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虫并雕斋琐语》是王力先生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他于抗战时期在昆明所写的小品文,被他自己笑称为“雕虫”之作;还有部分他在解放后所写的知识性散文以及回忆友人的散文,可谓“龙虫并雕”。这些散文多以小见大,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展现社会人生的各面向,有对社会时弊的鞭挞,有对世态人情的描摹,也有自己人生体验的诉说。有平实自然之言,也多讽喻幽默之语,原本平凡细碎的日常生活,被王力先生的妙笔勾画得趣意盎然、韵味悠长。王力先生学识渊博,国文功底深厚,其散文知识性较强。他常常引经据典,以古喻今,发其感叹,看似轻松随意的谈笑风生,实则用语字字推敲,文思逻辑严密,使得那些描述旧日光景的文字,透出一种通贯古今的深远意境。而他写作的不少知识性散文,擅长将知识性寓于趣味性之中,把对字句的仔细推敲置于一种日常语境下,展现了汉语言文字寓意丰富的特点与生动活泼的魅力。张双棣先生随文作注释,使得本书更加明白易懂。
我国学者大都重雕龙而轻雕虫,重研究而轻普及,重过去而轻将来。王先生纠正这种重古轻今的传统偏向,正是现代化的思想解放。——周有光我还是觉得王老先生小品写得实在好。他们那一代文人都练得一手绝艺,一支椽笔在文字的堂奥上“冲进冲出”,不沾一丝蜘蛛网,永远干净潇洒,像《雅舍小品》。——董桥王力先生《龙虫并雕斋琐语》这一系列散文,是抗战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写者信手拈来,而才学俱备,妙趣横生,益人深思,且久读不厌。不仅可作为时代的见证,更是文学上不可磨灭的声音。如今能将之汇齐再版,实乃读者之幸。——龚鹏程
自序
这本小册子收集了我在1942年到1946年所写的小品文。共分五个部分:(一)瓮牖剩墨;(二)龙虫并雕斋琐语(《生活导报》时期);(三)棕榈轩詹言;(四)龙虫并雕斋琐语(《自由论坛》时期);(五)清呓集。1942年,我因避敌机空袭,搬到昆明远郊龙头村赁房居住。房子既小且陋,楼上楼下四间屋子,总面积不到20平方米,真是所谓“斗室”。土墙有一大条裂缝,我日夜担心房子倒塌下来。所以我在这个农村斗室里写的小品就叫《瓮牖剩墨》。1943年我兼任粤秀中学校长,搬回城里,住在这间中学里,房子虽然仍旧陋小,但是比龙头村那房子好多了。小院子里有一棵棕榈树,所以我在这所中学宿舍里写的小品就叫《棕榈轩詹言》。《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詹言”就是小品文的意思。
这本小册子由观察社编入《观察丛书》,1949年在上海出版。印数甚少,流传不广。1973年,香港波文书局把它重印了,事先并没有通知我。现在承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予以再版。我删去了五篇,并改动了几处。又蒙张双棣同志给做注释,特此致谢。
王了一
1981年5月6日序于北京大学燕南园
《生活导报》和我(代序)
去年今日,《生活导报》**期出版,当时我已经注意到它了。但是,我虽则注意到它,却没有感觉到它是值得注意的。尤其是当时有人对它作种种恶意的批评,更使不愿花两元钱买一张来看看的我,猜想它也不过是一种低级趣味的读物而已。后来我看见我所敬爱的朋友,如潘光旦、费孝通诸先生,都常有文章在《生活导报》上发表,就把我的错误的观念矫正过来:他们的作品里如果还有低级趣味,更有谁的作品是高级趣味的呢?
