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对土家族哲学研究方法的探讨人手,着眼于土家族哲学的转型,分上、中、下三篇对中华人捉共和国成立前的土家族哲学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明和探讨:上二篇总沦土家族哲学,阐明了土家族及其哲学传统,厘清了土家族精神传统的生成与转型;中篇集中考察和讨沦了土家族传统哲学,包括士家族哲学思维的萌芽、賨人思想家鹖冠子的哲学思想、渝湘地区土家族学者的哲学思想、《田氏——家言》的哲学思想、封建社会末世的历史批判与哲学反思等内容;下篇则探讨了士家族近现代哲学,包括土家族近现代哲学的转型、辛亥革命前后土家族哲学的新变化、土家族学者对唯物史观的接受与阐释、沈从文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等。作者是土家族人,本书既是其自身20年来孜孜探讨土家族哲学的*新成果,也是我国**次对土家族哲学进行的全景式展示,从而彰显出土家族哲学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个人风格的魅力。
**章土家族及其哲学传统
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土家族具有土家语“毕兹卡”和汉语“土家”两种族称,有本民族的语言且兼通汉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土家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传统。然而,凡是研究一个问题,都需要与研究对象相应的概念与话语系统。在生活中,话语系统是塑造并反映社会习俗、观念、规范的指标;在研究中,塑造社会的话语系统转而为研究的对象、规范。而且,在一种研究中,“越重要的术语越可能被滥用”①。因此,有必要先对作为本书研究对象的“土家族”等进行必要的界定,并据此对土家族文化性格及土家族传统哲学思想做一总体把握。
**节作为文化范畴的“土家族”
土家族是中国目前已确认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毗连地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共有802万余人,人口总数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居第六位。在古代,无论是中域文明还是土家族自身,都有对土家族自身存在性的共识,并获得了“土家”的指谓;在中华民国时期,土家族曾不被当局承认,甚至把说土家语的土家人诬称为说黑话的“匪”,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民族伤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即有不少土家族同胞多次向中共中央及各级地方党政组织反映,要求承认土家族是一个单一民族。中央及各级调查组的研究人员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先后写出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潘光旦)①、《关于湘西土家语言的初步意见》(王静如)及《湘西土家概况》(汪明瑀)②等论著,从各方面证明土家族是一个单一民族。据此,1956年10月,中共中央确认土家族是一个单一民族。中共中央统战部于1957年1月电告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1957年3月15日,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在《光明日报》上公布并配发了简介。从此,土家族获得了新中国的政治与法律承认,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现改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间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县与民族乡。
一、土家族与中域文化的关系
从历史文化序列看,土家族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古人类活动活跃的地区,“南方古猿”、“巫山人”、“长阳人”及“资阳人”、“桐梓人”等的发现,向人们展现了远古时代整个土家族地区的历史文化面貌,其文化内涵与后来的土家族文化有相因关系。③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无论是“巴人”时期,还是以后的历史时代,中域王朝一直在土家族地区实行有别于中域统治方式的“分封”制度、“羁縻州郡”制度、土司制度等,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原则。据容美土司《田氏族谱•田武靖公父子合传》所称,维系土家族地区与中域王朝关系的主要是两条,即“忠”与“文”:“疑乎不得而臣也,则贵其忠,忠则旌焉”;“臣焉而后待以不臣也,又疑乎三代之学弗共也,则贵其文,文则著焉。”“忠”与“文”的内涵是:“睢忠也,故安上而厚下。”“惟文也,故周礼六德、六行、六艺咸备,而风以移。”只要具备这两条就能达到与中域中央王朝的和平共处:”惟忠且文也,故保世亢宗而赏以延,爰是考绩录异,加恤加衔一与郡县不殊。”自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完成改土归流,使土家族逐渐由“边夷”化外之民进而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念的中域文明主流社会,实现了华夏文化认同。1840年后,土家族又同整个中华民族一道被卷入了全球性现代化运动的洪流。在历史发展中,土家族的族称经历了一个由“巴”而“蛮”、由“蛮”而“土”、由“土”而“土家”的历史转变过程,土家族的文化也经历了一个由“蛮”而“熟夷”、由“熟夷”而“儒”、由“儒”而“现代”的过程,土家族与中域文明、与全球性现代化运动的关系则经历一个由“边缘”到“中心”的不断努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短期外,无论是土家族自身的民族认同,还是中央政权的治理原则,认同土家族的历史线条都清晰可寻。
