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五千言》,内容包罗了宇宙观、人生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治国兴邦等方方面面。所以,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位真正的哲学家。《老子》其辩证的思维方法,精到的处世策略,今天读来仍然十分鲜明。本书先列“原文”,随后附“注释”,逐字逐句试解的“译文”,以及“章旨”,领你进入这一古老文化宝藏地。
《老子》是“国学经典藏书”系列丛书之一。它选取了《老子》的精华部分,配以精美的图片,力求从道学这一角度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国学的精萃,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热爱国学。阅读《老子》,让您领略传统文化别样的风情,在书山瀚海中获得充实的阅读快乐,让您在辉煌的艺术文化中获得审美享受!
【译文】可以用语言讲清楚的“道”,它就不是哲学意义上真正的永恒的“道”;同理,可以用言辞说出来的“名”,它就不是哲学意义上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初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边际。“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却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极其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源头。【章旨】老子第一次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体系核心。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微妙玄虚。它的含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考。它不具有任何质的形式,是一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因此说这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人们的探索是循序渐进的,对于“道”的解释是有局限性的,要想全面地掌握“道”的内涵,还需要长期地探索和研究,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本来没有名字,那么人们命名时根据的只是某一方面的特征、情态,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预示丑的观念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同时产生了。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低相互依靠,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随顺,这是永恒不变的对立统一。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世,实行“不言”的教化;任凭万物自然地生长变化而不去强为主宰,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功成业就而不居功。正是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被淹没。【章旨】本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一切对立的事物都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的存在及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是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后一部分提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主张一切顺应自然的发展,不掺杂个人的意志和欲望。只有“不为始”、“弗有”、“弗恃”、“弗居”,才能获得“不去”的结果。这种“功成而弗居”的不争思想,有利于统治者治国。【译文】在上者不推崇贤能之人,使百姓不争功名利禄;不看重金银珠宝,使百姓不去偷盗;不炫耀那些能诱发人贪欲的东西,使百姓的思想不被搅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心灵空虚,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意志,增强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没有奸诈的心智,没有贪婪的欲望,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方式去处理世间之事,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章旨】这一章里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他要人们回到一种“无为”的境界。历来认为,老子在这里极力鼓吹愚民政策,他的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消极的。其实,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动乱不安、矛盾突出的根源在于差别的存在,意图用减少差别、恢复淳朴民风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这是他进步的主张。他认为,现实社会中统治者任用贤能,看重贵重稀有的珠宝财富,这是扰乱人心,是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因此,必须坚决杜绝。【译文】“道”是空虚的,但是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它是那样深邃啊,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脱离纠纷,蕴蓄着光明,混合着尘埃。它是那样幽隐啊,似无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在有天帝之前它就存在了。【章旨】这一章是对“道”的描述和赞颂。承接第一章的内容“无形”,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好像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像是天帝的祖先。由此说来,不是天帝造物,而是“道”生天帝,继生万物。“道”空虚无形,却比创造万物的天帝更根本,“道”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译文】天地无所偏爱,把万物当刍狗一样对待,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把百姓当刍狗一样对待,听任百姓自己成长。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虽空虚却不会穷竭,越动。它的风就越大。政令繁多而屡次失败,不如持守虚静。【章旨】这里由“天道”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在逻辑上是从特殊性中推出普遍性,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天地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不分春夏秋冬,没有爱憎恩怨,公平对待万物。圣人也依循天道的规律治国,公平对待百姓。本章用具体比喻说明如何认识自然和正确对待自然,论述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顺乎自然,保持虚静,比喻鲜明生动。而现实社会中的统治者却习惯发号施令,穷兵黩武,看起来实现了雄才大略,实际上却违背了天道规律,是错误的行为。【译文】生养天地万物的“道”,是永恒存在而不会停息的,这是微妙的母体。微妙深奥的母性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源。它绵绵不绝好像永存于世,运行不停而不知倦怠。【章旨】本章继续描述和颂扬“道”的意义和功能。“道”永恒存在,它是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主宰,空虚幽深,作用无穷,孕育万物,生生不息。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论述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P10-19
欢喜 本书特色 本书名为《欢喜》,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本书的主题其实是“拒绝一种成功——成功地变成苦逼青年”。依冬吴两位老师的说法,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是...
基尔克果的苏格拉底 本书特色 克里马库斯(基尔克果的假名之一)与柏拉图都发现了观念的荒谬性,并且明白观念与政治之间的经验主义一存在主义的关系。克里马库斯以一种新...
小窗幽记--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 本书特色 《小窗幽记》,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本书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
藏传因明-真如因明学丛书 本书特色 本书是王森先生的遗作,全书共8篇文章,其中6篇先生生前曾发表过,其余2篇系新发现旧稿,现整理出来作为《藏传因明》专集出版。本...
章太炎的思想 本书特色 《章太炎的思想》从章太炎儒学思想的学术渊源流变入手,分别从其学术成就、对儒家思想的阐释、他的儒学思想与时代思潮的关系,以及其思想对传统儒...
宗教的自然史 本书特色 《宗教的自然史》面世于近两百年前的1757年,但是尽管有这一可敬的地位,它的历史意义却往往没有被人们所了解。可以说,休谟的两部相辅相成的...
学好哲学 终生受用-新大众哲学.1.总论篇 本书特色 “新大众哲学”丛书自觉以大众化为宗旨,通过提炼和归纳三百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当代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用老百姓听...
真理.时间与自由-一个哲学理论的导论 本书特色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从轴心时代算起,在东西方大概都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古老绝不意味着权威与真理。假如没有...
沉思录 本书特色 此版本《沉思录》由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巨匠梁实秋翻译、批注,译文优美流畅、纯正优雅,是英语学习者和爱好者提高英语水平的*佳读物。沉思录 内容简介...
呻吟语-(全二册) 本书特色 中华书局 传统经典伴你一生“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丛书卖点】 1. 本套丛书为全本。所收书目是经史子集中z为经典的著作...
季羡林学术著作选集-(全十二册)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本丛书由季羡林的弟子组成编辑团队,对先生的学术著述进行精选和编辑★ 丛书由王树英...
逻辑思维与诡辩 本书特色 诡辩是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会碰到的事情,如何认识诡辩手法、掌握破斥诡辩的方法,是现代人实现有效沟通的技能。《逻辑思维与诡辩》在强调逻辑本身...
子平粹言 本书特色 为了宏扬中国传统文化,也为了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笔者赵嘉宁将徐乐吾研究子平学说的代表著作《子平粹言》做了点校和白话释义工作,希望...
《论隐秘的上帝》是库萨的尼古拉重要的四篇论文的结集,被公认是“否定神学”的珍贵文献。库萨依循否定的方式去论述“隐秘的上帝
一本书读懂中国哲学史 本书特色 专家不觉其浅,大众不觉其深。本书选取近百个哲学故事,从细节出发,以点带面、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哲学史。 既有哲学故事,也有相关链接...
作为焦虑和平静的宗教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九章:导言、在宗教中进行比较的哲学范围、比较宗教的浪漫主义养成和马克斯·缪勒的研究、比较宗教是关于宗教的历史和对历史的自...
中国古代宇宙理论研究(全三册) 本书特色 如何才能以一种能够贯穿始终的逻辑来解读《周易》,是古今学者们面临的难题。查《汉书》所载西汉时期刘歆所作的种种解释和三国...
作者对近现代中国学术的新门类如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等作了简要
无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精装版) 本书特色 《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发源,研究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所强调的是“道”,即究竟真实,宇...
《尓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词典,具有同义词典和百科词典的性质。作者不详,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为《尓雅》作注者代不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