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是灵山花下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是一部佛教与文人相遇的罗曼史!有关信仰、有关理想、有关生活、有关艺术、有关爱情.
《皆是灵山花下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主要讲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传统文人在政治生活、读书生活、情感生活、偶像崇拜等不同侧面所受到的影响,发生的变化,并剖析了韩愈、谢灵运、苏轼三个典型的文人个案,体现出佛教对传统文人无往不在的巨大影响.
《皆是灵山花下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一部佛教与文人相遇的罗曼史!
有关信仰、有关理想、有关生活、有关艺术、有关爱情.
《皆是灵山花下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主要讲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传统文人在政治生活、读书生活、情感生活、偶像崇拜等不同侧面所受到的影响,发生的变化,并剖析了韩愈、谢灵运、苏轼三个典型的文人个案,体现出佛教对传统文人无往不在的巨大影响.本书由杨伯著.
平心而论,历代君主之中,宪宗算不上佞佛.他迎请佛骨,也只是一时兴起,偶然为之.在他之前,从法门寺迎请佛骨的,大有人在.相反,韩愈的反佛倒是坚持终生,一以贯之,论其执著,前少见古人,后少见来者.
如果了解韩愈的一生行事,你就知道《论佛骨表》这篇文章写得一点也不突然.
唯一值得惊诧的只是,他竟然有胆量反佛反到皇帝那里去.这是勇气可嘉,还是不识时务呢?韩愈才不在乎,他只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他认为自己该做什么事情?那就是弘扬儒学,捍卫儒教.为此,必须清除一切路障.所有路障里,佛教是*危险的一个.当韩愈还是一个初登政坛、文坛的下层文官时,就已经抱定这个理想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扶树教道、攘斥佛老.
这很奇怪.因为在那个时代,多数读书人不会像韩愈这样,非常认真地、全方位地反对佛教.相反,大家早已习惯了把僧人当成自己的朋友,从佛法中找寻心灵的慰藉,甚至生命的归宿.韩愈*著名的朋友,几乎都是佛教徒,或者至少对佛教抱持友善的态度,比如,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人,莫不如此.更讽刺的是,韩愈曾经寄予厚望,希望同自己一道反佛的学生们,也没有几个能坚持到*后.就连反佛姿态*强硬的李翱,晚年据说也拜倒于禅宗大师药山惟俨的门下.这就是说,在那个时代,韩愈几乎是孤军奋战.曾经被他激怒,或可能被他激怒的佛教徒,绝不止宪宗一人而已.
即使如此,韩愈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反佛立场,坚持得有些不合时宜,有些神经质.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重申立场的机会,有时甚至顾不得礼貌和风度.
在唐代,文人和僧人的交往很普遍.文人乐意从僧人那里求得某种心灵的慰藉,僧人则希望借文人的褒扬提振声名.韩愈很早就成名了,有意亲近他的僧人自然不少.可是每次遇到僧人来访,他都迫不及待地板起面孔说教一番.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秋天,韩愈住在洛阳,高僧澄观突然来访.
澄观此行,是受泗州太守的委托,到东都拜会各路名人的,韩愈也在被拜会之列.这本来是件挺值得高兴的事,可韩愈非要说些杀风景的话.会面结束时,他写了一篇《送僧澄观》,劈面而来的**句就是"浮屠西来何施为,扰扰四海争奔驰".接下去,他历数佛教给中国带来的诸多麻烦.然后笔锋一转,又称赞澄观有服务于公家的能力,有吟咏诗赋的才华.言下之意是,有这般能力,有这般才华,却当了和尚,真是可惜了.
被韩愈没头没脑教训一顿的澄观和尚是什么人呢?他可是大有来头.
