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中国与宗教、宗教社会学与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宗教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传统宗教;中国的宗教——儒释道“三教”;中国的民间宗教——存续与发展等。
《宗教社会学:宗教与中国》:中美学者合力打造宗教学新教程。《宗教社会学:宗教与中国》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宗教历史于一身,共同努力成就这一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著作。
《宗教社会学:宗教与中国》努力为中国高等学校的学术性宗教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我们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为宗教社会学的学术研究提供基本的知识;探讨有关中国宗教的过去与未来。
插图:(一)共有的精神遗产。古代中国文明中的精神取向和道德信念并没有完成融合进制度性宗教中去。制度性宗教一般的结构在中国社会没有明显的地位:组织性的教会、规范的教条以及僧侣集团似乎对于其传承与保持生命力不那么紧迫。相反,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宗教参与的头等标准不一定是相信,而是归属一个社区,例如:村庄寺庙组织、家族或者香会组织……”“不是信仰,而是归属”——在各种各样的民间仪式与活动中,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信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民间组织活动形成了带有宗教实践的精神取向——祈祷、仪式以及道德表现。在本书中,我们将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取向确定为中国人“共有的精神遗产”。我们使用“共有”这个词,来肯定在中国文化中所获得的共识,正如欧大年(Ovemyer)已经指出的那样,这种精神传统已经成为“被最广泛民众所接收的基本价值和象征符号”。这种共识常常表现为明显的地方性,人们根据本地世代相传的记忆和仪式在村子里以及地方社区进行活动。这种较大规模的文化体系(包括祖先崇拜、对“天”和“气”的信仰、以及善恶报应的实践),不仅是在中国本土为民众共有,而且还超越中国本土在有华人的地方传播。关于“精神”,我们倾向于超越西方“宗教”概念所涉及的范畴——即“宗教”要具有制度性结构和正统教义等,来关注那些分散于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中的道德取向和民众共有的世界观。中文“遗产”一词,表述的是传统以及传承的东西:通过代际传递来完成。在我们的使用中,“遗产”意指这一具有悠久传统的信仰和仪式在过去的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中已经枝繁叶茂。这份遗产,是道德观念和精神愿景的宝藏,当中国人面对世纪性全球化挑战时,足以从中汲取营养从容应对。下面所附表综合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本书中我们将通过这些方法来讨论中国人核心的宗教关怀。这种多方面思考的目的是出自对居于中国文化精神主体的丰富性和深厚性的尊重。
范丽珠,宗教社会学家,哲学(社会学)博士(CUHK),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美国旧金山大学(USF)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RicciInstitute)EDS-Stewart Chair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旧金山大学、波士顿大学,瑞典隆德大学、挪威卑尔根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等访问学者,在美困芝加哥大学、瑞士佛莱堡大学等讲授中国宗教课程。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历史与民族志的研究,并涉足于宗教社会学理论的探讨以及民间宗教信仰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向。出版了《当代世界宗教学》、《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变迁》等专著,翻译杨庆垫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在China Quanteny Joanlal of Chinese Religion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三十余篇,近年来更多地主持或参与有关中国宗教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并承担国际课程的教学。James D.Whitehead,宗教历史学家、基督教理论家,哈佛大学博士。在哈佛期间,他的研究主要关注佛教的中国化问题。他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宗教在晚期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宗教跨文化对话的可能。James D.Whitehead博士是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杰出学者EDS-Stewart讲座教授。从1998年开始,他每年都与Evelyn Eaton Whitehead一道来中国,他们在上海、杭州、南京、香港等地的多所大学,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举办系列讲座、开设学期课程。Evelyn Eaton Wtlitehead,社会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博士。在芝加哥大学期间,她壬要关注人类发展的比较研究。她目前的研究兴趣在于宗教意识中文化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她与James D.Whitehead一起合作出版了大量著作,内容涉及当代宗教生活和精神实践,他们的大部分著作都已有中文译本。Evelyn Eaton Whitehead博士是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杰出学者EDS-Stewart讲座教授。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在当时思想界所产生的影响至少可以概括以下两个方面:人批判的角度来看,在《逻辑研究》完成了对心理主义
国学与巴蜀哲学探索 本书特色 这是作者与唐赤蓉教授二十多年研究巴蜀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一个成果结集,所收论文曾发表在海内外的多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刊物有加拿大的《文...
享受你的症状-好莱坞内外的拉康 本书特色 本书是齐泽克通过好莱坞电影来分析美国大众文化,进而介绍拉康的学说的一本文化批评著作。书中分析了好莱坞电影的种种“征状“...
论语 本书特色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被誉为“东方圣经”、“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综观整部《论语...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作者为著名德国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人是自然和精神的会合点,人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追求精神生活以克
经学的蜕变与史学的转轨 内容简介 本书结集了作者近年来已发表和尚未发表的有关经学和史学,以及经、史相互关系的几篇论文。分为上、中、下三编,其中“上编”的五篇论文...
《经学历史》是研究经学的重要入门书,对研究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也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中国经学起自西汉初年,绵延二千多年
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 本书特色 本书除开首简略叙述柏拉图的生平事迹外,全部介绍柏拉图著作中的思想。他在世80年,平生真正做到把“宇宙内事”看做“即是吾分内事”...
禅学教你无悔的活法 本书特色 ◆ 你今天无悔了吗?◆ 2010年日本励志榜十大好书之一◆ 畅销200000册的人生无悔参考书禅学教你无悔的活法 内容简介 ◆ 你...
西方伦理学流派概论 本书特色 本书力图把西方伦理学从古代到近代和现当代的发展贯通起来,从中概括出八个基本流派,并予以系统地研究。对理性主义伦理学、感性主义伦理学...
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现象学研究导论 本书特色 说到底,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解释本身就是现代式的激进哲学行动。因此,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解释具有奇妙的效果:...
壮族社会民间信仰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宗教社会学、民族志、田野调查、信仰生态学和比较宗教学等研究方法,就壮族巫觋信仰,麽教信仰,师公、道公...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500年间的305篇诗。这30
南怀瑾选集(第八卷) 本书特色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现年85岁。他幼蒙庭训,少习诸子百家...
新书--新世纪美学译丛:美学谱系学 本书特色 到底是身体还是精神使我们欣赏美和创造艺术?加拿大著名批评家埃克伯特·发阿斯认为,除了蒙恬和曼德维尔等...
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 第二版 本书特色 禅宗思想是纯粹中国化的,又是大众化的老庄哲学。它的发端不是达摩,它的传承也不是达摩至弘忍的单传直指,以心传心。此书是传世金...
哥德尔 本书特色 有一个人曾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让数学界感受了大喜与大悲的经历,他就是哥德尔。1929年秋,哥德尔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证明了一阶逻辑的完全性,这对于当...
自由、自觉的学术气候在人文领域催化出许多新颖的成果,所谓国学也吸引了更强的研究兴趣,传统文化似乎显露出复兴的兆头,尽管如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本书特色 本书是本雅明早期的重要作品,写于1919年,是本雅明申请博士学位的资格论文,本雅明强调他的问题意识并不在于写一部浪漫派的批评...
张居正讲解《孟子》 本书特色 《孟子》,儒家的基本经典。欲读圣贤书,求真实理者,不可不读。明代内阁首辅、两朝帝师张居正讲解的《孟子》皇家读本,更值得今日国人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