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内容简介:“万叠银山寒浪起”,经济大潮的奔涌,不能不对学术研究有所冲击,然倘无学术之进取,则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都将难以发展。鼓励学术研究,推进学术进步,虽似逆水行舟却又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社自1990年起开始编辑出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本丛书不强调策划、不刻意编排,虽不成系统而又自成体系。丛书作者不分老中青,不问知名度:入选著作长可百万言,短可数万字,举凡在中国文学发展史某一时期、某一方面或某一专题的研究上有所创获而能成一家之言、并经专家评定认为合格者,即可列入本丛书。我们将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编好这套丛书,把真正的学术精品奉献给广大读者,同时,也希望得到学术界的理解和支持。
龙溪超出其师说者非良知之体而是其致知功夫与发用流行。阳明与龙溪均强调良知不学不虑的自然现成,但前者对现成的强调侧重于伦理规范的必然性,后者则侧重于自然性。龙溪之良知既是先天具有的,又是当下具足的,故日:“良知原是不学不虑,原是平常,原是无声无臭,原是不为不欲,才涉安排放散等病,皆非本色。”《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四,《答楚侗耿子问》王龙溪取消了致良知的功夫并强调良知发用的直接自然。阳明虽承认良知不假思虑的直觉性,却未取消致良知的功夫过程,如静心以去私虑意必等,龙溪则主张无修之顿悟亦即“觉”。他说:“若论父母未生以前,本无污染,何须修证?天自信天,地自信地,有言皆是谤,《六经》亦为葛藤。齿是一把骨,耳是两片皮,更从何处著言与听也哉?”(同上卷十一《答王敬所》)如果拿禅作比,则阳明的致良知有似北宗神秀之刮污垢以显明镜的渐修,龙溪则如南宗惠能之无相无住的自然具足。与无修相联系者为良知发露的自然无碍。王畿认为致良知功夫只是就未悟者立论,若已悟良知,便可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自然不会违背其天则。龙溪所言自然有二种内涵:一是无所执著。即“一念明定,便是缉熙之学。一念者无念也,即念而离念也。故君子之学,以无念为宗”(同上卷十五《趋庭漫语》)。二是真实无伪。所谓“直心以动,全体超脱,不以一毫意识参次其间”(同上卷十六《赵麟阳赠言》)。对此龙溪喜用赤子作喻,认为良知之发露应如赤子般喜便喜,啼便啼,行便行,坐便坐,无任何机巧伪饰,故日:“赤子之心,纯一无伪,无智巧,无技能,神气自足,智慧自生,才能自长,非有所加也。大人通达万变,惟不失此而已。”(同上卷二《书累语简端录》)由上可知,无修而悟,自然流行,才是龙溪与阳明之不同处,对此其门人萧良干强调说:“其立论虽本于良知,而多所精诣,发文成所未发。其为学从先天立基,直心以动,不作掩覆,不事包藏,自信自成,于世间一切毁誉是非,毫无所入其念。”(同上卷首萧良干《龙溪先生集序》)龙溪为学之本意无疑是要启圣学之秘而光大师门,但潜在的危险也同时存在,即对直心而动的直觉强调过分。当然,龙溪无论讲虚无空寂还是率性而行,伦理天则都是他明确无误的预设前提,他说:“性是心之生机,命是心之天则。口之欲味,目之欲色,耳之欲声,鼻之欲臭,四肢之欲安佚,五者性之不容已者也。然有命存焉,立命所以尽性。……仁属于父子,义属于君臣,礼属于宾主,智属于贤者,圣人属于天道。五者命之不容已者也。”(同上卷二《书累语简端录》)观此可知龙溪所言良知断非自然人性论。但其理论存有漏洞亦确然无疑,比如人们若率其性而一任自然流露,其所流露的是否全为纯善之良知而非一己之私欲,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其弟子张元忭即不无忧虑地说:“若日无善无恶,又日不思善不思恶,恐鹘突无可下手,而甚者自是,以妄念所发皆为良知,人欲肆而天理微矣。”(同上卷五《与阳和张子问答》)张阳和的忧虑显然并非多余,后来龙溪之崇拜者李贽基本按其学术思路展开,却完全走向良知反面,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王畿的直心而动除受其师阳明影响外,亦与其自身人格有关。他身处嘉、隆之时,被权贵夏言排斥而弃官讲学,除自信本心外别无他求。且他又处人欲横流之时,也很难置身风气之外,故其行事便难如阳明那般严于自律,史书载其“在官不免干请”,并因此被罢职,(见《明史》卷二百八十三)该不是空穴来风。但若说龙溪倡直心而动以文饰其不检,则显然不合乎龙溪的一贯人格。他的确是位非常自信又自视颇高的学者,故他除自信其直觉良知外,无视任何外在律条,即使此良知并非纯而又纯。他的外表并不狂傲张扬,且有循循善诱的长者风度,可心底却是极端的自负,他的狂是在骨子里。有一次狂者邓定宇言其为学不做天、不做地、不做圣人,而只求自得。偶然中勾出龙溪心底狂气,于是脱口而出日:“予所信者,此心一念之灵明耳。一念灵明从混沌立根基,专而直,翕而辟,从此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是谓大生广生,生生而未尝息也。乾坤动静,神智往来,天地有尽而我无尽,圣人有为而我无为,冥权密运,不尸其功,混迹埋光,有而若无,与民同其吉凶,与世同其好恶,若无以异于人者。我尚不知我,何有于天地,何有于圣人。外示尘劳,心游邃古,一以为龙,一以为蛇,此世出世法也。”(同上卷七《龙南山居会语》)此犹如得道解悟之禅师,直心以动,无秽无净,而佛性真如常存。龙溪既如此自信,当然不会顾及区区小节了。但后来师龙溪直心而动者,竞走向放纵自我而不为名教所羁,则显然已非龙溪先生之本意。(二)王畿与儒释道三教合一龙溪受禅之影响已被不少人指出,其实他对老庄之学更感兴趣。他不以老庄为异端,论学多取老庄概念以用之,如论良知之虚无空寂日:“空空者,道之体也。”(同上卷六《致知议略》)“人心要虚,惟虚集道。”(同上卷三《水西精舍会语》)佛氏虽亦主空寂,但与龙溪所言不完全同。“老子日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常寂常应,真常得性,常应常定,常清净矣。(同上卷六《论知义略》)可见此虚无与老子及魏晋玄学中有生于无相接近。龙溪究竟受庄禅何者为多其实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他明确提出儒释道合一之主张。三教合流虽自唐宋以来已成必然之势,但龙溪当时指出此义仍不无价值,它适逢明中后期思想界松动的时机,对士人之出入庄禅有明显的推波助澜作用。龙溪一反阳明阴释阳儒的躲闪态度,公然日:“二氏之学与吾儒异,然与吾儒并传而不废,盖亦有道在焉。”(同上卷七《南游会记》)那么龙溪所言之道是什么呢?
