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是当代新儒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研究重心转移至中国历史文化及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道德的理想主义》就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它与《历史哲学》、《政道与治道》并称为“新外王三书”。
《道德的理想主》一书汇集了牟宗三先生的十四篇论文。全书以“仁”的观念为中心,对中西学术问题、现实问题、文化建设问题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学说。该书“从事文化生命之反省,庶可得其原委而不惑”,旨在唤起民众的历史、文化及价值意识,寻出中国文化的出路的所在。
牟宗三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民主与科学的开出要借助于儒家式的人文主义的实现,而儒家人文主义的要旨就在于“三统”并建,这就涉及了他的“三统”说。所谓“三统并建”,即:“一、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二、学统之开出,此即转出‘知性主体’以融纳希腊传统,开出学术之独立性;三、政统之继续,此即由认识政体之发展而肯定民主政治为必然。”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引进本套丛书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学术参考。出于对牟宗三先生作品的尊重,我们在稿件编辑过程中,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态度,由于牟宗j先生的政治观点与我们有一定差异,所以我们并不赞成牟宗三先生在某些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判断方面的表述,尽管如此,凡属学术讨论范畴领域的内容,我们除作了个别修改外,尽量均予以保留,以不伤害作品完整性为**原则,相信读者一定会在阅读当中进行批判性的汲取。
《道德的理想主义》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道德的理想主义》主要内容简介:牟宗三先生,字离中,1909年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县——一个多山的小县。他自幼聪颖,喜读书,生长在四季气候分明、环山一块平原里的村庄。1927年,人国立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直升哲学系。1932年遇见熊十力先生,为其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从此开启了人生之慧命。这慧命就是耶稣所说的“我就是生命”之生命,“我就是道路”之道路。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正逢“五四运动”后期,结束了清末民初的清客学风,同时也结束了清末民初的那浮浅的孤离的政治意识、民主共和意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以及孙中山先生和那时所具备的意识。他研读《朱子语类》因而引发了直觉的解悟。顺此兴会注意了当时流行于国内的西方学说;包括柏格森的创化论、杜里舒的生机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罗素哲学、数理逻辑和新实在论等。课余进修的重点,则在于《易经》和怀悌海哲学研究。从怀悌海哲学中引发了对宇宙论的兴趣,从美之欣趣,想象式的直觉解悟,转人为何如何之“架构的思辨”;也要从外在化提升起来而向内转以正视生命。更由于广读易书,由此而认知中国除了历圣相承的“仁教”之外,另有一个“智学”的传统。1934年,牟先生自北京大学毕业,先后执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等校,讲授逻辑与西方哲学。自30岁至40岁间,由于致力于逻辑数学的解析,而写成《认识心之批判》,将西方近代学术的两大骨干——罗素的《数学原理》以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融和调适,扭转罗素的歧出,照察康德的不足。同时自熊十力身上体认:吾华族有*独特*根源之慧命,不于此而讨安身立命,立定宗教,以自肯其大信,反而割截其根而从摩西耶和华犹太民族之历史,以数人家珍,是自卑自贱而甘于为国际游魂随风而飘荡也。
帝之高高在上,超越而外在;二是人的原罪;三是神的恩宠。从第一点,崇神而卑人,对世界而言,它必函宇宙论上的创造说,而反对“流出说”,因而亦必反对本体论上的泛神论。从第二点,则加重人之谦卑,人自己之无力,匍匐于上帝之前而加重其皈依之诚。此点复函:中世的人之了解自己,了解人生,是在与人的普遍本质之关联下,与亚当的关联下而了解。人只有在观想超越者所决定的人类的普遍命运时,才能得到人生的真义。单独的个人之生与死,不是他自己固有的事,而是一切者的一之生,一切者的一之死。这种从普遍的命运本质来把握人,是把人的个性淹没了。现实的个人,若不在这个普遍的命运本质之下,直是偶然的,无所谓的存在。西塞罗时代作为人的本质之“普遍的人性”,固然从斯托噶派的理性主义得到基础,但以后也很可以从基督教的教义,即博爱,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得到其切实的认识。博爱(普遍的人类爱),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即含有“普遍的人性”之肯定(不为阶级所限)。基督教的这个教义,很可以为人文主义者吸收进来作为人文主义的正面大前提,一个积极的领导原则。但是,基督教究竟不是人文主义。所以从基督教方面说,从中世纪的宗教精神方面说,“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个普遍性尚是外在的“用”,而原罪所表示的普遍命运这个“普遍性”,才是最内在的“体”。基督教实含有这两面的普遍性。人文主义若能继承西塞罗时代而继续发展,继续就抽象的泛说的“普遍人性”而向里点出“道德的心性”,则即一方可以把“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吸收进来转化而为体,一方也可以给“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个教义以积极的基础。如是,由人性以通神性,可以与宗教神本不对立,而基督教亦可转化而为不是中世纪那个形态。但是人文主义在中世纪并未得到滋长壮大的发展,而时代精神却转而为基督教的神本精神所占据。因此,“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所显的普遍人性只是对外而显:一是对“在上帝面前”而显,一是对“不为阶级所限”而显。依是,普遍的人性这个普遍性在西方始终停在“外在的用”之阶段上,始终未能从“人心”上点出其最内在的本质,以使其成为“内在的体”,一如中国儒者之所为。
牟宗三,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心体与性体》、《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译注)、《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5部译作。其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逻辑 本书特色 逻辑是一门研究推理或论证有效性的工具性思维科学,也是指导金岳霖构筑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方法论.本书是金岳霖哲学三书之一,是《论道》《知识论》的论证基...
