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基辛格首次披露越南战争期间国际国内政坛内幕。他亲身经历了和北越代表团旷日持久的艰难而令人感到挫败的谈判,参与了谈判中的每一次重大决策的制定。其间,国际风云迭起,国内矛盾重重,基辛格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写下他外交生涯中*重要的一笔,为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外交财富。
基辛格不仅是本书所述事件的中心人物,也是一个一流的学者和天才散文大师,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缜密的文风在本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基辛格越战回忆录(修订版)》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再现了许多国际重要的政坛人物——约翰逊、尼克松、戴高乐、胡志明和勃列日涅夫等的个性特征,他们曾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基辛格越战回忆录(修订版)》是基辛格继《大外交》后的又一部力作!
越南战争是冷战时代的一次历史性的战争,也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对外军事行动中*有争议的战争。由于其巨大的争议性,基辛格博士将这场战争称之为美国历史上的“黑洞”,因为越战让美国人无论是忘记“仇恨”还是忘记“失败”都一样的困难。
结束越战的谈判是基辛格外交生涯中*为辉煌的一章,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基辛格越战回忆录(修订版)》是亨利·基辛格继《大外交》后的又一部力作!
1965年1月20日,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发表就职演说。当时,美国基 于其民主的政府体系中滋生的对外承诺达到了*强劲的势头,还消除了国内 责任和国际责任认同上的分歧。对美国而言,约翰逊声称,任何一个陌生的 国家都不会陷人绝望:“那些曾被我们称之为‘国外的’导致恐怖的危险和 危机,现在经常会突发在我们周遭。在那些陌生的国家里,如果美国的士兵 必须付出生命,如果美国的财富不得不耗费,那么这将是美国为换取国家之 间持久友谊的代价。”后来,这些语句变得甚为流行,竟然被认为是美国人傲慢态度的佐证和 注脚,或是美国行使霸权的伪善的托词。这些表面的、浅薄的怀疑讥讽实际 上是对美国政治信仰的误读,美国政治信仰的本质是天真朴实的,正是这份 天真朴实成为了美国十分有效的推动力。大多数国家参战的目的是为了抵抗 对该国具体的、能界定的威胁。20世纪,美国参与的每次战争——从**次 世界大战到1998年的科索沃战争——在很大程度上都代表了美国对于抵御侵 略行为的道义上的责任,或是代表了美国作为共同安全的托管国或代理国的 正义感。对于那些在青午时代曾目睹了慕尼黑悲剧的一代美国领袖来说,这些责 任更被特别地强调。抵御侵略上的失败教训已经铭记在心——无论这样的侵 略在何地或是怎样发生——这就确保了今后哪怕在更严峻的情形下我们都能 将抵抗侵略的斗争进行到底。从前任国务卿康德尔·赫尔开始,每一位美国 的国务卿都遵循着同一信念。这也是迪安·艾奇逊和约翰·福斯特·达尔所 认同的②。我们认为,从地缘政治上分析,共产党占领一个遥远国家所造成 的特定危险与理论上抵御侵略、行动上阻止共产主义在全球进一步蔓延的双 重目标相比是次要的。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更加强了美国决策者们的信念,在他们的信念中,其产常任何进一步的扩展都县不能被容忍的. 那个时期的政策文件和官方言论都表明这个信念大体上并没有引起质疑 和争论。1950年2月,也就是朝鲜战争爆发前的四个月,国家安全委员会第 64号文件上对印度支那有这样的论断:“它是东南亚的核心区并处于直接的 威胁之下。”这份备忘录标志着所谓“多米诺理论”的登场,预示着如果印 度支那陷落,缅甸和泰国也将紧跟其后,“东南亚的和谐将很快被葬送”。1951年1月,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后来任美国国务卿8年) 宣称:“在印度支那和东南亚问题上,忽视我们尽力追求的既定路线,将会 给我们的利益带来巨大的损失。”就在前一年的4月,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 号文件曾将印度支那作为全球均衡上的-一个地标:“……苏联政府任何进 一步的扩张将会加强一种可能,即不会再有任何同盟足以聚集更强大的力量 与其抗衡。”