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对土家族哲学研究方法的探讨人手,着眼于土家族哲学的转型,分上、中、下三篇对中华人捉共和国成立前的土家族哲学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明和探讨:上二篇总沦土家族哲学,阐明了土家族及其哲学传统,厘清了土家族精神传统的生成与转型;中篇集中考察和讨沦了土家族传统哲学,包括士家族哲学思维的萌芽、賨人思想家鹖冠子的哲学思想、渝湘地区土家族学者的哲学思想、《田氏——家言》的哲学思想、封建社会末世的历史批判与哲学反思等内容;下篇则探讨了士家族近现代哲学,包括土家族近现代哲学的转型、辛亥革命前后土家族哲学的新变化、土家族学者对唯物史观的接受与阐释、沈从文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等。作者是土家族人,本书既是其自身20年来孜孜探讨土家族哲学的*新成果,也是我国**次对土家族哲学进行的全景式展示,从而彰显出土家族哲学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个人风格的魅力。
**章土家族及其哲学传统
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土家族具有土家语“毕兹卡”和汉语“土家”两种族称,有本民族的语言且兼通汉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土家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传统。然而,凡是研究一个问题,都需要与研究对象相应的概念与话语系统。在生活中,话语系统是塑造并反映社会习俗、观念、规范的指标;在研究中,塑造社会的话语系统转而为研究的对象、规范。而且,在一种研究中,“越重要的术语越可能被滥用”①。因此,有必要先对作为本书研究对象的“土家族”等进行必要的界定,并据此对土家族文化性格及土家族传统哲学思想做一总体把握。
**节作为文化范畴的“土家族”
土家族是中国目前已确认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毗连地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共有802万余人,人口总数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居第六位。在古代,无论是中域文明还是土家族自身,都有对土家族自身存在性的共识,并获得了“土家”的指谓;在中华民国时期,土家族曾不被当局承认,甚至把说土家语的土家人诬称为说黑话的“匪”,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民族伤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即有不少土家族同胞多次向中共中央及各级地方党政组织反映,要求承认土家族是一个单一民族。中央及各级调查组的研究人员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先后写出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潘光旦)①、《关于湘西土家语言的初步意见》(王静如)及《湘西土家概况》(汪明瑀)②等论著,从各方面证明土家族是一个单一民族。据此,1956年10月,中共中央确认土家族是一个单一民族。中共中央统战部于1957年1月电告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1957年3月15日,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在《光明日报》上公布并配发了简介。从此,土家族获得了新中国的政治与法律承认,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现改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间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县与民族乡。
一、土家族与中域文化的关系
从历史文化序列看,土家族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古人类活动活跃的地区,“南方古猿”、“巫山人”、“长阳人”及“资阳人”、“桐梓人”等的发现,向人们展现了远古时代整个土家族地区的历史文化面貌,其文化内涵与后来的土家族文化有相因关系。③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无论是“巴人”时期,还是以后的历史时代,中域王朝一直在土家族地区实行有别于中域统治方式的“分封”制度、“羁縻州郡”制度、土司制度等,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原则。据容美土司《田氏族谱•田武靖公父子合传》所称,维系土家族地区与中域王朝关系的主要是两条,即“忠”与“文”:“疑乎不得而臣也,则贵其忠,忠则旌焉”;“臣焉而后待以不臣也,又疑乎三代之学弗共也,则贵其文,文则著焉。”“忠”与“文”的内涵是:“睢忠也,故安上而厚下。”“惟文也,故周礼六德、六行、六艺咸备,而风以移。”只要具备这两条就能达到与中域中央王朝的和平共处:”惟忠且文也,故保世亢宗而赏以延,爰是考绩录异,加恤加衔一与郡县不殊。”自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完成改土归流,使土家族逐渐由“边夷”化外之民进而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念的中域文明主流社会,实现了华夏文化认同。1840年后,土家族又同整个中华民族一道被卷入了全球性现代化运动的洪流。在历史发展中,土家族的族称经历了一个由“巴”而“蛮”、由“蛮”而“土”、由“土”而“土家”的历史转变过程,土家族的文化也经历了一个由“蛮”而“熟夷”、由“熟夷”而“儒”、由“儒”而“现代”的过程,土家族与中域文明、与全球性现代化运动的关系则经历一个由“边缘”到“中心”的不断努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短期外,无论是土家族自身的民族认同,还是中央政权的治理原则,认同土家族的历史线条都清晰可寻。
