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智慧》,一共讨论了107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西方传统所独有的,像有关基督教孝义和希腊诸神之类。也有些问题,在我们的社会还没有成为问题,如自动化之类。因此在我讨论的90个问题中,只有70个问题,和阿氏的全相同。其余的则是我根据中国文化的背景所设计的,这些问题有些是中国所独有的。从各自独有问题,不难看出中西文化之间的某些差异;从共同的问题,则正好提示了我们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一些线索。由本书所引征的中西思想资料,使我们知道,中西文化的比较,不但可能,且有必要,因为在此工作中,可以较为深入地认清自己论的优点和短处,此极有助于选择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为了方便读者,特制了一个中西智慧对照表,是对70个共同问题所做的提要,也可以当备查的观念索引使用。高明博学的读者,如果没有时间读整本的书,浏览一下对照表,也一样足以引发思考。
《中国的智慧》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中国的智慧》主要内容简介:要真正了解中西方文化,不可嘲避的是揭示中西方文化在认识世界和社会时的洞见异同。在莫蒂默·J.阿德勒所著的《西方的智慧》书中一共讨论了107个问题,有问题是中西方共有的,而有些问题是西方传统所独有的,诸如有关基督教教义和希腊诸神之类,还有些问题,在中国社会还没有形成或者还没有重要到为人们所关往,如自动化之类。与此埘应,在《中国的智慧》讨论的90个问题中,只有70个问题,和阿德勒的全相同。其余的则是作嚣根据中国文化的背景所设计的,这些问题有些是中国所独有的。从各自独有问题,不难看出中阿文化之间的某些差异;从共同的问题,则正好提示了我们从事中两文化比较研究的一些线索。为了方便读者,作者还特制了一个中西智慧对照表,是对70个共同问题所傲的提要,也可以当备查的观念索引使用。即使没有时间读整本的书,浏览一下对照表,也一样足以引发思考。
假如说现代“学”的意义是指求取分门别类的知识,那么在传统中国,这一意义的“学”是不存在的。中国的经、史、子、集,其中尽管也包括许多门类的知识,但古人学习它们,不是抱着“为知识而知识”的态度,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求取出仕的凭借,尽教化的责任,尤其重要的是为了修身。因此,古代“学”的意义主要在求“觉悟”,许慎《说文》即训教为“觉悟”,班固的《白虎通义》也有同样的解释:“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觉悟是一种身心方面的活动,它透过文字的媒介,敲开心灵的混沌,激发道德的潜能,将文字中所含的旨意,化为行动,提升人格,这就是传统中国所特重的修身之学,也就是萄子所说的“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君子之学。一个知识分子,必须在修身方面有了相当的成效,然后对社会才足以尽教化之责,一旦出任,才能扮演一个理想的儒吏角色。除了觉悟以外,对学的意义的另一解释,是伏生所说的:“学、效也。”效指摹仿或效法,这一种的学习活动,必须有外在的对象,如以人为对象,则为“效法古人”的行;如以外物为对象,则正是《墨经》所说的“知也者,以其知遇物而能貌之,若见”的求知活动。后者在古代,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荀子是一个重视经验之知的哲学家,但他的理想仍然是:“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孔子在更早的时候就说过:“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知之,知之次也。”他不但把经验之知,视为次要的,且将效法的活动,赋予道德的意涵。等到宋儒朱熹,终于把“觉悟”和“效”这两种解释,结而为一,“效”成为后觉者效法先觉,二者再难加以分辨。由于强调学的意义在觉悟,这一点决定了中国哲学的定向。在这一意义的传统背景下,当我们要回答“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时,其答案与西方人所说的大异其趣。苏格拉底在某一意义上和孔子一样,都是伦理的哲学家,但苏氏认为善良的生活,必须听任理性的引导,走的是“知识即道德”的路数。孔子则认为合理的生活,必须顺从“心德”。传统中国有“哲人”之名,无“哲学”之词。目前通行的哲学一词,是由日本人翻译西方philosophy一词而来。“哲”字《尔雅》释为“智”,《伪古文尚书·皋陶谟》说:“知人日哲”,单从哲字的字义,还显现不出中国哲学的特色。西方人对哲学的解释,一直是人言言殊。如果以西方哲学的特性和中国对比,可以说西方哲学家所从事的主要是属于纯智的活动,而中国哲人则要求既能得之于己(所谓“古之学之为己”),又能用之
韦政通先生(1972-),江苏镇江丹阳人。著名学者,对中国古典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极深的领悟。早年结识徐复观、劳思光和牟宗三、殷海光等人,与新儒有学者、自由主义学者等都有过广泛而密切的交往。以《中国思想史》尊定学术地位,著有《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中国哲学词典》、《中国的智慧》、《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传统的更新》、《中国哲学思想批判》、《传统的理新》、《中国哲学思想批判》、《伦理思想的突破》、《先奏七大哲学家》、《孔子》、《中国现代思想家胡适》等近三十部著作。其中许多以崭新的视角解读中国文化与历史,对学界有广泛的影响,被认为是某些方面最优秀的创制。很多学者以为韦政通先生是自由主义的著名代表,也有学者以其为当代新儒家的优秀代表,事实上他只是一个自由的思想者。
繁简字对照字典 本书特色《繁简字对照字典》读者可以用它来查阅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对照关系:只识简化了的读者可以从中查出对应的繁体字,只识繁体字的读者可以从中查出对应...
