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系:支玉恒老师教语文

大夏书系:支玉恒老师教语文

作者:支玉恒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9-06-01

评分:5分

ISBN:9787561770474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大夏书系:支玉恒老师教语文 目录

序怪才支玉恒
**辑语文思想:洗净语文课堂的浮华
1我就是这样一路走来
2个人教学修养是优秀教师的关键课题
3学生从内心感到有收获才是根本——在石岩公学的讲座
4教学情感·教学激励·隐性教学
5洗净语文课堂上的浮华
6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第二辑语文对话:用精神开启的语文视界
7用精神开启的语文视界——近距离对话支玉恒
8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的实践与思考——答《新作文》记者问
9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一次答问
第三辑课堂教学:构筑新型课堂生活
10道法自然——《中彩那天》课堂实录
11教坛,吹来清新的风——支玉恒课堂教学艺术透视
12得失寸心知——支玉恒阅读教学方法拾粹
13溶溶秋月醉人乐韵——《走月亮》教学赏析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西门豹》一课教学赏析
15让学生保持想象的天赋——《儿子3岁》教学实录与点评
16读书净化心灵——《竹篮打水》课堂实录与点评
17一次别开生面的教学研讨活动——支玉恒、徐学政同教《匆匆》
第四辑文本纲读:增强情感体验
18《树的故事》文本解读与教学思考
19《品味阳光》文本解读与教学思考
20《拥你人怀》文本解读与教学思考
21《*珍贵的东西》文本解读与教学思考
22《母爱如斯》文本解读与教学思考
23《草原上的花》文本解读与教学思考
24《海燕》文本解读与教学思考
第五辑习作批改:生花妙笔,情思为贵
25真实而有趣的两节课——《自讨苦吃》点评
26无意与无奈——《哑巴吃黄连》点评
27不幸的骑士——《骑鹅》点评
28爱的冲突——《与猪打架》点评
29设身处地得来的觉悟——《当“妈妈”》点评
30好青春的她——《影子》点评
31关怀尽在唠叨中——《唠叨妈妈》点评
32时代的召唤——《奶奶跳舞》点评
33联想的妙用——《我家的“生物链”》点评
34万事开头并不难——《卖花》点评
跋·享受教学

大夏书系:支玉恒老师教语文 内容简介

支玉恒幽默、诙谐、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折服了数以万计的一线教师,他的身后有数龉可观的“追星族”,为数不少的肯年教师找上门来要拜他为师。这说明支玉恒是一位具有专业魅力的语文教师。论他个人的影响力,他走多远,他的课就带到多远,他的影响力也就扩散到多远。他一支粉笔驰骋人江南北,足迹几乎遍及了全国县级以上的地方。