从中域文化主流价值观的角度看,“汉民族自古以来,只以文化之异同辨夷夏,不以血统之差别歧视他族。凡他族之与华夏杂居者,但须习我衣冠,沐我文教,即不复以异族视之,久而其人遂亦不自知其为异族矣。”②因此,土家族在民国时期即因其已认同中域主流文化而不为统治当局承认。但严格来说,不管是否承认,“土家族”事实上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土家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承认,正是承认了各级调查组分梳的这样一个事实。
从居住地域看,土家族生活的居住区是一个让人失去“戒心”的地方,那里以土家族为主体的人民,实让人感受到的是慈母般的人民,这里即是《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现今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区域。总面积约十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浙江省,其中湖南、湖北、重庆、贵州的毗邻地区是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区。从居住区域的特点看:首先是相对地聚居于祖国内陆腹地,是真正的“中国之中”;其他一些人口较多的民族居住一般较为分散,而土家族则不然,虽然人口较多,但居住基本集中。其次是与苗、汉等族的大杂居,在土家族地区内形成了由这三个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状况,彼此密切交往,水乳相融,谁也离不开谁。再次是受中域文化影响较深,尤其是改土归流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更大,从而使土家族的文化观具有较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较少固执的排他性。①此外,土家族居住区从气候评价的尺度说,还被称为“南中国之瑞士”;由于洞穴密布,土家族自汉、晋以来即有诸“峒”民之称;还由于有“长江之沱”的清江溪河等遍布境内,因而又有以水为称的诸多称谓……所有这些,都反映土家族的“共同地域”特征。
从族称的角度说,土家族可以被称为“历史隐没”的民族,连自称的“毕兹卡”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多方爬梳才得以厘清。现已明确,土家族有两种族称,一种是原有土家语的自称“毕兹卡”,一种是后来的汉语称谓“土家”(*初为他称)。“毕兹卡”因汉字记音的不同,有“比基卡”、“密兹卡”、“毕机卡”、“贝其卡”、“贝锦卡”等。对于“土家族”族称的来源与意义,通行的观点是:“毕兹卡”就是“土家”,二者为一。其原因在于土家族呼汉族为“白卡”或“巴卡”,意为“客人”;呼苗族为“帕卡”或“辟卡”,意为“邻近的人”,故而“毕兹卡”即本地人。当然,从学术探讨的角度看,对于“毕兹卡”和“土家”的意义,目前还有不同的看法。②
从土家族族源的角度说,时至今日都还没有完全厘清,研究者提出了众多的看法,以起源的地域而论,有江西迁入说、西北说、湘西说、鄂西说、西南说、边区说等;以起源的种族而论,有伏羲说、巫载说、庸国说、巴人后裔说、土著先民说、乌蛮说、氐羌说、濮人说、东夷说、板楣蛮说、综合说及其他并不具有代表性的种种说法,笔者认同多源一体、巴赛为主的土家族族源说。③
二、土家族的文化特点
土家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这些特点可以从文化传统、民族关系、发展程度等方面考察。从土家族的语言、风俗习惯、民族意识等的保承隋况看,有些地方保持完整、民族意识很强;有些地方基本消失,只保留了部分词汇,还有一些风俗习惯,民族意识还较强;有些地方只保留了某些风俗习惯和一定的民族意识。不管情形如何,他们都明确地认定自己是土家族。
首先是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土家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自称为“毕兹卡”,称自己的语言为“毕兹煞”,具有“主一宾一谓”的语法结构和四个声调等特点,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接近于彝语支的一种独立语言。①现在还有30多万土家人操此语言作为本民族内部的交际工具,且集中在湘西地区。
其次是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土家族的独特节日主要是提前一天过年,有些地方叫做过赶年,传说为纪念明代土兵奉调到东南沿海抗倭,军令紧急,故提前过年,后立下东南**战功的军事行动。②六月六,即农历六月初六,相传茅岗土司覃垕为反抗专制统治举行武装斗争而在这一天蒙难,土家族人民曾把其血染的战袍洗晒干净,所以又把这一天叫做晒龙袍日,以表示对民族英雄覃垕的怀念。社巴节,即摆手节或称调年节,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其他如清明、四月八、端午、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节日则与其他民族相同。当然,其中也渗透了土家族文化的内容,如“四月八”即有了“牛王节”等多重内涵。
……
萧洪恩,男,土家族,1961年5月生,湖北感丰县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炎黄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土家族文化、农村社会学及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出版专著有《土家族口承文化哲学研究》(1999)、《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2002)、《易纬文化揭秘》(2008)、《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合著,1999)、《巴文化研究》(主编,2002)、《农村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机制研究》(主编,2003)、《社会行政》(主编,2005)等,并在《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研究》、《周易研究》、《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理学纲要 本书特色 为了向读书界再现民国时期中华学术的灿烂景观,为了帮助人们深层次地思考中西文化的差异,为了能站在新的高度承继中华文明的传统,开启面向21世纪的...