后来,如果不是受到嘲讽,这样一些出于过度紧张的冷战心理的言论已 经不被承认了。言论产生的环境很重要,20世纪50年代早期决策者们刚经历 过在苏联集团和西欧之间设置的军事、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铁幕”,共产 党在东欧国家发动的政变以及“封锁柏林”和共产党与南韩的冲突。即便如此,一些基本的问题还是被避免了。事实真的像当时的文件所示,每次共产党扩张就意味着苏联政府的扩张吗?尤其是有了南斯拉夫铁托与 莫斯科对抗的经验的情况下。实际上,威胁的性质有很大的区别。对欧洲而 言,主要的威胁来自苏联的霸权主义。而对亚洲来说,对美国利益造成的威 胁来自第二等大国,其实这样的二等大国*多只能算是苏联的“替身”,甚 至还是超越苏联控制的一种力量,这在当时就应该意识到,但却一直受到怀 疑。事实上,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后,就开始和替身(中国)的替身在打仗。每 一个“替身”都不曾被认为是彼此间*好的战争搭档。据美国分析,全球的 均衡遭受北越攻击,假定北越被北京操纵,而北京又被莫斯科操纵,这样一 来局势就不同了。在欧洲,美国保卫的是历史悠久的国家,而在印度支那,美国所面对的是刚刚建立的国家。在对权利均衡的保护上,欧洲各国有着长 期的传统,知道彼此如何配合。而在东南亚,国家刚刚成立,权利均衡的概 念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而且彼此之间并不存在合作的先例。欧洲和亚洲在地缘政治上的基本差异以及美国在欧亚大陆各自的利益问 题,都植根于美国普遍主义的外交政策。捷克政变,柏林封锁,苏联的原子 弹实验,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以及共产党对南韩的渗透都被美国领袖看做是一 个全球性的威胁——事实上是要平衡控制遍布全球的阴谋。按现实政治的理 论,朝鲜战争本应该被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可是美国善恶二元论的观 点却另有主张。杜鲁门曾集结美国军队声称,要对法国在印度支那对抗共产 党游击队(后来称为越南民族解放同盟会,简称“越盟”)的战争进行军事援 助。美国的决策者拿出了二战期间美国在亚洲和欧洲同时开展的抗击日本和 德国的例子。到了50年代,美国在对莫斯科和北京的军事战略上也要采取这 样的战术,只不过苏联替代了德国,中国替代了日本。1952年,美国资助了 法国在印度支那的1/3的军事费用。P4-6
%亨利·基辛格,犹太人,哈佛大学博士、教授、美国前国务卿(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有过多次热情的会见,进行过长时间的真诚而无拘束的谈话。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06年10月北京大学授予基辛格名誉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大外交》《美国需要外交政策吗》《白宫岁月》《复兴年代》等。
1965年1月20日,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发表就职演说。当时,美国基 于其民主的政府体系中滋生的对外承诺达到了*强劲的势头,还消除了国内 责任和国际责任认同上的分歧。对美国而言,约翰逊声称,任何一个陌生的 国家都不会陷人绝望:“那些曾被我们称之为‘国外的’导致恐怖的危险和 危机,现在经常会突发在我们周遭。在那些陌生的国家里,如果美国的士兵 必须付出生命,如果美国的财富不得不耗费,那么这将是美国为换取国家之 间持久友谊的代价。”后来,这些语句变得甚为流行,竟然被认为是美国人傲慢态度的佐证和 注脚,或是美国行使霸权的伪善的托词。这些表面的、浅薄的怀疑讥讽实际 上是对美国政治信仰的误读,美国政治信仰的本质是天真朴实的,正是这份 天真朴实成为了美国十分有效的推动力。大多数国家参战的目的是为了抵抗 对该国具体的、能界定的威胁。20世纪,美国参与的每次战争——从**次 世界大战到1998年的科索沃战争——在很大程度上都代表了美国对于抵御侵 略行为的道义上的责任,或是代表了美国作为共同安全的托管国或代理国的 正义感。对于那些在青午时代曾目睹了慕尼黑悲剧的一代美国领袖来说,这些责 任更被特别地强调。抵御侵略上的失败教训已经铭记在心——无论这样的侵 略在何地或是怎样发生——这就确保了今后哪怕在更严峻的情形下我们都能 将抵抗侵略的斗争进行到底。从前任国务卿康德尔·赫尔开始,每一位美国 的国务卿都遵循着同一信念。