从中域文化主流价值观的角度看,“汉民族自古以来,只以文化之异同辨夷夏,不以血统之差别歧视他族。凡他族之与华夏杂居者,但须习我衣冠,沐我文教,即不复以异族视之,久而其人遂亦不自知其为异族矣。”②因此,土家族在民国时期即因其已认同中域主流文化而不为统治当局承认。但严格来说,不管是否承认,“土家族”事实上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土家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承认,正是承认了各级调查组分梳的这样一个事实。
从居住地域看,土家族生活的居住区是一个让人失去“戒心”的地方,那里以土家族为主体的人民,实让人感受到的是慈母般的人民,这里即是《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现今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区域。总面积约十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浙江省,其中湖南、湖北、重庆、贵州的毗邻地区是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区。从居住区域的特点看:首先是相对地聚居于祖国内陆腹地,是真正的“中国之中”;其他一些人口较多的民族居住一般较为分散,而土家族则不然,虽然人口较多,但居住基本集中。其次是与苗、汉等族的大杂居,在土家族地区内形成了由这三个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状况,彼此密切交往,水乳相融,谁也离不开谁。再次是受中域文化影响较深,尤其是改土归流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更大,从而使土家族的文化观具有较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较少固执的排他性。①此外,土家族居住区从气候评价的尺度说,还被称为“南中国之瑞士”;由于洞穴密布,土家族自汉、晋以来即有诸“峒”民之称;还由于有“长江之沱”的清江溪河等遍布境内,因而又有以水为称的诸多称谓……所有这些,都反映土家族的“共同地域”特征。
从族称的角度说,土家族可以被称为“历史隐没”的民族,连自称的“毕兹卡”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多方爬梳才得以厘清。现已明确,土家族有两种族称,一种是原有土家语的自称“毕兹卡”,一种是后来的汉语称谓“土家”(*初为他称)。“毕兹卡”因汉字记音的不同,有“比基卡”、“密兹卡”、“毕机卡”、“贝其卡”、“贝锦卡”等。对于“土家族”族称的来源与意义,通行的观点是:“毕兹卡”就是“土家”,二者为一。其原因在于土家族呼汉族为“白卡”或“巴卡”,意为“客人”;呼苗族为“帕卡”或“辟卡”,意为“邻近的人”,故而“毕兹卡”即本地人。当然,从学术探讨的角度看,对于“毕兹卡”和“土家”的意义,目前还有不同的看法。②
从土家族族源的角度说,时至今日都还没有完全厘清,研究者提出了众多的看法,以起源的地域而论,有江西迁入说、西北说、湘西说、鄂西说、西南说、边区说等;以起源的种族而论,有伏羲说、巫载说、庸国说、巴人后裔说、土著先民说、乌蛮说、氐羌说、濮人说、东夷说、板楣蛮说、综合说及其他并不具有代表性的种种说法,笔者认同多源一体、巴赛为主的土家族族源说。③
二、土家族的文化特点
土家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这些特点可以从文化传统、民族关系、发展程度等方面考察。从土家族的语言、风俗习惯、民族意识等的保承隋况看,有些地方保持完整、民族意识很强;有些地方基本消失,只保留了部分词汇,还有一些风俗习惯,民族意识还较强;有些地方只保留了某些风俗习惯和一定的民族意识。不管情形如何,他们都明确地认定自己是土家族。
首先是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土家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自称为“毕兹卡”,称自己的语言为“毕兹煞”,具有“主一宾一谓”的语法结构和四个声调等特点,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接近于彝语支的一种独立语言。①现在还有30多万土家人操此语言作为本民族内部的交际工具,且集中在湘西地区。
其次是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土家族的独特节日主要是提前一天过年,有些地方叫做过赶年,传说为纪念明代土兵奉调到东南沿海抗倭,军令紧急,故提前过年,后立下东南**战功的军事行动。②六月六,即农历六月初六,相传茅岗土司覃垕为反抗专制统治举行武装斗争而在这一天蒙难,土家族人民曾把其血染的战袍洗晒干净,所以又把这一天叫做晒龙袍日,以表示对民族英雄覃垕的怀念。社巴节,即摆手节或称调年节,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其他如清明、四月八、端午、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节日则与其他民族相同。当然,其中也渗透了土家族文化的内容,如“四月八”即有了“牛王节”等多重内涵。
……
萧洪恩,男,土家族,1961年5月生,湖北感丰县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炎黄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土家族文化、农村社会学及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出版专著有《土家族口承文化哲学研究》(1999)、《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2002)、《易纬文化揭秘》(2008)、《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合著,1999)、《巴文化研究》(主编,2002)、《农村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机制研究》(主编,2003)、《社会行政》(主编,2005)等,并在《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研究》、《周易研究》、《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中国寺观雕塑全集.5:金铜佛教造像 内容简介 金铜佛教造像(由于道教金铜造像极少,本书以佛教造像为主)是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寺观雕塑全集的第五卷,本卷彙集了中国金铜...
