于狭隘的经验主义者,也不同于死板的教条主义者。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界,论经历革命风涛之多,积累斗争经验之丰富,能与鲁迅相比的人,并不很多。但鲁迅却不沉耽于经验之中,而是为革命现实斗争的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把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上升到马列主义真理的高度,“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为理论”;正因为如此,他所学得的马列主义,也就不是一些抽象空洞的概念、教条,而是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身边的现实斗争和他自己的思想实际紧紧扭结在一起,新鲜活泼,充溢着蓬勃的生命力。
祝勇老师从文本的角度阐释了《野草》:《野草》是鲁迅为政治阐释预留的一块绊脚石。
从本辑《读库》开始,我们开始联系连载张铁志老师的一个系列,按历史顺序写二十世纪的抗议歌手。《昨夜我梦见了乔希尔》是首篇。他根据琼?贝兹一首歌的意境写道:
昨夜我梦见了乔希尔,那个二十世纪初惨死的工运歌手。眼前的他虽然浑身是血,但却显得精神饱满、眼中充满斗志,彷佛正要前往一场激烈的抗争。
我惊讶地说:“乔,你不是已经死了几十年了吗?”
长期待在矿场和其它工厂而显得粗砺黝黑的他,缓缓地说出:“不,我从来没有死。”
“可是,可是那些贪婪的铜矿财主们不是枪杀了你吗?”我说。
“枪是杀不了一个人的。我从来没被他们打死。”他说。
“你知道,”乔微笑着说,“凡是没被他们击倒的人,都会继续坚持下去,继续去组织更多人。而我,不会这样就死去的。”
特别值得推荐的是本辑《读库》的藏书票,由姬炤华绘制,内容既古典,又魔幻。绘画方法是传统的工笔技法,材料却是水彩,纸用英国的手工水彩纸。今年的六辑《读库》,将全部采用他创作的这一系列做藏书票。
插图:
王社起难得地找来一面镜子,把略显花白的头发仔细拾掇了一下。工头儿说,他今天可以不出工,但工钱照付——简直让人难以相信——他得给一个要画奥运民工的画家当模特。
彼时恰是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不过大街小巷的生动氛围还难以传导到王社起这里。五十一岁的他正为奥林匹克公园的一个配套工程打工,干的是最低级的泥瓦匠,从没觉得自己和奥运有什么联系。
画家名叫苏坚。剃着光头、穿着迷彩裤的他出现在工地,支起的画板上展开的是一块塑料编织袋(也被称为“民工布”),引来民工们异样的目光。
画家对这样的目光并不陌生,即使在其任教的广州美术学院,也经常陷入周围人的猜疑甚至非议。
2007年,网上流传着一则北京可能在奥运期间赶走外地民工的消息——后来它被证实是一条“假新闻”。奥运前夕,政府确实没有出台任何驱逐民工的政策,只是绝大多数民工选择了“自愿”离开。因为工地、工厂大多停产、限产了,各种廉价出租屋也被清理了。
那条“假新闻”触动了农村长大的苏坚,接下来的一年,他的艺术活动与参与奥运工程的外地民工有关,也与梦幻有关。
2007年8月,苏坚利用假期赶到北京。他本来想进入“鸟巢”作画,但无法实现,最后靠亲友帮忙,辗转进人奥林匹克公园工地写生。
继王社起之后,张艳群、于庆祝、王红涛、房只也成为画中人。他们很在意自己在画中的形象,材料员张艳群试探着问“能不能把我头发多画一点”,他不肯戴上画家准备好的黄色安全帽,因为黄色代表“最低等的工人”,他还很想换上皮鞋;看了草图,担任保安员兼卖小商品的于庆祝对自己的肖像不满意:“苏老师,你好像把我的眼睛画歪了。”
苏坚把画作取名为《他们》,他希望强调的是——这些民工被隔阂于另一个世界,不是“你们”,也不是“我们”。
可以坐在画家面前闲聊,可以随意地翻出香烟点燃,还不算旷工,挺新鲜的,民工们意外地获得轻松的一天,他们看上去没想要别的。画家却许了一个愿:如果这幅画卖出去,就请大家在北京看奥运会,住宾馆,吃大餐。工人们只把它当做一句玩笑,对于苏老师画完画带着大家去国际展览中心看画展,“模特”们已经很意外了。
画展现场真让人大开眼界,观众里还有黑人女孩,画布上的女人还赤身裸体。听苏坚介绍说,有的画可以卖到几百万,工人们诧异之余,也不免私下感叹,苏
张立宪,河北赵县人,著名出版人,作家。因喜好数字六,以老六自称,网名见招拆招。现居北京。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策划过一些文艺类图书,如《大话西游宝典》、《独立精神》、《事关江湖》、《家卫森林》等,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 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无论从内容、版式还是到装帧,其追求完美及一丝不苟,均令许多出版界同行汗颜。其所开设的读书博客,成了“读库”迷实现诸种交流的良好平台。
奇枝怪叶:中国志怪故事集 本书特色 原汁原味的中国志怪故事集。这本书是对中国志怪小说典范《搜神记》里故事的重组,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再次激活了古老传说,从...
