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在美国*畅销的影评写作指导。不论是简短的电影评论、课堂上的电影报告,还是长篇大论的研究论文,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如何起步的诀窍。
书中除了介绍各种类型的电影批评方法、提供主要的电影理论观点和电影术语外,还细致入微地为读者提供翔实的写作技巧:从如何记笔记、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开头、如何下结论、如何遣词造句等具体的写作细节,到如何开始深度的电影研究,等等。同时,每一步骤均提供例文作为参考,可操作性极强,是非常实用的影评写作入门书。
对所有需要或希望写影评的人:一本难得的初阶指南:本书是全美*畅销的影评写作指导,不仅能引导读者流畅地组织观点,化解观影后的表达焦虑,而且可以增加观影的愉悦,让“电影娱乐更加行之有效”。
对电影研究的道中人:一部路数纯正、启示良多的深造秘籍:从基本的写作技巧到深入的电影研究,本书提供了精要、全面的写作指导,让电影“修炼”之路更为平坦。
**章 关于电影的写作
1.1为什么要评写电影
多年前,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etz)谈到自己的电影写作经验时,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困扰着电影系学生的问题:我们都懂电影,但是我们该怎样阐释电影呢?
一种理解电影的便捷方式是,注意电影在何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都有许多自己珍视且产生过共鸣的影片——和影片里的人一起笑、一起激动、一起被那些令人恐怖的图景缠绕。这些影片的情节和里面的明星习惯性地变成我们日常生活和谈话的一部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的《百万美元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2004)刻画了一个身体瘫痪的女拳击手渴望死亡的形象,引发了人们关于安乐死和政治电影的持续讨论。同一年,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拍摄了一个基督受难的故事。这部名为《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2004)的影片使基督教和反犹太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争论的焦点。《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家喻户晓,因为该片和一项具有争议性的军事计划有关联。在《刺杀肯尼迪》(JFX,1991)(图1-1)一片上映前后的数月里,报纸和电视开始再次热议“肯尼迪遇刺”这一悬而未决的事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欧文·帕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在1934年的讲话更像是在描述今天的景象:
如果法律强迫所有态度严肃认真的抒情诗人、作家、画家和雕刻家停止他们的创作,那么,一小部分公众将会知晓这件事,还有数量更小的一部分公众将会为此深感遗憾。但是,如果电影也被列入其中,灾难性的社会影响就有可能发生。
总之,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我们的生活已经和电影水乳交融,以至于我们很少认真地思考电影本身,更不用说动笔写电影评论了。
也许我们会辩驳说,根本没有必要去解释一个我们认为其主要功能就是娱乐的东西,更不要说费心去评论什么了。无论是在电影院看电影,还是在家看DVD或电视里播放的午夜场,我们看电影总是为了寻求某种预期的快感,而很少会想到要写影评。在看过保罗·哈吉斯(Paul Haggis)的《撞车》(Crash,2004)后,我们也许会随意地谈论我们喜欢或者讨厌的角色、音乐和场景,但很少会想要对电影的场景、情节和演员的表现作总体上的详尽分析。有一个无须言明却已公认的假设:任何形式的分析都有可能破坏我们观影的乐趣。
对其他形式的娱乐,我们也很少作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举例来说,我们在观赏一场舞蹈表演或者篮球比赛时,可能会随兴讨论起其中的精妙细微之处,这些评论增添而非减少了我们观看的乐趣。在这些时候,我们对这些经验的理解和尽兴,来自于我们的讨论对这些评论性思维的提炼与阐释。那些对篮球比赛和舞蹈表演没有兴趣或者没有能力分析评论的人,也许会享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但是对于那些能对其中的规则及其可能性进行智性分析的观赏者来说,他们可以享受到更加微妙的愉悦。
事实上,具备一种分析性的评价能力将会增加我们从观赏中获得的乐趣。当然,观影也是如此。见多识广的观众常常会主动阅读关于昨晚看的电影的评论,有很多人甚至阅读自己不曾看过的电影的评论。分析性的思维能力和阅读一种“娱乐”本身,可以使这种“娱乐”更丰富、更吸引人,也许可以这样说,会使这种“娱乐”更行之有效。对一部电影进行分析性的评价也具有同样的功效。比如说,当有人要向一个学生解释,为什么即使《撞车》描述的是令人不安的洛杉矶地区的种族主义,她仍然很喜欢这部影片时,她发现自己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和赏析比以前更为复杂和细微了。在不漏掉任何主要情节的情况下,她开始进一步思考影片的名称和不同寻常的结构,并写下了她进一步思考的心得:
