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访谈录是作者的三个博士研究生采访并整理出来的。王宇英2004年至2007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她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文革”时期家庭政治化问题研究》,她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社会采访的。王胜2006年至2009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她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集体化时期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研究——以河北省深泽县为个案》,她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在河北深泽县进行采访的。王俊斌也是2006年至2009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改造农民: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以山西省保德县为中心》,他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在山西保德县进行采访的。采访工作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劳作,他们都是在克服了很多困难之后完成了这项工作。采访不仅对他们个人的学业有帮助,对他们认识社会和个人的成长也有意义。
《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1辑)》: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办。
《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1辑)》内容简介:近年来,口述史越来越被大陆史学界所重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实际上是通过有计划地访谈和录音技术,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获取**手的口述资料,然后再经过筛选和比照,分析和辨伪,进行历史研究的方法及其成果。口述史学对史学的发展无疑意义重大。本文是对口述史的一个初步的思考和实践体验。一、关手口述史的回望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方法,口述史的方法应当具备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史学家搜集史料的方法;其二,史学家利用口述史料撰写历史的方法。人类历史上,在撰写史书之前,就有从事过运用访谈和调查进行搜集史料的工作,在中国三千多年前,周朝就设有专门为史官搜集人们言谈内容的书记,所谓“动则左使书之,言则右使书之”。这些书记主要是记载君王的言行举止,而不是普通社会的历史,但到汉代,确实已运用访谈、口述的方法来搜集史料。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依据大量的实地考察得到的口述访谈资料与丰富的文献记载相互引证而撰写的。在西方,如早期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他们是如何使用口述证据的。在古代希腊,“历史”一词的含义就是“根据事件的目击者所做的证词去推究事实的真相”①。这里的证词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口述证据。实际上,历史学家所使用的史料归根结底都是来源于口述。例如;社会史广泛使用的官方调查委员会的社会调查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口述,其中有很多证据都是经过对目击者的访问而获得的。但作为一种独立的史学方法,具有现代意义的口述史学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产生,六七十年代在欧洲和其他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利用。
答:一般是缺乏,因为保德在土改时一个人平均四垧地,一般的劳力情况就是一个半劳力一个家庭,经营的十六垧地,以一个四口之家算,再加上你没有牛具,就很困难。喂牛又不是家家都可以喂起的。问:喂牛是不是就缺乏草料的问题?答:不是草料缺乏,是没钱买不起牛。一种是买不起,再一个是占不住,用不着。问:用不起时草料不存在问题,放着就放着。答:白养活了。一天得吃五斤料、二十斤草。一般养一头牛大概得四十垧地左右正合适,二三十垧地,甚至十来垧地就浪费了。问:那时候喂牛的饲料地里就生产,也用出钱买吧?答:不用买也是钱,还要喂料了吧,通年喂料,苦重时多吃,苦轻时少吃。问:咱们县是喂牛多,还是驴多,还是骡子多?答:牛多。问:养殖成本是哪个高?牛吗?答:骡子高,从使役的角度上讲牛具有普遍性。骡子在过去主要是运输。问:效率上来讲呢,肯定骡子高些?答:过去驴骡不耕地,过去有句俗话“婆姨帮牛,驴耕地,发了也是灰心情”。问:为什么有这种说法?答:过去都是坡地,骡子在坡地不如牛,另外买骡子用的钱多,它是一种比较贵气的东西,吃、住、.买价都高。不是一般人家能养起的。问:你能不能举某一年的具体价格是多少?答:具体多少不好说,总印象骡子是牛的两倍多。问:骡子就是比牛值钱。答:过去养骡子大体就富农成分的人家。问:养上骡子也没有,即使他会耕地也不用,就搞运输。答:有骡子也不敢用,怕悬崖上摔死了。咱们这儿地形不好,过去都是六七十度的坡地。问:用驴耕地吗?
