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内容简介:“万叠银山寒浪起”,经济大潮的奔涌,不能不对学术研究有所冲击,然倘无学术之进取,则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都将难以发展。鼓励学术研究,推进学术进步,虽似逆水行舟却又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社自1990年起开始编辑出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本丛书不强调策划、不刻意编排,虽不成系统而又自成体系。丛书作者不分老中青,不问知名度:入选著作长可百万言,短可数万字,举凡在中国文学发展史某一时期、某一方面或某一专题的研究上有所创获而能成一家之言、并经专家评定认为合格者,即可列入本丛书。我们将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编好这套丛书,把真正的学术精品奉献给广大读者,同时,也希望得到学术界的理解和支持。
龙溪超出其师说者非良知之体而是其致知功夫与发用流行。阳明与龙溪均强调良知不学不虑的自然现成,但前者对现成的强调侧重于伦理规范的必然性,后者则侧重于自然性。龙溪之良知既是先天具有的,又是当下具足的,故日:“良知原是不学不虑,原是平常,原是无声无臭,原是不为不欲,才涉安排放散等病,皆非本色。”《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四,《答楚侗耿子问》王龙溪取消了致良知的功夫并强调良知发用的直接自然。阳明虽承认良知不假思虑的直觉性,却未取消致良知的功夫过程,如静心以去私虑意必等,龙溪则主张无修之顿悟亦即“觉”。他说:“若论父母未生以前,本无污染,何须修证?天自信天,地自信地,有言皆是谤,《六经》亦为葛藤。齿是一把骨,耳是两片皮,更从何处著言与听也哉?”(同上卷十一《答王敬所》)如果拿禅作比,则阳明的致良知有似北宗神秀之刮污垢以显明镜的渐修,龙溪则如南宗惠能之无相无住的自然具足。与无修相联系者为良知发露的自然无碍。王畿认为致良知功夫只是就未悟者立论,若已悟良知,便可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自然不会违背其天则。龙溪所言自然有二种内涵:一是无所执著。即“一念明定,便是缉熙之学。一念者无念也,即念而离念也。故君子之学,以无念为宗”(同上卷十五《趋庭漫语》)。二是真实无伪。所谓“直心以动,全体超脱,不以一毫意识参次其间”(同上卷十六《赵麟阳赠言》)。对此龙溪喜用赤子作喻,认为良知之发露应如赤子般喜便喜,啼便啼,行便行,坐便坐,无任何机巧伪饰,故日:“赤子之心,纯一无伪,无智巧,无技能,神气自足,智慧自生,才能自长,非有所加也。大人通达万变,惟不失此而已。”(同上卷二《书累语简端录》)由上可知,无修而悟,自然流行,才是龙溪与阳明之不同处,对此其门人萧良干强调说:“其立论虽本于良知,而多所精诣,发文成所未发。其为学从先天立基,直心以动,不作掩覆,不事包藏,自信自成,于世间一切毁誉是非,毫无所入其念。”(同上卷首萧良干《龙溪先生集序》)龙溪为学之本意无疑是要启圣学之秘而光大师门,但潜在的危险也同时存在,即对直心而动的直觉强调过分。当然,龙溪无论讲虚无空寂还是率性而行,伦理天则都是他明确无误的预设前提,他说:“性是心之生机,命是心之天则。口之欲味,目之欲色,耳之欲声,鼻之欲臭,四肢之欲安佚,五者性之不容已者也。然有命存焉,立命所以尽性。……仁属于父子,义属于君臣,礼属于宾主,智属于贤者,圣人属于天道。五者命之不容已者也。”(同上卷二《书累语简端录》)观此可知龙溪所言良知断非自然人性论。但其理论存有漏洞亦确然无疑,比如人们若率其性而一任自然流露,其所流露的是否全为纯善之良知而非一己之私欲,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其弟子张元忭即不无忧虑地说:“若日无善无恶,又日不思善不思恶,恐鹘突无可下手,而甚者自是,以妄念所发皆为良知,人欲肆而天理微矣。”(同上卷五《与阳和张子问答》)张阳和的忧虑显然并非多余,后来龙溪之崇拜者李贽基本按其学术思路展开,却完全走向良知反面,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王畿的直心而动除受其师阳明影响外,亦与其自身人格有关。他身处嘉、隆之时,被权贵夏言排斥而弃官讲学,除自信本心外别无他求。且他又处人欲横流之时,也很难置身风气之外,故其行事便难如阳明那般严于自律,史书载其“在官不免干请”,并因此被罢职,(见《明史》卷二百八十三)该不是空穴来风。但若说龙溪倡直心而动以文饰其不检,则显然不合乎龙溪的一贯人格。他的确是位非常自信又自视颇高的学者,故他除自信其直觉良知外,无视任何外在律条,即使此良知并非纯而又纯。他的外表并不狂傲张扬,且有循循善诱的长者风度,可心底却是极端的自负,他的狂是在骨子里。有一次狂者邓定宇言其为学不做天、不做地、不做圣人,而只求自得。偶然中勾出龙溪心底狂气,于是脱口而出日:“予所信者,此心一念之灵明耳。一念灵明从混沌立根基,专而直,翕而辟,从此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是谓大生广生,生生而未尝息也。乾坤动静,神智往来,天地有尽而我无尽,圣人有为而我无为,冥权密运,不尸其功,混迹埋光,有而若无,与民同其吉凶,与世同其好恶,若无以异于人者。我尚不知我,何有于天地,何有于圣人。外示尘劳,心游邃古,一以为龙,一以为蛇,此世出世法也。”(同上卷七《龙南山居会语》)此犹如得道解悟之禅师,直心以动,无秽无净,而佛性真如常存。龙溪既如此自信,当然不会顾及区区小节了。但后来师龙溪直心而动者,竞走向放纵自我而不为名教所羁,则显然已非龙溪先生之本意。(二)王畿与儒释道三教合一龙溪受禅之影响已被不少人指出,其实他对老庄之学更感兴趣。他不以老庄为异端,论学多取老庄概念以用之,如论良知之虚无空寂日:“空空者,道之体也。”