但是,除了偶然买一份消遣消遣之外,当时我和《生活导报》并没有什么关系。直到今年五月里,我从重庆回来,卧病在床,费孝通先生来看我,这时他才使我和《生活导报》建立了关系。他是《生活导报》的台柱,那时他快要到美国去了,他表示希望我为《生活导报》常写文章,并且希望我写些像在《星期评论》和《中央周刊》发表过的《瓮牖剩墨》一类的小品。费先生启程之后,《生活导报》的编辑又亲自来催稿子。于是我答应写《龙虫并雕斋琐语》。由“瓮牖”一变而为“龙虫并雕斋”是由自谦变为自夸。其实雕虫则有之,雕龙则未也。偶然想要雕龙,结果恰像古人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实在是“雕龙不成反类蛇”,所雕的仍旧是虫,只不过是一条“长虫”而已。
我开始写小品的时候,完全是为了几文稿费。在这文章不值钱的时代(依物价三百倍计算,我们的稿费应该是每千字一千五百元),只有多产才不吃亏。正经的文章不能多产,要多产就只好胡说。同是我这一个人,要我写正经的文章就为了推敲一字呕出心肝,若写些所谓小品,我却是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想到就写,写了就算了,等到了印出来之后,自己看看,竟又不知所云!有时候,好像是洋装书给我一点儿烟士披里纯,我也就欧化几句;有时候,又好像是线装书唤起我少年时代的《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的回忆,我也就来几句四六,掉一掉书袋。结果不尴不尬,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文体。
像我们这些研究语言学的人,雕起龙来,姑勿论其类蛇不类蛇,总是差不多与世绝缘的。有时一念红尘,不免想要和一般读者亲近亲近。因此,除了写一两本天书之外,不免写几句人话。如果说我们写小品文不单为卖钱,而还有别的目的的话,这另一目的就是换一换口味。这样,就是不甘岑寂,是尼姑思凡,同时,也就是不专心耕耘那大可开垦的园地,倒反跑到粥少僧多的文学界里去争取一杯羹了。
记得抗战以前,有一位先生署名棱磨的(至今我还不知道这棱磨是谁)在上海《申报》的《自由谈》上发表一篇谈话。大意是说:语言学是介于科学和文学之间的学问,所以难怪语言学者常常走到文学上去。但是,语言学者不要忘记他们自己的园地。当然,像《之部古读考》一类的文章是不能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的,但是,像王了一的《论别字》之类却是颇有贡献。语言学者如果不谈他的本行,却只知道写些幽默的小品,未免太可惜了。这一篇文章发表于《论语》*盛行的时候,显然是讽刺林语堂,其恭维我的几句话只不过是旁敲侧击的一种手段而已。假使棱磨先生现在看见了我的《龙虫并雕斋琐语》,一定长叹一声说:“王了一跟着林语堂堕落了!”
老实说,我始终不曾以什么文学家自居,也永远不懂得什么是幽默。我不会说扭扭捏捏的话,也不会把一句话分做两句说。我之所以写《琐语》,只是因为我实在不会写大文章。我不明白为什么《生活导报》的宝贵篇幅肯让我这种胡扯的文章来占了差不多每期的八分之一。自从《生活导报》登载了《琐语》之后,可说是整个的《导报》都变了作风。所谓《生活导报》,顾名思义应该是指导人们的生活的,这几个月来,我因为每期都细细读它,每周都和它的编辑先生见面,更觉得《导报》的态度是那么严肃,编辑先生是那样诚恳,和我这种随随便便的文章太不相称了。听说费孝通先生称赞我“表演精彩”,又据说读者们喜欢看《琐语》,桂林有人转载我的文章,这一切陡然增加我的惶惑。在这几个月来的《生活导报》上,我*喜欢看的是铁谷先生的《六朝隋唐女子的化装》,和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节的故事》等等,无论从学问上说,从趣味上说,它们都胜过《琐语》百倍。《龙虫并雕斋琐语》根本说不上“雕”,因为太轻心了,太随便了。更进一步说,即使经心刻意地去雕,恐怕也雕不好,因为它的本质是朽木,非但龙雕不成,连虫也不会雕得好的。
不管雕得好不好,在这大时代,男儿不能上马杀贼,下马作露布,而偏有闲工夫去雕虫,恐怕总不免一种罪名。所谓“轻松”,所谓“软性”,和标语口号的性质太相反了。不过,关于这点,不管是不是强词夺理,我们总得为自己辩护几句。世间尽有描红式的标语和双簧式的口号,也尽有血泪写成的软性文章。潇湘馆的鹦鹉虽会唱两句葬花诗,毕竟它的伤心是假的;倒反是“满纸荒唐言”的文章,如果遇着了明眼人,还可以看出“一把辛酸泪”来!