叔本华论人生得失 本书特色 这本《叔本华论人生得失(精)》一书所选的诸篇文章,即根据亚瑟·叔本华思想中*具代表性的作品编译而成,并参考了霍林道尔所选译的叔本华论...
周易守正:2:易卦文辞释解 本书特色 从《周易》经传文辞中挖掘整理出一整套解卦系辞方法,并通过象数与义理的演绎机制,进一步寻找出诸子百家由“形下象数”而至“形上...
庄子-平民的生活心态 本书特色 作者多年磨一剑,再次重拳出击,再续经典,再次解读经典著作。质量一如既往,值得品读庄子-平民的生活心态 内容简介 本书由内篇、外篇...
仨源论与仨源易经 本书特色 本书阐述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把各种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科学化, 使看似无从预测的变化变得有规可循、有据可依、有方可测。共分三...
转化干戈为玉帛 本书特色 曾仕强教授*新著作易经系列丛书。与您畅谈易经智慧在责令社会的思维,以及如何应用易经智慧经营您的人生与事业。转化干戈为玉帛 内容简介 系...
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 内容简介 先秦*后一部理论巨著《吕氏春秋》,它的出现标志着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终结,它通过对先秦诸子学说的全面整理和继承,构建了一个庞大...
论语译注-(随身本) 本书特色 《论语》为中华文化传世经典。在古今众多注本中,杨伯峻先生之《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文平实著称,被公认为适合于当代读者的《论语...
《文献通考》是一部以唐代杜佑《通典》为蓝本加以扩充而成的政书。全书分为24门(考),所载制度以宋代最为详细,可补宋史不足。是
太虚大师新传 本书特色 本书以太虚生平传奇为主线,以他遭遇的千古未有的历史变局为衬托,评述了他的天生慧质及其从佛教领袖的立场出发随时对时局变动作出的灵活反应,对...
基督徒啊,你感到“立志为善由得你,行出来却由不得你”的痛苦了吗?你是否有过因为你对信仰的不成熟的看法而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呢
生命的绽放-克里希那穆提心灵笔记 本书特色 这是克里希那穆提的*后一本画册书。本书摘选其中的花儿摄影图片,做成笔记本书。内容围绕“绽放”这一主题,精选了克关于这...
守望智慧的记忆 本书特色 哲学家在自身领域的创造都凝聚在了他们的著述里,其他领域也大多如此。一百年来,北大哲学家群体留下了大量的著述,这是北大哲学门和现代中国哲...
道教科技思想史料举要-以《道藏》为中心的考察 本书特色 《道教科技思想史料举要--以道藏为中心的考察(精)》作者蒋朝君从科技史史料学的角度对《道藏》进行了多年研...
本书探讨了16到18世纪加尔文主义关于自由的思想,以及其精神对五个现代国家(一个城邦和四个国家:加尔文的日内瓦、胡格诺教的法
读书.治学.写作-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精装珍藏版 本书特色 丛书简介:本套丛书是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是作者晚年在医院疗养期间亲自编选的作品集。文集收...
《庄子》寓言的文化阐释 内容简介 这部专著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审视《庄子》寓言,从文化学、思维科学、自然科学、社会学、养生学和文艺学等诸学科着眼,运用跨学科综合研...
圣者凡心-王立新讲《论语》 本书特色 《圣者凡心:王立新讲《论语》》:著名学者王立新引领你进入孔子的精神世界。王立新,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哲学博士生导师。多...
冰鉴-图文珍藏版 本书特色 近人乃有以古相书《冰签》,博以文正名,号为遗著,不知此书道光间吴荷屋已为锓版。 ——黄濬(1937年) 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十...
目录日记(1785-1787)中学时代的作文和图宾根教会学校作文(1785—1788)三巨头对话关于量的观念的一些说明关于希腊人和罗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