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虫并雕斋琐语》是王力先生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他于抗战时期在昆明所写的小品文,被他自己笑称为“雕虫”之作;还有部分他在解放后所写的知识性散文以及回忆友人的散文,可谓“龙虫并雕”。这些散文多以小见大,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展现社会人生的各面向,有对社会时弊的鞭挞,有对世态人情的描摹,也有自己人生体验的诉说。有平实自然之言,也多讽喻幽默之语,原本平凡细碎的日常生活,被王力先生的妙笔勾画得趣意盎然、韵味悠长。王力先生学识渊博,国文功底深厚,其散文知识性较强。他常常引经据典,以古喻今,发其感叹,看似轻松随意的谈笑风生,实则用语字字推敲,文思逻辑严密,使得那些描述旧日光景的文字,透出一种通贯古今的深远意境。而他写作的不少知识性散文,擅长将知识性寓于趣味性之中,把对字句的仔细推敲置于一种日常语境下,展现了汉语言文字寓意丰富的特点与生动活泼的魅力。张双棣先生随文作注释,使得本书更加明白易懂。
我国学者大都重雕龙而轻雕虫,重研究而轻普及,重过去而轻将来。王先生纠正这种重古轻今的传统偏向,正是现代化的思想解放。——周有光我还是觉得王老先生小品写得实在好。他们那一代文人都练得一手绝艺,一支椽笔在文字的堂奥上“冲进冲出”,不沾一丝蜘蛛网,永远干净潇洒,像《雅舍小品》。——董桥王力先生《龙虫并雕斋琐语》这一系列散文,是抗战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写者信手拈来,而才学俱备,妙趣横生,益人深思,且久读不厌。不仅可作为时代的见证,更是文学上不可磨灭的声音。如今能将之汇齐再版,实乃读者之幸。——龚鹏程
自序
这本小册子收集了我在1942年到1946年所写的小品文。共分五个部分:(一)瓮牖剩墨;(二)龙虫并雕斋琐语(《生活导报》时期);(三)棕榈轩詹言;(四)龙虫并雕斋琐语(《自由论坛》时期);(五)清呓集。1942年,我因避敌机空袭,搬到昆明远郊龙头村赁房居住。房子既小且陋,楼上楼下四间屋子,总面积不到20平方米,真是所谓“斗室”。土墙有一大条裂缝,我日夜担心房子倒塌下来。所以我在这个农村斗室里写的小品就叫《瓮牖剩墨》。1943年我兼任粤秀中学校长,搬回城里,住在这间中学里,房子虽然仍旧陋小,但是比龙头村那房子好多了。小院子里有一棵棕榈树,所以我在这所中学宿舍里写的小品就叫《棕榈轩詹言》。《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詹言”就是小品文的意思。
这本小册子由观察社编入《观察丛书》,1949年在上海出版。印数甚少,流传不广。1973年,香港波文书局把它重印了,事先并没有通知我。现在承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予以再版。我删去了五篇,并改动了几处。又蒙张双棣同志给做注释,特此致谢。
王了一
1981年5月6日序于北京大学燕南园
《生活导报》和我(代序)
去年今日,《生活导报》**期出版,当时我已经注意到它了。但是,我虽则注意到它,却没有感觉到它是值得注意的。尤其是当时有人对它作种种恶意的批评,更使不愿花两元钱买一张来看看的我,猜想它也不过是一种低级趣味的读物而已。后来我看见我所敬爱的朋友,如潘光旦、费孝通诸先生,都常有文章在《生活导报》上发表,就把我的错误的观念矫正过来:他们的作品里如果还有低级趣味,更有谁的作品是高级趣味的呢?