一本书读懂国学知识 本书特色 《一本书读懂国学知识(经典珍藏)》:大众人文经典的理想读本阅读国学知识的百科全书一本书读懂国学知识 内容简介 《一本书读懂国学》从...
会说话的巫图 内容简介 编著本收的宗旨是想通过对巫图或萨满画的介绍,引起人们对有关图像的关注。进一步对它进行发掘和研究,必然为原始宗教和艺术起源的研究带来生机。...
中国福文化 本书特色 字是行走的,它所走过的路径便是一份真实的文化图谱;字是生育的,每一个充满活力的字通过历史的滋养都拥有一个庞大的族群。如果说每个字是一粒籽实...
北京名匾 内容简介 匾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产物,历史源远流长,自秦汉迄明清乃至近现代,一直延续、继承、发展,至今仍广泛流传。匾额与我国人民的政治文化生活密...
江湖百相丛谈(续编)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作者长期致力于地域文化研究,耗时四十年,终于撰成《江湖百相丛谈》初、续、补共三编。本书以中国历史上近百种民间众生...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全二册-插图典藏版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自省之书,它揭示了中国人丑陋的一面,让你出了一身冷汗并恨不得挖个洞钻进去;这是一本实用之书,它在告诉你中...
成都老街记忆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了成都许多著名老街的故事,如西御街、君平街、文庙街等。作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老成都,对这些街道的历史掌故和现状了如指掌,他把那些...
民国味.道 本书特色 《民国味道》将为你揭开民国美食的传奇面纱,从吃到饮,从尝到品,从“宫廷”到“清真”,从牛排到咖啡,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重庆……带上你的吃...
84道家常菜與18篇專文展現的不只是廚藝實踐,更體現她多年來一本初心的夢想。莊祖宜,曾以《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將豐富人文學理的養份讓廚藝上有所滋長,掀起一波全新...
增广贤文-国学课堂-解读版 本书特色 周希陶编著的《增广贤文》是一部成书于中国明代儿童启蒙著作。又称《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清末以后流传这样一句话“学了《幼学...
图说汉字的故事 内容简介 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所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从汉字的起源开始,讲述了汉字的造字法则、形声制的确立、汉字字体的演变...
语言学教程(第四版)(英文版) 内容简介 胡壮麟主编的《语言学教程》(第四版)在第三版基础上听取广大师生意见修订而成。包括语言学理论介绍,语音,词汇,句法,语义...
肯·威尔伯是美国后人本心理学家、哲学家。其重要著作有:《万法简史》、《意识光谱》、《性、生态与灵性》等十余种。本书是他难得的感性作品。
楹联文化研究:以云南为例 本书特色 楹联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特殊形式,是古代汉语语言艺术的结晶,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延伸,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
多元族群与中西文化交流(基于中西文献的新研究) 本书特色 《多元族群与中西文化交流:基于中西文献的新研究》:人文社科新论丛书多元族群与中西文化交流(基于中西文献...
武人琴音 本书特色 讲述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在各自时代的遭遇,凸显百年武人命运。首次披露尚门韩传形意拳心法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喜峰口之战...
和贾宝玉对话 本书特色 ……我是梦见贾公子宝玉,梦中讨论红楼——“梦”,方才撰成此书的。梦是“索思结想“的结果,梦宝玉而相谈。论《红楼》以对话,不也是一桩新文异...
中国古代地名 本书特色 中国的地名多姿多彩,生动有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大地的辽阔幅员、多样地理、悠远历史和丰富人文信息,值得让人细细体味。《中国古代地名/中...
寺庙庵闾-中华寺庙文化大观 本书特色 释源编著的《寺庙庵闾--中华寺庙文化大观》一书图文并茂,从不同文化鉴赏的角度、全方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阐释寺庙两千多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