梁景和(1956~),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先后师从龚书铎先生、李侃先生、林增平先生、耿云志先生。担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女性文化》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瓶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并主张用多学科的角度看待社会文化的演化,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文化问题。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等科研项目,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要专著有《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论辩》、《中国陋俗批判》、《日本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主编有《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学论丛第一辑:社会生活探索》等。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为理解原教旨主义的崛起、民主的复兴、性别分工的持续以及暴力的规范政治理论问题提供了强大的解释力。对于任何一位希望找到一条崭新的路径...
《超越东西方》一书为吴经熊用英文撰写,于1951年在夏威夷完稿,在纽约初版,此后先后被译为法文、葡萄牙文、荷兰文、德文、韩文出版。这是他的自传体著作,书中以一种...
启功全集-第5卷 本书特色 《启功全集》各卷文字均以规范简化字横排。不能按有关规定以简化字表述的古今专名、古籍原文以及作者习用的写法等,力求保持原貌,各卷统一。...
影视人类学(思想与实验)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影视人类学理论并借鉴历史人类学、符号学、传播学等学科的*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丰富的影视人类学实践撰...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用小说体写作,集真实性、历史性与理论性为一体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包含著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家族历史,是中国乡村社会...
萧冬连,1950年10月生,湖南省衡东县人,中国当代史研究学者。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1978-188...
专家观点 本书特色 不论新农村还是旧农村,首先我们要确定阶段的问题是什么?是“三农问题”。新一届政府在2004年签发的“一号文件”中,把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
(精)三联经典文库·第二辑(全100种计112册全4箱) 本书特色 ★ 32开布面精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三联经典文库”所选图书,来自于1932...
甲骨文甲骨文最危险的书: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而战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书的故事。一本在连载中就被斥为色情,一度被英、美两国查禁的书,在作者罹患眼疾、生计无着的境况下...
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 内容简介 清朝末年兴起的地方自治运动,是近代中国宪政革新事业的重要内容。清朝政府在预备立宪期间曾经制定地方自治章程,并责成...
电视文字语言写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21世纪广播电视职业教育丛书中的一册,全书共分十章,1-5章对电视节目的文学语言作了概论性的介绍,6-10章主要对各种电视文字...
柳南随笔 续笔 内容简介 《柳南随笔》六卷、《续笔》四卷,清王应奎撰。应奎字东溆,号柳南,诸生,江苏常熟县人。生于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约卒於乾隆二十四、五...
钱谦益藏书研究 内容简介 红蕾博士学位攻读的是中国古代文学,2008年进人西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课题却是《钱谦益藏书与(绛云楼书目)》,这在学术领域上应该说...
受众研究读本 本书特色 在广义层面上讲,受众(audience)是指大众传播所面对发言的无名个体与群体。,它不仅仅是大众传播效果的核心概念和考察效果的基点与立足...
《图解果壳中的宇宙》内容简介:时间和空间有形状吗?黑洞究竟是不是黑的?时间旅行存在哪些问题?到底有没有星际来客?这些看似小
少数民族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 本书特色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2编:少数民族卷(珍贵典藏 套装上中下册)》是国内外**部有关民国时期社会调查报告的综...
文津演讲录之一 内容简介 所收文章皆为知名学者、社会名流的精彩讲座,遵循“思想自由、务实严谨”之原则,取八方思想之精粹,采众家之所长,集各科之要义。旨在为读者开...
王桐龄中国民族史 本书特色 《王桐龄中国民族史(上下)》由王桐龄著,本书以汉族为主体,凡满族中之肃慎,扶馀,高丽,百济,靺鞨,渤海,女真,满洲;蒙族中之獯鬻,狄...
作者简介杨绛(1911—),钱锺书夫人,作家、学者、翻译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洗澡》《洗澡之后》,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
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电视、受众和文化研究》是英国著名学者戴维·莫利撰写的一部受众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该书集中了作者在相关领域多年研究的成果,将文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