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五世纪,法显去西天取经之前,他的印度老师鸠摩罗什就告诉他,不要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寻求宗教知识上,而应该详细地研究印度人民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够了解整个的印度人民和他们的国家。鸠摩罗什的意思是,一国文化,尽在一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中。
但本书不在于探讨各种群间的生活习惯,或者说生活方式,因为这种不同是显而易见的。本书探讨的是,自人类有电以来,文化是如何在不同种群间相互浸染的。
在文化浸染的过程中,人类历史上的二十余种文明,有的现在已经绝迹,而有的至今依然兴盛,并形成独有的文化帝国现象。这是为什么呢?本书选取了人类历史上六个文化帝国予以解读,目的在于找出这样一个答案:人类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为什么是这样走而不是那样走?
《风中的文化帝国》,用通俗的文字传播西方现代观念,让人们在历史的黑暗的索道中找到启明的光芒,这是很有意义的事。
——林贤治(著名学者、作家)
每见他的文章,必读,他较我激进,时有新见。我不一定同意他每个具体论断,但我相信,因他博览,多思,又直言无隐,好文章必然会从这样的笔下写出来。
——邵燕祥(著名杂文家、诗人)
魏得胜的作品书卷气浓厚,在历史与现实间涉流穿隧,见解精到,如有神会。
——刘洪波(著名杂文家)
对魏得胜这个名字,我是从2000年初开始注意的,此前,他已经发表过一些相当不错的杂文,他的杂文给人的印象十分有见地,且有深度。这位作家很有潜力。
——刘成信(《杂文选刊》主编)
我都喜欢魏得胜的文字,无论杂文还是随笔,我都喜欢。立意新颖,视角独特,语言明快,思想尖锐,是其*大特点,而这没有思想、勇气和才情是不行的,想做也做不到。
——周实(原《书屋》主编)
《风中的文化帝国》选取了人类历史上六个文化帝国予以解读,目的在于找出这样一个答案:人类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为什么是这样走而不是那样走?公元五世纪,法显去西天取经之前,他的印度老师鸠摩罗什就告诉他,不要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寻求宗教知识上,而应该详细地研究印度人民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够了解整个的印度人民和他们的国家。鸠摩罗什的意思是,一国文化,尽在一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中。但《风中的文化帝国》不在于探讨各种群间的生活习惯,或者说生活方式,因为这种不同是显而易见的。《风中的文化帝国》探讨的是,自人类有电以来,文化是如何在不同种群间相互浸染的。在文化浸染的过程中,人类历史上的二十余种文明,有的现在已经绝迹,而有的至今依然兴盛,并形成独有的文化帝国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希腊风
风到哪里,我到哪里
先讲个和禅有关的故事。
有两派禅院比邻而居,各有一个小和尚,他俩每天早晨总能碰面,而且常常暗中叫劲,互试机锋。一天,甲问乙:“你到哪里去?”乙说:“脚到哪里,我就到哪里。”甲语塞,回去请教师傅,师傅教他说:“如果没脚,你到哪里去?”次日,甲又问乙:“你到哪里去?”乙说:“风到哪里,我到哪里。”
文化的本质,亦如小和尚所言,也是随风而至的。惟其如此,在这个世界上,才成全了几个文化帝国。
文化而称帝国,你会不会感到很新鲜呢?不过是观点之一种罢了。实际上,在我们提出“文化帝国”这一概念前,它已经实际存在了两千多年。纵览世界古老文明,就会发现,文化确会随风飘送。举个简单的例子,比方说古埃及人在地中海南岸撑船捕鱼,没留神,一阵儿东南风,兴许就能把他们的船吹到地中海北侧的克里特岛上去(当年的葡萄牙舰队,就是被大西洋的风暴刮到南非口岸的,白人文化也随之登陆南非)。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航海技术十分落后,被风送到异地他乡的人,通常就回不来了。怎么办呢?活人不能被尿憋死,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既来之,则安之,于是就留在那儿了。这就是最初的殖民,是被动产生的。东方文化,也由此传人西方。
留下来的人,给异乡带去了他们的宗教和生活习惯。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生活习惯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假如外来移民和当地土著能够和平共处,就避免不了交流,一交流,埃及人会发现,咦——好玩好玩,克里特人用带坑的石头当碗。克里特人也有所发现,噫——古怪古怪,埃及人用瓢吃饭。假如双方不能和平共处,就会发生战争,于是就有了武器交锋。武器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这种文化交流虽然很被动,也很残酷,但双方仍有所发现:咦——克里特人用鸡毛当令箭;噫——埃及人用古怪的文字下达战令。
历史当然不是我假设的这个样子,但就文化的相互传播、相互影响而言,是大致不错的。起初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不是人为的,差不多都是东南风惹的祸——偶发使然。可谁也没想到的是,那阵儿东南风把埃及人送上克里特岛的时候,同时也把东方文化送上了这个西方小岛。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常讲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
上面所说,乃自然风对文化传播的作用力。而更多的情况,文化是靠人为因素来传播的。说起来很美,也很动听,文化传播嘛,好事呀,但这些人为因素形成的风,在古代来讲,多是夹裹在血腥风雨的战争风暴中进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两次文化大转移,第
魏得胜,山东人,现居云南,专事杂文、随笔、散文的写作,其作品多见于《随笔》、《书屋》、《南方周末》、《湘声报》等报刊杂志。2002年被《杂文选刊》读者评为“我最喜欢的5位杂文作家”之一。2003年,成为《读者》首批签约作家。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其文化散文《历史的点与线》,荣登当年散文类图书的畅销榜。近期图书著作有《另类人生》、《历史深处话名著》。
日本作为他者-原住民.发展与文化 本书特色 《日本作为他者:原住民、发展与文化》:作为一个海洋国家,日本与我们所处的大陆国家有诸多不同。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工作者初...
