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期,作者着手《斯大林周围的人》一书的写作。1980—1983年,关于斯大林某些主要亲信的首批札记发表在西方国家的报刊杂志上。该书的**个英文版本(《All stalin's Men》)于1984年问世,随后根据英文和俄文版本的译文在许多国家发表,其中包括日本、中国、波兰和匈牙利。1989年.经过重大补充的本书《他们包围着斯大林》在苏联出版。那是改革和公开性年代,作者打算在随后两年对书中提到的六位主要人物各写一部不长的书,这个任务只完成了一部分。基辅的《祖国》(1991年第5—6期)和沃罗涅目的《高潮》(1991年第8—9期)杂志刊载了《拉扎尔·卡冈诺维奇》。1992年,共和国出版社出版了关于米·苏斯洛夫的《灰衣主教》。1992年,作者又写了关于米·加里宁的《全苏村长》。本书将所有上述文章收集在一起。1992—2005年期间,俄罗斯联邦发表了关于斯大林主要亲信的许多文章。俄罗斯与美国分别出版了多卷本的斯大林与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和加里宁通信集。米高扬的回忆录《往事如烟》、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的谈话记录也相继出版,马林科夫之子写了关于自己父亲的书,莫洛托夫的孙子维·尼科诺夫发表了关于自己祖父的详细自传(两卷本)。
莫斯科的长寿市民(维•米•莫洛托夫)
我的手表还在
我的一位老熟人急着上班,将手表忘在家里。当她走过格拉诺夫斯基大街时,看见人行道上站着一位个子不高的老人,便问:“请问,现在几点了?”“上帝保佑,我的手表还在。”老人说,然后报了时间。等他抬起头时,这位妇女(1937年被处决的一位老布尔什维克的女儿)十分惊讶。她认出他就是莫洛托夫,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的领导人。20世纪40年代,他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排名仅次于斯大林,位居第二。
但是,*近与笔者交谈的大部分年轻人连莫洛托夫的名字都不知道。善于思考问题的美国记者亨利:史密斯对此感到惊讶,但笔者并不认为值得大惊小怪。
亨利•史密斯在其《俄国人》一书中写道:西方人忘记了,尽管他们身处异国他乡,但经常比俄国青年更了解苏联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苏联著名流行歌曲演员阿尔卡基•赖金身上的一件事为这种现象提供了一个明显的例子。一年冬季,他心脏病发作被送进医院,18岁的孙子前来探视。突然,赖金从病床上坐起来,惊恐万状,因为他看见斯大林*亲密的战友之一、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兼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正从病房经过。
“就是他!”赖金失声喊道。
“谁?”孙子问。他觉得从走廊中过去的那个人面生。
“莫洛托夫。”赖金小声说。
“莫洛托夫是什么人?”小青年莫名其妙地问。正如一位中年学者所言:“缺乏历史知识影响了青年一代的发展。他们既不了解恶棍,也不了解英雄,只迷信西方摇滚乐明星。”
当然,老一辈人还清楚地知道莫洛托夫。然而,就连他们也对这位前总理*近20年的命运一无所知,也不知道他是否还在人世。因此,当他们在1986年年底,读了苏联部长会议的一份简短讣告之后万分惊讶。讣告说,1930—1941年期间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莫洛托夫逝世,享年97岁。对他们许多人而言,它既是一份讣告,也是莫洛托夫的名字从政治上虚无缥缈的状态中再度出现。
莫洛托夫1906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也许他在生命的*后一年是资格*老的党员。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老的党员是法罗。利泽尔•克努尼扬茨,她于1903年参加社会民主运动。1980年年底逝世,享年97岁。1983年,1904年入党的苏共党员季莫费-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逝世,享年99岁。1985年夏季,安娜•尼古拉耶夫娜-贝奇科娃逝世。她1906年6月入党,享年99岁。现在莫洛托夫又与世长辞……
如果说,莫洛托夫作为资格*老的党员的时间并不长,但毫无疑问,他长期是20年代初期唯一健在的中央委员。这些中央委员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自然死亡,其中大部分或者被处决,或者死在监狱和劳改营里。莫洛托夫为消灭这些人立下了莫洛托夫原姓斯克里亚宾。开始为布尔什维克报纸撰写短文和文章时,曾经用过不同的笔名。1919年出版了一本关于工人参加经济建设的小册子,用了莫洛托夫这个笔名(意为“锤子”。——译者注),后来这就成为他经常的姓氏。
不知为什么,许多人认为莫洛托夫出身于贵族之家,这是不正确的。1890年3月9日,莫洛托夫出生在维亚特省库卡尔卡镇,是诺林斯克市民米哈伊尔•斯克里亚宾的第三个儿子。莫洛托夫的父亲家境殷实,为儿子们提供了接受良好的教育机会。莫洛托夫在喀山实科中学毕业(俄国革命前的中学,不教授拉丁语和希腊语,主要教授数学及自然科学。——译者注),还学过音乐。那时俄国正在发生革命,喀山大部分年轻人都很激进,莫洛托夫参加了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献的自学小组。在这里,莫洛托夫结识了维克托•季霍米尔诺夫。季霍米尔诺夫是富商之子,继承了一大笔遗产,1905年参加喀山布尔什维克小组。在他的影响下,莫洛托夫于1906年参加这个小组,1909年被捕,被流放到沃洛格达:流放结束后他来到彼得堡,考入工学院。1912年,**份合法的布尔什维克报纸《真理报》开始在首都出版,季霍米尔诺夫是其组织者之一,为其捐献了一大笔款项。季霍米尔诺夫吸收莫洛托夫参加报纸工作,莫洛托夫在报纸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后来在30年代,莫洛托夫千方百计保护了自己这位朋友的女儿——在大剧院工作的芭蕾舞女演员M.季霍米尔诺娃。