大夏书系:支玉恒老师教语文 节选

**辑语文思想:洗净语文课堂的浮华
1.我就是这样一路走来
经常有老师问我:“您学历不高,又不是科班出身,为什么课讲得那样好?”
我的确不是科班出身。初中毕业考上了体育学校,论学历虽可以说是中专,但实际的文化水平,也就是初中那点底子。体校毕业后,我教了20年体育才改行教语文。初教语文时,语文教师的三大基本功——读、写、说,可以说样样都不行。怎么办?我这个人有一个怪脾气——不论干什么,不想让人家挑出毛病,不想让别人笑话。于是,一狠心,练!汉语拼音一点不懂,找本校教低年级的郭兰芝老师学,一连补了三个晚课,攻下来了。写字写不好,练毛笔字!一练三四年,备课、改作业、批作文、写总结、写论文,甚至写检查,只要是写字,一律都是毛笔小楷。朗读读不好,借来录音机,读了录,录了听,听了改,改了再读再录再听,每篇课文都要折腾三五遍。文化底子薄,不懂教学理论,买书、看书、做笔记、写心得,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这个人生性乐观,老招人笑,大家都喜欢听我说话,说这叫幽默。这幽默可帮了我的大忙,上课时,学生两眼瞪得溜圆听我讲课。下课了,我就与孩子们一块踢球,他们二三十个人从我脚下也抢不走球。这一下他们可佩服我了,我说什么他们都听。班里的纪律也好了,一个学期被评了二十多次“红旗”。毕业考试一下子考了全市**。坐下来一想,我这个语文老师当得还行,心里挺骄傲!
但是上课,还总觉得有点无头无绪,没关系,听听别人怎么上。上课了,不管人家同意不同意,我推开门就去听课。老师见我傻傻的,挺真诚,也不说什么。下了课,就找老师研究讨教,有时也给人家提提意见。真奇怪,老师们不仅没有讨厌我,看样子还很欢迎。于是,几年下来,我的听课笔记本堆了一大摞。我把它们分别装订成册,包上皮儿,还给它们分别起了好听的名儿,如“叠翠”、“积玉”、“传芳”、“览胜”等等。
那时我们的校长是刘树勋先生。这位校长有个特点——酷爱听课。他一听课,就把怀表掏出来,放在桌角上,听到哪里有问题了,就“吭吭”地直咳嗽,下课就要找你算账。他特别爱听我的课,于是我就格外得了他特多的“吭吭”。还有一位刘淑娴局长,人很和气,听课听高兴了,脸上就笑成了花,于是我也格外得了她许多美丽的微笑。我的语文教学就是在这二位长者的“吭吭”和微笑中一天天进步的。一晃,七年教了七个毕业班,六个班在全市考**,一个考第二。
渐渐地,我被区、市的教研部门盯上了。那时,张家口地区教研室的主任是李德善先生。此人文学水平很高,擅长语文教学。他召集了我和其他几位优秀教师组成了一个类似于“别动队”的特别研究小组,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还编写了上百万字的教学资料。和李德善主任共同研讨的那几年,是我教学水平提高*快的几年。
大概是1982年,我教语文的第四年吧,河北省电教馆要来张家口给一位老师做录像课。我偷偷地找到李主任,让他去和省里的同志商量;给我也拍一课。没想到人家答应了。那次是我**次看见摄像机,拍了郑振铎的《别了,我爱的中国》,没想到还得了全国奖。从这以后,我就走出了张家口,应邀到省内的不少城市去讲课。在外面讲课,既是荣誉,也是压力。正是这种压力,逼得我进一步苦学苦练。l985年,我被派参加了国家教委举办的为期一年的全国小学教育研究班。在这里,我听了许多专家、教授的理论报告,参加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理论水平得到了一次空前的提高。在学习交流会上我还做了一个《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的报告,并参加了研究班学术著作的编写工作。在编写中,我更广泛地阅读了许多学术著作,做了详细的笔记。1986年,我**次出省——北京市宣武区右安门一小的张光缨老师请我去上课。我讲的是《飞夺泸定桥》。当时张光缨老师的姐姐,北京市海淀区教研室主任张光珞老师也带了人去听课。北京,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北京的老师,向来都是被接待到外省去听课的。我一个山中小城的老师来这里讲课可不是闹着玩的。我的心一直跳了一天一夜,但我又有点“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既然作了精心的准备,讲就讲,放开了讲。结果两节课讲下来,张光珞老师连饭也没让我吃,就把我拉到了海淀,再给她们讲。我知道,大概这一炮又打响了。自此,我又走出了河北省,先后应邀到河南、陕西、天津、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等省市去讲课。
别人的课越听越多,自己的课也越讲越多,我的心里犯嘀咕了。我总觉得我们的课讲起来怎么跟理论著述上说的有点对不上号。书上说:“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但是机械地获得的知识是同发展智力无关的。”“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连老外都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可是我们是怎样讲课的呢?有的40分钟老师要讲30多分钟,有的整个课都在喋喋不休地问答。这怎么叫“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技能呢?有一个阶段,这些问题把我憋得好苦。
究竟怎样教学生学语文呢?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喜欢读书,他们更喜欢那种抑扬顿挫的有感情朗读。既然学生喜欢,我的课上就让他们敞开去读。结果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他们说话不打结巴了,作文句子通了,连错别字都少了,真是怪极了。一看书,人家早就说过了:“阅读是教学生掌握阅读技能的*主要手段。”“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再想一想,我们讲课,布置作业,说来说去都是为了一个“考”字。为了考,有的死记硬背;为了考,顾不上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可书上也早就说了:“学校的职责不限于传授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技能,以及发展智慧能力,学校更负有促进与指导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主要职责。”原来,我们好多习以为常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的!怎么办?没说的,只能改!
1989年,全国要召开建国以来**次带有大赛性质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会。当时我也阴差阳错地被作为特级教师邀请去为大会做“示范课”。我暗下决心,在这次大会上,讲课一定要少讲少问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受到思想的熏陶。结果讲课获得成功,掌声经久不息。华中师大教授、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的学术委员杨再隋老师评论说:“支玉恒老师把读的功能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让汉语教学的魅力展现得如此多姿多彩,实在难能可贵。为从一讲到底到一问到底的语文课堂教学,送来一股清凉的风。”广西教研中心的黄亢美先生说,“自此全国很多地方兴起了‘支氏品读法”’。
会后,我针对时弊,深思熟虑写了几篇文章。**篇是《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发表在1990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学》上,没想到却由此引起了全国范围的一场学术大讨论。各种期刊发表辩论文章数十篇,历时一年多。第二篇是《反思“带着问题读”》,第三篇是《“带着问题读”的再反思》,第四篇是《“问答式”必须改革》,均发表在当时的《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又引起了新一轮持续一年多的全国大讨论。我很高兴。这反映了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沉闷空气已被打破,人们开始关注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改革,但也反映了两种思想正在斗争。
我又想,教学是实践的科学,光在口头上争来争去没有什么实际成效。再说,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主张,当它没有在操作层面上获得突破之前,是不太容易被人接受的。因此,我更坚定了在教学操作上的改革突破。
当老师的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说、多读、多动脑。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学生依然是配角。于是我设计了《太阳》一课,在杭州讲出,又得到了极大好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特意为此写了一篇《小学阅读教学的新突破》,他说:“整个教学过程中支老师没有提出一个直接涉及内容理解的问题,全部板书也是由学生完成的。两个教时中,进行单独说话、朗读、辩论、书写、板演的学生有近百人次(集体或小组活动的不计)。”“的确,语文教学负荷太重,承袭太多,要突破模式化的框框,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谈何容易。突破,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突破,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读了这些话,我坚定了方向。
……