云贵高原的西南夷文化 内容简介 全书共五章。内容有:西南夷早期文化、西南夷青铜文化、昆明与昆明文化、羌人与羌文化、夜郎与夜郎文化等。云贵高原的西南夷文化 目录 ...
打破伊斯蘭文明只留駐過往、抗拒現代化改革的迷思!第一本將「伊斯蘭」和「啟蒙運動」相提並論的開創性論述。☪穆斯林與伊斯蘭文化的改革種子,其實早在兩百年前就種下.....
中国名亭的故事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讲述亭子文史故事,并将“亭子”写到极致的专书。收录各地名亭130余座,涉及相关建筑、历史、诗词、楹联、书法等门类。作者通过实地...
中国古代家谱与年谱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家谱与年谱/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年谱的起源与发展、谱主与编者、年谱...
北京的胡同 本书特色 本书是畅销10万余册的1992年版《北京的胡同》一书的图文珍藏版。书中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历史、布局、建筑、命名、佚闻趣事,及其与之...
★《紫禁城的黄昏》在摘得九项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末代皇帝》中出镜和被提及,它也是该电影的创作蓝本。★从西方人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与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互为印证...
童子礼 家诫要言-中华蒙学经典 本书特色 吴洋等编著的《童子礼家诫要言》由《童子礼》和《家诫要言》两部分组成。《童子礼》是明人屠义时编的一步蒙学教材,主要针对学...
你知道嗎?「春捲」源自把春天的新芽當餡料包起來吃,這裡的人間百態,能讓心重新擁有春天的活力。被喪服牽動姻緣線的阿範、想穿著英文外衣的春山先生,雖然沒什麼道理,但...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本书特色 ★ 大16开精装,全彩图文,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 本书作者在编撰过程中跑遍了东西南北的区域乡镇村落,接触了上百家传承单位和...
纳西学论集 本书特色 ‘纳西学,就是以纳西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实践上,它贯穿古今;在空间上,它横跨东西。既包括对纳西族的本体性研究,也包含这种研究...
男装女谍:一个真实的川岛芳子 内容简介 1906年,清廷大势已去之时,她出生在肃亲王府里,排行十四,取名爱新觉罗·显叇。1912年清亡,她被送给日人川岛浪速做养...
王羲之兰亭序-碑帖珍品临摹本 本书特色 碑帖珍本临摹本(大八开彩版字帖,共计20本)是孙宝文老师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出来的一套好选题,在此领域独领风...
“一”与“多”-欧洲经济、政治、法律协调中的文化背景研究 本书特色 《“一”与“多”:欧洲经济、政治、法律协调中的文化背景研究》:欧盟研究丛书“一”与“多”-欧...
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Kelly McGonigal, Ph.D.)是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也是医学健康促进项目的健康教育家。她为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开设...
北京三百六十行 本书特色 《故都市乐图》亦然,《中国固有的化学工艺》亦然。亦不尽然——更多绘声绘色,更多活灵活现。叫人想起了荔枝笾豆里的苏东坡:问罢三百六十行,...
云南18怪寻踪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云南十八怪寻踪、斗笠反着戴、姑娘四季把花戴、鞋子后面多一块、四季同穿戴、粑粑叫饵、豆腐烧着卖等。云南18怪寻踪 目...
蔬菜有故事 本书特色 一日三餐,四季鲜蔬,蔬菜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种蔬菜背后,有哪些源远流长的故事?每一个花朵里面,隐藏着多少无法述说...
语言学纲要(语言学教材系列) 本书特色 《语言学纲要》的编者们参考了国内外新出版的一些专著、教材,对各种新的学说、理论采取客观、谨慎的态度,不尚新异,不拘一家,...
回族服饰文化 内容简介 该书探讨了国内回族服饰的历史传承,对中亚干族的传统服饰进行了研究,对回族服饰文化的趋向作了展望,提出了回族传统服饰的现代化趋向及回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