我们也承认,现在有些只谈风月的文章实在是无聊。但是,我们似乎也应该想一想,有时候是怎样的一个环境逼迫着他们谈风月。他们好像一个顽皮的小学生不喜欢描红,而老师又不许他涂抹墙壁,他只好在课本上画一只老鸦来玩玩。不过,聪明的老师也许能从那一只老鸦身上看得出多少意思来。直言和隐讽,往往是殊途而同归。有时候,甚至于隐讽比直言更有效力。风月的文章也有些是不失风月之旨的,似乎不必一律加以罪名。
关于这个,读者们可以说,《龙虫并雕斋琐语》里并没有什么隐讽,只是“瞎胡调”。我也可以为自己辩护说,所谓隐讽,其妙在隐,要使你不知道这是讽,才可以收潜移默化之功。但是,我并不预备说这种强词夺理的话。老实说,我之所以写“小品文”,完全是为的自己,并非为了读者们的利益。其中原委,听我道来:实情当讳,休嘲曼倩言虚;人事难言,莫怪留仙谈鬼。当年苏东坡是一肚子不合时宜,做诗赞黄州猪肉;现在我却是俩钱儿能供日用,投稿夸赤县辣椒(《瓮牖剩墨》里有一篇《辣椒》,极力称赞辣椒的功能,结果是被一位药物学家写信来教训了一番)。“芭蕉不卷丁香结”,强将笑脸向人间;“东风无力百花残”,勉驻春光于笔下。竹枝空唱,莲菂谁怜!这只是“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的心情,如果读者们要探讨其中的深意,那就不免失望了。
感谢《生活导报》给我一个发牢骚的地方,以后恐怕不免还要再发几次牢骚。这对于读者们也许是味同嚼蜡,然而对于我自己却是一服清凉散。一个刊物能支持一年是不大会夭折的。我就借这一篇“瞎胡调”的文章来庆贺它的周岁,同时恭祝它长寿。这是为公也是为私,因为《龙虫并雕斋琐语》是和《生活导报》同其荣枯的。
1942年11月13日《生活导报周年纪念文集》
《龙虫并雕斋琐语》作品相关
王力先生学识渊博,国文功底深厚,其散文知识性较强。他常常引经据典,以古喻今,发其感叹,看似轻松随意的谈笑风生,实则用语字字推敲,文思逻辑严密,使得那些描述旧日光景的文字,透出一种通贯古今的深远意境。而他写作的不少知识性散文,擅长将知识性寓于趣味性之中,把对字句的仔细推敲置于一种日常语境下,展现了汉语言文字寓意丰富的特点与生动活泼的魅力。张双棣先生随文作注释,使得本书更加明白易懂。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 王力先生也是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抗战时期,他开始在报纸上写作小品文,广受读者欢迎,与梁实秋、钱锺书并称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著有《汉语史稿》《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概要》《龙虫并雕斋琐语》《龙虫并雕斋诗集》
九片之瓦 本书特色 《九片之瓦》是冯杰的散文集,包括《九片之瓦》《在纸上飞行》《盐是瞌睡的泪》《纸说,看到红》等经典篇目。在《九片之瓦》中,冯杰细数物的长相、音...
红色特工忆往事 内容简介 本书,既是任远的回忆录,也是他的自传。历史是无数传记的荟萃,江河湖海汇于滴水,一滴水能折射江河湖海,一部传记也反映了时代递嬗、世情应变...
