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经只有260个字,是佛教大乘典籍中,文字*短少,却*深奥微妙的经典。这部简短的经广受世人喜爱,在佛教道场里,从日常课诵到大小佛事,无不念诵此经。然而,诵念者虽多,但是能真正了解义趣的人却很有限。关键原因在于这是一部经过萃取浓缩度极高的经,但却能精确而完整地阐述五蕴、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核心义理,并清楚告诉人们获得真正解脱智慧的修学次第。
如何破解《心经》的浓缩文字,直达解脱智慧的关键?本书作者张宏实先生,运用他所擅长的现代电脑工具和图解方法,向读者揭示:
读懂《心经》的4大关键。
10个中外《心经》版本逐字交叉比对,还原心经的完整面貌。
达赖喇嘛精彩解释《心经》*后咒语所隐含的修行次第。
日本的空海大师、中国的东初老人精辟分析《心经》是密教经典。
《心经》是一本文字简要,内容丰富的佛教经典,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只有260字,在佛教界的地位即举足轻重。它摄取600卷《大般若经》心髓,讲般若智慧和缘起性空的道理,被认为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
本书精实的告诉读者,心经于佛教内对“空”的观念。以图解的方式,深度的解析出心经文言文中个别的涵义,并提及到佛教历史初步概念。是非常适合诵念过心经想要进一步了解心经涵义的人阅读。
以作者本身佛教界的知识背景加上作者于电脑科技方面的技术,更令本书内容万分精深。
《图解心经》内容简介:《心经》,全经只有260个字,是佛教大乘典籍中,文字*短少,却*深奥微妙的经典。这部简短的经广受世人喜爱,在佛教道场里,从日常课诵到大小佛事,无不念诵此经。然而,诵念者虽多,但是能真正了解义趣的人却很有限。关键原因在于这是一部经过萃取浓缩度极高的经,但却能精确而完整地阐述五蕴、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核心义理,并清楚告诉人们获得真正解脱智慧的修学次第。如何破解《心经》的浓缩文字,直达解脱智慧的关键?《图解心经》作者张宏实先生,运用他所擅长的现代电脑工具和图解方法,向读者揭示:读懂《心经》的4大关键。10个中外《心经》版本逐字交叉比对,还原心经的完整面貌。达赖喇嘛精彩解释《心经》*后咒语所隐含的修行次第。日本的空海大师、中国的东初老人精辟分析《心经》是密教经典。对于这部浓缩度极高的经典,“图解”正好是*好的表达与诠释工具。透过对十个《心经》版本逐字逐句的交叉比对与相互补充,作者整理出近两百幅图解与表格,让读者用图解读《心经》,不仅能准确地阅读到《心经》的关键要点,并能启发更多的思考与讨论,可以说是阅读心经的新方法新体验。
插图: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八个字该怎么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中同人最常见的佛经之一,也最常被选作入门的佛教经典。但是有许多人却无法正确念出经名的这八个字,你怎么念呢?◎正确的断读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先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八个字该怎么断读呢?正确的断读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次,这八个字该怎么念?它们所指的又是什么意思呢?“般若”是梵语Prajna的音译,念成bore,意思是“智慧”。“波罗蜜多”是梵语Prajn的音译,或译成“波罗蜜”,意思是“度”或“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多”即是指透过智慧到彼岸。◎《心经》是代表般若思想的核心“心”一字,梵语是hrdaya,意思是“核心、精华”,是指这部经代表般若思想的扼要,精简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都是空性的佛教核心义理。最后归于“无所得”(不可得),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厄,达到究竟涅槃与证得菩提的境界。所以,这部经又简称为《心经》或《般若心经》。《心经》是大乘般若思想中字数最少的经,此经现存梵文本,包括有尼泊尔发现的广本与日本保存的各种摩刻小本两种。在中国、日本广泛流传的是唐代玄奘大师的译本,这个译本总共只有二百六十字。《心经》的版本甚多,无论是略本或广本,都只有数百个字,也都完整地阐述了佛教教义。不论是佛弟子读诵、书写作为日课,或是一般人当作护佑平安的经咒,这部文辞优美、义理深远,透着人生解脱真理的经典,千百年来早已“活”在人们的生活之中。2玄奘大师为何不将“般若”直接翻译成“智慧”就好?“般若”所代表的智慧指的是证悟一切现象的真实性的智力?由于找不到适当的中文来表达,于是多数的汉译佛经就直接音译为“般若”。“般若”的意思既然是“智慧”,那么玄奘大师为何不将“般若”直接翻译成“智慧”就好?◎“般若”一词在2世纪就出现了其实Prajna(般若)这个梵语词汇,约在东汉时期,早已随佛教传入中国,当时就有西域高僧支娄迦谶(Lokak shema)译出《道行般若经》(公元179年),是最早传译入中国的般若经。后来“般若”学说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显学,而现今在经藏中大乘经典重要的一大类——“般若部”,即是以般若波罗蜜多为中心的经典集成。所以,在玄奘大师译出《心经》(644)时,“般若”一词早已流行近五百年了。Prajna除了最常见的“般若”译法之外,还有“波若”、“钵罗若”等不同的音译,而佛教典籍中的意译则为“智慧”、“智”、“慧”、“明”等。般若虽意指“智慧”,但与一般的智慧在意义上还是有差异的。“般若”不同于一般理解或辨识能力的智慧,它所代表的智慧指的是“圆满的知识”,是证悟空性的智慧。◎没有适当汉字可表达而采音译此外,“般若”既不是单纯的分析、判断、创造、思考的能力,也非一般所谓的聪明才智,它是指从比较超越的角度(例如,非二元的观点)来看事情的智慧,是证悟一切现象真实性的智力。由于找不到适当的中国文字来表达,于是多数的汉译佛经干脆不译,而直接音译为“般若”。