无诤之辩 本书特色《无诤之辩》汇集了释印顺法师关于学术批评与讨论的文字,所涉均为佛学研究之重要问题,包括《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批评胡适禅宗研究的《神会与坛...
绳命-传递幸福正能量 本书特色 《绳命》正视生命,传递幸福正能量,是一堂你不可错过的延参法师幸福课:美好而残酷,是生命的本来面目。生活用挫折与苦难来劝诫我们:不...
傅佩荣-完整人生2 本书特色 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身心灵整合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凤凰卫视《国学天空》栏目主讲专家灵性修养,超越身与心的障碍傅佩荣...
一生三用-[用心.用智.用力] 内容简介 强调避免眼高手低就是强调读书必须与实际相结合,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顾炎武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表达自己的主张...
论奥理-阿奎纳著作集 本书特色 作者是中世纪西方世界*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的原创性综合构成了目前*伟大的五个哲学体系之一。他在伦理学、政治学、...
新书---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新1版) 本书特色 诸子百家原特指由先秦到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著作,后范围扩大,成立中国古代个各学派的通称。诸子百家的著作,是...
存在美学的构筑 本书特色 《存在美学的构筑》:艺术体现出比哲学更伟大的勇气。哲学家下达过禁令:“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相反,艺术却要通过自己作品的...
《图解易经•一本终于可以读懂的易经(白金版)》介绍:《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喻
人生没有彩排 本书特色 许多人都在后悔:假如一切可以重来,我一定不会懒惰;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选择另一种生活;假如……遗憾的是,世上没有假如!达真堪布用睿...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本书特色 现代西方哲学不仅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它包含着一百多年来西方各国(以英、美、德、法等国为主)众多的思想、观点、理论、流派。黑格尔说得好...
燮理阴阳:中国传统建筑与周易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非技术性影响因素——周易哲学与传统建筑的关系。内容主要包括:八...
简明圣训学 本书特色 本书是圣训学的研究文献。圣训学家的研究不是旨在对圣训进行真伪的考证,而是对它进行是否具备接受条件的考证,以及就两段同等的圣训在表面抵触的情...
游牧东京 本书特色 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企业终身雇佣制度瓦解,越来越多人无法获得稳定的工作。而大城市便利的公共设施和越来越严重的交通问题,促使年轻人开始探索更自由...
俄罗斯哲学与欧洲文化的危机 本书特色波鲁斯*、张百春译的《俄罗斯哲学与欧洲文化 的危机》是“当代俄罗斯哲学译丛”之一。本书稿对 哲学的悲...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Sigmun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
瑜伽的力量 本书特色 这本书是瑜伽界知名学者王志成教授关于瑜伽智慧的演讲集,涵盖了联结、整合、自我、灵性、梵、存在、智慧、喜乐等大瑜伽起始至今的全面信息,主要从...
圆瑛大师文汇 本书特色 《圆瑛大师文汇/百年佛教高僧大德丛书》编著者王志远。觉光法师宣读礼赞文今乃礼赞现代高僧者,寄禅、虚云、太虚、谛闲、印光、弘一、...
叔本华人生哲学 内容简介 生存环境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心灵也并不全合乎他周围的环境,各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至于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内容简介 本书述评了关于德意志民族在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德意志民族复兴的途径、德意志民族独特性以及德意志民族复兴的砥柱和前景等方面内容。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