诸子的真相 本书特色 ★作者何新是中国著名的通才型学者、高层智囊。他的研究范围涉及经济、哲学、历史、考古、语言、神话等诸多方面。他是一位具争议及传奇性的知识分子...
《孝經學史》正文凡八章,論述先秦至晚清《孝經》學的發展歷程,不但展示了《孝經》今古文文本之流變,孝經學波瀾壯闊的研究史、
易学关键 内容简介 《易学关键》共分为辨日、二十八宿、十二子、河图与洛书、风论、易学启门共十五章,从古代天文学和人文学的角度阐述了天、地、人之三才和王、霸、亡之...
尼采思想传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尼采注疏集之一,是一部关于尼采哲学思想的研究性专著,全书分十五章详细对尼采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内容涉及唯物主义、历史主义、生命哲...
六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然而马克思主义决不能代替和否定其他真理性的认识。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真理性认识的丰富性。马克思主...
幸福之路 内容简介 《幸福之路》由日本伦理研究所创始人丸山敏雄编著。《幸福之路》内容如下:一个安宁、明朗、健康的家庭,其庭院里种植的树木花草也会色彩鲜艳、充满生...
道德经-轻松读国学 本书特色 《轻松读国学:道德经》系轻松读国学丛书。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生活在东周时代,生卒年不详,楚国人。他做过东周的守藏室之史,也称...
佛家语录-(全彩典藏图本) 内容简介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哲学、建筑、雕刻等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不了解佛教,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
《论语与算盘》已经成为一种著名的经营模式,其基本精神就是“义利合一”,即以公益为利,利即是义——承认谋利有其正当价值,但
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资料丰富,翔实,视野广阔。不仅涉及佛学,而且博及中古时代社会、历史、文学、艺术多层面的研究。全书80万字。作者何剑平,早年...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在该学科的指导思想与理论框架上试图突出如下一些特色:**,以实践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以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科学技术实践为主线,系统...
不过是向死而生-哲学大师人生省思录 本书特色 本书揭示的是隐藏在现实世界表象下的真实,让你正确、深刻地认识自己,同时,也促使你对自己的人生做一次深入的思考。生活...
境由心生 本书特色 《境由心生(精)/大家写给大家》收录了熊十力的学术专论、随笔、短论、讲词、语录等,涉及到中国学术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所讨论的问题,如哲学与科学...
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蒙文通的经学思想是他整个学术思想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由经入史,贯通经、史和诸子,在研治经学中,对中国经学的起源及流变,对汉...
庄子浅注(修订重排版46.00) 内容简介 《庄子》基本上是庄周(公元前369—前286年)及其后学所作的。全书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
圣经故事 本书特色 著名翻译家文洁若先生简约生动的译笔来自英国有悠久和深厚传统的lion出版社的优秀版本圣经故事 内容简介 《圣经》是有史以来发行量*大的...
孝经心得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提倡孝道的书,百善孝为先,孝是立国之基!因此孝道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法宝。曾国藩把《孝经》下发到每一位士兵的手里,李嘉诚用《孝经》...
沉思录(大字彩图.珍藏本) 本书特色 《沉思录(大字彩图.珍藏本)》是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沉思录(大字彩图.珍藏本) 内容简介 《沉思录》的作者认为:在人和...
系列著作累積銷售破百萬冊!知名節目主持人、全日本最著名的記者作家──池上彰透過圖說帶你輕鬆了解:為什麼伊斯蘭成為世界的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