此人是华严宗的开山祖师,和代宗、德宗以至文宗七代君主保持着密切联系.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德宗还封其为"清凉国师".这位国师,生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到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已经是63岁高龄了.而此时的韩愈,不过30多岁,虽在文坛初露锋芒,却终究只是个底层文官而已.面对年龄、声望高过自己,且是主动来访的高僧,韩愈却始终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他在诗中提到了澄观的高龄: "惜哉已老无所及,坐睨神骨空潸然."这语气,好像是在替一个走了一辈子弯路的老学生惋惜,这是不是有些欠缺礼貌和风度呢?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春,韩愈在长安为官,另一位法号文畅的僧人前来拜会.文畅的声望比不上澄观,但是经好友柳宗元介绍来的,因此也算别有渊源.韩愈照例写一篇赠序,照例在序里说教一番.他告诉这位文畅和尚,人类与禽兽的*大区别,就在于人类受到圣人之道的沾溉,并且有义务将圣人之道代代传承下去.凡是背离尧舜禹汤圣人之道的,与禽兽无异.韩愈又说:这番道理,以前你不知道,那不是你的错;现在知道了,能不能翻然醒悟,可就取决于你了;这番道理,很多人明白,却不告诉你,那是他们不仁;我遇到你,就要把这些真理讲给你听,这是我的义务.这样一篇火气十足的训导词,文畅和尚读了会开心吗?老朋友柳宗元读了会开心吗?自觉真理在握的韩愈才不管别人开不开心.
又有一次,一位法号高闲的和尚拜会韩愈.高闲是书法家,以精通草书知名于世.韩愈便写一篇《送高闲上人序》,和他谈论书法.韩愈先以草圣张旭为例,论述其书法精妙的道理.他认为,张旭的字所以好,除了由于专注书道,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内心有一股不平之气.这就是所谓"情炎于中""勃然不释".这股激荡澎湃无可释然的内在情感,悉数投注笔端,才造就张旭穷极天地之变的书法境界.相反,僧人不是讲究淡泊无为、无所嗜欲吗,那么他们的内心应该是波澜不惊的,岂止波澜不惊,简直颓堕委靡,缺乏必要的生命冲动.高闲是僧人,他的内心也应如此.这样的内心,根本不可能写出好字.即便他的字看起来不错,也多半是幻术而已.
原来,说了那么多,韩愈只是打算证明高闲这位书法家很难写出好字,只因他是和尚.这篇文章的论证逻辑是这样的:僧人不可能写好字,高闲是僧人,所以高闲不可能写好字.滔滔雄辩的根基,竟是一个充满傲慢与偏见的大前提.喜欢教训人的韩愈,其实挺不讲理的.
这一辈子,为了反佛,韩愈得罪了不少人.宪宗皇帝只不过是所有被他得罪的人中*危险的一个而已.这样一个凭借生花妙笔到处说教、不怕得罪人、甚至不惜性命的韩愈,你喜欢吗?我觉得他有点可敬,却一点也不可爱.P7-9……
杨伯,1978年生,河北人。文学博士,大学教师。著有《欲采蘋花不自由——复古思潮与中唐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林泉高致校注评点》(中华书局)。
平心而论,历代君主之中,宪宗算不上佞佛.他迎请佛骨,也只是一时兴起,偶然为之.在他之前,从法门寺迎请佛骨的,大有人在.相反,韩愈的反佛倒是坚持终生,一以贯之,论其执著,前少见古人,后少见来者.
如果了解韩愈的一生行事,你就知道《论佛骨表》这篇文章写得一点也不突然.
唯一值得惊诧的只是,他竟然有胆量反佛反到皇帝那里去.这是勇气可嘉,还是不识时务呢?韩愈才不在乎,他只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他认为自己该做什么事情?那就是弘扬儒学,捍卫儒教.为此,必须清除一切路障.所有路障里,佛教是*危险的一个.当韩愈还是一个初登政坛、文坛的下层文官时,就已经抱定这个理想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扶树教道、攘斥佛老.
这很奇怪.因为在那个时代,多数读书人不会像韩愈这样,非常认真地、全方位地反对佛教.相反,大家早已习惯了把僧人当成自己的朋友,从佛法中找寻心灵的慰藉,甚至生命的归宿.韩愈*著名的朋友,几乎都是佛教徒,或者至少对佛教抱持友善的态度,比如,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人,莫不如此.更讽刺的是,韩愈曾经寄予厚望,希望同自己一道反佛的学生们,也没有几个能坚持到*后.就连反佛姿态*强硬的李翱,晚年据说也拜倒于禅宗大师药山惟俨的门下.这就是说,在那个时代,韩愈几乎是孤军奋战.曾经被他激怒,或可能被他激怒的佛教徒,绝不止宪宗一人而已.