2007-2013-词根与舌根 本书特色 《词根与舌根》是刘洁岷继《刘洁岷诗选》后七年作品的精粹,诗集题材广阔,笔触举重若轻,在现实、隐喻、玄思、回忆、当下、未...
当代散文-碧野散文选集 本书特色 《碧野散文选集》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当代散文-碧野散文选集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像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
不要输给风雨 本书特色 宫泽贤治的诗被誉为日本国民的精神支柱,《不要输给风雨》精选了宫泽贤治*重要的诗歌,共83首,包括《不输给雨》《春天与阿修罗》《永诀之朝》...
时间走去绿原短诗新编 本书特色 《向时间走去--绿原短诗新编》由绿原所著,集题名《向时间走去》,取自绿原早年诗句。集里没有收入绿原长诗,只对曾发表的诗人...
红白蓝灰黑黑 本书特色 周亚平是当代诗坛一个特异的存在,他“致力于破坏既定与偶像的写作”,这种破坏完全以他令人信服的创作实绩来完成。其诗歌观念及语言具有鲜明的原...
我愿与你不期而遇 本书特色 平凡的生活或多或少磨灭了我们*初的心意,愿你转身遇见*真的自己,纵然平凡琐碎,也不曾辜负初心。不被别人所左右,也不会勉强自己,无论何...
国际名人看中国:中国在反击 本书特色 1937年,史沫特莱跟随八路军总部在山西前线进行采访,把这段经历写成了此书。这部书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史沫特莱1937年8...
意象的暗记-席慕蓉手绘插图珍藏散文集 本书特色 席慕蓉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她构建的世界唯美、曼妙、深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的诗集在内地风靡一时,影响了一代人的...
趣谈中国近代题画诗 本书特色 《趣谈中国近代题画诗》是一本既有趣又有用的书。它很像一本诗人、画家的传奇故事集,又很像一部鲜活的近代题画诗演进史。《趣谈中国近代题...
布朗神父探案集-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11-14岁1、 世界文学巨匠积淀千年的珍贵遗产2、 著名翻译家呕心沥血的传世译本3、 原汁原味...
《犯罪心理档案3》内容简介:《犯罪心理档案3》是一部囊括了几乎所有犯罪元素的惊心之书:致凶手信、铁桶藏尸、魔王巢穴、涂鸦杀手
我给总统当御医:一位中国援非医疗队员的亲历传奇 本书特色 李计留先生——一位中非友谊使者,获得总统嘉奖颁发“骑士勋章”的中国援非医疗队员——声名远播的非洲总统“...
李柯克谐趣作品集 内容简介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琼斯先生的悲惨命运、照相师的摆弄、投身自然而后返回、典型小说家采访记等内容。李柯克谐趣作品集 目录 百味人生借火柴我...
十里荷香柳丝青 本书特色 《十里荷香柳丝青》系王剑冰主编的“乡愁文丛”之一种,是马瑞芳关于亲情、乡音、乡情的散文合集,收录散文24篇,另有附文3篇。在马瑞芳笔下...
《屠岸译济慈诗选》内容简介:《屠岸译济慈诗选》隶属“中国翻译家译丛”第四辑,收录英国浪漫主义五大诗人之一约翰·济慈的《夜莺
许光达兵团战事报告-大兵团 大司令 大战功一野2兵团战事全过程 本书特色 眼见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独2旅欲进不能,欲退无路。许光达抹了把汗说: “我们只能唱空...
《谷崎润一郎情书集》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谷崎润一郎与第三任妻子松子及松子之妹重子之间来往的一批书简。松子是谷崎第三任妻子。
自然与人生-心灵甘泉 本书特色 《自然与人生(心灵甘泉)》编著者德富芦花。德富笔下的自然景物,意境悠远如山水画,描写芸芸众生,刻画入微,令人动容。本书收录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