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五千言》,内容包罗了宇宙观、人生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治国兴邦等方方面面。所以,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位真正的哲学家。《老子》其辩证的思维方法,精到的处世策略,今天读来仍然十分鲜明。本书先列“原文”,随后附“注释”,逐字逐句试解的“译文”,以及“章旨”,领你进入这一古老文化宝藏地。
《老子》是“国学经典藏书”系列丛书之一。它选取了《老子》的精华部分,配以精美的图片,力求从道学这一角度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国学的精萃,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热爱国学。阅读《老子》,让您领略传统文化别样的风情,在书山瀚海中获得充实的阅读快乐,让您在辉煌的艺术文化中获得审美享受!
【译文】可以用语言讲清楚的“道”,它就不是哲学意义上真正的永恒的“道”;同理,可以用言辞说出来的“名”,它就不是哲学意义上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初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边际。“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却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极其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源头。【章旨】老子第一次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体系核心。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微妙玄虚。它的含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考。它不具有任何质的形式,是一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因此说这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人们的探索是循序渐进的,对于“道”的解释是有局限性的,要想全面地掌握“道”的内涵,还需要长期地探索和研究,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本来没有名字,那么人们命名时根据的只是某一方面的特征、情态,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预示丑的观念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同时产生了。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低相互依靠,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随顺,这是永恒不变的对立统一。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世,实行“不言”的教化;任凭万物自然地生长变化而不去强为主宰,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功成业就而不居功。正是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被淹没。【章旨】本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一切对立的事物都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的存在及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是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后一部分提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主张一切顺应自然的发展,不掺杂个人的意志和欲望。只有“不为始”、“弗有”、“弗恃”、“弗居”,才能获得“不去”的结果。这种“功成而弗居”的不争思想,有利于统治者治国。【译文】在上者不推崇贤能之人,使百姓不争功名利禄;不看重金银珠宝,使百姓不去偷盗;不炫耀那些能诱发人贪欲的东西,使百姓的思想不被搅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心灵空虚,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意志,增强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没有奸诈的心智,没有贪婪的欲望,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方式去处理世间之事,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章旨】这一章里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他要人们回到一种“无为”的境界。历来认为,老子在这里极力鼓吹愚民政策,他的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消极的。其实,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动乱不安、矛盾突出的根源在于差别的存在,意图用减少差别、恢复淳朴民风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这是他进步的主张。他认为,现实社会中统治者任用贤能,看重贵重稀有的珠宝财富,这是扰乱人心,是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因此,必须坚决杜绝。【译文】“道”是空虚的,但是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它是那样深邃啊,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脱离纠纷,蕴蓄着光明,混合着尘埃。它是那样幽隐啊,似无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在有天帝之前它就存在了。【章旨】这一章是对“道”的描述和赞颂。承接第一章的内容“无形”,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好像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像是天帝的祖先。由此说来,不是天帝造物,而是“道”生天帝,继生万物。“道”空虚无形,却比创造万物的天帝更根本,“道”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译文】天地无所偏爱,把万物当刍狗一样对待,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把百姓当刍狗一样对待,听任百姓自己成长。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虽空虚却不会穷竭,越动。它的风就越大。政令繁多而屡次失败,不如持守虚静。【章旨】这里由“天道”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在逻辑上是从特殊性中推出普遍性,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天地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不分春夏秋冬,没有爱憎恩怨,公平对待万物。圣人也依循天道的规律治国,公平对待百姓。本章用具体比喻说明如何认识自然和正确对待自然,论述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顺乎自然,保持虚静,比喻鲜明生动。而现实社会中的统治者却习惯发号施令,穷兵黩武,看起来实现了雄才大略,实际上却违背了天道规律,是错误的行为。【译文】生养天地万物的“道”,是永恒存在而不会停息的,这是微妙的母体。微妙深奥的母性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源。它绵绵不绝好像永存于世,运行不停而不知倦怠。【章旨】本章继续描述和颂扬“道”的意义和功能。“道”永恒存在,它是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主宰,空虚幽深,作用无穷,孕育万物,生生不息。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论述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P10-19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老清华讲义 本书特色 《老清华讲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著名学者遵宪: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易隐.易冒-京氏易精粹-5 目录 易隐卷首八卦象例五行生克天干所属地支所属六神所属六亲生克刘伯温先生总断张星元先生总断《海底眼》一爻动变断周仲高期日捷诀习卜先读...
百家讲坛--韩非子智慧讲堂 内容简介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中国人的骄傲。但要真正参悟和理解其精髓,并不是件易事。“国学诸子百家讲坛”丛书循着诸子百家的思想脉络,清...
中国汉语系佛教文学 内容简介 “佛教文学”历来似乎指佛典中的譬喻、因缘之类的文学和本生、本行故事,指带文学色彩之佛教典籍。部分学者将所有佛教典籍由文学方面加以考...
如何修证佛法 本书特色 南怀瑾先生在台北时,曾以“如何修证佛法”为主题,开设系列讲座,共二十八次。这些讲座的内容,经记录整理,便形成了本...
《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两大梵文叙事诗之一,叙述王子罗摩因受老王妃嫉妒被放逐,妻子悉多被掳,后得群猴帮助,夫妻团聚,恢复王
这是普罗提诺《九章集》的第二个选译本。此前,章雪富博士和石敏敏女士曾应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的邀请,翻译过一个《九章集
亢龙有悔:迟来的醒悟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许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在生命终结前夕,均曾以精简的言辞说出心底的话语。由这些人物、故事、...
本书是奥古斯丁圣经研究的重要成果。新约圣经中包括四部福音书,这四部福音书叙述的角度不同,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时间顺序上的不同
宋代文人的易学与诗学 本书特色 由于《周易》“群经之首”的地位。以及中国文学一贯的尊经传统。无论是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的建构还是文艺批评之中,引《易》以自重都有...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罗素文集-第1卷 本书特色 莱布尼茨是欧洲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深邃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到了现...
沈从文哲思录 本书特色 1.比《顾城哲思录》更接近自然之人性的淳朴的生活哲学2.一部汇集沈从文追寻人性救赎的经典“哲思”之书3.沈从文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世界的无...
庞德研究 本书特色 埃兹拉·庞德(ezrapound,1885-1972)是一个有争议的美国现代主义诗人、批评家。一方面,他才华横溢,在漫长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一...
黑格尔的客观哲学 本书特色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黑格尔的客观哲学》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黑格尔的客观哲学 内容简介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黑格尔的客观哲...
叔本华论意识与品德 本书特色 精华*世,字字珠玑,常识与经典融合,堪称传世思想魂宝。思想大师的深刻哲理、醒世箴言,是对人类文化的奉献与恩典。心灵奥秘的求索,灵魂...
庄子新释 本书特色 我以为研究《庄子》,有*要紧的一件事,就是寻获《庄子》的钥匙。别的子书,大门是开着的,只要你肯破费工夫去游览,不难见到它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理想主义的困惑 内容简介 日本著名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践行者,作者对之充满敬意;却也困惑于他的理想主义群体在维持八年后为何突然溃散,这两种情感和思...
1939年,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受聘为复性书院主讲,总持讲学事宜,复性书院设在四川省乐山县乌尤山的乌尤寺,风景绝佳。复性即复明
思入时代的深处-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世界-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 目录 上篇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重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内在性之...
图说孝道-全彩典藏读本 内容简介 《孝经》是中国历史上*为伟大的著作之一。自曾子著述《孝经》以来,这本在十三经中字数*少的经文,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