即使如此,韩愈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反佛立场,坚持得有些不合时宜,有些神经质.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重申立场的机会,有时甚至顾不得礼貌和风度.
在唐代,文人和僧人的交往很普遍.文人乐意从僧人那里求得某种心灵的慰藉,僧人则希望借文人的褒扬提振声名.韩愈很早就成名了,有意亲近他的僧人自然不少.可是每次遇到僧人来访,他都迫不及待地板起面孔说教一番.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秋天,韩愈住在洛阳,高僧澄观突然来访.
澄观此行,是受泗州太守的委托,到东都拜会各路名人的,韩愈也在被拜会之列.这本来是件挺值得高兴的事,可韩愈非要说些杀风景的话.会面结束时,他写了一篇《送僧澄观》,劈面而来的**句就是"浮屠西来何施为,扰扰四海争奔驰".接下去,他历数佛教给中国带来的诸多麻烦.然后笔锋一转,又称赞澄观有服务于公家的能力,有吟咏诗赋的才华.言下之意是,有这般能力,有这般才华,却当了和尚,真是可惜了.
被韩愈没头没脑教训一顿的澄观和尚是什么人呢?他可是大有来头.
此人是华严宗的开山祖师,和代宗、德宗以至文宗七代君主保持着密切联系.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德宗还封其为"清凉国师".这位国师,生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到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已经是63岁高龄了.而此时的韩愈,不过30多岁,虽在文坛初露锋芒,却终究只是个底层文官而已.面对年龄、声望高过自己,且是主动来访的高僧,韩愈却始终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他在诗中提到了澄观的高龄: "惜哉已老无所及,坐睨神骨空潸然."这语气,好像是在替一个走了一辈子弯路的老学生惋惜,这是不是有些欠缺礼貌和风度呢?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春,韩愈在长安为官,另一位法号文畅的僧人前来拜会.文畅的声望比不上澄观,但是经好友柳宗元介绍来的,因此也算别有渊源.韩愈照例写一篇赠序,照例在序里说教一番.他告诉这位文畅和尚,人类与禽兽的*大区别,就在于人类受到圣人之道的沾溉,并且有义务将圣人之道代代传承下去.凡是背离尧舜禹汤圣人之道的,与禽兽无异.韩愈又说:这番道理,以前你不知道,那不是你的错;现在知道了,能不能翻然醒悟,可就取决于你了;这番道理,很多人明白,却不告诉你,那是他们不仁;我遇到你,就要把这些真理讲给你听,这是我的义务.这样一篇火气十足的训导词,文畅和尚读了会开心吗?老朋友柳宗元读了会开心吗?自觉真理在握的韩愈才不管别人开不开心.
又有一次,一位法号高闲的和尚拜会韩愈.高闲是书法家,以精通草书知名于世.韩愈便写一篇《送高闲上人序》,和他谈论书法.韩愈先以草圣张旭为例,论述其书法精妙的道理.他认为,张旭的字所以好,除了由于专注书道,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内心有一股不平之气.这就是所谓"情炎于中""勃然不释".这股激荡澎湃无可释然的内在情感,悉数投注笔端,才造就张旭穷极天地之变的书法境界.相反,僧人不是讲究淡泊无为、无所嗜欲吗,那么他们的内心应该是波澜不惊的,岂止波澜不惊,简直颓堕委靡,缺乏必要的生命冲动.高闲是僧人,他的内心也应如此.这样的内心,根本不可能写出好字.即便他的字看起来不错,也多半是幻术而已.
原来,说了那么多,韩愈只是打算证明高闲这位书法家很难写出好字,只因他是和尚.这篇文章的论证逻辑是这样的:僧人不可能写好字,高闲是僧人,所以高闲不可能写好字.滔滔雄辩的根基,竟是一个充满傲慢与偏见的大前提.喜欢教训人的韩愈,其实挺不讲理的.