这也是迪安·艾奇逊和约翰·福斯特·达尔所 认同的②。我们认为,从地缘政治上分析,共产党占领一个遥远国家所造成 的特定危险与理论上抵御侵略、行动上阻止共产主义在全球进一步蔓延的双 重目标相比是次要的。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更加强了美国决策者们的信念,在他们的信念中,其产常任何进一步的扩展都县不能被容忍的. 那个时期的政策文件和官方言论都表明这个信念大体上并没有引起质疑 和争论。1950年2月,也就是朝鲜战争爆发前的四个月,国家安全委员会第 64号文件上对印度支那有这样的论断:“它是东南亚的核心区并处于直接的 威胁之下。”这份备忘录标志着所谓“多米诺理论”的登场,预示着如果印 度支那陷落,缅甸和泰国也将紧跟其后,“东南亚的和谐将很快被葬送”。1951年1月,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后来任美国国务卿8年) 宣称:“在印度支那和东南亚问题上,忽视我们尽力追求的既定路线,将会 给我们的利益带来巨大的损失。”就在前一年的4月,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 号文件曾将印度支那作为全球均衡上的-一个地标:“……苏联政府任何进 一步的扩张将会加强一种可能,即不会再有任何同盟足以聚集更强大的力量 与其抗衡。”后来,如果不是受到嘲讽,这样一些出于过度紧张的冷战心理的言论已 经不被承认了。言论产生的环境很重要,20世纪50年代早期决策者们刚经历 过在苏联集团和西欧之间设置的军事、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铁幕”,共产 党在东欧国家发动的政变以及“封锁柏林”和共产党与南韩的冲突。即便如此,一些基本的问题还是被避免了。事实真的像当时的文件所示,每次共产党扩张就意味着苏联政府的扩张吗?尤其是有了南斯拉夫铁托与 莫斯科对抗的经验的情况下。实际上,威胁的性质有很大的区别。对欧洲而 言,主要的威胁来自苏联的霸权主义。而对亚洲来说,对美国利益造成的威 胁来自第二等大国,其实这样的二等大国*多只能算是苏联的“替身”,甚 至还是超越苏联控制的一种力量,这在当时就应该意识到,但却一直受到怀 疑。事实上,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后,就开始和替身(中国)的替身在打仗。每 一个“替身”都不曾被认为是彼此间*好的战争搭档。据美国分析,全球的 均衡遭受北越攻击,假定北越被北京操纵,而北京又被莫斯科操纵,这样一 来局势就不同了。在欧洲,美国保卫的是历史悠久的国家,而在印度支那,美国所面对的是刚刚建立的国家。在对权利均衡的保护上,欧洲各国有着长 期的传统,知道彼此如何配合。而在东南亚,国家刚刚成立,权利均衡的概 念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而且彼此之间并不存在合作的先例。欧洲和亚洲在地缘政治上的基本差异以及美国在欧亚大陆各自的利益问 题,都植根于美国普遍主义的外交政策。捷克政变,柏林封锁,苏联的原子 弹实验,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以及共产党对南韩的渗透都被美国领袖看做是一 个全球性的威胁——事实上是要平衡控制遍布全球的阴谋。按现实政治的理 论,朝鲜战争本应该被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可是美国善恶二元论的观 点却另有主张。杜鲁门曾集结美国军队声称,要对法国在印度支那对抗共产 党游击队(后来称为越南民族解放同盟会,简称“越盟”)的战争进行军事援 助。美国的决策者拿出了二战期间美国在亚洲和欧洲同时开展的抗击日本和 德国的例子。到了50年代,美国在对莫斯科和北京的军事战略上也要采取这 样的战术,只不过苏联替代了德国,中国替代了日本。1952年,美国资助了 法国在印度支那的1/3的军事费用。P4-6
亨利·基辛格,犹太人,哈佛大学博士、教授、美国前国务卿(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有过多次热情的会见,进行过长时间的真诚而无拘束的谈话。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06年10月北京大学授予基辛格名誉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大外交》《美国需要外交政策吗》《白宫岁月》《复兴年代》等。
强军兴军正能量50讲 本书特色 党增龙等著的《强军梦·我的梦丛书:强军兴军正能量50讲》紧密联系青年官兵日常工作生活实际,从中概括提炼出困扰其成长进步的50个现...
