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期,作者着手《斯大林周围的人》一书的写作。1980—1983年,关于斯大林某些主要亲信的首批札记发表在西方国家的报刊杂志上。该书的**个英文版本(《All stalin's Men》)于1984年问世,随后根据英文和俄文版本的译文在许多国家发表,其中包括日本、中国、波兰和匈牙利。1989年.经过重大补充的本书《他们包围着斯大林》在苏联出版。那是改革和公开性年代,作者打算在随后两年对书中提到的六位主要人物各写一部不长的书,这个任务只完成了一部分。基辅的《祖国》(1991年第5—6期)和沃罗涅目的《高潮》(1991年第8—9期)杂志刊载了《拉扎尔·卡冈诺维奇》。1992年,共和国出版社出版了关于米·苏斯洛夫的《灰衣主教》。1992年,作者又写了关于米·加里宁的《全苏村长》。本书将所有上述文章收集在一起。1992—2005年期间,俄罗斯联邦发表了关于斯大林主要亲信的许多文章。俄罗斯与美国分别出版了多卷本的斯大林与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和加里宁通信集。米高扬的回忆录《往事如烟》、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的谈话记录也相继出版,马林科夫之子写了关于自己父亲的书,莫洛托夫的孙子维·尼科诺夫发表了关于自己祖父的详细自传(两卷本)。
莫斯科的长寿市民(维•米•莫洛托夫)
我的手表还在
我的一位老熟人急着上班,将手表忘在家里。当她走过格拉诺夫斯基大街时,看见人行道上站着一位个子不高的老人,便问:“请问,现在几点了?”“上帝保佑,我的手表还在。”老人说,然后报了时间。等他抬起头时,这位妇女(1937年被处决的一位老布尔什维克的女儿)十分惊讶。她认出他就是莫洛托夫,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的领导人。20世纪40年代,他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排名仅次于斯大林,位居第二。
但是,*近与笔者交谈的大部分年轻人连莫洛托夫的名字都不知道。善于思考问题的美国记者亨利:史密斯对此感到惊讶,但笔者并不认为值得大惊小怪。
亨利•史密斯在其《俄国人》一书中写道:西方人忘记了,尽管他们身处异国他乡,但经常比俄国青年更了解苏联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苏联著名流行歌曲演员阿尔卡基•赖金身上的一件事为这种现象提供了一个明显的例子。一年冬季,他心脏病发作被送进医院,18岁的孙子前来探视。突然,赖金从病床上坐起来,惊恐万状,因为他看见斯大林*亲密的战友之一、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兼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正从病房经过。
“就是他!”赖金失声喊道。
“谁?”孙子问。他觉得从走廊中过去的那个人面生。
“莫洛托夫。”赖金小声说。
“莫洛托夫是什么人?”小青年莫名其妙地问。正如一位中年学者所言:“缺乏历史知识影响了青年一代的发展。他们既不了解恶棍,也不了解英雄,只迷信西方摇滚乐明星。”
当然,老一辈人还清楚地知道莫洛托夫。然而,就连他们也对这位前总理*近20年的命运一无所知,也不知道他是否还在人世。因此,当他们在1986年年底,读了苏联部长会议的一份简短讣告之后万分惊讶。讣告说,1930—1941年期间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莫洛托夫逝世,享年97岁。对他们许多人而言,它既是一份讣告,也是莫洛托夫的名字从政治上虚无缥缈的状态中再度出现。
莫洛托夫1906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也许他在生命的*后一年是资格*老的党员。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老的党员是法罗。利泽尔•克努尼扬茨,她于1903年参加社会民主运动。1980年年底逝世,享年97岁。1983年,1904年入党的苏共党员季莫费-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逝世,享年99岁。1985年夏季,安娜•尼古拉耶夫娜-贝奇科娃逝世。她1906年6月入党,享年99岁。现在莫洛托夫又与世长辞……
如果说,莫洛托夫作为资格*老的党员的时间并不长,但毫无疑问,他长期是20年代初期唯一健在的中央委员。这些中央委员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自然死亡,其中大部分或者被处决,或者死在监狱和劳改营里。莫洛托夫为消灭这些人立下了莫洛托夫原姓斯克里亚宾。开始为布尔什维克报纸撰写短文和文章时,曾经用过不同的笔名。1919年出版了一本关于工人参加经济建设的小册子,用了莫洛托夫这个笔名(意为“锤子”。——译者注),后来这就成为他经常的姓氏。
不知为什么,许多人认为莫洛托夫出身于贵族之家,这是不正确的。1890年3月9日,莫洛托夫出生在维亚特省库卡尔卡镇,是诺林斯克市民米哈伊尔•斯克里亚宾的第三个儿子。莫洛托夫的父亲家境殷实,为儿子们提供了接受良好的教育机会。莫洛托夫在喀山实科中学毕业(俄国革命前的中学,不教授拉丁语和希腊语,主要教授数学及自然科学。——译者注),还学过音乐。那时俄国正在发生革命,喀山大部分年轻人都很激进,莫洛托夫参加了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献的自学小组。在这里,莫洛托夫结识了维克托•季霍米尔诺夫。季霍米尔诺夫是富商之子,继承了一大笔遗产,1905年参加喀山布尔什维克小组。在他的影响下,莫洛托夫于1906年参加这个小组,1909年被捕,被流放到沃洛格达:流放结束后他来到彼得堡,考入工学院。1912年,**份合法的布尔什维克报纸《真理报》开始在首都出版,季霍米尔诺夫是其组织者之一,为其捐献了一大笔款项。季霍米尔诺夫吸收莫洛托夫参加报纸工作,莫洛托夫在报纸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后来在30年代,莫洛托夫千方百计保护了自己这位朋友的女儿——在大剧院工作的芭蕾舞女演员M.季霍米尔诺娃。