张宏实,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研究者。 擅长运用电脑工具以及各种图解、图表解析法,探讨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曾多次参与国际性藏传佛教艺术展览的作品翻译与解说工作,包括:“慈悲与智慧:藏传佛教艺术大展”(1998)、“清宫秘藏:承德避暑山庄藏传佛教文物展”(1999)、“秘境宝藏:达赖喇嘛珍藏文物展”(2002)、“美的沉思:中国佛雕艺术”(2002)等等。
儒的气场 本书特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自修自勉、成功成事之道。大功业、大境界。本书从“修身”开始,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自省、克己、...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精装) 本书特色 本书为尼采晚期代表作,作于1883—1885年之间。本书可以说是晚期尼采思想的起点,在尼采思想生涯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内容简介 无论是从事国家现代化的建设,或者是进改造旧世界的斗争,都必须对世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要正确地认识世...
孔子评传 内容简介 本书是齐鲁书社1985年出版的《孔子评传》的修订本。作者根据近年研究所得,在齐鲁版的基础上,除增写了《经济思想》一章外,对其他各章也分别作了...
周易概论-易经讲堂-1 本书特色 学习《易经》的基本读物,初学者的入门书籍。作者于中国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地授课,门生无数。据作者授课录音整理成书,通俗易懂。霍...
沉思录 本书特色 ★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沉思录》原为古罗马皇帝奥勒留自我对话的记录,行文质朴,不尚雕琢,然而由于发自内心,灵性内蕴,故充塞着一股浩然之气,令人...
《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魏晋以降,儒、佛、道三家鼎足而立,并称显学。它们既互相排斥,又
哲学与宗教(第4辑) 本书特色 《哲学与宗教(第4辑)》是上海师范大学国际儒学院学报**辑,是由上海师范大学国际儒学院、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
密宗启蒙 本书特色 修密能否开发大脑?修密能否改变命运?修密能否事业发达?这个世界有神还是无神……李居明怡然金刚大胆道出密宗修持者一生不知的八大秘密!密宗启蒙 ...
民国居士佛教研究1912-1937 内容简介 本书剖析了民国居士佛教的肌理结构、存在样态、运作模式。书中初步回答了民国居士主要有哪些人,做了什么,如何做的问题,...
论人和人的解放--故学新知丛书 内容简介 古今中外,都有人说,理性是人类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宝物(虽然大生物学家达尔文等曾举例证明高等动物已具有人类早期的理性。见《...
康德美学中的自由问题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对康德美学中的自由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较为完整地呈现出康德美学中自由的总体面貌,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在研究康德的思想与启...
杭氏易学七种(上下) 目录 易楔易楔卷一图书**易楔卷二卦位第二卦材第三卦名第四易楔卷三卦别第五卦易第六易楔卷四卦数第七卦气第八卦用第九易楔卷五明爻第十爻位第十...
坏人是不会改好的-季羡林人生隽语 本书特色 季羡林一生智慧精华著名东方文化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人生隽语谈佛论道,感师怀友品人生说世相,辨善恶明得失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侯外庐学术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侯外庐一生主要从事社会史、思想史的学术研究,并亲身执教,对教学管理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西北大学担任校长期间,对该校的教学、...
内圣外王 内容简介 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探寻儒家社会哲学的真义与价值是本书的宗旨。本书在循着天道-人道-治道的内在逻辑,梳理儒家社会哲学基本观念的真义、本义及其...
德蕾莎修女-一条简单的道路 本书特色 一本和《德兰修女传》媲美的灵修作品简朴的心灵健康之道**本由德蕾莎修女亲自指导、认可的书**次真实报道德蕾莎修女义工的内心...
三字经 千字文 孝经-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国学爱好者,英语读者,英语学习者,翻译专业相关人员,汉学家《大中华文库》工程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
方外看红尘 本书特色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圣严法师以清净智慧眼,带您勘破人生红尘纷扰,挣脱烦恼旧樊篱,直达美丽心世界!方外看红尘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圣...
柏拉图的真伪 内容简介 柏拉图著作的真伪问题与所谓的“荷马问题”、“圣经问题”和“苏格拉底问题”一样,主要不是纯粹的学术考据问题,而是“现代性”的义理问题。从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