(同上卷六《致知议略》)“人心要虚,惟虚集道。”(同上卷三《水西精舍会语》)佛氏虽亦主空寂,但与龙溪所言不完全同。“老子日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常寂常应,真常得性,常应常定,常清净矣。(同上卷六《论知义略》)可见此虚无与老子及魏晋玄学中有生于无相接近。龙溪究竟受庄禅何者为多其实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他明确提出儒释道合一之主张。三教合流虽自唐宋以来已成必然之势,但龙溪当时指出此义仍不无价值,它适逢明中后期思想界松动的时机,对士人之出入庄禅有明显的推波助澜作用。龙溪一反阳明阴释阳儒的躲闪态度,公然日:“二氏之学与吾儒异,然与吾儒并传而不废,盖亦有道在焉。”(同上卷七《南游会记》)那么龙溪所言之道是什么呢?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本书特色回顾刚刚逝去的20世纪文学,冠以经典的盖棺论定或许言之尚早。但吴晓东在经大讲坛上推崇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这九位小说家,却无疑称得上大师;...
艺术·人体·动势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对艺术家极具参考价值的摄影画册,我在书中力求从各种角度方位展示人物的姿态,共中不乏一些很难摆出的动势。相信您一定会从这一幅幅...
云南历代诗词选 内容简介 本书选录的诗词,除了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之外,更突出了地方民族特色,显示出滇云诗词的艺术特色,进而达到从文学艺术的层面上,介绍云南,...
清词丛论 本书特色 清词之盛,号称中兴,其作者之多,流派之盛,以及其对词集之编订整理,对词学之探索发扬,种种方面之成就,固已为世所共见。作者对唐宋各名家词的论述...
《西游记》版本源流考 本书特色 《西游记版本源流考》(作者曹炳建)分为西游故事的演变与《西游记》的古版本;明代《西游记》的简本系统;世德堂本《西游记》探考;明代...
二胡演奏京剧演奏100首 本书特色 京剧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皎皎者,素有国粹之誉。它优美的唱腔、丰富的曲调令爱好者们迷恋不已。早在六十多年前,刘天华先生就为梅兰芳...
幽默英语丛书:阿达姆松英汉对照 内容简介 《阿达姆英汉对照》内容简介:阿达姆松是瑞典漫画家奥斯卡·雅各布森笔下系列连环画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矮小的老头,一张缺少表...
《Scratch少儿编程思维训练》内容简介:Scratch是目前非常流行的少儿编程语言。本书基于Scratch 3.5版本,系统、全面、细致地讲解了
解读红楼梦之红楼游艺 内容简介 时至令日,那些古人曾经流连玩味的生之乐趣,却正在一步步遁离我们的视野。就地取材、启智为主的古代游戏,更多地体现着人与人之间、人与...
文案:懦弱而自卑的上班族阿部辰彌因為受不了失戀的痛苦打擊尋找男人一夜情,卻陷入了更加無法自拔的深淵之中。雖然明知道對方性
智慧与创意-小小说解惑 内容简介 《智慧与创意:小小说解惑》是作者刘海涛在我社出版了5卷本的《微型小说学研究丛书》(2000年版)后,历时14年,把初具系统的“...
《美国人 》新论(New Eassays on The American) 本书特色 《剑桥美国小说新论》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出书,...
一位正直帅气的国际刑警,一位富可敌国的欧洲贵族,因一连串的古董窃盗案与谋杀案而再度相遇。晏子殊不明白,为什么卡埃尔迪夫公
中国当代名家画集-白庚延 内容简介 简介《白庚延》是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之一。中国当代名家画集-白庚延 节选 《白庚延》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研究和探索,采众家之长,...
易人北 醜皇番外《咱家不是權閹》忘不了張公公與皇甫桀這一對陰險的主僕嗎?另一半是皇帝他就可以成為天下最囂張的宦官?不不,
宫廷风月历朝情变演义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帝王后宫女子之多,大约也可算人类历史之*了,《周礼》一书明文规定,天子应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实际...
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 目录 凡例绪章抽丝者得绪而可引**节中西方批评之名词探究第二节中国古代诗歌批评之演进第三节中国古代诗话研究之现状及本书的写作方法**章诗话者...
品江湖:中国古典小说里的黑白世界 内容简介 江湖中人,喜欢标榜“四海之内皆兄弟”。白红黑的三色经典组合,留下了*经典的台词,那就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
空中惊魂--受伤铁鸟 本书特色 聚焦旷世劫难,破译轰动全球的空难真相! 一次空难就是一部惊险纪实小说。空中惊魂系列图书图文并茂,将旷世灾难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文革”后的历史意识,到“先锋派”的形式主义实验,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九十年代的“晚生代”到“时尚前卫”,当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