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与日常生活》这本书中,戴维·英格利斯巧妙地把追溯文化的起源作为社会学分析的一个特定研究领域,在“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政治割裂造成的矛盾张力中展开剖析。从更为宽泛的角度上说,《文化与日常生活》可以被看作是一本对文化实践和艺术形式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学术著作——其内容从诗歌到毕加索、从马克思主义到mtv、再从美学到美国化和帝国主义。由此,正如英格利斯强有力地论证的那样,“文化”在其自身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成为一部宽泛意义上特别的社会学思想史,同时也是对社会生活全貌的概括性总结。
作者通俗易懂地阐释了传统意义上社会学所赋予文化的各种主要定义,从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理论。就此,《文化与日常生活》把那些形塑我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同时又被日常社会生活所形塑的各种文化模式娴熟地糅合在一起并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文化与日常生活》:如果每天的生活确实如此的平凡、琐碎,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为之浪费笔墨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因为日常生活包含的内容比我们想象的要有意义得多。正如格奥尔格·齐美尔所指出的:“即使是*为普通、不起眼的生活形态”,也是对更为普遍的社会和文化秩序的表达。精彩剖析文化实践和艺术形式的社会学著作。当今世界,大规模的社会变迁横扫全球各地。全球化、新信息技术、战争和恐怖主义的技术产业化、公共资源的私有化、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泛滥,这些新的情况和变化在很大程度改变了今天人们的个人生活方式和社交生活方式。这套“社会学新经典译丛”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社会学从根本上来说就和日常生活实践与道德利害关系密不可分。丛书的几位作者各自考察和分析了不同的研究主题,试图向读者展示为什么复杂、矛盾的社会学表现在我们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必不可少、且非常具有实用价值。20世纪后半期,社会学在主要议题上出现的学术专业化现象导致日常生活议题和社会学自身的道德基础研究退出了社会学研究领域,社会学远离了其实践和道德根基。然而在全球性社会变迁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社会学开始重新强调下面这些话题:各种隐含的社会力量对日常事件和经验的调控,社会实践生产过程中地方和全球性力量的相互交织;个体和集体层面的伦理和道德责任。这套“社会学新经典译丛”从各个不同的主题和领域勾勒出这些利害关系的线索和轮廓,把日常社会实践放到更为广阔的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和分析。
在《文化与日常生活》这本书中,戴维·英格利斯巧妙地把追溯文化的起源作为社会学分析的一个特定研究领域,在“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政治割裂造成的矛盾张力中展开剖析。从更为宽泛的角度上说,《文化与日常生活》可以被看作是一本对文化实践和艺术形式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学术著作——其内容从诗歌到毕加索、从马克思主义到MTV、再从美学到美国化和帝国主义。由此,正如英格利斯强有力地论证的那样,“文化”在其自身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成为一部宽泛意义上特别的社会学思想史,同时也是对社会生活全貌的概括性总结。作者通俗易懂地阐释了传统意义上社会学所赋予文化的各种主要定义,从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理论。就此,《文化与日常生活》把那些形塑我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同时又被日常社会生活所形塑的各种文化模式娴熟地糅合在一起并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如此看来,在当今,汲取不同的饮食传统、在其中灌人新的风味和想法,此后拭目以待会出现何种结果,这些几乎都不受边界范围的限制。人们日渐不必为了品尝这种实验性的食品而居住在太平洋附近的任何地方。字面上命名为古巴亚洲菜的连锁饭店已经搬离了那些环绕太平洋的城市如纽约与伦敦,在许多地方开了分店。它们供应依托东亚与古巴的加勒比岛屿传统菜肴。因为古巴菜肴受到非洲和欧洲的巨大影响,通过汲取后者(加勒比岛屿的烹调传统),古巴亚洲菜馆的厨师使用的是“融合”菜肴的历史早期类型。因此,在这种类型饭店进餐的食客所享用的菜肴,正是历经很长时间的烹饪融合与混合过程的最新式菜式,这不仅是环绕太平洋的,也是横穿大西洋的最新菜式。即便对食品进行自觉融合的试验主要出现于我们当代,这些融合试验所依靠的也是由帝国的兴衰、旅行和贸易导致的早期烹饪的融合。第三方面涉及我们当今饮食习惯特色的食品实践,是我们所关注和认同的民族烹饪鉴赏。伴随着配料和调料新颖的调配形式的发展,同样也出现了与定义及捍卫特定“民族”和“地区”特色相反的趋势。在这些情况中,某些感兴趣的团体宣称已经发现了这种与某个民族、某个区域或者某一特定的种族或其他的族群有关的、某一特定烹饪的精髓。为了迎合这一市场,整个出版产业的分支领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售那些宣称可以展现“真正安达卢西亚”或者“地道普罗旺斯口味”的烹饪手册。
戴维·英格利斯:英国阿伯丁大学社会学系高级讲师。他的研究主要涉及文化社会学以及社会学理论。他的作品有:Confronting Culture:Sociological Vistas (Polity,2003,with John Hughson),并编写了The Sociology ofArt(Palgrave,2005)。
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 本书特色 英国社会的显赫人物大多在牛津或剑桥大学读过书,他们入校时未必都是国家的“千金弟子”,但毕业时肯定有特权和财富的锦绣前程。——...