明日之中国文化-民国文学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本讲演于比较中印欧过去之文化中,求吾国文化之出路,一方认定各种文化之客观的研究为目前要务,他方仍不忘求药自救之目的,...
中国人的日常 本书特色 本书中,梁晓声以小说家的生动笔法,社会观察家的敏锐思考,记录了各色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百态,淋漓尽致地绘制了他们的五光十色的精神图谱。 这里...
文字学常识 本书特色 经典,滋养着艺术家,孕育了艺术之花。可见黄帝时作书契者,已经有沮颂、仓颉两个人了。其实文字未整理以前, 是极混杂的, 创制的, 决不是一两...
教你写对联-入门版 本书特色对联,又称楹联,是根据汉字的字义、字形、词性与声韵等特点构成的。重要特点是要求语言、声调内容、形式(字数)都对称,较之旧诗词活泼自由...
成语典故与河南名胜 本书特色 本书收入了71条成语和90幅图片,基本覆盖了出自河南的有典型意义的成语典故和河南的主要名胜古迹,赋予它古老的雄劲和年轻的妖娆。当您...
文坛与文人 内容简介 《文坛与文人》系《百年潮》精品系列,收入我国近代史、中共党史学界专家学者以及原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革命家关于文化领域亲历事件的回忆...
房龙地理:上 本书特色 《房龙地理》是房龙的代表作之一。在书中,作者对于世界地理的讨论,不再局限于对地球自然特征的描述,书中既没有罗列枯燥的数字,也没有堆砌深奥...
民国四川话英语教科书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百年前的英文版四川话教材,是华西医院创始人启尔德医生给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学生学习四川话编写的英语教材,1917年由华西协和...
武田篤典1967年生於日本大阪。1991年在關西學院大學就學時即以作者之姿初試啼聲,擔任許多雜誌連載專欄的主筆,如雜誌擔任專欄「型男講座」及「BREAK THR...
汉学研究新视野 本书特色 顾彬教授以丰富的外文资料对西方汉学所取得的新成就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尤其是围绕近年来德语、英语世界所出版的汉学新书中所涉及的新译本、新材...
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 内容简介 本书以研究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解读《红楼梦》,引领读者深入贾府的家庭生活,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家庭,剖示传统社会的文化与伦理格局,演绎社会...
语义的文化变迁 内容简介 构成语言的语音、语法、语义三要素中,语义的历史性和文化性*为深厚。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东亚...
中国文化ABC:山水与建筑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ABC:山水与建筑》以文化的视角,遴选*中国特色的名山大川和传统建筑,从江河文化、中国名山、世界奇观、历史建筑、...
虚字说 内容简介 虚字说,是一部讲解文言虚词的专著。作者袁仁林,字振千,清代陕西三原县人,雍正年间贡生。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三原县新志卷之六人物志有一段简短的记载...
现代汉语实用修辞学 本书特色 倪素平、丁素红编著的《现代汉语实用修辞学》不注重对修辞理论的学术探讨,而在于探求其实用性。主要是在写作过程中紧扣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
杜其容声韵论集 目录 自序陈澧反切说申论由韵书中罕见上字推论反切结构三等韵牙喉音反切上字分析毛诗连绵词谱毛诗释文异乎常读之音切研究部份叠韵连绵词的形成与带1-复...
寶貝大猛男(上)唉!天下果然沒有白吃的午餐原以為自己撿到個好工作,誰知竟是誤上賊船!什麼接接電話、打打電腦,供吃供住還月領三萬?哼!從頭到尾都是騙死人不償命的鬼...
语篇对话的理论及应用 本书特色 《语篇对话性的理论及应用》在对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将其置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视角之下进行重新语境化,提出了一...
朱子家训 本书特色 《朱子家训》全文仅522字、54句话,却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其中主张的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