大夏书系:支玉恒老师教语文 相关资料

第一辑 语文思想:洗净语文课堂的浮华
1.我就是这样一路走来
经常有老师问我:“您学历不高,又不是科班出身,为什么课讲得那样好?”
我的确不是科班出身。初中毕业考上了体育学校,论学历虽可以说是中专,但实际的文化水平,也就是初中那点底子。体校毕业后,我教了20年体育才改行教语文。初教语文时,语文教师的三大基本功——读、写、说,可以说样样都不行。怎么办?我这个人有一个怪脾气——不论干什么,不想让人家挑出毛病,不想让别人笑话。于是,一狠心,练!汉语拼音一点不懂,找本校教低年级的郭兰芝老师学,一连补了三个晚课,攻下来了。写字写不好,练毛笔字!一练三四年,备课、改作业、批作文、写总结、写论文,甚至写检查,只要是写字,一律都是毛笔小楷。朗读读不好,借来录音机,读了录,录了听,听了改,改了再读再录再听,每篇课文都要折腾三五遍。文化底子薄,不懂教学理论,买书、看书、做笔记、写心得,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这个人生性乐观,老招人笑,大家都喜欢听我说话,说这叫幽默。这幽默可帮了我的大忙,上课时,学生两眼瞪得溜圆听我讲课。下课了,我就与孩子们一块踢球,他们二三十个人从我脚下也抢不走球。这一下他们可佩服我了,我说什么他们都听。班里的纪律也好了,一个学期被评了二十多次“红旗”。毕业考试一下子考了全市第一。坐下来一想,我这个语文老师当得还行,心里挺骄傲!
但是上课,还总觉得有点无头无绪,没关系,听听别人怎么上。上课了,不管人家同意不同意,我推开门就去听课。老师见我傻傻的,挺真诚,也不说什么。下了课,就找老师研究讨教,有时也给人家提提意见。真奇怪,老师们不仅没有讨厌我,看样子还很欢迎。于是,几年下来,我的听课笔记本堆了一大摞。我把它们分别装订成册,包上皮儿,还给它们分别起了好听的名儿,如“叠翠”、“积玉”、“传芳”、“览胜”等等。
那时我们的校长是刘树勋先生。这位校长有个特点——酷爱听课。他一听课,就把怀表掏出来,放在桌角上,听到哪里有问题了,就“吭吭”地直咳嗽,下课就要找你算账。他特别爱听我的课,于是我就格外得了他特多的“吭吭”。还有一位刘淑娴局长,人很和气,听课听高兴了,脸上就笑成了花,于是我也格外得了她许多美丽的微笑。我的语文教学就是在这二位长者的“吭吭”和微笑中一天天进步的。一晃,七年教了七个毕业班,六个班在全市考第一,一个考第二。
渐渐地,我被区、市的教研部门盯上了。那时,张

大夏书系:支玉恒老师教语文 作者简介

支玉恒,他是小学语文教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快40岁时才由体育教师转为做语文教帅,结果一教就教出了自己的个性教出了语文教学的名堂,教出了在全国的影响,被誉为小语界“四大天王”之一。他开了小学语文教学“以读代讲”之风,创立了“自主发展一点拨启导”式教学。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