由于党的许多领导人被捕或者侨居国外,不仅彼得堡的,而且全俄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在**次世界大战初期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况。1915年秋季,在A.什利亚普尼科夫的领导下,在彼得格勒重新成立了中央委员会俄国局。一年之后,26岁的莫洛托夫成为该局的委员。在二月革命*初日子里,他自然而然地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1917年3月,他进入《真理报》编辑部和彼得格勒苏维埃执委会。
然而,党的领导人流放和流亡归来之后莫洛托夫退居次要地位。他既没有演说家的天才,也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革命的能量。因此,无论在1917年暴风骤雨的革命岁月,还是在后来的国内战争年代,他都不算出类拔萃。但是,莫洛托夫表现出自己是一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执行者,加上他受过系统的技术教育,因此1918年出任北部地区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管理旧俄的七个省和卡累利阿劳动公社。1919年他领导伏尔加河沿岸经济和苏维埃组织的恢复工作。1919年夏季,在乘“红星”号鼓动轮船联合旅行时,莫洛托夫结识了列宁的夫人娜•康•克鲁普斯卡娅。他与列宁认识还要早一些,是1917年4月。
不久,莫洛托夫与当地干部开始出现尖锐冲突,结果他被从伏尔加河沿岸地区召回,派到乌克兰,在那里只工作了几个月。这时,俄共(布)中央机关迅速扩大,在一党制条件下这也很自然,加之1919年3月雅•米•斯维尔德洛夫逝世。此前,党的机关几乎由他独当一面,卓有成效地领导着。1920年决定在集体领导的原则上建立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中央全会选举尼•尼•克列斯京斯基、E.A.普列奥勃拉任斯基、π、Π•谢列布里亚科夫为中央书记。这三个人都是列•达•托洛茨基的支持者。“工会之争”之后,列宁决定全部更新中央书记处班子。俄共(布)第10次代表大会之后这个决议付诸实施。会上托洛茨基。的纲领及其追随者遭到失败。莫洛托夫被选人新的书记处和中央委员会。他不仅当了中央委员会书记,还当了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洛托夫对办公厅的工作特别认真,但缺乏独立性和威望。当时,列宁对俄共(布)中央委员会下设的许多辅助局一开始就表现的官僚主义极为不满。1922年春季决定改组书记处,扩大其权限和职能,委派一名政治局委员领导这个机关。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建议由斯大林担任,列宁同意这个建议。
斯大林时代的升迁
党的第11次代表大会之后,由斯大林、莫洛托夫和古比雪夫组成的新书记处成立。身为总书记的斯大林之所以将莫洛托夫留在书记处,不仅是因为莫洛托夫完全无条件地忠于他,还因为他赏识莫洛托夫兢兢业业的官僚主义和工作能力。莫洛托夫天生不是当**把手的材料,在工人农民中见不到他的身影。然而,他却能在办公室有条不紊地处理浩瀚的公文,完成斯大林不太喜欢的书记处文牍工作。**代布尔什维克大都不喜欢办公室工作,所以那时给莫洛托夫起了一个侮辱性的外号——“石屁股”。
列宁出殡时,莫洛托夫与其他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一起为领袖抬棺材。1924年1月28日,《真理报》记者写道:“4时许,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莫洛托夫、布哈林、鲁祖塔克、托姆斯基和捷尔任斯基一起,护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经过红场桥,直接向墓地走去。走在前面的是旗手。”
20年代,我们看到莫洛托夫总是与斯大林在一起。莫洛托夫积极参加反对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斗争,而后又参加反对季诺维也夫和“联合”反对派的斗争。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他经常作关于组织问题的报告,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接二连三地出版小册子和专著,如:《党的实践问题》、《党和列宁的号召》、《革命时期的列宁和党》、《论托洛茨基主义的教训》、《党的农村政策》等。尽管莫洛托夫对农业问题一窍不通,但他从1924年起就领导中央农村工作委员会。1928--1929年,莫洛托夫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毫不动摇地支持斯大林的反“右倾”斗争。
莫洛托夫在与莫斯科党组织右派的斗争中特别努力,强烈谴责“反对派”及其领导人H.A.乌格拉诺夫。如果说莫洛托夫在党的第15次代表大会上反对强行没收粮食,并警告说类似的路线会“导致苏联国家崩溃”,那么一个月之后他却持截然相反的观点,尖锐批评俄共(布)莫斯科市委全会的决议——反对在粮食收购工作中采取紧急措施。莫洛托夫在这个问题上也紧跟“主子”。1928年11月,他开始担任莫斯科市委**书记,同时兼任中央委员会书记。《莫斯科真理报》列举了他担任领导期间的有趣事例:在他担任莫斯科市委**书记的130天里,几乎更换了莫斯科党组织的全部领导,确实将首都的共产党员“团结”在“领袖”的周围。莫斯科市委的六名部长中有四名被撤职,首都的六名区委书记只有两名继续留任。与上届选举相比,莫斯科市委的局级班子被更换了60%。新当选的157名莫斯科市委委员中,只有58名是上届市委委员。布哈林、留京不再担任市委委员,卡冈诺维奇及其他明显的斯大林派当选。莫洛托夫粉碎了莫斯科党组织这个“卡扣”,胜利地完成了斯大林交给的任务。
……
梅韵玖传-梅葆玖 本书特色 这本传记把梅葆玖先生的从艺生涯记录下来,讲述了梅先生的艺术心得、为人处世和人生追求,立足京剧艺术当前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希望能为决策...