大国阴谋-美国独霸全球内幕 本书特色 《大国阴谋(美国独霸全球内幕)》由唐静松和曹荣编著,主要内容:在人类发展*快的二十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一举...
新文化史领军者林恩·亨特代表作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成就,在于构建了一种影响至今的政治文化畅销30余年,近10个语言版本,中文修订本全新推出——【内容简介】《法国大革...
转折与新路 本书特色 《转折与新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为主题,选收论述1975年整顿、1976年四五运动到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的“...
新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十二大 本书特色 程中原、李正华、王玉祥、张金才所著的《新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十二大(人民联盟文库)》内容简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
民盟总部在沪活动纪实 本书特色 《民盟总部在沪活动纪实(民盟历史文献)》从民盟总部在沪具体活动、大事记、民盟历史人物回忆录、民盟历史文献几个方面记录了民盟早期在...
《第三帝国的灭亡》描述的是从1944年6月攻进法国到1945年5月盟军攻到易北河岸,苏军攻占柏林等重大战役。本书中所有很重要的和权
包刚升,浙江海宁人,执教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2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曾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从事访问研究,其学术专著《民主崩溃的政治学...
枪林王牌-经典与新锐武器档案 本书特色 在世界武器发展史和战争舞台上,曾出现了数不胜数、叱咤风云的经典武器,它们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同时代、同类型武器的...
弗雷德里克·沃特金斯(Frederick Watkins):曾任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著作有《作为一种政治学概念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时代——从1750年到现在的...
丸山真男(1914-1996年),日本著名政治思想史学者,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并获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分别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和名誉文学博士。其政治学被日本学界...
《商品拍摄与图片处理》内容简介:本书内容涵盖摄影器材的准备、相机的使用、分析宝贝的卖点、道具及背景的选择、光线的运用、布光
飘与纵 本书特色 中国近代海战场上书写的,几乎是一整部近代中华民族抗敌御辱的悲壮史诗。丛书贯穿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整个近代史全过程,涵盖整个...
燃烧的法兰西 本书特色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法国空军基地进行了轰炸,法军大量飞机未能起飞即在地面被毁。★德国人对一战的惨败记...
中国军事思想通史-(全五卷)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清代初期的军事思想、清代中期的军事思想、清代晚期的军事思想。中国军事思想通史-(全五卷) 目录 先秦卷导论...
正义的中断(对“后社会主义”状况的批判性反思) 内容简介 本书可说是作者的代表作,是对1989年后西方左翼悲观的“后社会主义状况”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批判性反思...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长征 本书特色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长征》 定位为党的理论宣传通俗读本,以党的思想建设为主题,以党的历史发展脉络为写作顺序,以党的思想建设...
《二战装甲战术:德国篇》主要内容包括:德国装甲战术的发展,最初的3个装甲师,战争中的第1次体验,装甲战斗群,1944.年的装甲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源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国情基础、独特的发展道路,其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1946-1950-喋血四平-国共生死决战全记录 本书特色 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改朝换代参与者的*后报告国共交锋亲历者的往事回忆时代剧变见证者的战地写真共...