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我的父亲高更》(保拉·高更/著)、 《诺阿,诺阿》(保罗·高更/著)于一体
保拉·高更眼巾的父亲&保罗·高更眼中的自己,等于完整的艺术家保罗·高更他放弃安逸的生活,四处流浪,三餐不继,只为向往心中的艺术;画作、雕刻均不受世人赏识,遭冷眼,依然执著追求理想;晚年多病缠身,依然为受殖民官员欺压之土著争取公道,甚至自办报刊,独自一人以九个化名写文……
《我的父亲高更》借由保拉·高更之笔,我们眼前的艺术家高更,这位天真的“野蛮人”,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了。我们得知,他的父亲曾经在理想与现实中苦苦挣扎,一方是天性中追求原始、天真的艺术家,一方是要承担五个孩子的责任的家中支柱。到底何去何从 保拉·高更客观而直面的描述,让我们得知保罗·高更内心曾有过的苦痛与悲伤,以及为了艺术理想的坚韧与执著。文明从我身上渐渐地消失了。我开始简单地思考。我感觉对邻居只有一丁点憎恶了——更准确地说,我是喜欢他了。所有的动物和人类都无拘无束地生活着。这些快乐都属于我。每天早晨,太阳依然升起,光辉灿烂,我变得清心寡欲,文静和气。——保罗·高更
保罗·高更的家族中,父亲经常“缺席”。弗洛拉·特里斯坦(Flora Tristan,保罗·高更的外祖母)的生父,在弗洛拉还是婴儿时便去世了。阿琳-玛丽(Aline Marie,保罗·高更的母亲)的父亲,在阿琳不到二十岁时进了监狱。而克洛维斯·高更(Clovis Gauguin,保罗·高更的父亲)去世时,保罗·高更才两岁……
保罗·高更和他的丹麦妻子梅特(Mette Sophie Gad,1850—1920)育有五个孩子。埃米尔-高更(Emile Gauguin,1874—1955)是高更的大几子,在美国做了一名建筑工程师,他只拥有父亲的一件作品,一幅母亲的小素描。老二阿琳·高更(Aline Gaugum,1877—1897),死于肺炎。她是保罗·高更*喜欢的女儿,他曾为女儿写下《致阿琳的笔记》。老三克洛维斯·高更(Clovis Gauguin,1879—1900),一次手术后死于败血症。勒内·让·高更(Jean Rene Gauguin,1881—1961)排行老四,一位雕塑家和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他*著名的作品是为巴黎杜乐丽花园创作的陶瓷喷泉雕塑。而保拉·高更(Pola Gauguin,1883—1961)是小儿子,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艺术家和艺评家。
除了五个孩子,保罗·高更还有两个“私生子”,和情人生的。他和巴黎女裁缝(Juliette Huet,1866—1955)生下了杰曼·休特(Germaine Huet,1891—?),和塔希提女子泰瑚拉(Tehura)生下了埃米尔(Emile.Marae a Tai,1899—?)。
即便膝下儿女成群,保罗·高更仍是“缺席”的父亲,几乎没享受过天伦之乐。他和梅持的婚姻,维持11年后崩溃了,他们*后一次书信来往在1891年。在外人眼里,梅特从未理解过高更的创作欲望与艺术理想,她认为他放弃了共有的舒适生活,无数次的争吵加速他们的分离;外人眼中,高更*喜欢的两个孩子早天——阿琳·高更(Aline Gauguin,1877—1897)死于肺炎,克洛维斯·高更(Glovis Gauguin,1879—1900)在一次手术后死于败血症——是因为梅特潜意识不喜欢他们。至于“私生子”,更不曾获得他的丁点儿父爱。
在父亲“缺席”的日子,*为怀念父亲的恐怕便是保拉·高更了。他长得*像高更,以后又“子承父业”,做了艺术家,甚至连他的儿子保罗·雷内·高更(Paul Rene Gauguin,1911—1976),也成了一位著名的视觉艺术家、舞台设计师。正如书中所说,与父亲的短暂相聚,尽管父亲也许仅是把他当做*小的儿子,但在他心中,他不仅获得了父爱,自此更是把父亲深深记在心里,当做指引自己前行的方向标。1937年,他撰写了关于父亲的回忆录。除了童年的回忆、母亲等亲人的诉说、母亲保存的书信,保拉·高更还研究了李夫莱特出版公司出版的范·韦克·布鲁克斯翻译的《高更私人信件》及达德米德公司出版的露丝·佩科夫翻译的《高更致乔治·丹尼尔·德·蒙弗雷的信件》,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父亲。
借由保拉·高更之笔,我们眼前的艺术家高更——这位天真的“野蛮人”,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了。我们得知,他的父亲曾经在理想与现实中苦苦挣扎,一方是天性中追求原始、天真的艺术家,一方是要承担五个孩子的责任的家中支柱。到底何去何从?保拉·高更客观而直面的描述,让我们得知保罗·高更内心曾有过的苦痛与悲伤,以及为了艺术理想的坚韧与执著。我们发现,保罗·高更在追求艺术的时候其实也不是那么绝情,他也需要家庭的温暖。高更一次次地写信请求梅特放弃一切来到他的身边与他一起追求艺术。画作卖出之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善妻儿的生活。尽管妻子总是以照顾孩子为由,或表现出对他的不理解,他也只是在信中埋怨几句,而后继续诉说对妻儿的思念之情……
