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五千言》,内容包罗了宇宙观、人生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治国兴邦等方方面面。所以,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位真正的哲学家。《老子》其辩证的思维方法,精到的处世策略,今天读来仍然十分鲜明。本书先列“原文”,随后附“注释”,逐字逐句试解的“译文”,以及“章旨”,领你进入这一古老文化宝藏地。
《老子》是“国学经典藏书”系列丛书之一。它选取了《老子》的精华部分,配以精美的图片,力求从道学这一角度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国学的精萃,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热爱国学。阅读《老子》,让您领略传统文化别样的风情,在书山瀚海中获得充实的阅读快乐,让您在辉煌的艺术文化中获得审美享受!
【译文】可以用语言讲清楚的“道”,它就不是哲学意义上真正的永恒的“道”;同理,可以用言辞说出来的“名”,它就不是哲学意义上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初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边际。“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却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极其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源头。【章旨】老子第一次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体系核心。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微妙玄虚。它的含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考。它不具有任何质的形式,是一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因此说这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人们的探索是循序渐进的,对于“道”的解释是有局限性的,要想全面地掌握“道”的内涵,还需要长期地探索和研究,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本来没有名字,那么人们命名时根据的只是某一方面的特征、情态,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预示丑的观念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同时产生了。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低相互依靠,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随顺,这是永恒不变的对立统一。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世,实行“不言”的教化;任凭万物自然地生长变化而不去强为主宰,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功成业就而不居功。正是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被淹没。【章旨】本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一切对立的事物都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的存在及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是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后一部分提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主张一切顺应自然的发展,不掺杂个人的意志和欲望。只有“不为始”、“弗有”、“弗恃”、“弗居”,才能获得“不去”的结果。这种“功成而弗居”的不争思想,有利于统治者治国。【译文】在上者不推崇贤能之人,使百姓不争功名利禄;不看重金银珠宝,使百姓不去偷盗;不炫耀那些能诱发人贪欲的东西,使百姓的思想不被搅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心灵空虚,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意志,增强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没有奸诈的心智,没有贪婪的欲望,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方式去处理世间之事,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章旨】这一章里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他要人们回到一种“无为”的境界。历来认为,老子在这里极力鼓吹愚民政策,他的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消极的。其实,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动乱不安、矛盾突出的根源在于差别的存在,意图用减少差别、恢复淳朴民风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这是他进步的主张。他认为,现实社会中统治者任用贤能,看重贵重稀有的珠宝财富,这是扰乱人心,是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因此,必须坚决杜绝。【译文】“道”是空虚的,但是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它是那样深邃啊,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脱离纠纷,蕴蓄着光明,混合着尘埃。它是那样幽隐啊,似无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在有天帝之前它就存在了。【章旨】这一章是对“道”的描述和赞颂。承接第一章的内容“无形”,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好像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像是天帝的祖先。由此说来,不是天帝造物,而是“道”生天帝,继生万物。“道”空虚无形,却比创造万物的天帝更根本,“道”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译文】天地无所偏爱,把万物当刍狗一样对待,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把百姓当刍狗一样对待,听任百姓自己成长。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虽空虚却不会穷竭,越动。它的风就越大。政令繁多而屡次失败,不如持守虚静。【章旨】这里由“天道”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在逻辑上是从特殊性中推出普遍性,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天地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不分春夏秋冬,没有爱憎恩怨,公平对待万物。圣人也依循天道的规律治国,公平对待百姓。本章用具体比喻说明如何认识自然和正确对待自然,论述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顺乎自然,保持虚静,比喻鲜明生动。而现实社会中的统治者却习惯发号施令,穷兵黩武,看起来实现了雄才大略,实际上却违背了天道规律,是错误的行为。【译文】生养天地万物的“道”,是永恒存在而不会停息的,这是微妙的母体。微妙深奥的母性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源。它绵绵不绝好像永存于世,运行不停而不知倦怠。【章旨】本章继续描述和颂扬“道”的意义和功能。“道”永恒存在,它是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主宰,空虚幽深,作用无穷,孕育万物,生生不息。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论述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P10-19
张居正讲解《孟子》 本书特色 《孟子》,儒家的基本经典。欲读圣贤书,求真实理者,不可不读。明代内阁首辅、两朝帝师张居正讲解的《孟子》皇家读本,更值得今日国人品读...
奥维德的爱情哲学 本书特色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奥维德的爱情哲学》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奥维德的爱情哲学 内容简介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奥维德的爱情哲...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内容简介 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向来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尼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在哲学上提出了一些什么新问题?他和现时代有什么关系……周...
阳明学刊-第五辑 本书特色 《阳明学刊》的创办及出版,为研究王阳明学术思想提供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场地。但由于王阳明出入于释老,直承象山,遥接孔孟,下启明清数百年学...
游心于佛道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游心于佛道的学术经历与成果。上篇《游心于佛——天强学管窥》收入了作者早年有关中国哲学、化学等方面的文章,主要是以作者研究天...
一提起佛教,自然就聯想到素食,對中國人而言,所謂的「出家人」就是「吃齋」的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除了濟公等少數傳說中的人
中国哲学常识 本书特色 《中国哲学常识/常识圆桌派》是中国哲学开山之作,一本中国哲学入门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
先秦易学史 本书特色 先秦易学,是中国易学的真精神所在,伏羲氏、周文王、孔子、老子四位圣哲,间世而兴,踵事增华,合作经营此一大学术至于博大精微,然而迄今无一先秦...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国学研究与西学、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大学史学课程设置与学风转变等等,系统
《吐蕃僧诤记》主要内容简介:学习他人之长,包括一切方面。专就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而论,同样有向别的国家学习的任务。当然,在这
圣者凡心-王立新讲《论语》 本书特色 《圣者凡心:王立新讲《论语》》:著名学者王立新引领你进入孔子的精神世界。王立新,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哲学博士生导师。多...
《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 本书特色 本书汇集了作者2000年以前关于《周易》经传、易学史以及帛书《易传》、楚简《周易》研究的17篇论作及2篇附录,又加上了作者新...
入禅之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净慧老和尚的一部佛学力作,净慧,祖籍湖北新洲,生於一九三三年。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十四岁在武昌三佛寺拜师学经,奠定超脱出世的宗...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第五辑(全10册) 本书特色 伟大的思想·企鹅口袋书系列是中译出版社与企鹅出版集团联袂推出的一套经典学术名著平装版,迄今已出版60个...
翻译与语言哲学(修订本):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之六 本书特色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中国的理论——哲学的、文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当然还有翻译学的——必将伴随地球...
儒家宪政主义传统-第二辑 本书特色 《儒家宪政主义传统》收录五篇论文,为此命题提供思想史的初步论证。《儒家宪政主义传统》着力探讨中国历史上两个立完时刻儒家之理念...
中国哲学史大纲 本书特色 1917年5月22日,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交出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名学方法之进化史》,通过*后考试。7月10日,回抵上海。旋而北上,就...
提尔米兹圣训集 本书特色 《提尔米兹圣训集》在伊斯兰教经典中仅次于《古兰经》,辑录了穆圣的言行,也在阐释《古兰经》的基础上,对穆圣时代不断出现的新事务、新问题作...
扶箕迷信底研究 本书特色 扶箕是一种曾在古代广为流行的迷信活动,至今仍给人带来几分玄奥神秘的感觉。本书通过从中国古代文献(多为笔记小说)中收集来的132则故事,...
实验医学研究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为十九世纪末实验科学方法的代表作。本书极力提倡实验科学,极力批判了不求事物之必然态度。不仅详细论述了实验科学的思想方法,还鼓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