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是当代新儒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研究重心转移至中国历史文化及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道德的理想主义》就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它与《历史哲学》、《政道与治道》并称为“新外王三书”。
《道德的理想主》一书汇集了牟宗三先生的十四篇论文。全书以“仁”的观念为中心,对中西学术问题、现实问题、文化建设问题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学说。该书“从事文化生命之反省,庶可得其原委而不惑”,旨在唤起民众的历史、文化及价值意识,寻出中国文化的出路的所在。
牟宗三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民主与科学的开出要借助于儒家式的人文主义的实现,而儒家人文主义的要旨就在于“三统”并建,这就涉及了他的“三统”说。所谓“三统并建”,即:“一、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二、学统之开出,此即转出‘知性主体’以融纳希腊传统,开出学术之独立性;三、政统之继续,此即由认识政体之发展而肯定民主政治为必然。”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引进本套丛书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学术参考。出于对牟宗三先生作品的尊重,我们在稿件编辑过程中,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态度,由于牟宗j先生的政治观点与我们有一定差异,所以我们并不赞成牟宗三先生在某些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判断方面的表述,尽管如此,凡属学术讨论范畴领域的内容,我们除作了个别修改外,尽量均予以保留,以不伤害作品完整性为**原则,相信读者一定会在阅读当中进行批判性的汲取。
《道德的理想主义》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道德的理想主义》主要内容简介:牟宗三先生,字离中,1909年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县——一个多山的小县。他自幼聪颖,喜读书,生长在四季气候分明、环山一块平原里的村庄。1927年,人国立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直升哲学系。1932年遇见熊十力先生,为其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从此开启了人生之慧命。这慧命就是耶稣所说的“我就是生命”之生命,“我就是道路”之道路。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正逢“五四运动”后期,结束了清末民初的清客学风,同时也结束了清末民初的那浮浅的孤离的政治意识、民主共和意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以及孙中山先生和那时所具备的意识。他研读《朱子语类》因而引发了直觉的解悟。顺此兴会注意了当时流行于国内的西方学说;包括柏格森的创化论、杜里舒的生机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罗素哲学、数理逻辑和新实在论等。课余进修的重点,则在于《易经》和怀悌海哲学研究。从怀悌海哲学中引发了对宇宙论的兴趣,从美之欣趣,想象式的直觉解悟,转人为何如何之“架构的思辨”;也要从外在化提升起来而向内转以正视生命。更由于广读易书,由此而认知中国除了历圣相承的“仁教”之外,另有一个“智学”的传统。1934年,牟先生自北京大学毕业,先后执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等校,讲授逻辑与西方哲学。自30岁至40岁间,由于致力于逻辑数学的解析,而写成《认识心之批判》,将西方近代学术的两大骨干——罗素的《数学原理》以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融和调适,扭转罗素的歧出,照察康德的不足。同时自熊十力身上体认:吾华族有*独特*根源之慧命,不于此而讨安身立命,立定宗教,以自肯其大信,反而割截其根而从摩西耶和华犹太民族之历史,以数人家珍,是自卑自贱而甘于为国际游魂随风而飘荡也。
帝之高高在上,超越而外在;二是人的原罪;三是神的恩宠。从第一点,崇神而卑人,对世界而言,它必函宇宙论上的创造说,而反对“流出说”,因而亦必反对本体论上的泛神论。从第二点,则加重人之谦卑,人自己之无力,匍匐于上帝之前而加重其皈依之诚。此点复函:中世的人之了解自己,了解人生,是在与人的普遍本质之关联下,与亚当的关联下而了解。人只有在观想超越者所决定的人类的普遍命运时,才能得到人生的真义。单独的个人之生与死,不是他自己固有的事,而是一切者的一之生,一切者的一之死。这种从普遍的命运本质来把握人,是把人的个性淹没了。现实的个人,若不在这个普遍的命运本质之下,直是偶然的,无所谓的存在。西塞罗时代作为人的本质之“普遍的人性”,固然从斯托噶派的理性主义得到基础,但以后也很可以从基督教的教义,即博爱,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得到其切实的认识。博爱(普遍的人类爱),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即含有“普遍的人性”之肯定(不为阶级所限)。基督教的这个教义,很可以为人文主义者吸收进来作为人文主义的正面大前提,一个积极的领导原则。但是,基督教究竟不是人文主义。所以从基督教方面说,从中世纪的宗教精神方面说,“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个普遍性尚是外在的“用”,而原罪所表示的普遍命运这个“普遍性”,才是最内在的“体”。基督教实含有这两面的普遍性。人文主义若能继承西塞罗时代而继续发展,继续就抽象的泛说的“普遍人性”而向里点出“道德的心性”,则即一方可以把“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吸收进来转化而为体,一方也可以给“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个教义以积极的基础。如是,由人性以通神性,可以与宗教神本不对立,而基督教亦可转化而为不是中世纪那个形态。但是人文主义在中世纪并未得到滋长壮大的发展,而时代精神却转而为基督教的神本精神所占据。因此,“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所显的普遍人性只是对外而显:一是对“在上帝面前”而显,一是对“不为阶级所限”而显。依是,普遍的人性这个普遍性在西方始终停在“外在的用”之阶段上,始终未能从“人心”上点出其最内在的本质,以使其成为“内在的体”,一如中国儒者之所为。
