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1979年时自编。上编(一-二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三-四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五-六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
本册专论两宋之部。作者把宋学分成三期,初期以胡瑗、孙复、欧阳修、范仲淹和王安石为代表,注重明体达用和道德文章,气象阔大;第二期以周敦颐、邵庸、张载、程颐、程颢为代表,是正统理学的形成期;第三期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前者“和合一切”,后者则“扫荡一切”。本书循此线索,对两宋时期的思想大家与重要著作或做精细分辨,或做简要述评,既在孔孟、《易》《庸》、二程、朱陆的整个儒学系统中分辨其传承异同和思想衍变;又从受儒释道多方影响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对两宋儒学的形成、抱负和特质做了中肯而精当的点评。
本册专论两宋之部。作者把宋学分成三期,初期以胡瑗、孙复、欧阳修、范仲淹和王安石为代表,注重明体达用和道德文章,气象阔大;第二期以周敦颐、邵庸、张载、程颐、程颢为代表,是正统理学的形成期;第三期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前者“和合一切”,后者则“扫荡一切”。本书循此线索,对两宋时期的思想大家与重要著作或做精细分辨,或做简要述评,既在孔孟、《易》《庸》、二程、朱陆的整个儒学系统中分辨其传承异同和思想衍变;又从受儒释道多方影响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对两宋儒学的形成、抱负和特质做了中肯而精当的点评。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5)》内容简介:《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一1979年时自编。上编(一一二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三一四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五一八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本册专论两宋之部。作者把宋学分成三期,初期以胡瑗、孙复、欧阳修、范仲淹和王安石为代表,注重明体达用和道德文章,气象阔大;第二期以周敦颐、邵庸、张载、程颐、程颢为代表,是正统理学的形成期;第三期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前者“和合一切”,后者则“扫荡一切”。《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5)》循此线索,对两宋时期的思想大家与重要著作或做精细分辨,或做简要述评,既在孔孟、《易》《庸》、二程、朱陆的整个儒学系统中分辨其传承异同和思想衍变;又从受儒释道多方影响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对两宋儒学的形成、抱负和特质做了中肯而精当的点评。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动阴静,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互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云:“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日: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刘原父王荆公已论无极太极,濂溪与刘王同时,不知濂溪论太极,果与刘王孰先。然太极本义,则当如刘原父说,太极乃气之先,一种无物之物也。《易·系辞传》:“易有太极”,郑注:“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说也。”此太极亦可称太始。许氏《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亦可称太初。《白虎通·天地》篇:“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日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出曜布,齐物施生。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五行生情性,情性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故乾凿度日:太初者气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质之始也。”此皆汉人之说。其本则出于道家。古人论天地创始,大率如是。所以极又训中,因最先一气未分阴阳。《左传》刘康公日:“民受天之中以生。”老子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即中也。阴阳未分为中,既分而仍不分,以其仍是一体,故为和。此一团和气,却时时变化不测,造成大用,是谓庸。中庸本与《易》通,皆儒道杂糅之产品。濂溪《太极图说》,大意仍不出此。试问天地万物何自始,则实无自始。第一因无因可觅,故日无极而太极。天地万物开端第一因,即可谓是无因,此之谓自然。万物只是一气,此气只是一动,天地万物始终只此一动,亦永远是此一动,故《易》日天行健。健即天行,乃永远不息之一动也。中国人看宇宙,与西方不同。西方人注重物质方面,故有唯心唯物之争,中国人不问其最后之质料,而仅着眼其整体之变化,此整体之变化,则无始无终,只一动而已。然一落思维,乃至形于语言文字,则永远偏而不全。太极乃绝对之一,必成为无可说,亦无可思,则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威音文库·论说(全三册) 内容简介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传承发展,至隋唐进入极盛时期。晚唐武宗灭佛,佛教逐渐衰微。经宋、元、明、清高僧大...
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 本书特色 王邦雄教授讲老?《道德经》将近四十年之久,恐怕比老君自己还更专业、更投入呢! 讲老学必讲原典,《道德经》不...
中国的佛教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东方出版社出版★岳麓书院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重要桥梁。在这套文库中,岳麓书院组织了国内*为著名的学者,以21世纪的新视角,寻找...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本书特色 ★这是当今中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著名学者易中天的*新历史著《易中天中华史》,他颠覆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
《周易外传:王夫之著作(竖排版)》内容简介:《周易外传》写作于一六五五年(清顺治十二年),那时明王朝已经覆亡,王夫之也屡遭险
宽容 本书特色 《宽容》是一本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作者房龙以深厚的人文关照及倡导思想自由的精神解析了人类为寻求思想的权利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勾勒了一幅波澜壮...
谈美书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
《华严经》全80卷,唐代实叉难陀译,简称《八十华严》,以区别于《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其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依梵
欢喜 本书特色 本书名为《欢喜》,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本书的主题其实是“拒绝一种成功——成功地变成苦逼青年”。依冬吴两位老师的说法,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是...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内容简介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阿弥陀”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无量寿”,又叫“无量光”。什么是元量寿?“...
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哲学家威廉·巴雷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被公认为英语国家中研究、解释和介绍存在主义的*优秀的著作,在美国和整个西...
谛闲大师文汇 本书特色 《百年佛教高僧大德丛书》主要是佛学、哲学、史学内容,具有文献性质、学术性质、统战性质。强调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弘扬祖国优...
南怀瑾选集-南怀瑾讲演录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第十二卷-[典藏版] 本书特色 璀璨国学,正知不绝,南师一脉,绍继如缕 见地、...
晏子春秋集释-(增订本) 本书特色 《晏子春秋集释》由文献学家吴则虞先生(1913-1977)经多年搜集研究整理编着而成,初版於一九六二年,是了解研究晏...
马克思人的美学思想探究(2008/10)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是依据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来探讨马克思人的美学思想的。其宗旨在于消除对于马克思美学思...
《海德格尔与尼采》是有德国著名学者阿尔弗雷德·登克尔,美国著名学者约翰·萨利斯等人主编的《海德格尔年鉴》的第二卷。分第一
是我不是我:黄老师法语 本书特色 佛法大乘的根本在般若,小乘的根本在业力,面般若与业力实际上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中道实相,所以小乘“万法无...
牛津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近代哲学的兴起+现代世界中的哲学+中世纪哲学(套装共4册) 本书特色 《牛津西方哲学史》具有严谨的学术性,但是毫不晦涩,西方学术界普遍...
诗经.尚书.礼记.左传 本书特色 《诗经》是中国**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305首。全书分为“风”(地方土乐)、“雅”(朝廷正乐)...
何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内容简介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国人影响甚大。李刚教授对道教有着深厚的研究,对道教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收录了其何以“中国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