《战争艺术概论》 目录 中文**版译序中文2006年修订版序言俄文版说明献给俄皇陛下告读者现代战争理论及其作用概论战争艺术的定义第1章 战争政策第1节 捍卫权利...
两宋辞赋史-(上下) 本书特色 ★ 16开硬精装,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结合当时具体的学术思潮、文化政策等因素,全面客观地分析宋代辞赋的嬗变轨迹,展现了两宋...
马上歌桑梓:元代也里可温作家群体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将分以下几个部分探讨也里可温和元代文学的关系:*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现状和也里可温释义,对所选论题的范围、意...
劳动合同完全法律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对劳动合同的介绍分为四个部分,即签约篇、履约篇、解约篇及纠纷处理篇。签约篇主要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做了详细的介绍;履约篇主要介绍...
我注鲁迅-而已丛书 内容简介 这本书涉及的多是鲁迅研究中存有疑点或具有争议的事情,如2005年新版《鲁迅全集》编入了一封《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本书作者即根据原...
武夷山:碧水丹山的天然画卷 本书特色 武夷山风景区迤西40余公里,便是著名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这里是中国东南大陆面积*大、保留*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也是...
卡莱尔文学史演讲集 内容简介 本书以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作家人格对其创作的影响为主线,对欧洲文学从古希腊至18世纪末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独到的评述和探讨,既有总括性...
本书是著名小说作家朱文长篇小说代表作。小说描写了“小丁”的一段感情经历。作者以流畅的笔力在娓娓道来的情节叙述中将读者带入
东坡志林 本书特色 苏轼(1037~1101)中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东坡志林》可以说是苏轼的“滑稽文学...
唐诗鉴赏辞典-(全四册) 本书特色 全书分为四册,选收唐诗名篇1100余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赏析文章。所收唐诗...
民国文学研究-翻译学.手稿学.鲁迅学 本书特色 《民国文学研究》由翻译学、手稿学、鲁迅学三卷构成。研究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翻译文学,让它浮出历史的地表、参与...
这本书固然说的是一个年轻姑娘与她的家庭的事,但也属于一个时代,一个地方,在最终意义上,属于一个民族。这民族与我们西方人印
悦读MOOK(第六卷) 目录 悦读感言出版是什么?特稿王元化与京戏俞平老杂忆关于马一浮的“国学”——答王韧先生火一样燃尽自己的师复议论风生续貂录/就是好来就是好...
中国文学叙事传统论稿 本书特色 内容简介:本书分三编,从中国诗歌的叙事问题、古典小说与叙事传统、中国古代文论与叙事三个角度对一贯被研究者忽视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
金瓶梅诗词文化鉴析-(修订本) 本书特色 《金瓶梅诗词文化鉴析》通过著名“金学”专家陈东有先生对其中的诗词鉴析,读者可以对这部千古奇书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可以说,...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本书特色 作者从希腊出发回到法国,沿着作者游历的路线将《从巴黎到耶路撒冷》全书分为七个部分,在参观古迹遗址时,读者仿佛和他一起瞻仰那已经没落的...
灯下录-谈鲁迅.现代文学及其他 本书特色 《灯下录--谈鲁迅现代文学及其他》为作者张铁荣的论文集,其中包括有关鲁迅研究、现代文学的相关思考,以及个人的书评序跋,...
千树中最娇(欧洲现代主义诗歌精选与评析)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英国、爱尔兰、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希腊、葡萄牙、瑞典、芬兰、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重要现象述评:1978~2008 本书特色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重要现象述评(1978~2008)》:紫竹文谭。新时期以来...
文献与文心-元明清文学论考 内容简介 本书的二十一篇文章,多是我近十年撰写的学术论文,涉及元明清戏曲、小说和诗歌以及相关的文学史问题。之所以为二十一,而不是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