由于党的许多领导人被捕或者侨居国外,不仅彼得堡的,而且全俄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在**次世界大战初期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况。1915年秋季,在A.什利亚普尼科夫的领导下,在彼得格勒重新成立了中央委员会俄国局。一年之后,26岁的莫洛托夫成为该局的委员。在二月革命*初日子里,他自然而然地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1917年3月,他进入《真理报》编辑部和彼得格勒苏维埃执委会。
然而,党的领导人流放和流亡归来之后莫洛托夫退居次要地位。他既没有演说家的天才,也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革命的能量。因此,无论在1917年暴风骤雨的革命岁月,还是在后来的国内战争年代,他都不算出类拔萃。但是,莫洛托夫表现出自己是一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执行者,加上他受过系统的技术教育,因此1918年出任北部地区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管理旧俄的七个省和卡累利阿劳动公社。1919年他领导伏尔加河沿岸经济和苏维埃组织的恢复工作。1919年夏季,在乘“红星”号鼓动轮船联合旅行时,莫洛托夫结识了列宁的夫人娜•康•克鲁普斯卡娅。他与列宁认识还要早一些,是1917年4月。
不久,莫洛托夫与当地干部开始出现尖锐冲突,结果他被从伏尔加河沿岸地区召回,派到乌克兰,在那里只工作了几个月。这时,俄共(布)中央机关迅速扩大,在一党制条件下这也很自然,加之1919年3月雅•米•斯维尔德洛夫逝世。此前,党的机关几乎由他独当一面,卓有成效地领导着。1920年决定在集体领导的原则上建立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中央全会选举尼•尼•克列斯京斯基、E.A.普列奥勃拉任斯基、π、Π•谢列布里亚科夫为中央书记。这三个人都是列•达•托洛茨基的支持者。“工会之争”之后,列宁决定全部更新中央书记处班子。俄共(布)第10次代表大会之后这个决议付诸实施。会上托洛茨基。的纲领及其追随者遭到失败。莫洛托夫被选人新的书记处和中央委员会。他不仅当了中央委员会书记,还当了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洛托夫对办公厅的工作特别认真,但缺乏独立性和威望。当时,列宁对俄共(布)中央委员会下设的许多辅助局一开始就表现的官僚主义极为不满。1922年春季决定改组书记处,扩大其权限和职能,委派一名政治局委员领导这个机关。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建议由斯大林担任,列宁同意这个建议。
斯大林时代的升迁
党的第11次代表大会之后,由斯大林、莫洛托夫和古比雪夫组成的新书记处成立。身为总书记的斯大林之所以将莫洛托夫留在书记处,不仅是因为莫洛托夫完全无条件地忠于他,还因为他赏识莫洛托夫兢兢业业的官僚主义和工作能力。莫洛托夫天生不是当**把手的材料,在工人农民中见不到他的身影。然而,他却能在办公室有条不紊地处理浩瀚的公文,完成斯大林不太喜欢的书记处文牍工作。**代布尔什维克大都不喜欢办公室工作,所以那时给莫洛托夫起了一个侮辱性的外号——“石屁股”。
列宁出殡时,莫洛托夫与其他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一起为领袖抬棺材。1924年1月28日,《真理报》记者写道:“4时许,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莫洛托夫、布哈林、鲁祖塔克、托姆斯基和捷尔任斯基一起,护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经过红场桥,直接向墓地走去。走在前面的是旗手。”
20年代,我们看到莫洛托夫总是与斯大林在一起。莫洛托夫积极参加反对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斗争,而后又参加反对季诺维也夫和“联合”反对派的斗争。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他经常作关于组织问题的报告,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接二连三地出版小册子和专著,如:《党的实践问题》、《党和列宁的号召》、《革命时期的列宁和党》、《论托洛茨基主义的教训》、《党的农村政策》等。尽管莫洛托夫对农业问题一窍不通,但他从1924年起就领导中央农村工作委员会。1928--1929年,莫洛托夫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毫不动摇地支持斯大林的反“右倾”斗争。
莫洛托夫在与莫斯科党组织右派的斗争中特别努力,强烈谴责“反对派”及其领导人H.A.乌格拉诺夫。如果说莫洛托夫在党的第15次代表大会上反对强行没收粮食,并警告说类似的路线会“导致苏联国家崩溃”,那么一个月之后他却持截然相反的观点,尖锐批评俄共(布)莫斯科市委全会的决议——反对在粮食收购工作中采取紧急措施。莫洛托夫在这个问题上也紧跟“主子”。1928年11月,他开始担任莫斯科市委**书记,同时兼任中央委员会书记。《莫斯科真理报》列举了他担任领导期间的有趣事例:在他担任莫斯科市委**书记的130天里,几乎更换了莫斯科党组织的全部领导,确实将首都的共产党员“团结”在“领袖”的周围。莫斯科市委的六名部长中有四名被撤职,首都的六名区委书记只有两名继续留任。与上届选举相比,莫斯科市委的局级班子被更换了60%。新当选的157名莫斯科市委委员中,只有58名是上届市委委员。布哈林、留京不再担任市委委员,卡冈诺维奇及其他明显的斯大林派当选。莫洛托夫粉碎了莫斯科党组织这个“卡扣”,胜利地完成了斯大林交给的任务。