这一辈子,为了反佛,韩愈得罪了不少人.宪宗皇帝只不过是所有被他得罪的人中*危险的一个而已.这样一个凭借生花妙笔到处说教、不怕得罪人、甚至不惜性命的韩愈,你喜欢吗?我觉得他有点可敬,却一点也不可爱.P7-9……
杨伯,1978年生,河北人。文学博士,大学教师。著有《欲采蘋花不自由——复古思潮与中唐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林泉高致校注评点》(中华书局)。
杨伯,1978年生,河北人。文学博士,大学教师。著有《欲采蘋花不自由——复古思潮与中唐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林泉高致校注评点》(中华书局)。
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诠释学概念、诠释学的早期发展、19世纪的普遍诠释学、当代诠释学的形成、当代诠释学的发展和争论。诠释学——它的历史...
论诱惑 本书特色 让·波德里亚(1929—200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
走进乾坤的门户 本书特色 曾仕强,刘君政教授著,文字浅白有趣,大量图解说明,元亨利贞,大环境中的人生定位。走进乾坤的门户 内容简介 系辞上传说:“乾知大始,坤作...
守护本尊图文大百科 本书特色 购买紫图任何图书,可加买:《李居明虎年运程》或:《神之雫1》任一本,即可抽奖赢大礼!推荐购买::息灾本尊图文大百科:唐卡中的财神 ...
彩色详解道德经-全彩珍藏版·全4本 本书特色 ★ 16开函套精装,团结出版社出版★ 《道德经》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
中国伦理大辞典 本书特色 ★ 16开硬精装,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180余万字,共收条目3300余条,包括从先秦到近现代五千年来中国伦理学的重要学派、...
通俗读物:思考致富 本书特色 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1883~1969年),现代成功学大师,*早的励志书籍作家,曾任美国罗斯福总统...
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 本书特色 《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是金里卡集中为西方自由主义传统辩护并加以修正之作,内容分为:一、从学理上对自由主义传统精神进行梳理(如从...
沉思录-(千年经典智慧书.外国卷) 内容简介 《沉思录》是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哲学思考,是一部人生智慧书。作者在书中探究了宇宙、自然、人生等哲学问题,充满着理性、...
禅心大安心 本书特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浮躁之风日盛,尾关宗园忧心不已,遂著《大安心》,希望多少裨益于消除人们内心的浮躁不安。他从八个方面阐述大安心的修持:如...
隋唐道家与道教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人民出版社出版★ 道家与道教作为中国地地道道、土生土长下的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深远,而且影响至今,深入民...
尼采百年解读系列--情遇尼采 内容简介 俄国将军的女儿,与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交往甚密,曾婉拒尼采的求婚,作为自由女作家,本书表明了作者同尼采的私人关系,并对尼采...
《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标题是“人”,施蒂纳说明所有意识、宗教、道德、法律、真理、国家、社会、人民、民
清华哲学年鉴(2002) 内容简介 一、酒神与日神古代希腊的神话,非常丰富复杂,诸神的起源,是一个很专门的学问。大体说来,奥林匹斯山上诸神,来源各异,很少是纯粹...
汉译文库-观念的冒险(修订版) 本书特色 怀特海认为,“观念之史便是错误之史”,其原因在于人类历史中的那些一般观念是以各种不同的特殊形式出现于历史上的,而它转化...
流传千年的北欧神话故事 本书特色 “北欧神话里的诸神们,始终在同破坏世界的恶势力巨人族战斗。诸神纵然逐渐取得胜利,但到*后,那不可避免的命运——“诸神之黄昏”仍...
新安学系录 内容简介 道之广大无穷也,充塞天地,流行古今。惟圣人生知安行,徒容中道,固无待于学,然不敢自以焉胜,日干夕惕,近取还稽,而学亦未曹赓也。考诸载籍,其...
社科经典轻松读—《理想国》导读 本书特色 古希腊智者哲人柏拉图设计了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理想之国。著名学者周国平作序推荐,别怕,我是一读就懂的经典!有统计表明:...
道教史 本书特色 《道教史(外一种:中国道教史)》:“道”底内容极其复杂,上自老庄底高尚思想,下至房中术,都可以用这个名词来包括它们,大体说来,可分为思想方面底...
该书简介:在中国早期的神仙传记集中,刘向所撰《列仙传》为现存较早的一部,国内外学术界对此书十分关注。然而有关此书的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