保罗·哈吉斯的《撞车》(2004)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美国的种族主义作了客观而冷静的思考。它提到了生活在洛杉矶的各个民族,描绘了非洲裔、拉丁裔、波斯裔、高加索裔和亚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一些是上层社会的郊区居民,一些是年轻的专业人员或者正在奋斗着的创业者,还有一些是在大街上晃荡的穷苦孩子。但是,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它描绘了这么多众所周知的社会和种族差异,而在于它通过标题的隐喻意义和许多不同故事的偶然重叠来揭示这种差异。在《撞车》里,种族仇恨是个人自我封闭的结果,就像一辆封死了却仍然在行驶的车。尽管存在这种孤立感,电影展示了一个可怕却不可避免的结局:就像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驶的车一样,这些人不断超出轨道,*终引发了爆炸性的撞车。电影向我们暗示了一种补救的可能性,因为相撞意味着接触,而相互接触将促使彼此间产生同情和理解。正如侦探唐·奇德尔(Don Cheadle)在影片开头所说的那样,“我们总是藏在这些金属和玻璃的后面。我们如此地渴望彼此能够有所联系,以至于我们撞车,因为只有以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有所感觉。”
如果说电影反映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我们也应该以多种方式来享受它,包括享受思考、阐释和书写观影经验的乐趣。我们去电影院有很多原因:思考或者不思考,盯着银幕或者写影评。我们可以把去电影院当成吃棉花糖一样的消费行为,也可以将它变成一种精神上的消费。正如那位《撞车》的影迷所发现的,对我们的观影感受作理性的分析并没有损害我们所享受到的乐趣。评写电影会让我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享受观影的愉悦。如果说,看电影、理解电影是我们观影的乐趣之一,评写和解释应当是另一种令人激动的享受。
需要注意的是,评写电影和我们大多数人常做的并没有太大差别。当我们在电影院里沉默了两个小时准备离去时,通常会谈论一下电影。尽管在谈论和评写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评写电影就是一种与读者更加凝练而审慎的交流。我们的评论可以针对演员的表演,也可以表达因某些场景而引发的兴奋,还可以泛泛地讨论所发生的故事及其原因,或是为什么影片没有明确回答这些问题,等等。
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谈话开始于我们寻找合适的词或者以一种令人满意的方式对故事情节进行描述:“比起卓别林(Chapin)来,我更喜欢基顿(Keaton),因为基顿更加有趣——嗯,我是说,他讲话更加有趣,他的故事更加复杂一些。”“我讨厌——不,我发现很多都是可以预料的——比如说,影片《情归新泽西》(Garden State,2004)的结局。”当我们谈论电影的时候,即使非常随意,我们也总在搜寻着能准确地表达我们所见所想的词汇;与*初的这种想要讨论电影的冲动不同,写电影评论是一个审慎而有计划的过程。由于这种经常性的冲动,我们甚至很享受谈论和评写一部我们不喜欢的电影的过程。前面赞扬《撞车》的那位学生的一个朋友,却给予了这部影片负面的评价:
《撞车》(2004)是一部糟糕的影片,因为很少有一部美国电影试图探讨种族主义。尽管用意很好,但是,影片并没有脱离一种情节剧式的忧郁。这种忧郁根植于那些郊区富裕白人、野心勃勃的非洲裔警察局职员、波斯裔商人、愤怒的街道游荡者的绝望生活中。不仅这些人没有表现出任何心理上或者智力上的复杂性,而且,简单地用一部描述个人孤独的影片来解释种族主义并不合理,因为《撞车》并没有指出支撑美国种族主义背后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影片的结局具有暗示性:一群被释放的亚洲移民无助地走在纽约大街上,暗示了虽然影片的主角已经尽力争取正义,但是他并没有给这些无名外侨的未来带来任何希望。
像这两个朋友不同的发现那样,我们对同一部电影的理解可以如此大相径庭,因而试图说明彼此的理解可以变为一场生机勃勃的对话。
也许,电影与其他艺术种类和娱乐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电影经常能引发一种强烈的情感或智性上的回应。
通常来说,只有当我们有机会认真思考和想要准确表达出我们的观影感受的时候,我们对一部电影有某种特定感受的原因才变得清晰起来。与今天复杂的政治状况相比,《约翰·多伊》(Meet John Doe,1994)充满了荒诞可笑的怀旧之情。观赏《哭泣游戏》(The Crying Game,1992)的同性恋者,可能会被影片对主人公因性认同而遭受痛苦的真实刻画所吸引,但可能会对影片关于以色列共和国军队的背景情节感到不舒服。大多数看过费里尼(Fellini)的《八部半》(8 1/2,1963)的人都会认识到影片开场的重要性:一个人从他的车里飞出来,飘到堵塞着的车辆上方,但是他们会觉得很难解释这个场景对接下来的情节有什么意义。分析我们对影片的主题、人物、画面的感受,不仅是理解电影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对所处的世界和文化的态度。从以下三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杰弗瑞·诺威-史密斯(Geoffrey NoWell-Smith)如何将他因安东尼奥尼(Antonioni)影片中某个场景而产生的*初震撼转化为对特定场景的剖析,确切地说,转化为一种对安东尼奥尼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复杂面的欣赏:
《奇遇》(L'avventura)中有一场很简短的戏,表面上看并不重要,但是在我看来,却集中体现了安东尼奥尼电影作品中*具有说服力和*新颖的部分。当桑德罗(Sandro)和克劳迪娅(Claudia)来到西西里的一个小村庄时,村庄里非常安静。他们走了一会儿,然后大声叫了起来,但是没有回应。终于,他们明白了,那是一个被人遗弃的村庄,荒无人烟,也许,从来就没有人居住过。……
