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说是老残,或者可以说是作者刘鹗,感叹身世的抒情的作品。一般的解释,都以为他为中国的衰亡而哭泣,为帝国的末日而哭泣。但作者觉得它的意义,远不只如此,他用一种抒情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帝国末日的情景,带出来一种中国山水画的写意传统。
“夫梦之情境,虽已为幻为虚,
不可复得,
而叙述梦中情境之我,
固俨然其犹在也。
若百年后之我,
且不知其归于何所,
虽有此如梦之百年之情境,
更无叙述此情境之我而叙述之矣。
是以人生百年,
比之于梦,
犹觉百年更虚于梦也。”
——刘鹗
关于经典3.0n种解释:
●3层精彩内容——导读 + 漫画 + 原典
●3类阅读元素——文字 + 图像 + 图解表
●3重阅读收获——演讲 + 互动 + 资料库
●3种阅读方向——书 + 网络 + 旅行
经典3.0
25种经典/25位名家导读
梦幻阵容前所未见
● 我们是在传播一种新观念:web3.0阅读
● 我们是在倡导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书+网络+旅行
● 我们是在倡行一种新的阅读体验:“我阅读,我存在”
● 我们是在致力于一项事业:
→ “为了人与书(经典)的相遇”;
→ “阅读经典,打开梦想和未来”;
→ “探寻两岸三地华文文化普适价值”(实现文化三通)。
3.0提供经典:——我们永远不知道,如果错过这些经典,自己错过的是什么。
3.0也提供体验:——网络将结合文字以外的声音、影像、气味、触感,甚至意念,提供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帝国末日的山水画:老残游记》一般研究《老残游记》的人,大部分只注重这本小说的政治的意义。到底作者是不是对于清末的政治有所影射?可是作者是把它当作一个有哲学意义的抒情作品来看。胡适认为,中国传统小说里面,写景写得这么细致的,写得这么有抒情味道的,《老残游记》是**本。这本小说是老残,或者可以说是作者刘鹗,感叹身世的抒情的作品。一般的解释,都以为他为中国的衰亡而哭泣,为帝国的末日而哭泣。但作者觉得它的意义,远不只如此,他用一种抒情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帝国末日的情景,带出来一种中国山水画的写意传统。 “夫梦之情境,虽已为幻为虚,不可复得,而叙述梦中情境之我,固俨然其犹在也。若百年后之我,且不知其归于何所,虽有此如梦之百年之情境,更无叙述此情境之我而叙述之矣。是以人生百年,比之于梦,犹觉百年更虚于梦也。”——刘鹗关于经典3.0N种解释:●3层精彩内容——导读 + 漫画 + 原典●3类阅读元素——文字 + 图像 + 图解表●3重阅读收获——演讲 + 互动 + 资料库●3种阅读方向——书 + 网络 + 旅行
插图:唤回抒情的美学历史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端看一个文学家怎么写。我们熟悉的晚清小说,如《孽海花》和《官场现形记》都是“野史”,是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演绎出来的,唯有《老残游记》不然,它用一种抒情手法,把当时的现实“美化”,变成一幅历史的山水画。如果是在汉唐盛世,这种山水画可以拿来共享,但到了十八世纪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己经是在追忆似水年华,但大观园中的那个抒情意境还是完美的。然而到了清末的《老残游记》,这个抒情意境本身已经残缺了,这个残缺意境的背后,是一个历史的阴影,小说愈抒情,阴影愈大,但刘鹗并没有把当时的历史危机的现实──诸如拳匪之乱、八国联军、戊戍变法、孙中山的革命──写出来,只是从一首诗中略作影射,这并不表示作者会全置身度外,因为我们知道刘鹗本人熟悉铁路、采矿、炼盐之术,也参加过这一类的工作,只不过是他后来生意失败了,被流放到新疆,郁郁而死。正因为在文本中他不写,这个乱局的阴影反而和抒情的意境之间形成一种紧张,表面上越平和,你越觉得背后的乱性越大。有时我想到同一时期的奥匈帝国和世纪末的维也纳文化,可谓颓废之美逹到极点,也更危机四伏,这个比较,恐怕须要进一步探讨才行。最后,我想做一个小小的结论。也回到王德威的意见,他引用了捷克学者(也是我的老师)普宗克(Jaroslav Pr??ek)关于“抒情”和“史诗”的两模式并将之引伸,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到了廿世纪,已经进入一个史诗式的文学时代,也就是革命时代,这个大时代是须要投入的,小说是写实的,社会性的,似乎是继“抒情”时代以后的东西,二者互相取代,王德威再三探讨论证的是,在这个史诗时代,抒情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还要抒情?我对王德威的看法的感觉是:其实抒情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艺术传统,即使山水画也有它永恒的美学意义,是不容取代的,甚至可以超越历史和现实,譬如曹植的诗中所达到的最高意境。照另一位名学者高友工的说法,这是一种“美典”。我又觉得,反而在史诗时代,危机四伏时,抒
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教授。1939年生于河南,后随家迁台湾,197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及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文学及文化研究、现代小说和中国电影。
著有中英文著作《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铁屋中的呐喊》《西潮的彼岸》《浪漫之余》《中西文学的徊想》《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现代性的追求》《上海摩登》,随笔集《狐狸洞话语》《世纪末的沉思》《世纪末呓语》《音乐的往事追忆》《范柳原忏情录》《东方猎手》等。
[绘者介绍]
谢祖华,普理茅斯大学图形设计系毕业。曾参加“1997英国新进设计师联展”。作品有《通往幸福的密语》《红瓦房》《我爱蓝树林》《风岛飞起来了》等插画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自五四时期至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文学发展脉络,以五四文学、三十年代文学、四十年代文学为分期阐述文学思潮文学团体、代表作家及作品等...