牟宗三,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心体与性体》、《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译注)、《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5部译作。其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劳特利奇哲学史》第三卷专门讨论中世纪哲学,它考虑阿拉伯、犹太和拉丁哲学的丰富传统,这个传统在9世纪开始兴盛,在使用拉丁语
正念生命中重要之事-佛学与精神分析的对话 本书特色 在《正念生命中重要之事》中,交织着对佛教主题的精彩描述,以及在虚构的患者和心理治疗师之间的引人入胜的对话。兰...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本书特色 本书分为两部分:《孟子与滕文公》、《孟子与告子》。在这本书里,南先生对于中国历史上对人性善恶的辩论做了令人信服的裁断;对于中国传统...
叛逆的思想家 本书特色这本书不仅是单纯的科普作品,更是一部真正的思想史漫谈。就连作者自己也很难准确定义它——它到底是一场噩梦,一出闹剧,...
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新版21.00) 本书特色 《药师经的济世观》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药师经》的讲记。作者联系人生经历和世间万象,对佛教历来倡导的...
颜氏家训 内容简介 《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颜之推(公元531—约590年以后),字介,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东晋以后,...
黎明前的呐喊-鲁迅语录 本书特色 1.了解大师的“后楼梯”,*富有人文气息的选本。2.大师如海,只取一瓢,这里是*精确的提炼。3.用大师箴言编织的新公民读本。黎...
星学大成-(上下册)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占星术之大作。对于星家古法,巨细不遗,可谓大备。中国古代占星术之精品星学大成-(上下册) 内容简介 《星学大成》是中国古...
广东“农家书屋”系列--老庄精粹 内容简介 这是为在学校里读书的青少年学生编写的一本《老子》和《庄子》的读本。老子和庄子同时被列为道家一类的人物,从此世称“老庄...
中国哲学史第四册 内容简介 哲学史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宝库,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认识的发展进程,看到各个哲学派别的斗争和转化,学到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汲取精神营养...
周易:古代中国的世界图式 内容简介 《周易》在中国古代曾发生过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历史上始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历代研究《周易》的著作汗牛充拣,可谓琳琅满目、...
宗白华中西美学论集 本书特色 在我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无疑是一位令人赞叹而钦慕的人物。虽然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相比,他的著作算不得很丰厚,甚至他也没有一部真正意...
傅佩荣国学精品集—解读孟子 本书特色 《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是一部记载孟子周游列国与君主论政的对话录,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经典。孟子身处乱世,当时天下七国争...
勤耕心田-星云日记-10 本书特色 大师生活哲学 ⊙ 智慧语录高僧行仪风范 ⊙ 完整典载从平实的步伐中,进入佛学、进入一代宗师圣洁的心境!日记,是生活的痕迹,是...
该书简介:在中国早期的神仙传记集中,刘向所撰《列仙传》为现存较早的一部,国内外学术界对此书十分关注。然而有关此书的校订,
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著名德国哲学家,人称现象学之父。1886年起在哈勒大学以导师身份教授哲学,1901
神秘的八卦 本书特色 《神秘的八卦(修订版)》在手,通览神秘文化至俗至雅的大智慧。神秘的八卦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基础知识部分、思想观念部分和文化源流部分三部分...
人生哲学 本书特色 有生活智慧的人懂得,幸福和快乐都是上天的恩赐,不可强求,亦不必刻意制造或逃避。智者发现:天灾与人祸都是痛苦的原因,但却不是烦恼的根由。于是他...
老子十八讲 本书特色 汇聚文史专家,传播中华文明本书根据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讲座内容整理。我深深体会到,把一些抽象的哲学道理讲明白,讲亲切,讲得易于接受...
章太炎学术史论集 本书特色 章太炎系我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著名学者,其一生著述颇丰,在学术上涉猎较广,经济、哲学、文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所建树,本书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