不管保拉·高更是否美化他的父亲,我们都相信,那是他心中的父亲,一个可敬可爱、为了艺术献身的艺术家。而他的母亲梅特,似乎是冷漠了一些,但是这种冷漠,让她撑起了一个有五个孩子的家,现实让她不得不选择功利,选择放弃丈夫而选择孩子。如果高更能更好地换个角度去考虑她的感受与处境,也许就不会在阿琳死后断然与妻子断了来往。保拉·高更是理解他的父亲和母亲的,他就像一个急于向外人诉说的孩子,用笨拙而急促的话语表达久埋心中的情感——他爱他的父亲和母亲,他们在他心中同样伟大而可敬。
本书除了保拉·高更所著《我的父亲高更》,还在后半部分附上保罗·高更撰写的自传式散文诗《诺阿,诺阿》(Noa—Noa,塔希提语“芳香”之意),让读者能深入地了解一个真实的高更。《诺阿,诺阿》记述了当时42岁的他,为了心中的艺术理想,抛家弃子,离开文明的法国,前往南太平洋的孤岛塔希提寻找灵感,像野蛮人一样地生活、创作。《诺阿,诺阿》文字原始质朴、笔触清新动人,正如塔希提岛未经污染的环境、淳朴的风俗人情、明快的热带色彩……
巴黎洛雷特圣母院街五十六号的墙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记载:一八四八年六月七日,画家高更诞生于此。像其他所有的巴黎街道一样,这条街上那个灰色的房子中,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突出这条信息的意义。若非这个日期,一个普通而细心的巴黎人都未必会注意这块牌子。
然而,当用年轻人的鲜血书就的革命日,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些为了信念而牺牲的年轻人身上徒劳的英雄主义的时候,高更的名字还是一个未知数。当革命的**声枪响使位于洛雷特圣母院街上的那个普通的窗户嘎嘎作响时,尤金-亨利·保罗·高更却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他的父亲克洛维斯·高更,出生在奥尔良一个从事店务管理的中产阶级家庭,有着坚定的共和主义观点。年轻的克洛维斯,于一八三零年这动荡的岁月中积极参与政治。作为一个政治记者,他从未获得过任何显赫的成绩,但在一八五一年,当路易·拿破仑发生政变时,拥护共和的他,被迫与家人——妻子阿琳·玛丽、五岁的女儿玛丽、三岁的儿子保罗——一起流亡。他们准备到秘鲁去,在那儿,他的妻子有几位有权势的亲戚可以投靠。然而天不见怜,在旅途中,他就因心脏病发而去世,被安葬在麦哲伦海峡。
我们只能画出保罗·高更的父亲即我的祖父及其家庭的模糊轮廓,这些轮廓,能够让人们大致看到他对儿子性格的某些影响。在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出他鲜明的独立个性。也许我们会说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憧憬、对信仰盲目崇拜、兴奋的年代。刚刚发生在巴黎的那场革命使他焦虑不安。在匆忙前往秘鲁的途中,他所乘坐的那艘船不但行驶缓慢,船上还有一位易怒的船长。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切使他英年早逝。他在甲板上来回踱着步子,呼吸急促,一脸不耐烦。然而此时,他的幼子、我的父亲高更正在眺望浩瀚的大海,大口呼吸着永生难忘的清新的海风。当陆地出现的时候,他问:“爸爸,那就是秘鲁吗?”“不,我的孩子,我们还没走完一半的路程。”
而关于阿琳·玛丽及其家庭的信息更为充足而明确,尤其关于她的母亲,我的外祖母。外祖母的父亲莎萨尔,是波尔多的一个葡萄酒商,只知道他因为一次突发的嫉妒,就将妻子弗洛拉·赛莱斯廷·黛蕾丝·亨利埃特。特里斯坦打成了重伤,被判二十年苦役。他们之前曾有过三年甜蜜的夫妻生活,其后的十八年一直处于感情破裂的状态。弗洛拉·特里斯坦是一个不平凡的女人。一八零三年出生于秘鲁,父亲唐·马里奥·特里斯坦·莫斯科索是西班牙裔秘鲁籍官员、贵族,母亲是一位法国淑女。莫斯科索家族的历史与阿拉贡的博尔吉亚家族有些渊源。后来,皮萨罗将秘鲁变成了西班牙的一个省。这也正是他们全家选择前往秘鲁的原因。事实上,父亲的外貌和性格,与某个时期的莫斯科索家族中有印第安血统的一个混血儿有些相像。
据一位女士说,唐·马里奥的一个姐姐知道如何使用银版照相法,她让这件事变得更加可能。也没有必要去隐藏什么。相反,父亲高更如果知道的话,会为自己拥有博尔吉亚家族血统而感到自豪。他没有种族偏见。他对自己说:“回忆录!那就是历史!除了作者,其中的任何事情都非常有趣。他会告诉你他是谁,来自哪里。据卢梭讲,《忏悔录》可是内容十分严肃。如果我告诉你,我母亲来自秘鲁总督的阿拉贡的博尔吉亚家族,你一定会说我在吹牛;但如果我说我出生在一个流浪者的家庭,你肯定会瞧不起我;如果我告诉你我的父亲也姓高更,你会说我太天真;但如果我讲得更详细以证明我没吹牛,你肯定会冲我笑。”不一会儿,高更更直接而有力地补充道:“就像你看见的一样,我的生活非常忙碌,在生命旅途中不断逆流而上。如果你愿意,可以叫我粗鲁的船员。但我身上流着一个种族或两个种族的血液。”
……
文明从我身上渐渐地消失了。我开始简单地思考。我感觉对邻居只有一丁点憎恶了——更准确地说,我是喜欢他了。所有的动物和人类都无拘无束地生活着。这些快乐都属于我。每天早晨,太阳依然升起,光辉灿烂,我变得清心寡欲,文静和气。
——保罗·高更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梵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