一本书搞懂欧洲经典文学 本书特色 穆宏燕主编的《一本书搞懂欧洲经典文学》是世界文学名著的精缩版。其特点是“精缩”与“原汁原味”兼顾:既不是介绍性的。也不是摘录式...
郑玄以礼笺《诗》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阐明了《诗》与礼的密切关系和郑玄对《诗》与礼关系的认识,分析了郑玄以礼笺《诗》的外在体式和内在体例,探讨了郑玄看待《诗》、《...
中国文学讲义-老清华讲义 本书特色 《中国文学讲义:老清华讲义》:梁实秋: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
写给Ly’sM的十二封情书,讲述的是欲爱时的等待、渴望、震颤、悸动、纠缠,欲爱时的大哭与大笑,眷恋与愤怒,蒋勋笔下的欲爱,是
耽美--古装小白文--轻喜剧一如既往的无文案。想到哪里写到哪里。-------------http://www.lcread.com/bookPage/2365...
大学英语精读(4)(第三版)教师用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大学英语》(第三版)精读第四册的教师用书。内容包括**至第十单元精读课文教案,以及“精读课文练习答案”、...
誤入死亡森林的諾亞,以為自己會死在這隻黑色巨獸爪下,卻沒想過巨獸會對他做出更可怕的事情。被侵犯的痛楚、壓倒性強悍力量帶來
2006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 内容简介 本书体例和特点为:**部分,考试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本部分给出了历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的命题思路和命题特点及复习备考...
中国东方文学翻译史-(上下卷) 本书特色 中国翻译文学史不论翻译队伍还是译作数量都存在着无可否认的西方中心状态,身为东方文明大国,国人对东方诸国文学所知寥寥,这...
《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 目录 序绪论一、中国古代女性文学艺术教育研究述要二、明清戏曲与女性情感教育之间的密切关联三、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四、《牡丹亭》...
宋代文学探讨集 本书特色 《宋代文学探讨集》是“大象学术书坊”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祝尚书先生的《论后期『西昆派』》对认识宋初诗歌由学唐向确立宋调的转型有很大帮助。...
史记菁华录 本书特色 本书在众多《史记》选评本中影响*大、*受青睐。他采用了明清文学批评中*通行的“评点”形式,集文本鉴赏与理论批评为一体,多有独特见解。书中精...
红杏也疯狂 内容简介 表姐红杏是母亲堂妹的二女儿,比我大三岁。因是夏季出生,正是村里红杏成熟的季节,姨妈就给她起了红杏这个乳名。本打算上学后再起个大名,但上学时...
读写门径-先生教你写文章 本书特色《读写门径》所选文章都是张志公先生关于作文写作与教学的精髓之谈,内容涉及。作文的写作思路、练习写作的方法、古代辞章之学等等。《...
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 本书特色 《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都市文化研究译丛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城市从起源到后...
中国文学史话 内容简介 简介加拿大著名学者弗莱在《批语的解剖》中曾提出一种新的文学史观念,即强调文学史存在着自身发展演化规律,并提出了某种著名的文学“四季说”,...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全5卷)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分别为世纪初、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世纪...
团购:注释学系列丛书全8册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三晋出版社(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靳极苍是著名国学大师,曾师从梁启超、胡适、鲁迅、黄侃、钱玄同、黎锦熙...
小题才子书 本书特色 金圣叹佚作*新、发现 世上孤本《小题才子书》首次出版本书为金圣叹佚著《小题才子书》被发现后,首次出版问世,以上海扫叶山房光绪十五年(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