……
梨园客李滨声 本书特色 《梨园客李滨声》是一本以李滨声学戏唱戏画戏经历为导线的传记文学,其间穿插了历史事件、民俗文化、名人轶事和丰富的京剧艺术内容,使其既具有很...
纪念伟大作家曹雪芹逝世二百五十周年文集 本书特色 “纪念伟大作家曹雪芹逝世25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1月22日在河北廊坊召开。这是红学界的一次学...
重品梁实秋 本书特色 一个作家的人生,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状态的缩影。作者王国华利用数年时间研读梁实秋作品,梳理和打量梁实秋,对这位曾经毁誉不一的著名作...
随遇而安(新版精装) 本书特色 这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情回顾、从容讲述。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
毛泽东三兄弟 本书特色 前言回韶山我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是一个有灵气的地方。每年我都会回韶山。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如今我和妻子刘滨一起,领着东东、甜甜去韶...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本书特色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
西乡隆盛-改变日本历史的人 本书特色 这个人,登场于动乱时期,看到了日本遥远的将来;这个人,将日本导向了革命,改变了历史轨迹;这个人,是明治维新的*大功臣,却又...
封面中国1-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1923-1946) 本书特色 新颖的视角,生动的细节,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收获》专栏著名作者、2006年第五届华语文学...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内容简介:6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能源安全关系国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36位名人 本书特色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长河里,总是会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断涌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名人,他们以其超群卓绝的思想智慧和自强...
雷锋 本书特色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伟大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二十多年来,雷锋像一面鲜红的旗帜,飘扬在人民的心中,并且奇迹般地走向世界。普通一...
艾森豪威尔回忆录(一—四) 本书特色 本书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战前美国的军备情况以及美、英等国军队在北非、地中海区和欧洲大陆进行的几次重要战役,特别是美、英军队强渡...
《在股市大崩溃前抛出的人:巴鲁克自传(典藏版)》内容简介:巴鲁克自传共有两卷,本书是第一卷,也是与第二卷完全独立、自成一体
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本书特色 1949年,风云变幻,时局动荡,文人的命运也不可避免地与政治黏合在了一起……本书将胡适、傅斯年、东方美、南怀瑾等几大鸿儒在1...
翁同龢-一品大员 两朝帝师(全二册) 内容简介 翁同龢(1830-1904),清末维新派。字声甫,号叔平、瓶笙,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1856年(咸丰六年)状元...
昨夜我梦见了和平 本书特色 这是本越南战争中一位战地女医生的日记,在她牺牲那天戛然而止。在被美军缴获即将焚毁之时,是一个美国大兵抢救过来,冒着违反军队条例的风险...
《人类群星闪耀时(经典译林)》内容简介:本书是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收入茨威格的历史特写14篇,向我们展现了14个决
风流才帝赵佶 内容简介 本书在忠于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采用文学创作的方法,以宏观的构思,细腻的笔触,形象的描摩,丰富的想象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徽宗一...
《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内容简介:2019年对于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来说是转折与深化推进的开始。在这个节点,最需要的不光是产业、技术
文化昆仑钱锺书 本书特色 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文化昆仑钱锺书》是一部介绍民国才子钱锺书的传记。《文化昆仑钱锺书》从多角度地介绍了钱锺书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