但是,除了偶然买一份消遣消遣之外,当时我和《生活导报》并没有什么关系。直到今年五月里,我从重庆回来,卧病在床,费孝通先生来看我,这时他才使我和《生活导报》建立了关系。他是《生活导报》的台柱,那时他快要到美国去了,他表示希望我为《生活导报》常写文章,并且希望我写些像在《星期评论》和《中央周刊》发表过的《瓮牖剩墨》一类的小品。费先生启程之后,《生活导报》的编辑又亲自来催稿子。于是我答应写《龙虫并雕斋琐语》。由“瓮牖”一变而为“龙虫并雕斋”是由自谦变为自夸。其实雕虫则有之,雕龙则未也。偶然想要雕龙,结果恰像古人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实在是“雕龙不成反类蛇”,所雕的仍旧是虫,只不过是一条“长虫”而已。
我开始写小品的时候,完全是为了几文稿费。在这文章不值钱的时代(依物价三百倍计算,我们的稿费应该是每千字一千五百元),只有多产才不吃亏。正经的文章不能多产,要多产就只好胡说。同是我这一个人,要我写正经的文章就为了推敲一字呕出心肝,若写些所谓小品,我却是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想到就写,写了就算了,等到了印出来之后,自己看看,竟又不知所云!有时候,好像是洋装书给我一点儿烟士披里纯,我也就欧化几句;有时候,又好像是线装书唤起我少年时代的《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的回忆,我也就来几句四六,掉一掉书袋。结果不尴不尬,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文体。
像我们这些研究语言学的人,雕起龙来,姑勿论其类蛇不类蛇,总是差不多与世绝缘的。有时一念红尘,不免想要和一般读者亲近亲近。因此,除了写一两本天书之外,不免写几句人话。如果说我们写小品文不单为卖钱,而还有别的目的的话,这另一目的就是换一换口味。这样,就是不甘岑寂,是尼姑思凡,同时,也就是不专心耕耘那大可开垦的园地,倒反跑到粥少僧多的文学界里去争取一杯羹了。
记得抗战以前,有一位先生署名棱磨的(至今我还不知道这棱磨是谁)在上海《申报》的《自由谈》上发表一篇谈话。大意是说:语言学是介于科学和文学之间的学问,所以难怪语言学者常常走到文学上去。但是,语言学者不要忘记他们自己的园地。当然,像《之部古读考》一类的文章是不能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的,但是,像王了一的《论别字》之类却是颇有贡献。语言学者如果不谈他的本行,却只知道写些幽默的小品,未免太可惜了。这一篇文章发表于《论语》*盛行的时候,显然是讽刺林语堂,其恭维我的几句话只不过是旁敲侧击的一种手段而已。假使棱磨先生现在看见了我的《龙虫并雕斋琐语》,一定长叹一声说:“王了一跟着林语堂堕落了!”
老实说,我始终不曾以什么文学家自居,也永远不懂得什么是幽默。我不会说扭扭捏捏的话,也不会把一句话分做两句说。我之所以写《琐语》,只是因为我实在不会写大文章。我不明白为什么《生活导报》的宝贵篇幅肯让我这种胡扯的文章来占了差不多每期的八分之一。自从《生活导报》登载了《琐语》之后,可说是整个的《导报》都变了作风。所谓《生活导报》,顾名思义应该是指导人们的生活的,这几个月来,我因为每期都细细读它,每周都和它的编辑先生见面,更觉得《导报》的态度是那么严肃,编辑先生是那样诚恳,和我这种随随便便的文章太不相称了。听说费孝通先生称赞我“表演精彩”,又据说读者们喜欢看《琐语》,桂林有人转载我的文章,这一切陡然增加我的惶惑。在这几个月来的《生活导报》上,我*喜欢看的是铁谷先生的《六朝隋唐女子的化装》,和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节的故事》等等,无论从学问上说,从趣味上说,它们都胜过《琐语》百倍。《龙虫并雕斋琐语》根本说不上“雕”,因为太轻心了,太随便了。更进一步说,即使经心刻意地去雕,恐怕也雕不好,因为它的本质是朽木,非但龙雕不成,连虫也不会雕得好的。
不管雕得好不好,在这大时代,男儿不能上马杀贼,下马作露布,而偏有闲工夫去雕虫,恐怕总不免一种罪名。所谓“轻松”,所谓“软性”,和标语口号的性质太相反了。不过,关于这点,不管是不是强词夺理,我们总得为自己辩护几句。世间尽有描红式的标语和双簧式的口号,也尽有血泪写成的软性文章。潇湘馆的鹦鹉虽会唱两句葬花诗,毕竟它的伤心是假的;倒反是“满纸荒唐言”的文章,如果遇着了明眼人,还可以看出“一把辛酸泪”来!