本书体现的专业素质不容忽视。这种素质就是一个专业影评人应具有的全面、丰富、准确的电影知识以及相应水平的史论修养,谁敢说这不是对国产影评最醒目的启示呢?——李迅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怎样让自己的文字被别人认同,让读者相信你的观点和论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否写好影评和一个人的艺术感觉、电影知识积累和文字表达能力三个方面有关。
——陆绍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蒂莫西·科里根(T.J.Corrigan),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系教授、电影学系主任。他的电影研究聚焦于现代美国电影和国际电影,同时在电影教育领域卓有贡献,曾在东京、罗马、阿姆斯特丹、巴黎和伦敦等地教授电影课程。 科里根教授著作颇丰,包括《新德国电影:流离失所的影响》、《沃纳·赫尔佐格的电影——在幻象与历史之间》、《没有围墙的电影:越南的电影和文化》、《电影与文学:介绍与阅读》,以及与帕特丽夏。怀特(Patricia Whitc)合著的《电影经验》。
本书通过与当今影坛19位顶尖编剧的访谈,为读者提供“如何才能写出一个好剧本”的答案,对于任何一位有志于此的读者来说,有很大
陶瓷花釉与装饰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宜兴花釉的角度,详细介绍了花釉的具体品种与效果以及花釉的应用与装饰设计。同时也介绍了花釉用原材料、装饰方法及工器具、装饰用拒...
八大山人法贴 内容简介 李孟冬先生,他原是专卖古代碑帖的琉璃厂隶古斋的学徒,后来与人合开了一个『二孟斋』,*后做了宝古斋的总经理。他的知识面很宽,不但懂得碑帖,...
天下收藏-第三辑 本书特色 《天下收藏》的环节和内容设置,非常适合收藏者进行学习和提高。看完本书,虽然深感踏上收藏之旅并非易事,但却有法可依,如能逐步练就下面几...
梅兰芳传 内容简介 京剧是中国戏曲大家族中成就*高、*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曾经风靡全国,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观众。但它在艺术上的完整性、成熟性也相应地带来了更多的...
孙机,1929年9月28日生于山东青岛,文物学家。1949年,孙机自尚未解放的青岛来到北京,进入华北军政大学学习。1949年11月分配到北
PeterEisenmanhasbeenaninnovativepresenceinthefieldofarchitectureandarchitectural...
粉墨氍毹-京剧经典剧目舞台规制纵览-白蛇传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四个核心章节,以图例为主,配合文字说明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析、记录了《白蛇传》整出剧目中舞台规制的每...
《水浒传注评本》内容简介:施耐庵编著的《水浒传》是一部集口传、说书艺人唱本、戏曲并经过文人不断加工整理而成的小说,描写了北
建筑学场地设计内容简介本书包括场地表达、场地调整、停车场(库)、建筑间距、总平面、道路和管线与绿化七大栏目,主要介绍了等高
潍坊木版年画-传承与创新 本书特色 山东潍县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中国三大年画”,潍县年画以其对比强烈的色彩、质朴明快的风格,形成独具特色...
设计色彩学-(含光盘) 本书特色 设计色彩以培养设计师为目的,旨在通过设计色彩造型技巧及其配置规律的训练,来解决在设计中色彩设计的思维方法、意象表达等问题。冷先...
序言导论先锋派电影产生的背景与先驱上部前期先锋派电影第一章德国:抽象动画电影,城市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第二章法国:诗意电影
本书为导演贾樟柯最新电影计划《语路》的图书衍生品。《语路》旨在通过展示坚持梦想,在不同的人生角色中完成志向的代表人物的话
徐三庚篆书册-历代书法名迹技法选读 本书特色 《历代书法名迹技法选讲》第三辑共6单本,包含隶、草、楷、篆书法体,主要内容包括:临习指导,碑帖全帖或选帖,历代名人...
中西话剧剧目导读-中西名剧导读-壹 内容简介 《中西名剧导读》共选中西舞台演出剧本80个。其中戏曲剧本60个,中西话剧剧本20个。编选原则以时间为纵线,上承古代...
《图解欧洲艺术史:17世纪》是一套引进自意大利专业艺术类出版社Electa的经典艺术史普及读物中的第四册。针对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提炼词条、高度概括、拆分...
红色娘子军:中国戏剧发展纵论 本书特色 《红色娘子军》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海南岛琼崖纵队娘子军的事迹,本书依据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的中国现代戏剧课程整理而...
《瓦萨里和他的<名人传>/艺术史研究丛书》拟对瓦萨里《名人传》中的艺术史观念、艺术理论、写作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瓦萨里的艺术史思想,具体体现于他撰写《名人传...
卢浮宫艺术课 本书特色 本书为“得到APP”同名热门付费课程的图文升级版。书中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卢浮宫二十件全世界至爱的艺术珍宝背后的动人故事,让我们读懂卢浮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