保拉·高更(Pola Gauguin,1883—1961),保罗·高更的小儿子,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
《说话办事取舍之道》内容简介:说话办事规则的取舍艺术、说话办事技巧的进退方略、说话办事心态的增减算法、滴水含光:说话办事胁
《忽如归:历史激流中的一个台湾家庭》是戴小华历时多年写成的一部家族回忆录,整部回忆录侧重于1949年迁居台湾后的家人生活,对
医院骑士团九百年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台海出版社出版★ 书中包含大量彩色插画、照片、地图等,与文字相得益彰★ 医院骑士团(又名圣约翰骑士团、马耳他骑士团)...
王安石传-(全新精校版:准确.权威.阅读无障碍) 本书特色 作为百年不遇的杰出人士,却生前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西方有英国之克伦威尔,在中国则有...
世界神秘文化 本书特色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积累,神秘文化也渐渐厚重起来。它们仿若陈年老酿,散发着隽永的醇香;又仿若绝世佳人,一颦一笑扣人心弦。然而,当人们驻...
收复新疆第一人左宗棠传 本书特色 左宗棠(1812—1885),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领袖。左宗棠少...
周恩来年谱(一九四九—一九六七·全三卷) 内容简介 一、周恩来是本年谱谱主,书中叙述谱主的活动,一般均省略主语。二、本年谱按年月日顺序记事,有少数条目则根据需要...
韩愈传 目录 用浪漫的笔触写韩愈的传记——说长之先生的《韩愈》于天池李书自序一导言二籍贯和先世三嫂嫂.侄儿·乳母四游学京师五考场失败六挣扎七东行八初入仕途九徐州...
萧红新传:文学洛神的一世飘零 本书特色 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为凄苦的一位,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传奇经历的一位女作家。用...
山涛论 本书特色 文章以极长的篇幅(全文三万余字)和丰富的史料(注释多达七十三条,六千余字)论证了山涛——竹林七贤的一份子——在魏末晋初的政坛无比强大的影响力,...
《我这一生》主要内容: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我曾问过
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 本书特色 丁玲在1949年前后的创作与作为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她在解放后主持的文学研究所,其兴衰沉浮,不仅影响到她自己,甚而影响了一代作家...
张艺谋的作业 本书特色在中国的导演中,张艺谋是很有争议的一个,如果客气一点的话,算之一,不客气的话,就是很。他不断被解读,从开始的推崇版解读,到后来的夹杂着怀疑...
《古风与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内容简介:公元前800年至前300年,即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古希腊艺术家们开创性地实验了一种再现人体
一日西风吹雨点--陈衡哲传 本书特色《一日西风吹雨点--陈衡哲传》拟从陈衡哲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人生线索中,围绕陈衡哲女儿、学生、教师、学者、作家、...
向忠发的浮沉人生 本书特色 《向忠发的浮沉人生》一书通过十三章五十一节,运用纪实文学的写作方法,采取时间顺序,详述了向忠发充满矛盾的一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
别怂 本书特色怂,还是不怂,这是一个问题。 他是郭德纲的朋友、师胜杰的干儿子、冯巩的属下、姜昆的忘年交。他来自相声圈,却与学术圈的贺卫方、文学圈的刘震云、艺术圈...
院士心语 本书特色 2004年,为庆祝《中国科学报》创刊45周年,由李浩鸣先生主持组织编出《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一书。此书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各方好评...
人鬼之间-沈醉回忆录 本书特色 《沈醉回忆录:人鬼之间》:一个军统特务的懊悔录一个忏悔灵魂,血淋淋的自白。150万的畅销记录等待刷新。人鬼之间-沈醉回忆录 内容...
唐高宗皇后武则天传 本书特色 《唐高宗皇后武则天传(彩色插图版)》:武则天(公元624-705)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14岁时被太宗选为才人。后被高宗立为皇后,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