陶渊明传论 本书特色 《陶渊明传论》探讨了陶渊明的思想来源,即他的两个重要先辈——陶侃和孟嘉,还阐述了陶渊明的一生及其作品。本书资料翔实可靠,内容丰富深刻,观点...
陆小曼画传:为爱战斗的一生 本书特色 爱是人生*伟大的一件事实,如何少得了一个完全;一定得整个换整个;整个化整个,像糖化在水里,才是理想的事业,有了那一天,这一...
欧阳修传: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 目录 **章一代文宗出孤寒从沙滩画荻开始,幼年的欧阳修在母亲引导下读书习字几位创业垂统的皇帝对文化的高度弘扬,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各阶...
新编傅山年谱 本书特色 《新编傅山年谱》笔者尹协理从一九八二年开始研究傅山,焉傅山在生活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做出如此众多的贡献深深感动。但由于以前研究与宣传不够,国...
二战风云人物-法西斯狂徒墨索里尼 本书特色 端木佳睿编*的《法西斯狂徒(墨索里尼1883- 1945)/二战风云人物》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 历史上规模*大...
杨东莼大传 本书特色 那些渐已远逝的传奇故事,那段无法平静的人生履痕,或是明日黄花,或被尘埃湮没,或在风中消散。岁月其徂,古人乃喟叹:“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
许世友外传 内容简介 卷首语**章 血色童年第二章 侠骨少年第三章 少林之路第四章 深山遇匪第五章 八年少林第六章 校场比武第七章 打出少林第八章 月儿难圆第九...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他叱咤政坛,潜心学问,仅遗留下来的著作就有1400多万字。在忧国
《杜甫传(图文本)》内容简介:冯至是继闻一多之后的又一位致力于杜甫研究、致力于向文学界和全社会传扬杜甫精神的著名诗人。本书
贺龙传 本书特色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是一项反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光辉业绩的宏伟工程。它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的...
梵高传 本书特色 荷兰画家温森特·梵高,是19世纪人类*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备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
被称为“世纪同龄人”的夏衍,是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作为20世纪中国诸多文化、政治事件的亲身参与者,夏衍在八十四岁高
人散曲终:演义名人的最后岁月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中国民国一些电影演员的生平事迹,其中有王汉伦、杨耐梅、张织云、宣景琳、胡蝶等。人散曲终:演义名人的最后岁月 目...
青山青史-连雅堂传 内容简介 连雅堂在三十五岁游历西湖时写下这首诗,那年是一九一二年,正值民国初建,但台湾已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他在十八岁时亲身经历异族统治之痛,...
魅力口才周恩来 本书特色 一句话改变人生命运、一段话扭转谈判结果,一席话颠覆历史事件。且看他以口才创造的神奇!以理服人的语言让谈判见效;朴实无华的语言让百姓温暖...
阎锡山回忆录 本书特色 张殿兴和阎锡山编著的《阎锡山早年回忆录》自幼年生活起,止于袁世凯帝制失败,虽只有区区30余年的时间,但由于阎锡山耳闻目睹或亲身参与了其间...
金庸传--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 本书特色 八十岁的金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神话,有人说他是“文坛侠圣”,有人称他为香港“良知的灯塔”,也有人认为他一钱不值。其实...
世纪才女——苏雪林传 内容简介 苏雪林在七八岁以前,成天和几个年龄差不多大小的叔父、哥弟们混在一起淘气、玩耍,他们漫游于野外,钓鱼、捕蝉、捉雀儿、掏蟋蟀。在疯玩...
永远的雷锋-雷锋精神五十年 本书特色 《永远的雷锋:雷锋精神五十年》是一部人物传记作品。这本书立足雷锋精神,追寻雷锋精神50年的发展轨迹,对雷锋精神的形成、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