我们也承认,现在有些只谈风月的文章实在是无聊。但是,我们似乎也应该想一想,有时候是怎样的一个环境逼迫着他们谈风月。他们好像一个顽皮的小学生不喜欢描红,而老师又不许他涂抹墙壁,他只好在课本上画一只老鸦来玩玩。不过,聪明的老师也许能从那一只老鸦身上看得出多少意思来。直言和隐讽,往往是殊途而同归。有时候,甚至于隐讽比直言更有效力。风月的文章也有些是不失风月之旨的,似乎不必一律加以罪名。
关于这个,读者们可以说,《龙虫并雕斋琐语》里并没有什么隐讽,只是“瞎胡调”。我也可以为自己辩护说,所谓隐讽,其妙在隐,要使你不知道这是讽,才可以收潜移默化之功。但是,我并不预备说这种强词夺理的话。老实说,我之所以写“小品文”,完全是为的自己,并非为了读者们的利益。其中原委,听我道来:实情当讳,休嘲曼倩言虚;人事难言,莫怪留仙谈鬼。当年苏东坡是一肚子不合时宜,做诗赞黄州猪肉;现在我却是俩钱儿能供日用,投稿夸赤县辣椒(《瓮牖剩墨》里有一篇《辣椒》,极力称赞辣椒的功能,结果是被一位药物学家写信来教训了一番)。“芭蕉不卷丁香结”,强将笑脸向人间;“东风无力百花残”,勉驻春光于笔下。竹枝空唱,莲菂谁怜!这只是“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的心情,如果读者们要探讨其中的深意,那就不免失望了。
感谢《生活导报》给我一个发牢骚的地方,以后恐怕不免还要再发几次牢骚。这对于读者们也许是味同嚼蜡,然而对于我自己却是一服清凉散。一个刊物能支持一年是不大会夭折的。我就借这一篇“瞎胡调”的文章来庆贺它的周岁,同时恭祝它长寿。这是为公也是为私,因为《龙虫并雕斋琐语》是和《生活导报》同其荣枯的。
1942年11月13日《生活导报周年纪念文集》
《龙虫并雕斋琐语》作品相关
王力先生学识渊博,国文功底深厚,其散文知识性较强。他常常引经据典,以古喻今,发其感叹,看似轻松随意的谈笑风生,实则用语字字推敲,文思逻辑严密,使得那些描述旧日光景的文字,透出一种通贯古今的深远意境。而他写作的不少知识性散文,擅长将知识性寓于趣味性之中,把对字句的仔细推敲置于一种日常语境下,展现了汉语言文字寓意丰富的特点与生动活泼的魅力。张双棣先生随文作注释,使得本书更加明白易懂。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 王力先生也是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抗战时期,他开始在报纸上写作小品文,广受读者欢迎,与梁实秋、钱锺书并称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著有《汉语史稿》《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概要》《龙虫并雕斋琐语》《龙虫并雕斋诗集》
(精)一片二片三四片(珍藏版) 本书特色 ★ 《一片二片三四片》是我国著名编辑家、散文家钟叔河的散文随笔精选集,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有较强的可读性★ 本书是海天...
名著名译插图本精华版:神曲(套装共3册) 本书特色 长篇史诗《神曲》(约1307—1313)是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给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也现出文...
《繁星春水》内容简介:《繁星春水》是冰心的诗集,从中不难看出冰心纯美的文字、细腻的笔致。让你宛如重温儿时的梦,和她一起在
《颠覆》内容简介:发明家魏南特的女秘书兼情人沃尔夫小姐在公寓被害。是情杀,还是仇杀?凶杀案发生之后,人们才发现发明家已多日
本书精选金子美铃童诗187首,分为“夏”、“秋”、“春”、“冬”、“心”、“梦”六卷,并配有精美温馨的彩绘插图。金子美铃的诗
奥古斯都・斯特林堡是瑞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尽管他生活的时代与今天相差一个多世纪,但是瑞典驻华大使仍然用了“令人惊异地现代和当...
《花田岁月》内容简介:本文主人公是一个人称刘相公的湖南后生,自师专毕业分配至湖南乡村教书,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变动:教书、
目录叙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第二卷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第三卷新桥市韩五卖春情第四卷闲云庵阮三偿冤债第五卷穷马周遭际卖饣追媪第
精读徐志摩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了徐志摩的文学作品以飨读者,使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领略名家著作的精华、精深、精美、精妙。精读徐志摩 目录 人文素描素描徐志摩 ...
台北的忧郁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难得的台湾纪实,也是一篇批“独”的战斗檄文,书中既描述了台湾政党间的纷争恶斗,又勾画了台湾选举的众生相,剖析了台湾民众的心态!本书...
雅舍小品 本书特色 华语文坛一代宗师,随想随写彰显真性情,绚烂之极趋于平淡,清闲淡雅而回味无穷,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他的许多文学作品...
《在绝望之巅》内容简介:◎“二十世纪的尼采”、现代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E.M.齐奥朗初试啼声之作 中文简体版首次译介 在绝望
《苏轼诗词选》内容简介:本书精选苏诗词,加以精炼注释,参酌采用旧注的成果,择善而从,对旧注的错误也有所驳正。注释文字活泼,
行者无疆 内容简介 从去年8月到今年1月,历时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此书也是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
《历史与变革(第一辑):什么是历史社会学》内容简介:历史社会学关心的都是“大问题”,诸如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非西方世界在“西
北岛作品精选/名家作品精选 本书特色 《北岛作品精选》收录了中国当代诗人北岛的诗歌、散文、随笔代表作品。北岛的文字凝练而细腻,富于想象而讲究韵律,无论是温婉抑或...
枪挑紫金冠-笔会文粹 本书特色 《枪挑紫金冠:笔会文粹》由文汇报笔会编辑部编著。《枪挑紫金冠:笔会文粹》既有黄永玉、朱正、乐黛云、王蒙、邵燕祥这样的老名家,又有...
《1984》内容简介:在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中,乔治·奥威尔可谓声名显赫。他凭着强烈的社会良知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生动地再现了极权主义
斯·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和平主义者。纳粹上台后,流亡英...
我生命中的那些人物 本书特色 作家宗璞的散文情、趣、理、文俱佳,很多入选语文教材和各种高考、中考试卷。本书精选宗璞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散文作品45篇。分为&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