云南上古文化史 本书特色 本稿是王懿之多年致力于研究云南上古文化史的学术理论专著。书稿共计17章、57节、28万余字,对云南的古人类起源、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
《春琴抄》内容简介:《春琴抄》是日本唯美大师谷崎润一郎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大阪药材商之女春琴幼年双目失明,她美貌聪颖,天赋过
幾米近年來國內最炙手可熱的繪本作家。1998年8月首度出版個人的繪本創作,1999年以《向左走‧向右走》、《聽幾米唱歌》和《月亮忘記了》三部作品,展現出驚人的創...
我书架上的神明-72位学者谈影响他们人生的书 本书特色 《读书》前执行主编王焱说:大凡在学问中讨生活的人,对于让外人参观自己的书房这件事,大都心存忌讳。他们视自...
问吧14 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 本书特色 《问吧14: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由中华书局出版。问吧14 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 目录 ...
“小象成长故事”系列是比利时殿堂级童书作家、插画家、教育专家让娜•阿什比根据3-6岁儿童的语言和心理特点创作的亲子互动故事绘本。这套书用简单的线条、贴心的文字,...
中国雅学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历史上*早的训诂工具书《尔雅》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对于大量先秦古语、方言、名物词汇进行训、诂的内容,讨论了《尔雅》的成书、雅学的形...
北京评书 本书特色 梁彦编著的这本《北京评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北京评书是北方评书的主体,形成于北京,盛行于京、津、冀和东三省等地。本书详细介绍北京...
语言与文化-注释增订本 本书特色 《语言与文化》是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著作,学界推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涉及语言...
生肖新说 内容简介 生肖的起源是什么?生肖崇拜是如何形成的?和生肖相关的传统民俗有哪些?中外有哪些关于生肖动物的奇闻轶事?关于生肖的文学作品揭示了什么人生哲理?...
古汉语修辞学论文集 本书特色 《古汉语修辞学论文集》对中国2000年来的古汉语修辞学理论、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深入地阐述;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春秋繁露》《雅...
美国小酒馆里的百态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一个移民的立场,深入美国主流社会,用将近几年30年的宝贵光阴去真正地认识美国人的社会,习俗,以乐观,幽默,悲天悯人的...
老照片(第二十九辑) 本书特色 《老照片》一向着意于历史细节的呈现。这与照片本身的特点不无关系,因为任何一幅照片都是由诸多细节组合而成的,即便是一张寻常的家庭合...
鼓楼文化丛书:第一辑(全4册) 本书特色 《鼓楼文化丛书》以综述的形式全方位地介绍了区境内名胜景点的古今风貌,历代名人在区域内生活、工作发生的趣闻逸事,辖区内的...
中国各民族神话研究外文论著目录(1839-1990) 内容简介 简介本目录包括1839-1990年各国学者用15种语言发表的研究成果,目前世界范围内收集中国少数...
简化字溯源 内容简介 本书上编介绍了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总趋势,并以酝酿、实践、振兴和高潮四个阶段讲述了自清末以来的汉字简化运动史。下编一共收录解说了482个简化...
百家争鸣与大一统——春秋战国秦汉文化简史 本书特色 本套《中国文化简史》丛书,是一套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级通俗读物。包括《百家争鸣与大一统—&md...
卑微的套套:安全套进化史 本书特色 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视野人文丛书”之一。本书要讲述的故事,不止是谁曾经使用过安全套,它还是一部关于人类...
童庆炳谈文体创造 内容简介 文体并非一个简单的体裁问题,而是关系到文章写作的全局。文体是一定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